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书第一章
雅各书各章总结
圣经对领导者生命质素的要求
雅 1:1> 圣经中的雅各可不少,这位雅各你可认识?不知他写的是……
1:1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参徒 12:17 ; 15:13 ),是耶稣的兄弟雅各,而不是十二使徒中的雅各。雅各书约于公元 50 年前写成,是最早的新约书信之一。司提反殉道后(参徒 7:55-8:3 ),逼迫加剧,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分散到各地。在罗马、亚历山太、塞浦路斯、希腊和亚西亚的城市中,犹太基督徒群体十分活跃,这些早期的信徒没有教会的支持,雅各就以教会领袖的身分给他们写信表达关怀,鼓励他们在困苦中坚守信心。
雅 1:2-4> 生如潮水之起落,活在百般试炼中,心生忍耐人喜乐──真的?
1:2-4 雅各的意思不是“如果”遭遇试炼,而是“当”遭遇试炼时,我们要怎样做。他认定我们必会遭到考验,不过可从中得益;苦难为我们的灵命所带来的成长,可使我们对苦难有正面的看法,而无须假装快乐。雅各叫我们把困难视为学习的机会,因为试炼教我们忍耐(参罗 2:7 ; 5:3-5 ; 8:24-25 ;林后 6:3-7 ;彼后 1:2-9 )。只有遇到压力,我们才能从自己的反应中知道自己的灵性有多成熟。事事顺利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友善待人;但别人以不公平对待我们时,我们是否仍然以德报怨呢?我们应停止抱怨,看试炼为成长的机会,感谢神应许在艰苦时与我们同在,求神帮助我们解决困难,赐我们力量去忍耐。神不会撇下我们独自去面对问题,祂会与我们同在,助我们成长。
雅 1:5> 面对世情,我总好像在黑暗中摸着走,谁,谁为我导航?
1:5 雅各所讲的智慧并不单是知识,而且是遇到困境时作出明智抉择的能力。无论我们何时需要智慧,都可以祈求神,祂就会赐我们所需要的。基督徒不必在黑暗中摸索,期望侥幸寻得答案,我们可以祈求神的智慧去引领我们作出抉择。
雅 1:5> 智慧,你说你要,但,为何而求?
1:5 智慧也指实际生活的洞悉力,这洞悉力是源自敬畏神,领导我们过正确的生活,并且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神愿意赐这智慧给我们,但是,倘若我们以自我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就不能领受这智慧。要知道神的心意,我们需要读神的话语并求问祂我们该怎样遵从祂的话而活。
雅 1:6> 一点不疑惑──你有这样的信心吗?
1:6 “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不单相信神存在,而且相信祂爱心的关顾。这包括依靠神和期望祂回答我们的祷告。当我们到祂面前时,必须先放下个人的成见,祂不会应允一切自我的或自私的请求。我们必须相信神,相信祂会使我们的期望在祂的旨意下得以达成(参太 21:22 注释)。
雅 1:6-8> 世界与神,你选谁?──神,你会很快的答;但,有时候,或更多的时候,我们……
1:6-8 如果你见过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的景象,就会了解这样的海面是何等的不平静。疑惑使人像翻腾的波涛一样摇摆不定;疑惑的心,就是不完全相信神的旨意是最好的,看神的话语如同一般人的意见一样,可听可不听。这种人在个人感觉、世俗观念和神的吩咐之间举棋不定。你若不想再三心二意,就要信靠神,全心全意地归向祂,还要向祂求智慧,并深信祂必赐下。你凭这智慧去作决定,必然稳妥。
雅 1:9-11> 那些卑微的人,好像比人差一些──看他们,你是这样想的吗?
1:9-11 “卑微的弟兄”就是指地位卑微、无财无势的人,他们常被人看不起,今天在我们的教会中也有这种情况出现,但神看他们为宝贵。既然神毫不在乎财势地位,为什么我们还花那么多精力追求这些东西?为什么还要那么尊崇拥有这些东西的人?你生存的目的是否就只为了满足物欲?若失去了物质享受,你还拥有什么呢?神看重的是你的心,绝不是你的银行存款,因为存留在你心中的东西才有永恒的价值。人的真正财富蕴藏于一个人的属灵生命中。金钱、地位、事业、面子和物质享受只可带来短暂的快乐,神看重的却是永恒的灵魂。耶稣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参可 4:18-19 ;路 12:13-21 ),尽量学效主耶稣对待每一个人的态度吧!
雅 1:12> 生命的冠冕是给那些──
1:12 生命的冠冕就像得胜的运动员所得到的胜利花环(参林前 9:25 )。神所赐的生命冠冕并不是地上的荣耀和尊贵,乃是永恒的赏赐──与神永远同在。要成为神的得胜者,就要爱神,甚至在压力下仍对祂忠心耿耿,坚定不移。
雅 1:13-15> 试探,不陌生吧,至于它由孕育至成形,竟是……
1:13-15 试探不是从神而来的,乃是由于人心中有私欲。最初它只是一种恶念,当我们继续思想这恶念并化成行动,那就成了罪,其破坏力就如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所以要趁早加以控制。(有关逃避试探的经文,请参太 4:1-11 ;林前 10:13 ;提后 2:22 。)
雅 1:13-15> 试探,好可怕,一触就成罪?谁要负责?
1:13-15 我们心生恶念或犯错时,很容易有种种藉口,归咎别人。藉口包括:( 1 )这是别人的过失;( 2 )我无能为力;( 3 )众人都这样做;( 4 )我只是一时大意;( 5 )人根本不可能完美;( 6 )是魔鬼驱使我做的;( 7 )我迫不得已;( 8 )我根本不知道这是错的;( 9 )神在试探我。基督徒应当承认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求神宽恕,而不是找藉口,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雅 1:13-15> 活着是为神的,我明是这样做,仍要面对试探?
1:13-15 为神而活的人很多时候都不明白为何仍然要面对试探?神绝不会引诱人犯罪,却会考验人,容让撒但试探我们,磨炼我们的信心,在基督里成长。我们可以求神赐予力量并遵行祂的话语,来胜过罪的试探。
雅 1:17> 1:17 圣经常以光明为善、黑暗为恶作为对比。(把神描绘为光的经文,请参诗 27:1 ;赛 60:19-20 ;约 1:1-14 。)
雅 1:18> 初熟的果子──为何这样比喻?为何是“初熟”?
1:18 第一世纪的基督徒,就是相信耶稣是弥赛亚的第一代信徒,雅各称他们为“初熟的果子”。犹太领袖应当很清楚,在收成以前要先奉献初熟的土产作为敬拜神的礼物,也成为其他收成的祝福(参申 26:9-11 )。保罗也指出基督从死里复活,成为已死之人初熟的果子(参林前 15:20 )。
雅 1:19> 人们都喜欢说多过听,雅各说出了另一种看法──
1:19 若我们说得太多,听得太少,就表示我们与人交谈时,觉得自己的见解比别人的更重要。雅各忠告我们要把这种沟通方式倒过来,留意自己说多少和听多少。当别人和你交谈时,他是否觉得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受到重视呢?
雅 1:19-20> 慢慢的动怒?那不就是可以发怒吗?
1:19-20 这里所说的怒气,是指因自己受到伤害而爆发的愤怒。遇到不公义或罪恶的时候,我们应该愤怒,因有人受到伤害;但若是自己争辩失败,被人得罪或忽视,则不应动怒。因自私而引发的怒气往往于事无补,对人无益。
雅 1:22-25> 听道,我喜欢;行道,我愿意。你问我听了行了多少?嗯……
1:22-25 听神的道很重要,不过遵行祂的道、去做神所说的更加重要。如何衡量我们读经的效果呢?看看圣经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有多少影响就知道!你有没有把所学习到的付诸行动呢?
