罗马书第十二章
罗 12:1> 一句你很熟悉的经文,其中意思又是否你熟悉且常行出来的呢?
12:1 当人按着神的律法,献上祭牲时,祭司将祭牲宰杀,切成块,然后烧在祭坛上。祭牲是重要的,但是一颗顺服的心更加重要(参撒上 15:22 ;诗 40:6 ;摩 5:21-24 )。神希望我们呈献的不是祭牲,而是把自己当作活祭献上。每天撇下个人的欲望来跟随祂,把所有力量和资源都奉献给祂,信靠祂的引领。我们应当为此而感恩,这样做全因祂赦免了我们的罪。
罗 12:1-2> 如果我可以每天更新,如果我可以明白神意旨,如果……也许有更多“如果”,你做到了多少?
12:1-2 神对祂的儿女有一个最完善、最美好的计划。祂希望我们成为新人,心意更新,并且荣耀祂、顺服祂。祂所希望的,对我们都是最好的,祂也已赐下爱子,使我们可以得着新的生命,所以,我们照理应当喜悦地将自己当作活祭献给祂。
罗 12:2>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就不做其上的事;至于心意更新……
12:2 这个世界的行为与习俗,绝大部分是自私且腐败的,所以聪明的基督徒都不应该效法。但是我们拒绝和世界妥协,却不单是局限在行为和习俗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方面。所以,这一节也可以翻译为“不要向世界妥协,要更新改变你的思想”。一个脱离了世俗行为的人,仍然可以是一个自私、贪婪、骄傲、顽固和狂妄的人。惟有我们的思想被圣灵更新、改造和重新建立之后,我们才得着真正的更新( 8:5 )。
罗 12:3> 有些人妄自菲薄,有些人自视过高,如何可以不卑不亢?在基督里的人是……
12:3 正确地估计自己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有些人过于轻视自己,有些则过高地估计自己。一个准确的自我评价必须基于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这是指在基督里的身分。离开了基督,在永恒之中我们就所值无几;但是在基督里,我们就价值连城,而且有事奉的能力。倘若你只从世界的成功标准来评价自己,就看不到你在神眼中的真正价值了。
罗 12:4-5> 我们都很欢喜,因为我们都有不同的才能;但不能独占鳌头,有什么好?其实……
12:4-5 保罗以身体各部分不同的功能来教导信徒应当怎样一起工作生活。正如人的肢体在脑的指挥下运作,信徒也当在基督的权能和指挥下一起工作。(参林前 12:12-31 ;弗 4:1-16 )
罗 12:4-8> 恩赐神所赐,自己本没有,当如何运用?看你所拥有的……
12:4-8 神给我们各人恩赐,好建立祂的教会。为了更有效地运用恩赐,我们必须:( 1 )知道各样的恩赐和能力都是来自神的。( 2 )明白并非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恩赐。( 3 )知道自己是谁,能在哪一个方面做得最好。( 4 )奉献自己的恩赐来服事神,而非谋求个人的成功。( 5 )不做任何保留,要将恩赐全然献上。
罗 12:6> 只要我信心大一些,就可以得到更多恩赐,我要多一点……
12:6 神的恩赐在性质、能力和效果上都有分别,这是按着祂的智慧和恩典,而不是按照我们个人的信心来定的。“信心的大小”( 12:3 )是指神会赐给所需要的适合的能力,让每个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和意志来激发更多的信心,因而产生更多得力的教师和仆人。这些都是神赐予教会的礼物,祂依照自己的旨意赐下信心和能力,我们的责任是忠心地遵照神所托付的去服事别人。
罗 12:6> 先知也许不是预知未来的人──那岂不名不符实?
12:6 在圣经中的“先知”未必都是预知未来的人,因为先知也经常传讲神的信息。(参林前 14:1-3 )
罗 12:6-8> 如果我的恩赐不止这一个就好了,拥有多些不是更好吗?
12:6-8 看看这里所列出的,想一想什么人可以拥有这些恩赐。先知要有胆量,勇于发言;执事需要忠诚;教师要有清晰的头脑;劝导的要知道如何打动人心;捐助者需要慷慨有信心;领袖要有行政的头脑;安慰者则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愿意关怀他们。上述所提到的所有恩赐,不可能由一个人完全拥有。一个坚持己见的先知不一定是个好的劝戒者,慷慨的捐助者也可能不是称职的管理人员。你如果已经知道自己的恩赐,就要思想该怎么样使用这些恩赐来兴旺教会,与此同时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个人的恩赐不可能独力承担整个教会的工作。应当为其他人拥有跟你不同的恩赐而感恩,以你之长补他之短,并且甘心情愿地让他之长来补己之短,这样你们就能一起建造教会了。 %5
罗 12:9> 爱人不可虚假?爱是要付出的,其情也可以假?我就不会──也许不会……
12:9 一般人都知道怎样装出爱人的样子,比如说话温柔些,不伤害别人的感情,照顾他人的利益等等。有时候我们也会假装为情所动,例如听到别人的需要时我们可能同情怜悯;碰到不公义的事情,会义愤填胸。但是神吩咐我们要真挚地爱,这是超越了表面或礼貌上的爱。真正的爱是要为别人的好处付上自己的代价,如时间、金钱、个人的参与等等。单独一个人永不可能拥有足够的资源去爱整个社区,只有教会能够这样做。所以我们既要关心个别人的需要,也要关注整个社群的需要,整个教会的信徒要一同携手,奉主的名去爱众人。
罗 12:10> 对人好不求回报,恭敬人不带别意,只因为爱;可是我主,我心好像不是如此单纯……
12:10 我们有两种恭敬人的方式。一种是怀有利己动机的,譬如恭敬老板,为的是希望他能给我们更多回报;恭敬雇员,为的是希望他们勤奋工作;恭敬财主,希望他能够对我们的事业有帮助;恭敬有权势能力的人,是希望攀附他们,不与他们为敌。但是神要我们恭敬人的方式,是要我们怀有爱心。基督徒要恭敬别人,因为他们也是按神的形像被造的,他们也是在基督里的兄弟姊妹,对教会也能作出独特的贡献。神要求我们恭敬人的方式,对你来说是不是比较困难?是不是跟你竞争的天性不合?为什么不尝试真诚恭敬地对人呢?
罗 12:13> 要一味地款待,但我没有华丽的家,没有充足的供应,我想我不能接待人……
12:13 基督徒的款待跟社会上的应酬不同。世上公认的待客之道是作主人的要把家中收拾整齐,饮食供应充足和丰富,招待舒适周到。但是基督徒的款待重点却在于客人的需要上,例如休息的地方、营养充足的饮食、聆听的耳朵、彼此的接纳等等,而不是单纯在物质方面顾全主人的面子。所以一个普通的房间,简单的饭菜,甚至客人也要帮忙家务等等,都算作是适宜款待的环境。所以不要以太累、太忙或太穷为藉口,拒绝款待别人。
罗 12:17-21> 活在爱中活出主爱,爱可爱的人有何难?爱你之仇敌嘛……
12:17-21 这几节总结了基督徒生活的重点。如果我们学效基督爱我们的榜样,就会愿意饶恕别人。如果我们经历过神的恩典(是我们不配得的),就会期望跟别人分享。向仇敌表示你的善意吧!这并不是说你要接纳他的错误行为,只是表示你愿意接纳、饶恕并爱他个人,就好像基督爱我们这等罪人一样。
罗 12:19-21> 我的心就是不舒服,干嘛要我饶恕他,明是他不对,还要祝福他?我……
12:19-21 现代人很容易就诉诸法律,为的是要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保罗的劝告还有什么意义吗?别人伤害了你,保罗说不要以他应得的回报他,却要良善地待他。但是我们为什么要饶恕我们的敌人呢?因为:( 1 )只有饶恕才能打破冤冤相报的循环,化冤仇为和好。( 2 )只有饶恕可使敌人感到心中有愧,以至改变他的错误行为。( 3 )想一想,冤冤相报对你有什么好处?仇恨别人,自己岂不是同样痛苦?即使你的敌人始终无法悔改,除去对他的仇恨,对自己而言也是一个释放,因为去掉了心中苦毒的感觉。
罗 12:19-21> 张开了口,说不出口,说我原谅你怎么跟说我爱你一样困难,怎办好?
12:19-21 饶恕除了是一种态度外,更是一个行动。当你觉得难以饶恕那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时,试试一些仁慈的行动。比如,表示愿意跟他重修彼此的关系,或帮他一个忙,送他一份小礼物,对他微笑等等。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这些正确的行动会让你进入一种平和的感觉之中。
罗 12:20> 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是说我对仇敌好,就叫他感到如火在头上般痛苦吗?还是……
12:20 “把炭火堆在头上”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指埃及的一个古老传统,把烧着的木炭放在头上,这代表一个公开悔改的行动。保罗引用这句格言,提醒我们应当善待敌人,使他感到羞愧而悔改。消除敌人的最佳方法是使他成为你的朋友。
罗马书第十二章
奉献委身之真义(十二 1 ~ 8 )
保罗用了十一章圣经来讨论基督救恩的工作和信徒称义的过程,现在转向讨论基督徒伦理的实际生活,目的是帮助我们实践成圣生活的内涵和表现。首先触及的便是奉献委身的意义:
.奉献的理由
因为神为我们成就了救赎大恩。“所以”( 1 )这介系词很重要,保罗在前文提到我们罪孽深重,人生腐败,无能取悦于神,然而就在人仍作罪人时,基督被神所差来完成救赎的大工,救我们脱离罪的捆锁。从此我们从不义转为称义,从污秽败坏变成新造的人,又使我们从不明白属灵的事转为明白真理。为此,保罗认为我们既得蒙救赎,“所以”劝我们将身心献上,当作活祭,以报答神恩。
.奉献的含义
1. 将全人献上──“身体”( 1 )指整个人的生命和生活,包括头脑、舌头、手所作之工,眼所见、脚所到之处都要奉献,由神管理。
2. 奉献是一种行动──“献上”( 1 ),就是把自己全然摆在主手中,成为馨香有用的活祭,给主使用。
3. 奉献是分别为圣( 1 ~ 2 )──为了要表示“圣洁”,我们的生活方式便不能再追随现时的价值观和潮流,更不要模仿时代流行的作风,而要积极表现出圣洁高贵的生命品质来荣耀神。
.奉献与事奉( 3 ~ 8 )
保罗认为一个献身的信徒必须在一个地方教会中过肢体互助的生活,同时更要运用神所赐各人的恩赐,彼此配搭服事。换言之,各人要将神所赐的恩赐用在教会的工作上,且要专心去做,好使教会整体得以建立。
祈祷 主啊,我愿全心委身,发挥赐予我的恩赐去事奉。
基督化的人际关系(十二 9 ~ 21 )
保罗将奉献委身的真理转向更广阔的层面,就是基督徒在教会人际关系上和社会上应有的态度和生活方式:
1. 真诚地爱人( 9 ~ 10 ):尽量避免假冒为善的表现,待人以诚,乐意为他人服务,视别人如同手足,互相尊重,以礼相待。
2. 殷勤作工( 11 ):对工作和事奉有热诚,愿付代价,尽忠职守;遇见困难,要靠主的能力和智慧克服,对工作常有积极的态度。
3. 充满喜乐和坚忍( 12 ):由于我们对将来有盼望,因此在现今的苦难和压力下仍有喜乐,同时藉恒切的祷告超越环境,以致在患难中坚忍地站立得稳,作刚强的人。
4. 热诚的款待( 13 ):乐意与别人分享、款待朋友、不吝啬;对有需要的人慷慨解囊,以物质供应那些不幸的人;尝试开放自己的家庭作聚会之用,用简单而营养高的食物款待众人,共享主内团契。
5. 要宽待人( 14 ):当别人伤害你时,不要报复,要以宽容之心为他祝福祈祷。
6. 同情别人( 15 ):敏锐观察别人的情绪,分担别人的痛苦,体谅别人的处境,流露同情心。
7. 考虑别人,尊重别人的意见( 16 ):彼此要了解接纳,除去私心和傲慢,并且无论对什么人,都要同样的关怀。
8. 绝不报复( 17 ~ 19 ):不抱怨、不报愎、以宽容之心待人;即使别人恶待你也要这样,有一天主必为你伸冤。
9. 以善胜恶( 20 ~ 21 ):以牙还牙的方法只会将事情恶化,从而产生恶性循环。爱心是感化罪恶最有效的方法,并且弥补一切裂痕。
祈祷 主啊,加我的爱心,活出良善荣美的生命。
──《新旧约辅读》
罗马书第十二章
12:1-2 基督教伦理的大前提 ──奉献的生活
既然神为信徒预备了完备的救恩( 1-8 章),且掌管着以色列人的得
救问题( 9-11 ),“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 11:36 ),
则他理应是我们委身的对象。
“理所当然的”:也可译作“属灵的”。
12:3-21 教会与社会生活的伦理
包括恩赐互相配搭( 3-8 ),肢体彼此相顾(参林前 12 章 ; 弗 4 章),凭
着爱心行事,不以恶报恶,反倒以善胜恶( 14,
17-21 )。
3 “信心”:在此可能指神赐给个别信徒藉以完成托付的信心或
属灵能力。
8 “劝化”:即劝慰。
10 “推让”:即礼让。
13 “一味的”:即尽力的。
19 “宁可 ...... 主怒”:指宁可留地步让主的义怒作出审判。
“伸冤 ...... 报应”:引自申 32:35 。
20 “你的 ...... 头上”:引自箴 25:21 。
“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是指用爱心对待仇敌,使其自觉羞愧
(如顶炭火)而悔悟。
思想问题(第十二章)
1.中世纪德国修士金碧士说过:“每一天我们都应该重新立定志向
、激发热忱;让每一天都如同刚皈依主的第一天。”
向神献身当有什么含义?
是一次?抑或每天、每刻?
2.第 3 节论及人性的那一方面?
保罗为何在这章开始就提到这罪呢?
3.神学家祁克果说道:“心灵的纯真在乎清心寡欲。”
你的事奉是否专一(参 2, 6-8 )?
4.在你的教会事奉中,你是在运用神给你的恩赐,抑或只是表现自
己的才干呢?
5.有人说旧约待人的原则是以公义作起点,而新约待人的原则是以
爱作起点。
你同意吗?
那一种标准是你较常用的原则?
──《罗马书串珠注释》
讲道材料
罗马书第十二章
真正的事奉与心意的改变(十二 1-2 )
在这里,保罗依照他一般写给他朋友的书信方式。他常常在他书信的结尾,写实际的劝告。他的头脑,追寻到无穷远方,可是他从不迷失在那里;他往往结束时,脚踏实地。他能,也是,与神学上所给的最深的问题挣扎,不过往往到了最后,他请到与每人有关的伦理要求。
他说:‘将身体献上。’这是基督教的特点,向基督徒提出的要求。希腊人永远不会说这样的话。在他们看来,重要的是灵,身体只是囚牢,它乃是被轻视的,甚至被认为是污辱的。没有基督徒会有这样的相信。基督徒相信他的身体属于上帝,正如灵魂一样。他能用他的身体服事上帝好似他的心或他的灵一样。
身体是圣灵的殿,是圣灵藉以工作的工具。道成肉身的事实,其基本的意义乃是上帝并不吝啬自己,取上人的身体,住在身体之中,并且藉身体工作。譬如一所礼拜堂,或是一所主教座堂。它建造是用以敬拜上帝的。不过这是由建筑师的头脑设计的;由技工及劳工的手建造的;只有这样,才会有人可以聚集敬拜的圣所。这是人的心,身,灵的产物。
保罗说,‘所以将你们的身体献上;将你们每天所做的工作献上;将你店铺里的,工厂里的,船坞的,矿场的日常的工作献上;将这一切好像都是事奉上帝。’在第一节里,‘ 事奉 ’在英文圣经的修订标准本( R.S.V. )中,译为‘ 崇拜 ’。这一个字有一段有趣味的历史。这一个的希腊字是 latreia ,为动词 latreuein 的名词。这字的原意是‘为接受工资而工作’。这一个字用于一个劳工,用他的劳力为雇主工作,以冀他可以从雇主那里接受报酬。这表明不是奴隶,乃是自愿的雇工。这字转变而成‘版事’,亦有‘献出全身’之意。例如一个可以 latreuein kallei ,它的意思是‘献身于美术’。这意思很接近‘献上全生’。最后这一个字专门用于‘事奉上帝’。在圣经从未用过事华人;这字常用于事奉及崇拜上帝。
在此,我们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真正的崇拜乃是将一个人的身体献给上帝,随带 每天的工作。真正的崇拜并非献给上帝崇拜的仪节 ── 不论这仪节是怎样的尊荣宏大。 真正的崇拜乃是把日常的生活献给祂 ,不只是在教堂里所行的,而是视全世界就是永活上帝的圣所。 梯尔( Whittier )写 说:
‘因为耶稣所爱的那一位确实的说:
主所赐福的圣洁的崇拜,
丧失的复得,心灵破碎的复合,
寡妇孤儿得饱食。’
一个人可以说,‘我到圣堂里敬拜上帝,’不过他应当也能说,‘我到工厂,店铺,办公室,学校,车房,矿场,船坞,农田,牛舍,园圃敬拜上帝。’
保罗继续提出一种激剧的转变。我们必不可效法这个世界,必须心意更新而变化。要表明这一个观念,保罗用几乎不能翻译的两个希腊字 ── 几乎要用好几句句子才能说明。他用效法这个世界的字是 Susche{matizesthai ;它的字根是 Sche{ma ,其意义为‘外形’,它每年,每日都在改变。一个人在工作时的外形与赴宴会时的又不一样。它是继续的在改变。所以保罗说,‘不要把你的人生效法世界的样式;不要做一条变色龙,它的色彩随环境而改变。’
他用心意更新而变化的字是 metamorphousthai 。它的字根是 morphe{ ,其意义为‘主要不改变的实体或任何东西的质素’。一个人十七岁时的 Sche{ma (外形)和七十岁的不同,可是他有相同的 morphe{ (质素);一个人穿工装时与穿夜礼服时有不同的 外形 ,但是 质素 还是一样;外面的形式虽然 改变 ,但是里面却是同一的人。所以保罗说崇拜上帝和事奉上帝,我们必须产生一种改变,不是我们外表的样式,乃是我们内在的人格。那是怎样的改变呢?保罗要说,我们依照肉体( kata sarka )而活,受人本性的支配,是最低的人生;相反的,在基督里,我们依照基督( kata Christon )或依照圣灵( kata pneuma )而活,受基督或受圣灵的支配,那才是道理。主要的人已经改变了;现在他活 ,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乃是以基督为中心。
保罗说,当你心意更新的时候,必会遭遇这样的事。保罗所用 更新 的一个字是 anakaino{sis 。在希腊文中‘新’字有二个字 ── ncos 及 kainos 。前者的新乃指从 时间的观念 上的新;后者乃是 指质素和本性方面 的新。一枝在厂中新制造铅笔的新是指前者 ncos ;一个人,原先是罪人,现在却行在圣徒的路上,这是指后者的新 kainos 。当基督进入一个人的生命中,他成为一个新人:他的心意与前不同,因为基督的心在他里面。