雅 1:25> 律法使人得到自由?不可能吧,是捆绑才真?……
1:25 “律法使人得自由”似乎很具争议性,但神的律法指出我们里面的罪,让我们有机会求神宽恕(参罗 7:7-8 ),使我们得着救恩,不再受罪的钳制,享受真正的自由,过圣洁的生活。基督徒有自由去遵行神的旨意,却不可以滥用自由、任意妄为(参彼前 2:16 )。
雅 1:27> 看顾患难中的人,想起来,我可有为神的缘故这样做?
1:27 在一世纪时,孤儿寡妇没有什么可以赖以为生,除非有亲戚照顾,否则多数会沦落为乞丐、奴隶,或饱受饥饿煎熬。教会关心这些无依无靠的人,切实遵行了神的话语。当我们施与而不望回报时,就显出什么叫服事人。
雅 1:27> 不沾染世俗,可以?可以!
1:27 要忠于神的道德和伦理的标准,而不是世上的标准,这样就可以保守自己不受世俗污染。我们不该迎合以金钱、权力和享受为本的世俗价值观,若沾染了这些思想,真正的信仰就荡然无存了。──《灵修版圣经注释》
雅各书第一章
试炼与试探(一 1 ~ 18 )
.试炼( 1 ~ 11 )
雅各提醒分散在百姓中的信徒应如何面对试炼:
1. 要喜乐( 2 ~ 4 ):存喜乐的心接受试炼,我们将获最大的好处,不然,试炼对我们更无益,反会增加我们的痛苦。我们能喜乐,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对我们信心的考验,是帮助我们学习忍耐,使我们趋向成熟及完全的。
2. 要祷告( 5 ~ 8 ):有“缺欠”亦是试炼之一,这时我们就该祷告,要认定神是仁慈和喜欢赏赐的神,我们的祈求必蒙垂听。如此,我们的缺欠就能补足。
3. 要安于境遇( 9 ~ 11 ):人生的升降荣辱只不过是暂时的,不必介怀。这样,试炼就必真正成为益处。
.试探( 12 ~ 18 )
试探和试炼虽然都是信徒信心历程的一种考验,但两者其实不同:
1. 胜过试探就有生命的赏赐( 12 ),可见试探是针对信徒的生命──忍受试探,他的生命就更成熟。
2. 试探非从神而来( 13 ),这个认识很重要,因为这才不会埋怨神,神不会和恶有关。
3. 试探由私欲引起( 14 ~ 15 )。试探和人的私欲有关,人的欲念本来是正常的,都是好的,因为是神赋予的。但是,撒但利用了人的欲念来陷害人,它藉 外界事物来“牵 引诱惑”人的欲念,人若一时不察,接受引诱,犯罪的危机就出现(怀胎)了。我们若容让它继续下去,就必产生罪行,结果招致死亡。
4. 要结好果子( 16 ~ 18 ),要胜过试探,最好还是多做正义的事,注重美善的事,就能结好果子。
祈祷 求主使我接受试炼,胜过试探。
如何听道(一 19 ~ 27 )
.快快地听( 19 )
所谓“快快听”就是很紧迫地听,觉得很重要,恐怕失去机会似的赶紧听。这是重视神的道的表现。
.慢慢地说( 19 )
听道时不要说话,即使不合心意,也不要即刻反对或反驳。要想过才说,要思考神的话。
.慢慢地动怒( 19 )
什么人听道会动怒?听什么道会叫人动怒?有人动怒是听了不合自己心意、不合自己想法的道。另有些人发怒,是因为听了指出自己罪行的道,觉得讲员在骂他。更多的人动怒,是听了自己教会传道人讲的道,觉得他不会讲道,或觉得他讲的道专门针对自己。听道时动怒就什么也听不进去,一点益处也没有。
.存温柔的心听( 21 )
“温柔的心”就是柔软的心。听道时必须心灵柔软,这样才能易于接受,道才能扎根成长。神的道能培育人,心灵柔和地接受神的道,神的道就能使他灵命长进。
.要行道( 22 ~ 27 )
真正听道的,就是去行道的。神的道不是只叫人听,神给人圣道,主要是叫人去实行。故行道才是真真正正懂得听道的人。行道的人是一个对自己诚实的人( 23 ),因为神的道如同镜子,让人看见自己,光照自己;他看见了自己有被光照出来的毛病,就去改过,这就是诚实面对自己。行道的人是叫自己蒙褔的人( 25 ),因为神的道是使人自由的,使人得真正好处的。神的道不辖制人,更不苦待人或针对人。故行道的结果是使人得福的。行道的人是一个真正敬虔的人( 26 ~ 27 ),在个人方面。他会小心自己的说话;对别人,他会照顾有需要的人。这才是真敬虔。
祈祷 求主开我的心耳,听从 的说话。 ──《新旧约辅读》
雅各书第一章
1:1 问安
“雅各”、“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见简介“写作背景”。
1:2-18 试炼与试探
2-4 信心考验的成果
“百般试炼”:指可能使人信心动摇的外在困境,诸如逼迫、贫困等。
“成全、完备”:即品德纯全、成熟。
5-8 困境中当凭信心向神求智慧
“厚赐”:也有“毫不犹疑地赐予”之意。
“疑惑”:即不完全信靠神,对神三心两意。
“没有定见”:原指摇摆不定。
9-11 从永恒角度看贫富
“卑微 ...... 也该如此”:直译可作“卑微的弟兄应以他的高升为荣,富足的则应以他的降卑为荣。”意思是:物质上贫乏、社会地位卑微的信徒,在主里得以提升、身分尊贵。至于物质富裕者,绝不是高人一等,理应效法基督的降卑。
“草上的花”:比喻财富(及富人)的短暂与不可恃。
“热风”:指东南风,所带来的热气会使草木枯槁。
12 忍受试炼者在世界末日终得永远生命为奖赏(“生命的冠冕”),参彼前 5:4 。
13-15 试探来自个人的私欲
“人被试探”:“试探”与“试炼”于原文为同一字,但在此有不同的含意,指在面对试炼时被诱放弃信念,不再坚忍下去。
“神不能被恶试探”:指“神不会被诱行恶”,或“神不应被恶人试探”(参申 6:16 )。
16-18 神是美善的源头
“全备”:指“完美”。
“上头”:即天上。
“众光之父”:表明神是天上众光体的创造主。
“没有转动的影儿”:不似日月因转动而有明暗之变。
“用真道 ...... 果子”:神的最大赏赐是藉福音真道(参串 35 ),叫相信者获得重生,成为宇宙万物中首先得“再造”的先驱。
1:19-25 听道与行道
19-21 柔顺听道的重要性
19 “这是 ...... 动怒”:也可译作“你们当知道──人人都应快快听,慢慢说,慢慢动怒。”(参新译本)
20 “并不成就神的义”:指“行不出神对人所要求的义”(参 3:8-12 ),或“不伸张神的公义”(参罗 12:19; 雅 5:7 )。
21 “救你们灵魂的道”:信徒如领受福音真道,遵照而行(参 20 ),在末日审判时便得拯救,免受永刑。
22-25 实际行道的重要性
25 “全备 ...... 之律法”:指耶稣所诠释的并完全履行的律法。这律法是全备和使人自由的,因为不再是外加的规条,而是信徒自发地遵循的内在指引(参耶 31:33 )。
1:26-2:13 敬虔与待人
26-27
总结上文论慎言( 19-20 )与行道( 22-25 )两重点,并引出下文的讨论。
“虚的”:即不真实的,不能讨神喜悦的。
雅各书第一章
问安(一 1 )
在本书信一开始,雅各使用他引以为荣的名号来描写自己,他自称为 上帝和主耶稣基督的仆人 。除了犹太书之外,雅各是全本新约圣经中,唯独以 仆人 ( doulos )一词自称。保罗也以仆人自称,不过,他跟 还加上其使徒的身份(罗一 1 ;腓一 1 )。但雅各并不以其他名号自称,只简单地称自己是上帝和主耶稣基督的仆人。这名称起码表明下列四点意义。