当基督成为生命中心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献上崇拜,将每一时刻和每一行动献给上帝。
一事众,众事一(十二 3-8 )
保罗对于基督教会最喜欢的思想之一是教会犹如身体(参林前十二 12-27 )。身体的肢体从来没有互相辩论,互相嫉妒,互相为了自己的重要性争论。身体的每一部份,不论它的工作显着高贵,或隐藏低微,都各尽其职。这是保罗的信念,基督教会也应如此。每一肢体都有它的职责;只有各尽其职的时候,教会的身体才能作它当作的工。
在这段经文的后面,却有非常重要的生活的原则。
(一)第一,它策励我们,认识自己。希腊的智者,首要的基本命令之一是:‘人啊,认识你自己。’我们不能有多大的成就,除非我们清楚知道我们之所能及我们之所不能。一种诚实估计我们的能量,没有自大,也没有自卑,是我们有用的人生第一个要素。
(二)第二,它策励我们接受自己,善用上帝所赐给我们的恩赐。我们并不嫉妒别人的恩赐,也不自叹我们为什么没有某种恩赐。我们接受我们自己,用我们有的恩赐。其结果或许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我们所做的事可能是低微的,也是不为人所见的那部份。
斯多亚派伟大的基本信仰之一是在每一个有生命的动物里都有上帝的火花。怀疑派的人讥笑这种教义。他们提问说,‘上帝在毛虫里?’‘上帝在蜣螂里?’于是斯多亚派的人回答说,‘为什么不?难道一条蚯蚓不能事奉上帝?你是否想只有将军才是一个好的战士?一名小卒或一个营地随员难道不能尽力战斗,为正义牺牲他的生命?事奉上帝的人有福了。如果你是一条蚯蚓,就尽一条蚯蚓所有的能力去完成上帝伟大的目的。’
宇宙生命的效力依靠最微小的生物。保罗在这里说,一个人必须接受他自己;即使他发现他所做的不为人所见,不受称赞,没有地位,他必须仍然去做。他所做的有它的重要性。缺少了它,世界与教会都不会达成他们应有的样式。
(三)第三,保罗实在的说,一个人所有的恩赐都是从上帝来的。他称恩赐为 Charismata 。在新约里,一种恩赐( Charisma )乃是上帝的赐予,是人自己不能获得或达到的。
事实上,人生就是如此。一个人尽毕生之力练习,但是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像叶荷地.迈纽 , 印( Yehudi
Menuhin )一般的小提琴家。他除了练习之外,他有一件外加的东西,那就是上帝的恩赐( Charisma )。一个人可以终生工作,可是对于应用工具,木材,五金,仍然好像没有手这样手足无措;另一人却是一个巧匠,以精巧的技巧,制成木器,铸成金属器皿,工具成为他自己的一部份;他有外加的东西 ── 上帝的恩赐。一个人可能每日继续的练习演讲,可是仍然没有得到吸引听众的吸引力;另外一人,一登到台上,听众就堕入他的掌握之中;他有那外加的东西 ── 就是上帝的恩赐。一个人可以终生努力,但是永远不能把他的思想明晰的活跃纸上;另一人却不用吹灰之力,把他的思想活现在他面前的纸上;第二个人有那外加的东西, Charisma ,上帝的恩赐。
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恩赐 ── 或许是写讲章,造房屋,播种子,制木器,塑雕像,奏钢琴,唱歌曲,教儿童,玩足球或高尔夫球。这都是上帝所赐予的外加的东西。
(四)第四,不论一个人的恩赐是什么,他必须善用它。他的动机并不是他个人的名誉,而乃是他的信念:这是他的权利,同时也是他的义务,对大众福利,作出贡献。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保罗在这里所特别提出来的上帝的恩赐。
(一) 预言 的恩赐。在新约中,此字很少指对于将来的预言;而常常用于说出上帝的话语。先知是一位根据他所知的权威,宣告基督教的讯息。向其他的人宣告基督,他自己本人必须确实知道。加莱尔的父亲说:‘这牧区所需要的是一位亲身经历认识基督的人,并不是人云亦云的人。’
(二)作执事 ── 实际服务 的恩赐。这实在是一件重要的事,保罗把实际服务放在这样崇高的地位。一个人或许从未有机会对大众宣讲基督,但是没有一个人在每天的生活中,没有机会向他周围的人表显基督的爱,行服务的工作。
(三) 教导 的恩赐。基督的讯息,不只是需要宣告;也需要解释。这或许就是今日教会在这方面有所缺乏的地方。邀请与劝告,没有教导的背景,是空虚的。
(四) 劝化 的恩赐。劝化应当有一主要的重点,那就是 鼓励 。海军中有一规条,一个官长,对于正在进行中的事,不许对另一官长说沮丧的话。有一种劝告带有威胁性的。真正的劝告,并不是拿地狱的火恐吓他,而乃是以在基督里人生的乐趣激励他。
(五)施舍 分享 的恩赐。分享必须实行 简单纯一,仁慈好意 。保罗用的字是 hoplotes 。这字很难翻译,因为它含有简单纯一,慷慨解囊,双重的意义。有一本圣经注解引用以萨迦遗书里的一段话,很能表明它的意义。‘我的父亲看见我行在简单纯一的路上,便祝福我。我的行动并不好知私事,对于我的邻居并无恶意嫉妒。我不出恶言毁谤任何人或攻击他人,我以简单纯一的目光行。对于每一穷人,每一受难者,我以简单纯一的心,供给地上的美物。一个简单纯一的人,并不喜欢黄金,损害邻居,好食住肴,喜着美衣,延宕许诺;他只接受上帝的旨意。他按正义生活,对万事俱简单纯一。’有一种的施与渗杂了其他的成份:有的施与,为了行一件善事,可给人家一个道德的教训;有的施与,并非真正为要解决人的需要,只是要满足自己的虚荣;有的施与,只是为了可怖的责任心,没有一些施与快乐的光辉;有的施与乃是有其他的动机,并不是为了施与乃是一件快乐的事。基督徒的施舍分享是简单纯一,只是出于仁慈,在施舍分享获得喜乐。
(六)治理的 ── 站在领导地位的 恩赐。保罗说如果我们被召做工,我们必须热心的去做。今天教会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是征求各部门工作的领袖。一般有服务感及责任感,肯牺牲自己的消闲娱乐,担负教会领袖的人,愈来愈少了。许多时候,以不适不配为推托之词,而其真正的理由为嫌厌怠惰。如果教会里有了领袖,保罗说,他们必须对他们的工作热心。一个长老,分发会员卡,他可以采取二种方式 ── 一种贴了邮票,向信箱里一掉;另一种亲自把卡片送到他家里,在炉边作亲切的访谈。一个教员,可以用二种方式,准备他的教课 ── 一种全心全意的准备;另一种敷衍草率了事。一个人可以无精打彩,毫无色彩的做教会的工作;他也可以兴高彩烈,满有热心,多姿多彩的工作。教会今天所需要的在他们心里,满有热诚的领袖。
(七)怜悯的恩赐。有的时候, 需要怜悯的表示 。保罗说这堹表示必须出于爱心。很可能,有的赦免是一种侮辱。很可能,有的赦免所表示的是一种批评与轻蔑。如果我们要赦免一个罪人,我们必须记得,我们和他一样,也是罪人。威特腓德( George
Whitefield ),当他看见罪犯走上绞台时,说,‘如果不是出于上帝的恩典,我的收场也必如此。’有的赦免更把一个人推入沟壑;有的赦免却能把他从泥淖中救起。真正的赦免并不凭藉优越的地位,它乃是扎根在爱里。
在基督徒生活中日常的行动(十二 9-13 )
保罗用最简明电报式的文字写出普通曰常生活的规则。让我们一条一条的分析。
(一)爱人必须完全出于至诚,必须没有假冒,不是外面的表演,没有另外的动机。世上是有这种有企图的爱,一面表示情爱,可是一眼却张得很大,看从这方面他可以得到多少利益。世上有这一种所谓自私的爱,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基督徒的爱乃是没有自己,纯粹从内心发出,专为他人。
(二)我们必须厌恶恶,亲近善。常言道,我们保持不犯罪的一种方法是看到罪的可怕。加莱尔说,我们所需要的是看见圣洁的无穷美丽,罪恶的无穷可憎。保罗所用字很有力量。常有人说,如果没有情感,没有一种德行是安全的。他必须 恨恶 罪, 酷爱 善。有一件事我们必须清楚 ── 许多人所恨的不是 罪 ,而是 罪的结果 。一个人的善,如是只是因为惧怕罪的结果,他的善不是真善。勃恩靳( Burns )说:
‘恐惟地狱及绞刑吏的责打
使恶人敛迹;
不过你若为廉耻,
哦,这当为你不可逾越的界线。’
不是因为怕不顾廉耻所产生的结果,而是因为热爱薕耻贞洁,这才是到达真善的道路。
(三)我们必须以弟兄般的爱,相互亲爱。保罗所用 亲热 一字乃是希腊文的 philostorgos 。后一半的 storge{ 在希腊文里是家庭之爱。我们必须互相亲爱,因为我们都属于一个家里的人。在基督教会里,我们不是互为陌生客;更不是孤独的个体;我们都是兄弟姊妹,因为我们有一位 ── 上帝。
(四)我们必须彼此间互相推让,把尊荣让给人。教会里大部份的难处是有关权利,名誉,地位。有的人没有给他地位;有的人被忽略,或是没有向他道谢。一个真正基督徒的记号常常是谦卑。有一位大圣徒,大学者。他就是搽因斯( Cairns )校长。有一个人回忆起一件事,足以看见他的为人。有一个盛大的大会,他也是台上人之一。当他出现上台时,掌声大起。他让他后面的人先行,而自己也向他鼓掌;他没有想到,这一片掌声是为他而起。把荣耀让给人家不是一件易事。在我们大多数人里面的天然人往往要坚持我们的权利;不过基督徒没有权利 ── 他只有义务。
(五)我们必不可以懒惰成性,缺乏热心。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有一种的激烈性;因此没有死气沉沉的地位。基督徒对事不能随随便便,因为世界经常是善恶的战场,时间不长了,我们要为永生作出准备。基督徒可以被焚毁,但是他必不可以被锈掉。
(六)我们必须要心里火热。那一位复活的基督所不能容忍的就是不冷不热(启三 15 , 16 )。今天人都轻视热心。不过基督徒乃是一个万分热心的人;基督在他里面燃烧。
(七)保罗所说的第七件事可以是指二件事中的一件。古代的抄本,有二种不同的写法。有的‘常常服事主’;有的‘常常服事(利用)时间’,其意义是‘常常利用你的机会’。其所以有两样写法的原因是这样。所有古代的文士常常把字缩写,尤其是较普通的字。其缩写最普通用的方法之一是省去母音字母 ── 犹如英文速写一样 ── 在留下的子音字母上加上一划。原来‘主’的一字是 kurios ;‘时间’的一字是 karios 。如果缩写起来,二个字都是 krs 。在这一段经文中,所讲的都是实际的劝告,很可能保罗要当时的人所说的是:‘机会来时,要紧紧的抓住它。’人生给我们各种的机会 ── 学习新的,除去错误的机会;说鼓励或说警告的话的机会;帮助人或安慰人的机会。人生悲剧之一是常常让机会溜走。‘有三样一去不返的东西 ── 放射出去的箭,说出去的话,以及失去的机会。’
(八)在指望中我们要喜乐。亚历山大帝,有一次出发往东方远征时,他分送各色各样的礼物给他的朋友。他的礼物十分的丰富,几乎把他所有的产业都分送完了。他的一个朋友说:‘你这样的分法,留给自己的,恐怕没有多少了。’‘不,’亚历山大回答说,‘我有。我有以后的盼望。’基督徒,主要的,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正因为上帝是上帝,基督徒常常确知‘更好的是在后面。’正因为他知道上帝的恩典在万事上满足,祂的力量在软弱人的身上得以完全,基督徒知道没有工作太大是他担当不起的。‘在人生中从来没有毫无希望的情境,所谓没有希望只是庸人自扰。’世界上不会有没有希望的基督徒。
(九)我们必须在患难中,保持坚忍不拔,克服艰危的气概。有一次有一人对一个勇敢的受苦者说:‘苦难增加了人生的色彩。你说是么?’那勇敢的人说,‘是的,的确是这样。不过有一件事,我必须选择自己的色彩。’当可怕的完全耳聋的痛苦降在贝多芬的身上,在他的一生中似乎是一桩不可消灭的灾祸时,他说,‘我要制服人生的不幸。’寇佩尔( William
Cowper )的话说得正对:
‘从现在的忧愁中获得解放,
我们能够快乐的说,
“不论不可知的明天
带给我们什么,
没有一件
祂不会不帮助我们胜过。”’
在尼布甲尼撒王把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扔在炽烈的火窖里以后,他惊异的看见他们没有受害。他询问这三人是否没有扔在火中。他们回答王说,这三人是扔在火中。尼布甲尼撒王说,‘看哪,我见有四个人,并没有捆绑,在火中游行,也没有受伤。那第四个的相貌,好像神子。’如果有基督在一起,一个人能面对任何的事。
(十)我们要恒切的祷告。我们是否有的时候,让每天过去,每周过去,没有与上帝讲过一句话?一个人停止祷告,他就失去了上帝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坚持只是靠他自己生活,不用惊奇的,他的人生必会坍毁。
(十一)我们要与有需要的人,分享我们所有。世人都在攫取,基督徒确要施予,因为他知道‘我们要保守的,却要丧失;我们所施予的,反而为我们所有。’
(十二)基督徒应当款待人。新约中一次又一次的劝告人开门款待人(来十三 2 ;提前三 2 ;多一 8 ;彼前四 9 )。丁道尔( Tyndale )在译成英文圣经时,他说基督徒应当有款待人有宾至如归的气质。一个自私的家庭不会是一个快乐的家庭。基督教乃是双手开放,内心开放,门户开放的宗教。
基督徒与其周围的人(十二 14-21 )
保罗提出一系列的规律原则,作为我们与我们周围的人,应有的关系的准则。
(一)基督徒遭遇逼迫的时候,必须要为逼迫他的人祷告。好久以前柏拉图说,善人宁愿选择为受恶所加的痛苦,不愿去行恶。憎恨乃是一种恶。基督徒受到伤害,侮辱,虐待,他有他的主作为他的榜样,因为他在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为钉他的人祷告,求上帝赦免他们。
在每一个时代我们都看见没有其他能比殉道者泰然自若,赦免仇敌,更有力量感动人归向基督。司提反在临死的时候,祈祷上帝赦免那些用石头打死他的人。在他们中间,有一位青年,名叫扫罗。他以后改名保罗,为外邦人的使徒,主基督的仆人。毫无疑问的,司提反死的景况为导致保罗转向基督重要原因之一。正如奥古斯丁的话说,‘教会赖司提反祷告之功而得保罗’?许多逼迫基督徒的人转变成为追随基督的人是因为见到基督徒之能赦免。
(二)我们要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与人同悲容易引起感情的连系。有一位作者请到一位美国黑人妇女的一段对白。在查理斯顿有一个妇女遇见一个邻居的黑人仆人。她说,‘我觉得很是惋惜,听见你的露雪姑死了。你一定很怀念她,你们是这样的好朋友。’她回答说:‘是的,太太。很是惋惜,她死去了。不过我们不是朋友。’那妇人说:‘呀,我想你们是,因为我常常看见你们好多时候在一起,欢笑谈话。’她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我们在一起笑;我们在一起谈话;我们只是相识而已。路得小姐,你见到么?我们从未在一起共同流泪。只有同流眼泪的人才是朋友。’
眼泪所结成的连系最为坚牢。不过与人同哭,和与人同乐比较起来,还是容易。好久以前,屈梭多模( Chrysostom )有一段文章写 说:‘与快乐的人同乐,比较与流泪的人同哭需要更高的基督徒内心的平衡。与人同情乃是很自然的事;一个人的心,不会这样的刚硬,不与遭遇不幸的人,洒下同情之泪;而与人同乐却需要崇高的品格,他不但没有嫉妒的心,看见人家被推崇时,心中喜乐。’真是这样,恭贺人家的成功比较与人家的忧愁损失表示同情更加困难,尤其是人家的成功与自己升迁利害有关的时候。只有自己与主基督同钉十架的时候,才能把人家的成功好似自己成功一般的喜乐。
(三)我们要彼此同心。纳尔逊将军在他有一次打仗大胜以后,送回快报,说明胜利的理由:‘我很是高兴,能以指挥一队弟兄。’基督教会应当是一队弟兄。李顿( Leighton )有一次写 说:‘教会制度的样式是没有一定规格的;不过和平和协同,慈爱和善意,是不可缺少的。’当争吵进入基督教团体的时候,就没有希望做出良好的工作。
(四)我们要避免一切势利骄傲。我们必须常常记得,世界判断人的标准,与上帝判断人的标准并不一样。圣徒之圣并不依赖地位,财富,出身。白拉克( James
Black )博士用他自己鲜明活泼的笔法描写早期教会里的一件事。有一贵族悔改信主。他第一次参加礼拜。当他踏入礼拜的场所时,那教会领袖指黑一个座位说,‘请你坐在那里好么?’那人回答,‘我不能坐在那里;因为这样,我要和我的奴仆并肩而坐。’那领袖重覆的说,‘请你坐在那里好么?’那人说,‘我实在不能和我奴仆坐在一起。’那领袖再一次重覆的说,‘请你坐在那里好么?’结果那人走到那地方,坐在他奴仆旁边的座位,并且向他亲嘴问安。那是基督教所要做的。在罗马帝国全地,只有基督教这样做。基督教会是惟一的地方 ── 在那里主人与奴仆并肩而坐。今天还是这样,在教会中没有人的界线。在上帝面前,人是不分彼此的。
(五)我们所有好的行为,当为众人所见。保罗注意到,基督徒的行为,不只是好,就够了;它也要人家看了好。所谓基督教 ── 它可以用最艰难,最不可爱的方式传播;不过真正的基督教必然是大家看了都是好的。
(六)我们必须与众人和睦。不过保罗又加上了两个条件。( 1 )他说,如若能行。有的时候为了原则性的缘故,不得不放弃礼让。基督教并非闭上了眼,接受任何东西,随随便便的与人妥协。有的时候他必须站住脚跟,奋勇战斗。到那时,寸步也不可退让。( 2 )他说,总要尽力而为。保罗知道得很清楚,有的人此较容易与人和睦相处。有的人容易控制自己的怒气。我们必须记得各人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这样可以避免批评人家,或对自己的自责而沮丧。
(七)我们必须除去伸冤复仇的思想。保罗提出三个理由。( 1 )伸冤不是属于我们自己:伸冤乃是出于上帝。经过最后的分析,没有人有权可以审判人;审判人的只有上帝。( 2 )感动人的乃是以仁爱待人,而不是伸冤雪恨。报仇能损害一个人的精神;只有仁慈能融化他的心。保罗说:‘如果我们以仁爱对待我们的仇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头上。’那意思是说,这并不是要他等 瞧更多的责罚要临到他们;而乃是感动他们,使他们觉得内心焦灼,汗颜见人。( 3 )我们为复仇的心所胜,就是为恶所胜。恶永远不能为恶所胜。如果以爱心对待憎恨,那么就得到了一剂解毒的妙药。正如博克 . 华盛顿说:‘我不让任何人,由于我憎恨他的缘故,使我自己降低。’唯一消除仇敌的方法,是与他为友。 ── 《每日研经丛书》
讲道材料
罗马书第十二章
第六段 劝勉( 12:1-15:33 )
罗马书从 12 章开始,所论多关乎信徒生活方面的真理。
在保罗所写书信中,几乎都有这种习惯,先讲信仰方面真理,然后才讲生活问题。所有关乎信仰方面真理,都是 “神学”“教义” 类,和比较艰深难明的要道,而生活方面的道理却比较容易接受。按我们看来,似乎应当先讲比较浅易的生活道理,然后才讲信仰根基方面的神学道理;但使徒保罗的看法和我们正相反;因为教义方面的真理,是信仰生活的基础,信仰若没有稳固的基础,灵性生活必然像房屋建在沙土上。没有正确而坚定的信仰的人生观,难免不被 “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 (弗 4:14 )。
一. 灵命生活的四方面( 12:1-21 )
1.对神 ── 完全奉献( 12:1-2 )
1-2 这两节经文所讲的是完全奉献的道理:第 1 节讲献身,第 2 节论献心。
完全奉献,是基督徒灵性生活的开端,不是信耶稣以后,要热心到了某一个阶段才完全奉献,乃是一信耶稣就该完全奉献;完全奉献了,才能实行基督徒应有的生活。
A.为什么要完全奉献( 12:1 )
1-2 1. 完全奉献乃是神的慈悲
我们能够把自己奉献给神,这是神的慈悲;否则我们根本没有权利奉献自己,因我们已经是主所买赎,本应属主,谈不上奉献。
2. 因神是万有之主
我们应当完全奉献,是因为神是万有之主,即因上文 11 章末段所论的。并非因为神缺少什么;所以我们要奉献;正是因为神是丰富的,我们得以向这万有之主,表示我们对祂的敬爱,是我们无上的光荣与恩宠。
注意 12:1 首二字 “所以” ,表明我们要奉献是根据上文 11 章末段的理由,因 “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 …… 。” 所以,我们应当把身体献上。
B.怎样奉献?( 12:1 )
1 1. 将身体献上
就是具体的、有实际摆上的奉献,不是空洞的、口头上的奉献,也不是局部的、有保留的奉献,乃是完全的奉献。
2. 当作活祭
所有旧约献的祭都必定先把祭牲杀死,否则不能献上。把自己当作活祭而献上,这意思就是要以看自己如同死了的态度来为主活,这样的生活就是奉献的生活。
3. 是圣洁的
要有一个分别为圣的圣洁生活,因为我们是已经被主的血所洁净的,是合格的圣洁礼物。
4. 叫神喜悦
奉献当蒙神喜悦,如亚伯拉罕那样;所谓过完全奉献生活而叫神喜悦,就是不照自己的意思生活,只照神的旨意生活。
5. 要过事奉神的生活
“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注意, “如此事奉” 表明奉献的生活就是一种事奉,我们理当藉着这样的生活事奉神。