(一)表明 绝对的顺眼 :仆人除了服从主人的吩咐之外,几无其他要务;他并没有任何私人的权利;他是主人的绝对产业;他的要务乃是绝对地服从主人。
(二)表明 绝对的谦卑 :这名称表明他只想到自己的义务,而不斤斤计较自己应得的权利。这名称也表明他唯一履行本身应尽的责任,在服侍上帝的庄严过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
(三)表明 绝对的忠诚 :这名称表明他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前题,因为他所作的,皆是为上帝而作。他不斤斤计较,只知向上帝忠诚到底。
(四)同时,这名称也表明他的光荣。这并不是一个可耻的名号,因为旧约中的伟人皆如此称谓。摩西是上帝的仆人(王上八 53 ;但九 11 ;玛四 4 ),约书亚及迦勒也在此行列中(书廿四 29 ;民十四 24 )。那些伟大的族长们,如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等,更不消说,也是上帝的仆人(申九 27 );此外,还有约伯(伯一 8 ),以赛亚(赛二十 3 )等。旧约中的先知们也被称为上帝的仆人(摩三 7 ;亚一 6 ;耶七 25 ),藉 这自称,雅各便将自己列于那些因完全顺服上帝的旨意,而获得自由、平安和荣耀的先贤行列中。一个基督徒所能获的最高荣誉,乃是能被称为上帝的仆人。
至于这起首语的用法,有一点奇特之处。雅各向其读者问安;问安一词为 chairein ,这字是当时世俗希腊文书写信函时的一般流行用字。保罗从未采用这字,他通常是用一特别的基督徒问安语。‘恩惠与平安’(罗一 7 ;林前一 3 ;林后一 2 ,加一 3 ;弗一 2 ;腓一 2 ;西一 2 ;帖前一 1 ;帖后一 2 ;门 3 )。上述的 chairein 一字,在全本新约圣经中,另外共用了两次,一次是在罗马千夫长革老丢吕西亚写给巡抚腓力斯的信中出现,该信是向巡抚报告保罗将会平安到达抚衙(徒廿三 26 );另一次则在耶路撒冷会议后所发容许外邦人加入教会的函件中出现(徒十五 23 )。这事实令我们深感兴趣,因为雅各是该次会议的主持人(徒十五 13 )。他采用这普通的问安用字,或许是因为这封信是发给广大读者 众的。
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一 1 )(续)
这封信是写给 散住十二个支派的人 ,应直译为散居各地( Diaspora )的十二支派人士, Diaspora 是一专有名词,特指那些住在巴勒斯坦以外地区的犹太人,不晓得为什么,千百万居住在应许地以外的犹太人皆如此被称。犹太人之被流放于世界各地,对基督教的传播有莫大的影响,因为这样使会堂在世界各地被建立,而基督教传教师可以之为工作的开始点,同时,这也表示许多已经谙熟旧约圣经的信众,已经遍满世界各地,更向外邦人宣扬他们的信仰。以下让我们研究犹太人被流放的始末。
有些时候 ── 情形是这样开始的 ── 犹太人被逼离乡背井,远居外地而浪迹天涯。有三次大迁徙。
(一)历史中第一次被逼离开家园的事实,是发生在北国及其首都撒玛利亚被亚述人征服,许多人被掳至亚述(王下十七 23 ;代上五 26 )。这是十个支派被掳的惨剧;更令人悲痛的,乃是他们从未归回故土。犹太人深信终有一天,就是在万物结束的时候,他们都会聚于耶路撒冷,但在这个日子之前,他们相信这十个支派必不会归回故土。我们以巧妙的方法解释旧约经文,从而建立此信念。拉比们如此强调:十支派的人士永不会归回,因为经文曾如此论道:‘耶和华 …… 将他们从本地拔出来,扔在别的地上,像今日一样’(申廿九 28 )。如今日之消逝,永不转回,他们也一样地离开故土,永不能重归家园。如今日之夜幕笼罩,不多久则有日光照耀,同样地,十支派虽一度落人黑暗之中,但终有一日,必重见光明。
(二)第二次被逼远离故土大约发生在主前五百八十年左右。当时南国及其首都耶路撒冷为巴比伦人所征服,并将其中的精英皆俘往巴比伦(王下廿四 14-16 :诗一三七)。犹太人在甘比伦生活特异;他们坚拒与巴比伦人同化,保持他们的犹太风俗。他们大多聚居于纳哈底亚( Nehardea )及聂西比( Nisibis )等城市之中;犹太人的学术是在巴比伦达至黄金时期;巴比伦他勒目( Babylonian Talmud )也在此编纂而成,此经共有六十本之多,其中包括了对犹太律法的阐释。当约瑟夫撰写其 犹太战争史时 ,第一版是以亚兰文而非希腊文印行,该书主要是针对居住巴比伦曾受高深教育的犹太人而写。他报导谓犹太人权力日渐庞大,曾经一度,米索波大米亚省也在犹太人的管辖之下。当时的两位领导者的名字分别为亚西底( Asidaeus )及亚利流( Anilaeus );当亚利流死后,该地犹太人被杀害的数目,相传达五万人以上之多。
(三)第三次的被逼远离故土很迟才发生,当主前六十三年,庞培( Pompey )攻克耶路撒冷,使犹太人俯首称臣;不单如此,他更带了一大批犹太人返回罗马,使他们充当奴隶。由于他们谨守其各项有关礼义的律法,及安息日等,使他们成为出名难惹的奴隶。故此,许多奴主宁可释放他们,使他们重享自由。他们在泰比( Tiber )的另外一边,择地聚居。过不多久,他们又再度兴盛,城中多处皆有他们的踪迹。戴奥( Dio Cassius )曾论他们说道:‘他们虽被压抑,但却生意盎然,不可覆灭,至终仍能争取到奉行他们独特风俗的自由。’凯撒( Julius Caesar )是犹太人的保护者,故此,曾有报导谓当凯撒离世时,犹太人整夜在其灵柩旁,悲凄地呜泣。我们也读过当西塞罗( Cicero )替佛拉克( Flaccus )辩护时,大批犹太人也在场聆听。当主后十九年时,犹太人被控向一已改奉犹太教的贵妇行骗,谓所得金钱已全数捐给圣殿,因此,整个犹太社区便被逐出罗马城,且有为数约四千的犹太人,被征召入伍,往沙丁尼亚( Sardinia )剿匪;但不久之后,他们又被准许返回罗马城。当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派遣代表团,专程往罗马,向凯撒投诉亚基老的暴政时,某报导谓有为数约八千居住罗马城的犹太人,向应代表团的投诉。罗马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轻蔑犹太人的记述,反犹太人主义的思想,并不是一件新奇的事;由那些罗马文学中屡屡提及犹太人的事实看来,可见当时犹太人在罗马城中的活动,相当活跃。
由于国家被强权征服,千百万犹太人被掳去巴比伦、罗马,但仍有绝大部分的犹太人,是为寻求更安舒及富裕的生活而自愿离乡背井。有两个国家特别收容许多犹太人。以地理形势来说,巴勒斯坦正好夹在叙利亚和埃及的中间,故此经常成为该两国开战的最佳地域。为此,许多犹太人宁愿离开巴勒斯坦,而定居于叙利亚或埃及。