6. 要心意更新而变化
在此所说的心意更新,特指信徒对世界看法之态度的转变。因上句说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 …… ” ,人的内心对所效法的对象十分佩服、羡慕 …… ,因而在不知不觉中便效法了。这里的 “不要效法” 更注意心意上的不效法,在思想上不跟随世界;反要愈来愈接近神的心意。每个信徒在得救时已经有一次心意更新,但这更新是继续的,灵命愈长大,心意就愈更新,思想也愈加属灵化。
C.奉献的结果( 12:2 下)
2 下 完全奉献的结果,叫我们能明白神的旨意。
许多信徒问怎样可以明白神的旨意,这里有两个字十分重要,就是 “察验” 。察验表示要运用神所给我们的各种属灵知识去观察验证,以判别神的旨意。需要留心神的 “善良” ,即留心观察神的性格,神所喜悦和憎恶的事。但这种察验要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就是要先有一颗完全奉献的心,有已经更新而变化的心思。
许多人对于完全不凭自己的意思,当作是完全不用心思智慧、不察验判别,只等候一种忽然而来的意念,作为是否神旨意的凭据。其实不凭己意并非不运用神所已经给我们的一切真理知识和智慧,乃是要有一个完全奉献而更新的心思去运用;但心思之更新与灵命之长大有关系。生命长大,心思就像大人;灵命长大,属灵的心思也自然与神接近,而知道如何察验神的旨意了。
2.对己( 12:3-4 )
3-4 这两节的总意,是说我们应看自己看得合乎中道,不可太过或不及,要不偏左不偏右。
注意保罗怎样劝告信徒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他是凭着神的恩而劝告。显然他自己已经有这经验了,所以他才会说 “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 。这 “所赐我的恩” ,就是他曾靠着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的恩。如今他又靠着主所赐之恩,劝告罗马教会的各信徒。
“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 ,就是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 “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特别注意的是:使徒不是说照各人所得恩赐大小看得合乎中道,乃是照各人 “信心的大小” 看得合乎中道。因为有恩赐是一回事,有否信心来运用他的恩赐是另一回事。有恩赐的人,还得有信心来运用他的恩赐;所以不在乎自己本来有多少恩赐,才干、学问,乃在乎有多少信心来为神运用这些,才有属灵的价值。单有恩赐学问并不能使你在神面前有用,必须加上 “信心” 运用才有用。
“合乎中道” 的意思,不单是不可看自己太高,也不可看自己太低。太高使我们自高自大,太低使我们自暴自弃,畏缩不前,不敢为主所用。
第 4 节的意思与第 3 节相同,但第 4 节是第 3 节的一个例解。使徒用身上的肢体作例子,解明应当看得合乎中道的理由。就如身体有好些肢体,各有不同的功用,每一个肢体都当把自己看得合适,才不至于越过自己的岗位,也不致于放弃自己的岗位。所谓看得合乎中道,也就是看得正如我们的功用那么大小。
3.对肢体( 12:5-13 )
使徒在讲述信徒对神与对己应有之态度后,即指导信徒如何与别的肢体同心同工。
A.职责的专一( 12:5-8 )
5-8 这几节说明信徒各人在主前所领受之思赐不同,但各人应按主的托付,忠于自己的职责。在此多次提及 “专一” ,这 “专一 ”是注重在职责上的忠心。意即当专心于自己的本分,当为神所托付自己之责任忠心,不推卸责任,不干扰别人,不嫉妒攻击别人,不因别人所得的荣耀而心怀二意。但这 “专一” 绝非说在主的工作上绝不帮助别人,是分工却非不合作,在此所提信徒之恩赐计有:
1. “或说豫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豫言”
说豫言原文 propheeteia ──按新约字解此字是由 pro 预先及 phemi 说话二字合成,就是预言,或神灵感的劝告之意。它虽然指旧约先知们纯灵感的预言,亦可以指现今将神所已经启示之话语予以讲解,以预告或劝戒人将会遭遇的危险。所有神所启示的话语,必有真理之原则,违犯神原则的,必受挫折痛苦,遵照神的原则行事为人的必蒙福,神的仆人既深明神的真理,自然可以根据神的话语,预告及劝戒人了,如此劝告也就是新约中所谓的作先知讲道的意思。
2. “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
“执事” 指在教会担负圣职的人,原文 diakonia 指一般信徒在教会中之服务,亦可指传道或教会职员之职责。
3. “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
按弗 4:11 ,神所赐给教会五种恩赐职份中,有教师的恩赐,是教导人明白真道,认识神(参林前 12:28-29 )。保罗又清楚说明他的奉差派是作师傅,教导人学习真道(提前 2:7 )。
4. “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
原文 paraklon 即劝告之意,按新约字解,其原意是把人招呼到身边加以劝戒,教会并无劝告者之职任,但神能赐下有劝告人的恩赐,使徒书信中常提醒我们要互相劝勉(罗 15:14; 腓 2:1 ),所以看见弟兄有软弱,当按神的恩赐予以劝告。
5. “施舍的,就当诚实”
这诚实指当存诚意施舍。不当为贪图名利、或为个人夸耀、收买人心而施舍(太 6:1-4 )。
6. “治理的,就当殷勤”
指治理教会的人,教会凡事都当 “规规矩矩按着次序行” (林前 14:40 ),所以要有治理的人。圣经并不反对教会有当遵守的规律,但不要用专权辖制的手段实行,而是本乎爱心与榜样的原则实行(彼前 5:1-4 ),另一方面圣经也要求信徒顺服掌权的人(罗 13:1; 彼前 5:5 )。
7. “怜悯人的,就当甘心”
既向人表现怜悯同情,就当甘心行善。这里大概指教会中的慈善工作,应甘心乐意而作,使那些得蒙怜悯的人,可以体会及领略到主的怜悯(太 5:7; 雅 2:13 )。
B.灵德的操练( 12:9-13 )
9-13 1. 爱人不可虚假
爱人应真诚无伪,不可装模作样。
2. 恶恶亲善
真正的爱善,应含恶恶的心在内,神不但喜爱公义,且恨恶罪恶。
3. 爱人亲热
“爱弟兄,要彼此亲热” ,亲切热诚是爱的最具体表现,也是一种基督里成为一家人的气氛,使人感到教会有温暖。
4. 恭敬推让
“恭敬人,要彼此推让” ,信徒待人应有礼貌,但不是虚伪的礼貌,而是由恭敬的心生出之礼貌。既然恭敬对方,自然推让别人居先、居首了。
5. 殷勤事主
“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事主。” 火热与殷勤有密切关系,愈殷勤必愈火热,就如一个人的身体,劳动得愈多便愈热,灵性也是一样,愈为主作工就愈火热。常常服事主,就必从服事的经历中受到激发而更加火热。反之,在属灵的事上愈懒惰的人,必愈冷淡。
6. 喜乐
“在指望中要喜乐” ,就是对所盼望的福要有信心,且坚信所望的必成,才会因所指望的喜乐,否则绝不会因所指望的喜乐。
7. 忍耐
“在患难中要忍耐” ,使徒从未有指明要忍耐的理由,但在 5:3-5 已提到患难之益处,保罗自己曾为主忍耐过许多患难,所以他确知他所事奉的神,决不会徒然叫他遭受患难;只管忍耐,不必说理由,神必给我们够用的恩典。
8. “祷告要恒切”
一般而论,祷告并非经常会立即看见神的应允,虽然圣经中可给我们看见一些立即蒙允的祷告,但也有好些祷告,须忍耐等候。使徒既劝勉信徒祷告要恒切,可见当时信徒也有类似今日信徒的软弱,容易灰心,忽略了祷告必须等候神按祂自己的时候成就祂的旨意。
9. 帮补信徒
“信徒缺乏要帮补” ,可见信徒彼此之间,应常有爱心之互相帮助。这不是指教会中的慈善部门,而是指信徒个别应留心别人的缺乏,凭爱心补助人的缺乏。
10. 款待客人
“客要一味的款待” ,就是不要只在开始时热心款待,以后渐渐改变态度,这证明初始的热诚有些虚伪的成份;应当始终如一,坦然而有爱心地款待。当时的客人不是今日的客人,只小坐数小时,而是可能住上若干日子。这些客旅,多半为福音而丧失家产流亡在外,生活无着,所以教会书信中常鼓励信徒接待客旅。所谓 “一味的款待” 实含有不因为他居住的日子长久,仍未能找到谋生的工作而轻视他之意,但保罗在帖后 3:10 提醒另一种不肯自力更生的人说: “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
4.对众人( 12:14-21 )
A.只要祝福( 12:14 )
14 使徒的教训与主相同(太 5:44 ),注意: “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这带着命令的语气,似乎说不管什么理由及什么方式的逼害,总得祝福,不可咒诅。但这只是指仇敌对我们个人的恶待,或人身攻击而说的,并不包括对福音工作之阻挡,如使徒保罗责备以吕马(徒 13:6-12 )。
B.同情苦乐( 12:15 )
15 我们怎能与人同乐同哀?就是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通常我们比较容易同情悲哀的人,对快乐的人较为疏忽。但圣经的教训,却要我们不但同情悲哀的人,也要同情喜乐的人。我们不是要照自己的喜欢运用我们的情感,乃是为神国的扩展而运用我们的情感,不论是与人 “同乐” 或 “同哭” 都是为着叫人得着福音的好处。
这话对信徒彼此间的关系来说,就是把林前 12:26 的教训活出来: “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 当我们把别的肢体的增益和损害,看作就是自己的增益和损害时,就得自然地与弟兄同乐同哭了。
C.同心谦卑( 12:16 )
16 不同心的主要原因常是各人自高自大,自以为聪明。
人与人相处在一起时,很自然地会比较出优劣、智愚的分别,而比较优与智 …… 的人常常轻视不如自己的人,所以把任何两个人放在一起,常常发生不同心的情形。使徒在此教训我们要彼此同心的秘诀是,比较优、智、强 …… 的一方要俯就卑微,不要自以为聪明,要体恤扶助较弱的一方;因为神也是这样对待我们(参赛 57:15 ),否则还有谁可以蒙恩?惟有这样对待比自己软弱的人,才能得着人,与人同心。