当尼布甲尼撒作巴比伦王的时候,许多犹太人自愿地往埃及去(王下廿五 26 )。远至主前六百五十年,埃及法老森美忒库( Psammetichus )已有犹太雇佣兵在其军中服役。当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亚历山太时,为吸引各力人士定居该城,故向定居者提供许多特权,犹太人便大批地涌至。亚历山太城被划分为五个政区;其中有两处全为犹太人所居住。单单居住在亚历山太城的犹太人,数目已超过一百万。犹太人居住在埃及的蓬勃现象,可由他们于主前五十年在李安图( Leontopolis )市,专为居住于埃及的犹太人而建的圣殿可见一斑,该圣殿完全以耶路撒冷的圣殿为蓝图,其宏伟的建筑也可想而知。
犹太人也往叙利亚定居,他们多聚居于安提阿,将福音首先传给外邦人的运动也由这城开始;跟随耶稣的人被称为基督徒,也在此城开始。曾有报导谓有一万犹太人,在大马色被残杀。
由以上的讨论可见犹太人定居叙利亚、埃及两地的蓬勃现象。但他们的踪迹并不限于叙利亚与埃及。比方,北非的古利奈( Cyrene )将其境内居民划分为下列类别:公民、农民、外地居民、犹太人等,罗马历史学者蒙森( Mommsen )曾如此写道:‘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只代表一部分微不足道的犹太人;居住在巴比伦、叙利亚、小亚西亚、埃及的犹太人,远比那居住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更出色,更有成就。’由于蒙森提及居住小亚西亚的犹太人之故,使我们联想到该地区的另一个城市中,犹太居民也有很多的记述。当亚历山大大帝驾崩后,其帝国便分裂,埃及落入托勒密( Ptolemies )的管辖之下,而叙利亚及其邻近地区则由西流古( Seleucus )及其后继者统治。叫流古的统治有两大特色,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便制订政策,欲消除民族主义,其中一个途径便是使居民融合而同化。他们积极地在各处建立新城市,而域市需大量居民居住及发展,故此便制订各种特权,提供予愿意迁居于新城市的百姓,犹太人因人居该等城市而被赋以公民特权者,数目庞大。在小亚西亚各地,地中海沿岸的各大城巿,各商业重镇中,都有犹太人的踪迹,而且非常富有。虽然仍有被逼迁徙的威胁,但犹太人蓬勃的现象,丝毫未减。大安提阿哥( Antiochus the Great 在历史中多被称为 Antiochus III, 223-187
B.C. )将二千个犹太家庭,由巴比伦分别迁至吕底亚( Lydia )及弗吕家( Phrygia ),由于太多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使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大为不满,认为他们乃是离弃严苛的律法,而投向小亚西亚及弗吕家的奢侈糜烂生活之中,如沐浴、豪筵等。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 )曾说他在小亚西亚遇见一犹太人,并且形容该犹太人,‘不单能操流利的希腊语,而且整个人也彻底地希腊化了。’
犹太人遍布世界各地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一位希腊史地学者斯特拉波( Strabo )报导谓:‘在整个世界里,很难找到一个城市没有犹太人居住,或不受其控制的。’犹太历史学者约瑟夫则如此写道:‘没有一个希腊外邦城市或部落,是不受犹太律法及风俗所深深影响的。’成书于主前一百四十年的西婆的神谕记( Sibylline Oracles )中则报导谓,寰宇之内,到处皆满了犹太人的踪影。据报导谓亚基帕( Agrippa )曾写一书函给喀利古拉( Caligula ),而信中某些内容则为斐罗( Philo )所引用。信中说,耶路撒冷不单是犹太的首都,更是其在适当时刻,在邻近各地所建殖民区的首都。该等殖民区包括埃及、腓尼基、叙利亚、高勒叙利亚( Coelesyria )等地,更有远至旁非利亚、基利家等区域,且一直延至小亚西亚的庇推尼及北部的庞达斯;欧洲也有他们的脚踪,如帖撒里( Thessaly )、伯阿提亚( Boeotia )、马其顿、柯土利亚( Aetolia )、雅提迦( Attica )、亚尔哥( Argos )、哥林多( Corinth )、及大部分富庶的伯罗奔尼撒( Peloponnese )。不单欧洲大陆满了犹太人,放下那些远在幼发拉底河以外的地区不说,就拿地中海上的重要岛屿如欧保亚( Euboea ),居比路( Cyprus )及革哩底( Crete )等地来说,犹太居民为数也不少。
住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人,已惯于和世界互赖共存;这现象是推动及传播基督教至世界各地的最重要因素。
受书人(一 1 )(续)
雅各写信给那些住在巴勒斯坦以外的 十二支派的人 。当他写这封信的时候,他所针对的读者到底谁呢?巴勒斯坦以外的十二个支派,可有以下三个解释。
(一)这可以指所有住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人。由以上的讨论可知,这一类犹太人的数字超过百万以上。散居在叙利亚、埃及、希腊、罗马、小亚西亚、地中海上的岛屿,及远方的巴比伦的犹太人,为数远比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为多。以古代世界的情况来推断,一个作者根本不可能写一封信给散住在那么广大区域的读者 众。
(二)这可以指住在巴勒斯坦外的犹太基督徒。以这个立场来看,读者可能是巴勒斯坦邻近区域,如叙利亚,或巴比伦的犹太人。如果有某作者打算写信给这类犹太人,那么这位作者一定是雅各,因为他是犹太基督徒的领导人。
(三)这也可以指基督徒而言,因为基督徒是新的以色列,在加拉太书结束的时候,保罗给 上帝的以色列 民祝福(加六 16 )。以色列是上帝的选民;但他们却拒绝接纳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及所当尽的义务。当上帝的儿子降临时,他们无情地加以拒绝,因此,一度曾保留给他们的特殊权利,便全部转诸予教会,因为他们成了上帝真正的选民。保罗曾首创并发扬这概念(参罗九 7-8 )。他深信那些真亚伯拉罕的子孙,并不是真由亚伯拉罕所生的人,而是那些跟 亚伯拉罕脚踪,因信心克服重重困难的人。真以色列并不是由某一特殊国家或种族所组成,而是由那些用信心接纳主耶稣基督的人所组成。故此,这句子的意思可以被解释为 普世的基督徒 而言。
我们可以从第二或第三种解释中,任选其一。因为任何一个意义都有其特色。雅各写信的对象是那些散居邻近国家的犹太基督徒;或者,他乃是以新以色列,也就是以基督徒的教会为对象。
试炼与得胜(一 2-4 )