“不要志气高大” ──志气高大与志气远大,大不相同。前者傲气凌人,自高自大,却不一定有高尚的心志;后者虽有远大的心胸和眼光,却不一定骄傲。反之,倒可能虚怀若谷,心胸宽广。
D.小心行善( 12:17 )
17 众人以为美的事,也就是人人公认为好的事,做这样的事比较做那些被多数人反对的事,更容易因不小心而给魔鬼留地步;因为所作的若有人反对,必然小心翼翼,不敢给人把柄;但所作的,若是人人都认为是好的事,就很可能因为没有任何戒惧战兢的态度,反而失败。所以使徒提醒我们说: “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
E.追求和睦( 12:18-19 )
18-19 “若是能行 …… ” ,似乎留下一些余地,在某种情形下,宁可得罪人,牺牲和睦,仍须坚持立场;否则就应当尽力与人和睦。这大概是暗指为坚持真理,与罪恶战争而不为人所谅解时,只好维持真理的见证,牺牲和睦而说的。除此之外,我们应当与众人和睦。
“尽力” 表示追求与众人和睦,是要付代价的,要肯迁就别人,肯吃亏。这必须要先有信心,相信神的公义才能实行;所以下文使徒劝信徒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伸冤在主。这 19 节的话,证明了若是关乎个人的冤屈和亏损,总要尽力保持与众人和睦,忍受苦楚。
F.爱敌胜恶( 12:20-21 )
20-21 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渴了就给他喝,就是要善待仇敌,爱他们像平常的人一样。不要因他是你的仇敌,便在心灵上格外憎厌他们,存着偏见与他们为难。虽然仇敌用敌对的态度对待你,你却要对他们像你所爱的人那样,顾念他们的需要。这样行,就是 “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 。意思是:这样就使你的仇敌为他对你的态度而自觉羞愧难当了。反之,若不因此羞愧,也必使他们更难推卸他们的恶行了。
“你不可为恶所胜” ,意即不可因别人行恶,我们也以恶报恶,别人虽然以恶待我,我却仍以善对待他,如上文所说 “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 ,这就是不为恶所胜,反而以善胜恶的意思。
问题讨论
基督徒为什么要奉献?要怎么奉献?奉献与事奉有什么关系?按这第 1,2 节来说,基督徒要怎样明白神的旨意?举例说明怎样是按信心大小看自己 “合乎中道” 。本章 5,8 节所列举的属灵恩赐与职责共有几项? 9-13 节共有几项属灵品德?恩赐、职责与品德在事奉上有什么相关吗?基督徒要怎样对待外人?把炭火堆在敌人的头上是什么意思?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罗马书
注释
十二 1 至十五 13 福音和生命的改变
保罗已经清楚说明,他所传的福音有能力将基督徒从罪恶和死亡的领域,转移到公义和生命的范畴。但正如保罗曾经指出(六 11-23 ,八 12-13 ),基督徒并不因这种转移而免去他在生活中活出义的责任,这义是神在福音中白白地赐予他的。神正动工将我们改变成祂儿子的形象(八 29 ),可是,当我们真实地在每天的生活中活出这种改变,我们便有份参与这个改造的过程。因此,保罗在传讲福音时,十二章 1 节至十五章 13 节便自然成为当中的一部分,事实上,若没有了这部分,他所传的福音便变成不全面了。信徒过新的生活,并不是福音所带来的后果,却是福音的其中一部分,福音的目的正是要叫人「信服真道」(一 5 )。
保罗发出的第一句劝勉,便道出了甚么是活出基督徒生命的核心(十二 1-2 )。接着所提出的具体劝勉,是有关合一和运用恩赐(十二 3-8 )、对信徒和非信徒均以爱相待(十二 9-21 )、对政府的态度(十三 1-7 ),以及再论及爱(十三 8-10 )。到了十三章 11 至 14 节,保罗再次回到最初在十二章 1 至 2 节所提出的劝勉,重新提醒信徒要认识他们如今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保罗在这部分的结尾,用了颇长的篇幅斥责罗马教会中分别属于「刚强」和「软弱」的信徒(十四 1 至十五 13 )。保罗在这个结尾部分,显然是想到罗马基督徒的实际情况而有感而发。最初的劝勉(十二至十三章)不是那么明显地指向罗马信徒的处境。不过,尽管保罗在前面那个部分只是概述基督徒生活的某些基本守则,但仍然有某些地方是暗指罗马教会中的需要和问题。
十二 1-2 新生活的核心:心意更新
保罗劝我们要改变自己的生命,这并不是一种空穴来风的呼唤。惟有当他「以神的慈悲」劝我们,他的劝告才能切合我们的生命,而我们才有依从的可能。当我们明白神在祂儿子身上为我们所成就的一切(「慈悲」的希腊文是复数式的)──正如保罗在一至十一章所描述的──我们才领悟到将自己「当作活祭」地献给神,实际上是一种「理所当然」( logikēn )的敬拜行动(参新国际译本对这句翻译的旁注)。「活」这个字可以提醒我们,神已经使我们成为何等样的人:我们如今是「向神在基督耶稣里……是活的」(六 11 )。保罗鼓励我们要将整个基督徒的生命看作是一种敬拜的行动。对神「构成意义」的活动,并非单单是我们在星期日的教会建筑物内所做的事情,而是我们在神和世人面前每时每刻的生活。
第 2 节虽然在语法上跟第 1 节近似,但实际上却是更详尽地说明如何将自己献作活祭。它所要求的,是整套世界观的完全改变。我们再不是从「这个世界」的角度来看自己的生命,那是属于罪和死亡的领域,我们已经靠着神的能力迁离(参五 12-21 );反之,我们是站在一个崭新的领域去看生命,那个领域是由公义、生命和圣灵所掌管的。我们虽是在世界中生活,却不再是「属于世界」(约十七 15-16 )。要过一个得胜的基督徒生活,精义在于「心意更新」,以致我们能「察验何为神的旨意」──也就是在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境况中,明白和实践神的旨意。神没有将一套详尽的诫命给予基督徒作为生活上的指引,但祂却已经将圣灵赐给我们,圣灵会在我们的心中动工,改变我们的心思意念,以致我们可以自然和自发地顺从神(参七 6 ,八 5-9 ;耶三十一 31-34 ;林后三 6-7 ;弗四 22-24 )。
十二 3-8 谦卑和恩赐
保罗写这段的目的,是希望鼓励信徒保持一种个人的谦卑和彼此尊重的态度──特别是在拥有和运用属灵恩赐的事上──藉此培养信徒之间的合一精神。保罗劝我们不要自视过高,却要以诚实和客观的态度来看自己。我们不是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而是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 metron
pisteōs )来作出真实的衡量。有些人以为这词句是指神将不同大小的信心给予我们各人(参新国际译本和修订标准译本)。然而,依据上下文的意思,保罗这里所说的是我们作为基督徒的一般信心,我们每个人都要用这种信心来衡量自己(耶路撒冷圣经:「信心的准则」),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将自己与其它信徒的比较便变得相对地不重要了──特别因着神已经将不同的恩赐给予教会──基督身子──的不同肢体( 4-5 节)。信徒需要承认的,就是教会中充满了神所赐予的各样美好恩赐,而在圣灵的带领下,信徒的恩赐虽各有不同,却可以互相补足(参林前十二 4-31 也强调了同一个道理)。
虽然保罗在这里并没有明确谈论到圣灵的角色,但从他提到「恩赐」( charismata ;比较一 11 ;林前十二 7-11 )一事上,却已经暗示有圣灵的参与。保罗在其它两处地方具体地谈论到恩赐(林前十二 7-11 、 28 ;弗四 11 ),只要将这些经文互相比较,便可显出保罗一直没有打算将各样恩赐全面地列出来。反而,保罗在每处都有选择性地列举出一些合适的例子,来配合他当时的目的。保罗在此处,是要鼓励每个信徒殷勤而适当地运用本身的恩赐,不要为别人所拥有的恩赐,或别人运用恩赐的方式而产生不安的感觉。「说预言」( 6 节下)的恩赐,是神向众先知启示的真理,传递给其它基督徒认识(参林前十四 1-32 )。作先知的必须「照着信心的程度」来运用他的恩赐,这词句跟第 3 节的「照信心的程度去衡量」意义相同(也许是指他在教会整体工作中所担任之角色)。「作执事」( 7 节上)可能是指教导或带领敬拜的具体事奉,但更可能是表示一般性的各类事奉岗位(参林前十二 5 )。「教导」( 7 节下)包含了基督教教义的传递(参提后二 2 );「劝化」( 8 节)包括了各类透过说话来进行的服侍。当我们发现神将「怜悯人」( 8 节下)也列为恩赐之一时,就明白到神是透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带领人去服侍祂和服务周遭的人。
十二 9-21 爱
这段经文并非讨论一个单一的主题,因为保罗正探讨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在各方面的组成要素,是基督徒要用更新了的心意去察验的( 2 节下)。不过,它们也有一个中心要旨:就是第 9 节所宣示的要爱别人;因此,这里便以它为本段的标题。我们不可能为此段划出严格的界线,但还可以概略地将它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就是 9 至 16 节和 17 至 21 节。第一部分的焦点较侧重基督徒彼此之间的责任,而第二部分(在第 14 节已暗埋伏笔)的关注点,则放在信徒与教会以外的人之关系。保罗在这里所教导的,有很多地方与耶稣的教导相似(特别将 14 节与太五 44 ,和 21 节与太五 39 作出比较),暗示这可能是初期基督徒经常采用的道德指引。
「不虚假」的爱,是出于真诚和没有矫情伪饰的(亦参林后六 6 ;林前一 5 ;彼前一 22 ),人必须先心意更新才可以生出这种爱。「恶要厌恶,善要亲近」( 9 节)可以用来说明甚么是不虚假的爱,不过,它们本身很可能是独立的命令。保罗在第 10 节开始,便一直劝勉基督徒要追求真诚的爱,与其它信徒保持美好的关系。「要彼此推让」就如保罗在腓立比书二章 3 节的教导:「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从这句劝勉与第 3 节那句近似的话,暗示出保罗已经注意到罗马教会出现了纷争的问题(参十四 1 至十五 13 )。对神和对服侍神的事情经常抱有「殷勤」的态度( 11 节),必须成为基督徒的特征,正如我们的主那样(参约二 17 )。接着的命令正是使我们保持这种热心的途径,它最适当的翻译应该是「让自己被圣灵的火燃烧」( Cranfield ;新国际译本有不同的译法,它没有将 pneuma 译为圣灵)。这种由圣灵燃点的火热,将会带领信徒真正地服侍主。保罗在罗马书的较前部分曾分别说到盼望(五 2-10 ,八 18-30 )、患难(五 3-4 )和祷告(八 26-27 );他现在再次简略地提醒基督徒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处理这 3 方面的事。真诚的爱会驱使人用实际的方法来帮助其它有需要的信徒( 13 节;亦参约壹三 17-18 )。
第 14 节岔开了原本的主题,抢先提出了将会在 17 至 21 节详述的劝勉。保罗教导信徒要为逼迫他们的人祝福,明显是依从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的教导(太五 44 )。耶稣的命令大概已成了初期基督徒守则的基本内容(亦参彼前三 9 )。
到了第 15 节,保罗再次回到信徒之间的关系。感同身受地分尝其它信徒的喜乐和忧伤,正是对弟兄姊妹流露出真诚的爱的标记( 10 节)。问题是在于信徒总是「志气高大」。保罗再次提醒罗马信徒要留意这个问题(亦参 3 、 10 节下),并且劝他们甚至要向「卑微的人」给予真诚的关注。保罗在这里所用的词( tapeinos ),是指许多第一世纪的基督徒,仍会对自己属世的优胜之处或社会地位,稍微有自夸的表现(参路一 52 ;雅一 10 )。
在本段的最后一个部分( 17-21 节),保罗劝勉信徒要用真诚的爱( 9 节)去对待那些逼迫他们的人。保罗的教导再次与耶稣的教训互相呼应(太五 38-42 ;参帖前五 15 ;彼前三 9 ),禁止信徒存以恶报恶的心态( 17 节上;参 19 节上)。反之,他劝勉信徒以积极的态度作出响应:「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美事」的直译是「好事」;参十二 2 下)。基督徒要特别留意与每个人──包括信徒与非信徒──保持融洽的关系(参箴三 4 ;林后八 21 )。不过,保罗也承认,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也有一定的限制,就是在于别人的态度,而我们不能出卖本身作为基督徒的正直品格。信徒绝不能为了与别人保持和睦的关系,而对本身的信仰和见证作出妥协,作为交换的条件。因此,保罗在此加上了「若是能行」这个先决因素。
保罗提出了第二项禁止的事后( 19 节上),对信徒为何无须自行报复作出了解释。我们要记着,我们所事奉的,是一位掌管一切和公义的神,祂承诺要报应那些在世上作恶的人(申三十二 35 )。因此,我们无须自行去承担起报复者的角色,反而「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希腊原文没有清楚指明愤怒是出于神,不过,这显然是保罗的意思。)保罗引用了箴言二十五章 21 至 22 节来加强他的劝导。
第 17 节再次重申基督徒要用以善报恶的态度来对待仇敌。我们透过这种以德报冤的行动,就能「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这个可以指将来神所施行的惩罚:我们的仇敌若没有因我们的善行而悔改,那么,我们那些出于爱心的行动便会换来神对我们的仇敌发出最大的烈怒。不过,保罗劝勉我们借着善行把炭火堆在仇敌头上的真正含义,是希望我们能运行爱心,使仇敌产生羞愧和悔意。
第 21 节「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不单很贴切地成为这个部分( 17-21 节)的结语,还可间接地总结了 3 至 20 节的劝勉。
附注
讲道材料
罗马书第十二章
B 信徒生活(十二 1 ~十五 13 )
Ⅰ 活祭(十二 1 ~ 2 )
既明白了神在基督里为祂的子民所成就的一切,信徒应当如何生活呢?他们应当以自己为“活祭”献给神,成为圣洁。因基督献上自己为祭,从前献动物祭牲的作法已经永远废除了,但是以顺服的心敬拜神仍然是必要的。世界与神相违,信徒不应再按照其标准去行,而应藉圣灵的能力更新自己的心思,改变自己的生活,以符合神的旨意。
圣经对教义的教导,不仅是要人明白,更是要人付诸实行:“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十三 17 )。因此,保罗常在阐述教义之后,紧接便作伦理劝勉,而以“所以”将后者连于前者(参弗四 1 ;西三 5 )。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约书信中对伦理的训勉,无论是否保罗所写,都与福音书中基督对伦理的教导十分吻合。其实,它们所根据的,正如保罗所说,是“基督的律法”(加六 2 ;参林前九 21 )。而罗马书十二 3 至十三 14 与登山宝训之间,可以列出许多相似之处,这一点尤其特别。当时福音书并未成形,但其中所记基督的教训,在教会中仍然流传──当然会有口传的形式,或许也有总纲式的文字形式。
1. 我……劝你们 。保罗惯于在论证的转折点上,用这个动词( Parakaleo{ ),特别是论到伦理劝勉时(亦参十五 30 ,十六 17 ),这个字带有外交性的婉转意味(加拉太书中没有使用,值得留意)。
将身体献上 。参六 13 、 19 ;这几处的动词为同一个字。现在保罗更详尽地说明,他们将自己献上,为神所用,究竟包括哪些方面。
活祭 。在这新秩序内,献祭不再是牺牲另一个生命,好像古时献牲畜为祭,乃是献上自己的生命(参来十三 15 ~ 16 ;彼前二 5 )。
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 NEB 作:“以心灵与思想献上的敬拜”。此处的名词 latreia ,九 4 已经用来指以色列人应有的“敬拜”。此处的形容词 logikos (来自 logos ,“道”,“理”),意思可以是“合理的”(以顺服的生命来事奉,是对神恩典惟一合理,或合逻辑的反应) 206 ,或“属灵的”(如彼前二 2 ,“灵奶”)。此处若意为“属灵的敬拜”,可能是与以色列虚有其表的圣殿敬拜作对比。 利未之约 中( Testament of Levi , 3:6 )形容天使为“向主献上馨香之祭,属灵( logikos )而不流血的祭”。
2.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 。这“世界”或“世代”( aio{n ,如林前一 20 ,二 6 ,三 18 ;林后四 4 ;加一 4 )与将来的世代有所不同(参弗一 21 )。虽然它被称为“罪恶的世代”(加一 4 ),它的“神”弄瞎了不信者的心眼(林后四 4 ),但是活在这世代的人仍然可以表现出美好的行为,显出他们将继承未来的世代,就是那更新、复活的世代。他们已经身处“末世”(林前十 11 );对他们而言,因为他们是在基督里“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五 17 )。靠内住圣灵的能力,就是他们能承受未来世界的凭据,他们能够抗拒诱惑,不照“这世界”的标准而活。
更新而变化 。同一个动词,在马太福音十七 1 ~ 2 ,马可福音九 2 登山变像的记载里,译为“变了形像”。新约中唯一另外出现的一次,是在哥林多后书三 18 ,论到信徒“变成”基督的形状,“荣上加荣”,是“从主的灵变成的”──这段经文很适合作本节的注释。
206 Thomas Erskine of Linlathen 说得很好:“在新约中,宗教是恩典,伦理是感恩”( Letters ,
1877, p.16 )。在希腊文中,同一个名词( charis )既可指“恩典”,也可指“感恩”,这并不是巧合。
Ⅱ 肢体生活(十二 3 ~ 8 )
神杰作的特征,是各具特色,而非全然划一。在大自然如此,在恩典中亦是如此,而在基督徒团体中更具体表现出来。这团体中的人,家庭背景、环境遭遇、个性、能力,均大不相同。不仅如此,他们在成为基督徒之后,得到神所赐的属灵恩赐,也是各自不同,然而正因如此,所有恩赐都可以配合起来,成为整体的益处。无论对教会有什服事,都应该甘心乐意,忠心去做,按各人的恩赐来服事,或说预言,或教导,或劝勉,或管理,或捐献,或探访病人,或作其他事奉。然而一个健康的身体,所有的功能都会协调互助,使整个身体得益处。教会既是基督的身体,也应该如此。
3. 凭所赐我的恩 。亦即,使徒的“恩典”或恩赐(参一 5 ,十五 15 )。根据第 6 节,教会每一个成员都领受了这种特殊的“恩典”,其运用是为了整体的好处。
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 。这里的“信心”与本书信前半部的意义相当不同,乃是指所赐给每个基督徒的属灵能力,以负起他们当尽的责任(参第 6 节,“当照信心的程度”)。
5. 在基督里成为一身 。参哥林多前书十二 27 :“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哥林多前书与罗马书中,都用人的身体作比方,说明基督徒整体的生活;但在歌罗西书与以弗所书中,这个观念就更进一层了。在这些后期的文件中,重点是在说明教会与基督的关系,好像身体与头之间一般;其中没有一个教会的普通成员可以比拟作头,或头的一部份(如林前十二 16 ~ 17 、 21 所形容);而且身体不再只是一个类比,倒成为使徒所能找到最有力的词汇,来表达基督复活的生命与信徒的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 207
8. 就当诚实 。(英: In liberty ) NEB 作,“就当尽心”。
治理的 。希腊文 ho proi/stamenos ,与十六 2 相关的名词 prostatis “帮助者”意思类似。 NEB 作:“若你是领袖”,将这个分词与它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五 12 的意思视作相同(“在主里面治理你们……的”)。