雅各从未向其读者表示相信基督以后,则百事顺利,一帆风顺。相反地,他警告读者,谓前途必充满 各种试炼 。试炼一词 peirasmos 的意义必须加以澄清,这样,我们才可以清楚了解基督徒生活的内涵。
Peirasmos 的意思并不是 试探 ;它乃是指考验。 Peirasmos 的意思是带有目标的试验或考验,其 终极的目标 乃是经过考验之后,使考验者会更坚强,更纯洁。此字的动词形态 peirazein 也具有与此相同的义意。这字的主要意思并不是指引诱人犯罪,相反地,它是带有令人更坚强,更纯洁的意境。比方:一只小鸟正在试验( peirazein )其初长成的翅膀。示巴女王来考验( peirazein )所罗门王的智慧。当上帝要求亚伯拉罕将以撒献给祂时(创廿二 1 ),祂是在考验亚伯拉罕。当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的时候,上帝并没有替他们消灭当地的原居民,上帝特意留下他们与以色列人争战(士二 22 ;三 1 , 4 ),此举乃是要考验他们,以色列人所经历的,都是为要训练他们(申四 34 ;七 19 ),使他们更勇敢坚强。
这是极令人振奋的信息,正如霍特( Hort )所说:‘在人生的旅途中,基督徒会遭遇无数的考验。’我们会经历各种辛酸,诸如愁苦的试验,或因沮丧,面临导致信仰危机的考验,也有引诱我们入迷途的考验,更有因过基督徒生活而带来的危险、牺牲、或遭人鄙弃等考验。姑勿论如何,这些试验的目的,并不是要使我们跌倒,乃是要令我们振翅高飞;并不是要挫败我们,乃是要使我们有得胜的机会;并不是令我们更软弱,而是更刚强。因此,我们不该以试验为苦,反而应以之为大喜乐。基督徒有如运动家,训练越严格,赢得奖赏的机会越高。正如布朗宁( Browning )所说:‘我们应怀抱挫折,因其使软土硬化’而成阶梯,可令人踏往更高处。
考验的结果(一 2-4 )(续)
雅各用 dokimion 这字来形容考验的过程,这字可指 纯银的钱币,或真钞而言 。考验的最终目的乃是要除去我们的渣滓。
若我们用正确的态度面对试验,便会因而产生 坚忍 。坚忍一词的原文是 hupomone{ ,但译为忍耐似有一股消极的意味。 Hupomone{ 不单是指忍辱负重的能耐,更是指一般潜移默化,化悲伤为喜乐的力量。在基督徒受逼害的几个世纪以来,最令异教徒不解而感诧异的,乃是殉道者不畏死亡,哼 喜乐的曲调,在欢愉的旋律中,从容就义。有一个殉道士,在烈焰的炽热中,脸上仍挂 那令人羡慕的笑容。当人问他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可供微笑的事呢?他的回答说:‘我因看见上帝的荣耀而大大喜乐。’ Hupomone{ 不单是指那令人能忍受苦难的特质,更是那能克服苦难的能力。考验的结果是能负更重的压力,克服更艰钜争战的力量。
这始终不渝的恒心使人产生下列三种品格:
(一)使他 完全 :希腊文是 teleios ;意思是指因某种目的而致使的完全,例如一头适合献给上帝的祭牲可称为 teleios ,一个成熟的学者可称为 teleios ,一个完全成长的人也可称为 teleios ;因勇敢地面对试探而生的恒心,使人成为 teleios ,如此才可以完成上帝所交付给他的工作,这是一个很高逸的思想,即按照我们如何处理生命的各种经历而决定我们是否合适完成上帝交给我们的使命。
(二)使他 十全十美 :希腊文是 holokle{ros ;意思是 完备,各部皆无缺陷 。这可以指那些适合献给上帝的祭牲,或适合事奉上帝的祭司。这也可以说那些祭牲或人皆毫无变形或缺陷。渐渐地,这始终不渝的恒心,将人品格中的软弱,不完全等渣滓,通通磨炼掉,如此,他便有能力每天胜过罪恶,脱去缺陷,从而能获得新的美德,至终使他能十全十美,荣神益人。
(三)使他 完善无瑕 :希腊文是 leipesthai ;意思是指军队的溃败,放弃奋斗,及未能达到既定的标准。假如人能够正确地面对试验,那么,他的恒心便天天增长,从而每天皆能过得胜的生活,甚至达到耶稣基督的标准。
上帝的恩典与人的祈求(一 5-8 )
这段经文与前一段关系非常密切,雅各刚告诉其读者,谓若能以正确态度面对并运用生命中的各种经历,那么,不渝的恒心便会应运而生,这不渝的恒心是所有美德的基本。这么一来,问题便产生了:‘我从那里可以获得诸般智慧与悟性,使我能正确地运用在受考验的各项经历呢?’雅各便直截了当的回答说:‘若有人觉得自己缺少智慧来正确地运用在生命中的经历 ── 根本没有人拥有这智慧 ── 他便应向上帝求这智慧。’
无容置疑的,对雅各这位富有深厚犹太背景的基督徒教师来说,智慧是一项实际的事物。智慧并不是哲学的冥想或一种学术思想;智慧乃是与生活绝不可分割的。斯多亚派人士认为智慧是‘对凡人及神圣的事物之知识?’而卢斯则认为智慧是‘心灵至高神圣的特质,使人了解而实行公义。’霍尔特对智慧的定义是‘心智的特殊天赋,使人能实行正确的生活原则。’基督徒的智慧当然包括了解上帝的奥秘;基本上来说,这智慧是实用性的;换言之,智慧乃是能将知识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行动,而绝不是空洞的理论。当人向上帝求这种智慧时,他必须谨记下列二事:
(一)他必须谨记上帝 如何赐予 :上帝的恩典是丰富的,祂绝不吝啬。正如西拉赫的儿子耶数( Jesus the son of Sirach )所说:‘所有智慧由主而来,且与主永在。’(传道经 Ecclesiasticus 一 1 )但犹太智者们深深地体会,世界上绝佳的礼物,也会因不适当的给予态度及方法而被破坏。他们曾屡屡谈及一个愚人如何给予。‘我儿,千万别玷污你的善行,当你给别人以任何东西时,口中也不要带令人伤心的话,说:看哪,一句善良的话岂不胜过一件贵重的礼物吗?但一位慈心的人则二者兼而有之。愚人会粗野地叱责,嫉妒者的礼物则伤耗双目(如带眼泪)。’(传道经十八章十五至十八节)‘愚人的礼物,对你毫无好处。善妒者的礼物,也是如此;因他期望别人的回报。他施予少,但却叱责多多;他大声张口,有如传令员一般;他今日贷人财物,明日则旧事重提;这等愚顽,人神皆憎厌。’(传道经二十章十四至十五节)该位作者又警诫人,千万别在‘友人面前,大发狂词。’(传道经四十一章廿二节)有一种施予者,纯为希图获得更多回报而给予;为满足一己的虚荣而给予,又或不容受惠者忘却其恩惠,从而有一种能控制他人而生的权力感。这样的人,虽然一直给予,但却不断计算,好像少了些什么似的。然而上帝却是豪爽地赐恩;希腊诗人腓利门( Philemon )称上帝为‘乐施者’,上帝绝不吝啬,且以其大爱为一切赐予的基础,因为‘赐予’是上帝的本性。
(二)我们须谨记 应如何祈求 :祈求的时候应绝不疑惑,深信上帝有能力而且乐于赐予。若用疑惑的态度来求,那么,他便像海中的波浪,随风翻腾。米约( Mayor )谓此等人有如软木树皮,随水滚动,在浊浪中飘泊,此等人在实际生活中一定毫无定见。霍特( Hort )则谓经文所描述的,可以用一醉酒者的走路姿态来说明,其走路七歪八倒,两边摇摆,而且不知去向。雅各的形容非常生动,他称此等人为 dipsuchos ,直译则为有两个心灵的人。一则相信,另一则不信;此等人的内心有如战场,‘是否依赖上帝’则是引起争战的主因,两个心态在人内心不断争斗。