怜悯人的 。 NEB 作:“若你帮助在痛苦之中的人”。
207 E. Best, One Body in Christ ( 1955 )。
Ⅲ 基督的律法(十二 9 ~ 21 )
这一段特别类似登山宝训,训勉人要有深入、率真、实际的爱。在信徒之间的弟兄相爱、彼此同情、互相尊重,是意料之内的;而这里还增加了其他方面──对信徒团契之外的人也要付出爱心与赦免,甚至对逼迫他们、咒诅他们的人,亦要如此。
9. 爱人不可虚假 。希腊文 anypokritos ,直译为:“没有虚伪”( NEB 作:“完全真诚”)。
10. 恭敬人,要彼此推让 。参腓立比书二 3 :“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亦参以弗所书五 21 :“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
11. 要心里火热 。(英译:灵里火热)。使徒行传十八 25 用同样的希腊文来形容亚波罗(“心里火热”);姑不论该处“心里”应作何解,这里则最可能是指圣灵而言。
服事主 。 NEB 小字作:“有需要及时帮补”,是出于一个西方较不重要的抄本读法,以 kairo{ (“时间”,“机会”)取代间接受格 kyrio{ (“主”)。
14. 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参路加福音六 28 :“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本段经文中,有些古抄本(包括 P 46 在内),在“逼迫”后面没有“你们”一字;如此,基督徒所受的劝勉则是,要为逼迫者祝福,无论他们自己是受害者与否。保罗自己在这方面的表现,可参看哥林多前书四 12 下~ 13 上;使徒行传廿八 19 下。
15. 与喜乐的人要同喜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哀哭 。这绝不是斯多亚式的教导;他的说法是:要有良好的生活,就必须保持距离,不动感情。保罗的教导则与基督的表现相同。
16. 要彼此同心 。参十五 5 ~ 6 ;亦参腓立比书二 2 ~ 5 ,那里在“意念相同”(与“以眼还眼”完全两回事)的劝勉之后,接的一段话说明,在基督徒中间惟一可能做到这一点的途径:“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
不要志气高大 。参第 3 节,及十一 20 :“不可自高。”
倒要俯就卑微的人 。或(将形容词 tapeinois 当作中性,而非阳性)“要亲自作卑微的事”(小字)。
不要自以为聪明 。加以上十一 25 ,这是一句引文,取自箴言三 7 上。
17. 不要以恶报恶 。基督徒不报复的原则,参看马太福音五 38 ~ 48 。(又参帖前五 15 ;彼前三 9 。)
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 。“要以众人尊崇的事为目标”( NEB )。引自箴言三 4 (七十士译本)。
19. 听凭主怒 。所有格“主”(英译:“神的”),在希腊文中没有,但有此含意(参五 9 )。这个劝勉的意思是,要为神施报应的律留地步,无论报应会立刻实现,或在“神震怒……的日子”才实现(二 5 )。
“ 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引自摩西之歌:“伸冤报应在我”(申三十二 35 ,希伯来圣经;七十士译本作:“在伸冤之日我必报应”)。本处经文的形式,希伯来书十 30 亦相同,在亚兰文的旧约圣经中有此形式,当时可能也有希腊文译本,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这句引文的要点是,既然伸冤与报应是神的特权,就应该让神来执行。因此,昆兰团体禁止人私下报复,原因是,根据那鸿书一 2 ,惟有神“向祂的敌人施报,向祂的仇敌怀怒” 208 。
20. “ 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 ”引自箴言廿五 21 ~ 22 ;保罗省略了最后一句:“耶和华也必赏赐你。”这段教训原来的重点也许是:“要善待你的仇敌,因为这样会增加他的罪孽;因此你就使他受到更严厉的审判,而使你自己从神得到更好的赏赐。”另一种解释是,这段箴言是指埃及的一种仪式,一个人要当众表明悔改,就在头上顶一盘烧的炭火。无论如何,保罗将这段箴言用在这里,而且省略最后一句,就赋予了它更宝贵的意义:“要善待你的仇敌,因为这样会令他感到羞愧,领他悔改。”换句话说,除去仇敌最好的方法,是化敌为友,加此便是 以善胜恶 ( 21 节)。
21. 这一连串简短的句子到本节结束,其形式或许是为了要让人便于记忆,作为教导之用。参帖撒罗尼迦前书五 14 ~ 22 。
208 参 G.
Vermes, The Dead Sea Scrolls in Englis h, p.110 。
|
|
罗马书
罗马书第十二章
12:1
本章开始讲基督徒的生活原则,将本书前半因信称义的教导具体应用在实际生活上。教训的中心思想是信徒应让基督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去见证基督,与人和睦。这种结合经义于实际生活的教导也见于保罗其他书信:《帖前》4章;《帖后》3章6节以后;《加拉太书》5章;《歌罗西书》3章及《以弗所书》4章。
作“活祭”是基督徒生活的一个基本原则。祭是献给神的。旧约时代主要以牛、羊为祭。祭牲献在坛上都是已死的;“活祭”强调信徒不拿已死的东西献给神,而是献上有属灵新生命的活活的自己(参6:4)。
“身体”指我们整个自己,不只是血肉之躯。“侍奉”原文和“敬拜”为同一字(比较9:4;来9:1,6)。信徒将身体献上是发乎心灵的全人的侍奉。
12:2
“效法”指外面的仿效,“变化”指内心的更新,是两个相对的字眼。“世界”为包括今世邪恶与腐败事物的总称,非仅指物质宇宙。保罗强调人须在道德上更新思想与意志,经历试验与错误的过程(“察验”),才能有彻底的改变,才能有力量追求完美,明白神所要求于我们的是什么(“旨意”),在灵性与道德上不断的长进(“善良”),得到祂的喜悦。
12:3
保罗这句话是对每一个人说的(“各人”),谁也不例外。他用三个希腊字phronein,hyperphronein和sophronein来说这句话,后二字包括了前一字在内,但意思则一个比一个深刻。中文译为“看”,“过于当看”和“看得合乎中道”,可说译得传神而恰到好处。不过第三字sophronein除了指对自己应冷静衡估之外,还指生活也应不偏不倚,敬虔且合乎中庸之道。
信心是基督徒生活的记号,也是衡量侍奉能力的标准。这里的“信心”包括神赐予人的各种恩赐在内。《以弗所书》4:7说我们蒙恩,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可为此处所说“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作注脚。保罗劝人在属灵的事上别过分高估自己,因为我们的能力均为神所赐。
12:4
保罗把教会比作一个人的身体:教会是一个团体,肢体应彼此配搭。参看《林前》12:12;《以弗所书》4:15;《歌罗西书》1:18。肢体的功能不同,但同为身体健康生长与活动所必需,故应寓同于异中。
第6节中的“恩赐”,希腊原文作charismata,指神赐人的特别才能,供应身体(教会)的诸般需要。恩赐可以是超自然的,例如说预言、行神迹等,也可是一般生活与工作上的,象教导、劝慰等。“治理”指治理教会(林前14:40)。
“怜悯人”大概指教会中的慈惠工作。
“照着信心的程度”可能与3节“信心的大小”同义。参3节注。
12:9 本节至章末的21节,自成一格,近乎中国的治家格言或处世宝训。其出发点是“爱”字,也是基督徒伦理的核心。
爱最容易落入虚伪中,故爱不可只在口头上,应在行为上有真爱的表现。参《林后》6:6;《彼前》1:22。
12:10 信徒对主内的人应象对家里人一样关怀爱护。各人应看别人比自己强,处处谦逊,明白神给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值得自己学习。参《腓立比书》2:3。
12 :12
信徒的盼望何等确切,内心哪能不喜乐。可是世上忧患在所难免(约16:33),我们因为满怀希望,所以能忍耐致胜,克服万般苦难,也不惧迫害。我们不但在困难中应祷告,也应随时随地祷告与神交通,这是保罗自己得胜的经验(参1:9-10;帖前5:17)。
12:13
信徒对人有应尽的社会责任,对主内的人(圣徒)尤其如此。对客人要乐意款待(比较太25:35;提前3:2;5:10)。用爱心接待客旅,有时不知不觉就接待了把好信息给我们的人,得到造就(来13:2)。
12:14 这是主基督的教导,要为逼迫我们的人祝福(太5:44;路6:28)。保罗重申此教训。
12:15
信徒本着爱心,不但能与忧伤的人同忧,分担他的忧愁;也可以与快乐的人同乐,不因人家的成就或幸福而生妒忌。参《林前》12:26;《腓立比书》2:17-18。
12:17
这也是主基督的教训,教人不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太5:39-42)。不只是消极的不以恶报恶,而且应积极的去与众人和睦(18节),并爱你的仇敌(20节)。基督徒的行为如果与常人的道德尺度无异,与不信的人毫无分别,如何能见证基督?保罗引用《箴言》3:4的话,勉励信徒要做众人都认为高尚的事。
12:18 这也是本诸主基督的与人和睦的教训(太5:9;可9:50)。与人保持和睦的关系并不容易,但应尽力为之。
12:19-20
此处两节经文分别引自《申命记》32:35和《箴言》25:21,目的在劝勉基督徒勿报复。20节“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是说应该以德报怨;这样做反可教人真心悔悟,化敌为友。把炭火堆在头上为一种酷刑。现在饿了给人吃,渴了给人喝,用德用爱堆在敌人头上,会比炭火酷刑更有效,让他从心底里改变。此语也可指埃及一种赎罪仪式,犯罪的人要顶着一炉熊熊的炭火,以示悔悟。保罗勉励信徒应以德以爱为“炭火”。
12:21 本节为信徒待人接物的教训的总结,人应积极地去以善胜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