如果我们欲正确地利用生命中的经历来养成纯真的品格,那么,我们必须向上帝求智慧。再者,当我们祈求的时候,应諲记上帝的豪爽;并用信心求,因为上帝所赐的,总是最好的。
各有所需(一 9-11 )
以雅各的角度来看,基督教的确满足了每一个人的需要:如米约所说:‘被鄙视的穷措大学习尊重自己,富户也学习自卑。’
(一)基督教给穷人带来了自我的价值观:
(甲)他知道自己对 教会 的重要。早期教会中,阶级观念根本不存在。尤有进者,奴隶可能是教会的牧师,负责宣道及圣礼,而其主人则为一会友。在教会里,世界上的社会区别被除去,人各有所属,皆有其用。
(乙)他知道自己 对世界的贡献 :基督教的信仰认为每一个人在世界上,皆有其应尽的责任,上帝会使用每一个人,即或他缠绵病榻,但仍能为世人代祷。
(丙)他知道自己 对上帝的重要 :正如毛理达( Muretus )曾说:‘基督为之舍命的人,我们不能称其为废物。’
(二)基督教给富人带来自我的谦卑感:富裕给人带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这是最大的危险。他感到安全;他感到自己的财富足可应付一切,包括不如意的环境在内。
雅各用生动的手法,描述巴勒斯坦人甚为熟悉的事物。比方,在沙漠地区里,一阵微雨会使绿草发嫩芽;但日头一出来,炙热的阳光便会晒干这些嫩芽,以致一无所存。热风一词的希腊文是 kauso{n ,这是由沙漠东南方吹向巴勒斯坦的热风,温度惊人,热到令人有窒息的感觉。这种热风的破坏力甚大,在一小时内便可摧毁所有蔬果等农作物。
这是一幅形容独以财物为靠山者的悲剧,这等人的愚行乃是倚靠那些瞬间会改变及消逝的事物,生命本身是无常的。雅各的思想反映了以赛亚的描述:‘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容,都像野地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残,因为耶和华的气吹在其上,百姓诚然是草。’(赛四十 6-7 ;参诗一 ○ 三 15 )
雅各的信息是:生命无常,人性脆弱,再加上祸害旦夕皆可发生。既如此,人若再倚赖财富随时可失者 ── 实乃愚不可及。智者则倚靠那永恒不变的事物。
因此,雅各劝告富人别再靠赖自己及无法控制的事物,承认自己的无能,谦卑地倚靠上帝。因为唯有上帝能赐人那永存的事物。
生命的冠冕(一 12 )
那些正确地面对试验的人,在今生及来世皆有喜乐。
(一)以今生来说,他的人生更有价值,他是 dokimos ,他成为一毫无杂质的贵重金属;他性情中的弱点皆被炼掉,而变得更刚强,更纯洁。
(二)以来世来说,他必获 生命的冠冕 ;这里包含多方面的思想,在古代世界里,冠冕( stephanos )起码有四个意思:
(甲)花冠:在喜乐时节,或婚姻筵席上,人皆戴桂花冠(参赛廿八 1-2 ;歌三 11 )。这是表示喜乐。
(乙)冠冕是表示王族的尊贵:冠冕是君王或掌权者所戴,这些冠冕的质地各有不同,或黄金,或细麻布(参诗廿一 3 ;耶十三 18 )。
(丙)桂冠:这是胜利者的徽号,运动者皆趋之若鹜(参提后四 8 )。
(丁)冠冕是表示庄严肃穆:双亲的训诲可给谦卑的聆听者带来恩典的冠冕(箴一 9 ),智慧给人带来荣耀的冠冕(箴四 9 );在受苦难或遭鄙弃时,可以‘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来表达(哀五 16 )
我们不必从上述诸意义中选出一个符合本节经文的意义,因为上述诸义皆包括在内。基督徒拥有他人所没有的 喜乐 ,对基督徒来说,生命就如一永恒的筵席,喜乐满溢。基督徒也具有他人意料之外的 尊贵 身份,无论其处境是何等卑微,他都是上帝的孩子。基督徒也拥有他人不可赢取的 胜利 ,因他用耶稣基督同在而生的无比能力,面对和克服生命中的一切难处。基督徒更有一种新的 尊严 ,因为他不断地想到上帝以他为宝贵的看法,因为他的缘故,上帝差遣耶稣降世为人,及死在十字架上。
这冠冕到底是什么呢?这是 生命的冠冕 ;这表明那是 包含了生命的冠冕 。基督徒的冠冕是一种崭新的生活,也就是生命本身;透过耶稣基督,他便可以得更丰盛的生命。
雅各表示:如果基督徒以基督所赐恒忍的心情面对考验,那么,生命则会比前更绚烂,美丽。奋斗是通往荣耀的途径,但奋斗本身却是无比的荣耀。
怨天尤人(一 13-15 )
这段经文反映一种犹太信仰,而这信仰,在某一程度上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倾向接纳的。雅各是责罚那些埋怨上帝为何让他受试探的人。
犹太思想深被人内在的不同力量所困惑。这也是保罗的难处:‘因为按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上帝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罗七 22-23 )。每一个人皆被两种相异的力量所割裂。犹太人纯以过往的经验而创出一教义,谓人内心皆有两种倾向,即‘为善的倾向’( Yetser Hatob ),及‘为恶的倾向’( Yetser Hara )。这说法只指出难题;对难题本身却未加以任何解释。最重要的,这说法并没有指出罪恶的倾向来源何在。故此,犹太人思想欲解释此现象。
传道经的作者对为恶倾向所生的蹂躏,心中万分怅惘。‘为 恶倾向 啊,你为何被造,使全地充满你的诡骗?’(传道经卅七章三节)以他的意见,这为恶的倾向是由撒但而来,而人应以其意志来克服之。‘上帝创造人之后,便将人置于掠物的范围中。人完全由其本身的意志所掌管。如果你愿意的话,你便会遵守诫命,而忠诚与否,全在乎你是否乐意。’(传道经十五章十四至十五节)
某些犹太作者则以伊甸园是这为恶倾向的根源,在新约旁经中有一卷书,名为亚当和夏娃生平事录( The Life of Adam and Eve ),书中记述一故事,谓撒但以天使的形像出现,藉 蛇说话,并将吃禁果的欲念放入夏娃心中。不单如此,更令她起誓,使亚当也吃禁果。夏娃说:‘当它(撒但)强使我起誓后,他便窜升上树顶。但在它给我吃的果子中, 它已加上了毒素 ,就是它的欲念,因为欲念是一切罪恶之根。它便折下结果累累的枝桠,我就随手摘下果子便吃了。’这段故事很明显的表示,是撒但成功地将为恶的倾向注入人的心中。而所谓为恶的倾向,就是肉体的私欲。这故事的后期发展则认为罪的起源皆由于撒但对夏娃的欲念。
以诺书( The Book of Enoch )则有两个理论,一是以堕落的天使为罪恶的起源(八十五章);另一则以人为罪的起源:‘罪仍未被遣入世界,但人却创造之。’(九十八 4 )
但这些解释使问题更形复杂。撒但有可能将为恶的倾向注入人心;堕落的天使也许可以如此行;又人本身或将为恶的倾向注入自己的心中,但问题的症结乃是罪恶的最终根源到底是从何而起?
为了要解释这难题,某些拉比采取了大胆但却极危险的说法,他们强调:既然上帝创造万物,那么,为恶的倾向也一定是上帝所造的。因此,有下列一些拉比语录流行:‘上帝说,我后悔将罪恶的倾向创造于人里面;因为,假如我没有如此行,他便绝不会背叛我。我创造了罪恶的倾向,我创造律法,为的是要医治创伤。如果你勤研律法,你便不会被罪恶的倾向所控制,上帝将为善的倾向放在人右手之中,为恶的倾向则在左手中。’危险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最终的分析乃是以上帝为人所犯诸多罪恶的负责者。人可以像保罗一般说道:‘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罗七 15-24 )在那么多希奇古怪的教义中,最荒诞的,莫过于这以上帝为罪恶最终的创造者的教义。
规避责任(一 13-15 )(续)
自古以来,人的天性总是喜居功诿过,那描述在伊甸园中所发生的一幕的古代作者,真是可称深知人心的心理学家。当上帝质问亚当所犯的罪时,亚当推矮道:‘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他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当上帝转问夏娃时,夏娃则推搪谓:‘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亚当说:‘千万别责怪我,这完全是夏娃的错。’夏娃则说:‘千万别责怪我,这完全是蛇的错。’(参创三 12 , 13 )
人永远是居功诿过的能手。
诗人柏恩斯( Robert Burns )曾写道:
你创造了我,
且赋予难驯的欲念;
其在内心的鼓动,
使我放荡不羁。
事实上,柏氏表示他之所以如此不羁,完全是由于上帝如此创造了我,上帝应该向我所犯的罪负责。因此,人诿过于他人,他人则诿诸境遇,又以本身被造成如此而不满。
雅各毫不留情地点出此理解之不当。对于他来说,对人所犯的罪负责者,应该是人的私欲。若内心无污点,则罪恶也无计可施。欲念是可以生长或遏制的。若欲念初发时,人可以控制之,甚至可靠赖上帝的恩典而根除之。但他又可放纵其欲念,被其操使至某一阶段,眼神集中于某些事物;如此,欲念的火焰被煽动而炽旺,以致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地步。但他亦可以将自己交托给基督,专注于善事,如此,根本无暇想及私欲。撒但乃利用游手好闲之辈而竟其功;不加操练的头脑,及不愿投向上帝的心思是祸根。
如果人故意放纵私欲,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无可避免的悲惨后果。即 私欲变成了行动 。
再者,犹太思想深信死亡是因罪而来,亚当和夏娃生平事录中如此记述,谓当夏娃初尝禁果时,已经一瞥死亡之景。雅名在十五节中所用‘生出’死来一词,是描写动物传后代;这也可以说罪便孵出死来。若被私欲所操纵,人便失去为人的尊严,而沦落到动物界粗野繁衍的行列之中。
本段经文最重要的信息,乃是劝人应向自己所犯的罪恶负责。人生来就有犯错的倾向,如果人特意加以 护、助长,那么这私欲便会渐长,直至成熟时便不可控制,从而生出罪来 ── 这也就是通往死亡的途径。这样的思想 ── 人类的经验皆可证明其真实性 ── 也可推使我们投向上帝的恩典,使我们清洁无瑕;最令人振奋的,乃是这恩典普及全世界,人人可得的。
上帝永恒的美善(一 16-18 )
雅各在本段经文中再次强调上帝所赐的各样赏赐都是美善。第十七节也可以翻译为:‘所有的赏赐都是美善的。’意思也就是说:绝没有一样从上帝而来的东西是不美善的。本节经文的希腊用字很怪异。经文中的‘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事实上,乃是一完美的六音韵的诗行。这要怎么解释呢?或者雅各的耳朵灵敏,对声韵要求严格;要不然,就是他引用目前已经失传的文献。
他特别强调上帝永不改变的灵性,为了要贴切地表达这概念,雅各采用了两个天文学中的用字。他所用‘改变’一词的希腊文是 parallage{ ,‘转动的影儿’则是 trope{ 。这两个用字是表达天体因运行而生的改变,如日长夜短,或日短夜长的改变;太阳在其轨道上运行的不同位置,月的盈亏现象;星宿在不同时间而有光度强弱的现象。被造之物的特征乃是各物有其不断改变的现象。上帝是天象的创造者 ── 太阳,月亮及星星等。犹太的早祷文中有如下的一句:‘愿荣耀归给那创造天象万物的主上上帝。’光体易政,光体的创造者永不改变。
再者,上帝的用心绝对善良、恩慈。‘真道’就是福音;上帝的心意乃是人能藉 福音而重生,获新生命。阴霾散尽,真道之声嘹亮,震撼人心。
‘重生’是指再生入上帝的家中,成为上帝的产业。古代世界的法例规定凡初熟的一切,都是圣洁而应该属于上帝的。这些祭物是献给上帝的感恩祭。因为这是属于上帝的。因此,当我们被福音的真道所重生后,我们便是上帝的产业,正好像初熟的果子属于上帝一般。
雅各强调上帝的赏赐是美善的,根本不是用来诱人。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什么都会改变,但上帝所赐美善的恩赐,永不改变。上帝最终的目的,乃是要使那藉 福音真理而重生的世人,能深知上帝有绝对的权柄拥有他们。
快慢适中(一 19-20 )
智者都深深体会快快地说,慢慢地听的危险。如果能将何事应快,何事应慢分列二表,这表一定很能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犹太教父语录有如下的记述:‘学者有四德,快听快忘,则得被失所抵消。慢听慢忘,则失被得所抵消。快听慢忘,则是智者;慢听快忘,则无可救药。’奥维德( Ovid )劝人应慢于施罚,快于报德,斐罗( Philo )则力劝世人应快于造福人 ,而慢于为害世界。
智者们特重视慢慢地说的重要性,拉比西门( Rabbi Simeon )曾如此说:‘我一生皆与智者为伍。发现沉默寡言是一种美德:多言多语者,难免犯错。’西拉赫的儿子耶数写道:‘快快地听你能明白的:如果你有智慧,你便可回答邻舍的疑难;若不然,应用手捂口,恐怕你出言不慎而狼狈万分。’(传道经五章十一至十二节)箴言书中满了快言快语所生危险的记述:‘多言多语难免有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十 19 )‘谨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张嘴的,必致败亡。’(箴十三 3 )‘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箴十七 28 )‘你见言语急躁的人么,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箴廿九 20 )
霍尔特曾说智者宁可静听神的话,也不愿傲慢地、絮絮地、及失声地表达一己之见。古典文学的作者也有相同的意见,哲诺( Zeno )曾说:‘我们有两个耳朵,但只有一个嘴巴,这就是要我们多听而少说。’当人问狄摩纳斯( Demonax )一个人怎样才能精于管治呢?他便回答道:‘不动怒,少说话,多聆听。’比亚斯( Bias )说:‘若你厌恶急言躁语,你便不会堕入错误之中。’曾有人夸赞一语言学者,说他虽能操七种语言,但也能保持静默的美德。
雅各也劝我们应慢慢动怒,他可能是驳斥那些强调责罚人的时候,怒气填胸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一点是绝无错误的;世界上若没有那些仗义执言,及那些嫉恶如仇的人,那么,这世界会变得更冷酷,更无情。很可惜,许多人却常以此作为急躁,发怒的藉口。
教师常常会因那些学习迟钝,或懒惰的学生而大发雷霆。很多时候,忍耐的鼓励会比无情的责罚更有效。传道人也会动怒:‘不要责罚’经常都是很好的劝勉;一旦他不能以言行表达他对会友们的爱与关怀,他使会失去能力。假如他在讲台上,愤怒地表达他私人的爱恶,这并不能使人得救。作父母的也会发怒,但怒气只会培养出更顽固,更不受管教及不受约束的孩子。爱的温馨永远都比怒的狂吼更有效用;假如怒气不如约束,那么,急躁、吹毛求疵便自然滋生,到这种地步的时候,因怒气而生的破坏是不可言谕的了。
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快快地听,永远都是生活的最佳原则。
受教的心(一 21 )
雅各在这节经文中用了一连串生动的字眼。
他劝勉读者们应该脱去一切污秽和邪恶。‘脱去’一词的希腊文是用来描述人脱下衣服的举动。他苦劝其读者应脱去污秽和邪恶,好像人脱下肮脏的衣服,又如蛇脱去旧皮一般。
经文中形容罪恶肮脏的字眼是非常生动的。污秽一词的希腊文是 ruparia ,这字可用以描述衣服上或心灵里的污秽。更有意义的,是这字乃从 rupos 而来,而 rupos 在医学上来说,其意义则指耳垢而言。本节经文中此字的意义,很有可能是指耳垢;雅各劝勉读者应除去耳朵中一切拦阻人聆听上帝话语的东西。当耳垢塞满耳道时,人可能因此而成聋子;而人的罪也能使人听不见上帝的叮咛。再者,雅各也论及盈余( perisseia )的邪恶,在他的思想里,邪恶滋生,蔓延处处,有如毒癌一般,非加以割除不可。
他也劝勉他们应以温柔的心,领受那栽种的道。‘所栽种的’希腊文是 emphutos ,有下列两个意义:
(一)是指先天与生俱来,并非后天所获的。若雅各是有这意思的话,那么,他便与保罗所说的一致,因保罗曾说外邦人顺 本性行律法上的事,因为他们心里原已有一律法(罗二 14-15 )。这与旧约中指律法‘却离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里’的描述很接近。(申三十 14 )。这字特别是与我们所谓的‘良知’相同,若经文的意义是如此的话,那么,雅各的意思乃认为人心中有一天赋分辨善恶的知识,人应顺其指引而行。
(二)是指如种子被栽种一般。在第四以斯拉书( 4 Ezra )九章三十一节中,上帝曾如此说:‘看哪,我将律法栽在你里面,你便可以永远以之得荣耀。’如果雅各确有此意,那么,这意义可追踪至撒种的比喻(太十三 1-8 ),其中详述这道如何如种子般撒在人的心田里。藉 先知、传道人、及耶稣基督,上帝将真理的种子撒在人的心里,聪明人则会欣然地接纳。
上述两个意义都非常合理,雅各很可能表示我们对上帝的真理之言的知识源流有二:即源于我们内心的深处,或源于上帝的灵、基督的教训、及人的宣道。内心及外在皆有声音督促及指示我们那一条是正路;聪明人会侧耳聆听,且终身服膺。
他应以温柔的心来领受神的道。希腊文 praute{s 是一个非常难译的字眼,勉强地可被翻译为温柔。英文的字汇里,根本没有一个字眼可贴切地完全表达 praute{s 的内涵。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 )给这字所下的定义是:在万分愤怒及无比祥和之间的适度中庸;这字是用来描述那能克一己之意气,达内心之祥和的仁人君子。卢德( Andronicus Rhodius )在批注亚里斯多德的时候曾如此说:‘ Praute{s 是指克制怒气而达中庸之境。 Praute{s 是指沉 ,刚毅,不因一时血气冲动而失去理智,及受良知导诱而达克己的品格。’柏拉图学派对 praute{s 所下的定义是:那能克制因怒气燃烧而使心灵澎湃,造成恣意妄行的特质。这字是用以描述那已适度调和的内心性情( krasis )。
从未有人能找到一个英文字汇,来表达这内涵极丰的字眼。受教的心是温驯的,也就是肯谦虚地学习的。受教的心是没有反叛性及愤怒的,因此,可以面对那严峻,使人创痛,甚至于定人罪的真理。受教的心是不受一己的偏见所蒙蔽,而是洞悉真理的。受教的心是不贪懒,而是有充份的自制,且能忠实地自愿接受苦学的自律的。 Praute{s 是描写那已被完全克服人类天性中那阻碍人慎思明辨,笃学致知,及服膺真理的惰性。
听与行(一 22-24 )
雅各再吹向我们描写两幅极生动的图画。第一,他劝告那些以为只要参加教会崇拜,聆听圣经真理,使成为基督徒的人。这实在是自欺,因为你要将所听到的,在生活中实行出来。目前仍然有人以为参加教会崇拜,念诵经文便是基督徒了。其实,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乃是要将我们所听到的付诸实行。
第二,雅各说这等人好像对看镜子观看 ── 古代的镜子并不是用玻璃制造,而是用磨光的金属来反射形像 -- 脸上的污点,凌乱的头发,但过后便忘了自己的相貌。对这情形,人可说是无能为力。在聆听真理的过程中,由于真理的显示,他知道自己的现况,及应达之境界;他看见自己的弱点,及改进的方法。但如果他只是一个聆听者,那么,他仍是依然故我,所听的真理对他毫无帮助。
雅各提醒我们,要将在教会中听见的真理,在日常生活中实行出来 ── 若不然,听道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全备的律法(一 25 )
雅各书中这一类信息最引起路德反感,他对凡是有关律法的谈论皆表示极端不满。他毫无保留地赞同保罗的说法:‘基督已经终止了摩西律法的功效’(罗十 4 ,现代中文译本)。路德表示:‘雅各只是驱使人趋向律法与行为。’不过,平心而论,雅各的论点也有可取之处,因为有道德律的存在,而每一基督徒皆须在生活中表现及活出这道德律。这道德律首先记载于十诫中,而后又充塞于耶稣的教训里。
雅各如何描述这道德律呢?
(一)他称之为全备的律法:起码有三个理由来支持这论点:
(甲)这是上帝所颁赐及启示的律法,耶稣为凡跟随祂的人所立下生活的原则及榜样,都完全符合上帝的旨意。
(乙)这是完备的律法,因为其内涵已臻完美化。基督所服膺的乃是爱的律法;爱的需求是永不止息,无法满足。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我们深深地爱 某人,即使我们毫无保留地给予,一生服侍他们,但我们仍不能满足及配得上他们的爱。
(丙)基督徒所拥有的乃是全备的律法也有另外一个意义:‘全备’一词的希腊字是 teleios ,这字的意思是‘趋向最终目标而具备的完美无瑕’。比方说,若某人衷心服膺基督的律法,他也会衷心完成上帝要他在世界上所完成的目标;他也会尽其所能发挥其潜力,对世界作出贡献。如此说来,所谓完全无瑕的意思,乃是藉服膺上帝的律法,达致上帝为其所安排的目标。
(二)他称之为使人自由的律法 : 意思是藉遵行这律法,人可以寻获得真正的自由。所有的伟人都同意这说法。辛尼加说:‘顺服上帝即真自由。’斯多亚派人士谓:‘只有智者可享自由,所有愚顽俱为奴隶。’斐罗则表示:‘所有卧在忿怒、奢望及其他欲念控制下的人,皆为奴隶;只有那些服膺律法,并身体力行者才有自由。’若人只一味顺其私欲、情感及奢望而活,那么,他一直都摆脱不了奴隶的身份。只有在他衷心接纳上帝旨意的一刹那间开始,他才获真正的自由 ── 只有在这时间开始,他才能自由地发挥其潜质。事奉上帝者可享无比的自由,全心实行上帝的旨意也就是我们能享内心安宁的缘由。
真正的崇拜(一 26-27 )
我们必须细心究察这段经文的正确意义,英文圣经标准修订版( R.S.V. )中第廿七节的译文为:‘那清洁没有玷污的宗教( religion ) …… ’。被译为‘宗教’一词的希腊字是 thre{skeia ,这字的意义并非指宗教的外在表达,如宗教仪式、宗教礼仪及宗教庆典等等。相反地,雅各的意思乃是:‘看顾穷困,及以个人纯洁为重,乃是奉献给上帝最佳的礼物。’对上帝来说,那真正的崇拜并不基于华丽的宗教庆典袍服,或庄穆的音乐,或结构严密的崇拜程序;上帝所看重的乃是服务大众,及个人生命的纯洁。有许多教会过份看重华丽的建筑,高雅的礼义,而没有时间及金钱用于服务大众的事上。这现象比比皆是,这正是雅各极力所针对的弊病。
事实上,雅各所反对的正是早期先知们所反对的。诗人曾如此说:‘上帝在他的圣所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冤者。’(诗六十八 5 )这也是先知撒迦利亚哀诉的缘由,因为百姓扭转肩头,使心硬如金刚石,不按至理判断,不以慈爱怜悯弟兄,且欺压寡妇、孤儿、寄居的和贫穷人。不单如此,更有人心存谋害他人的恶心(亚七 6-10 )。弥迦先知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人若不行公义,不好怜悯,不存谦卑的心与上帝同行的话,那么,一切的仪式都是毫无意义的(弥六 6-8 )。
自有历史以来,人一直欲以宗教仪式代替祭品及服务大众。他们只一味堆砌宗教,使之在教会内冠冕堂皇,但却完全忽略了宗教在教会外的应有表达。这并非说我们不应在上帝的家中,以最尊贵肃穆的崇拜来事奉祂;相反地,经文的意思乃是认为人若不爱祂,不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保存自身的纯洁,那么,一切的崇拜皆属徒劳虚幻。 ── 《每日研经丛书》
雅各书第一章
第一段 试炼与试探( 1:1-18 )
一.引言( 1:1 )
1.自称( 1:1 上)
1 上 本书的 “雅各” ,就是主的兄弟雅各,但有解经者以为,这雅各虽不是十二使徒中那个首先殉道的西庇太的儿子,但却是另外一位使徒,即亚勒腓在耶路撒冷作长老的儿子雅各(太 10:3 )。按照加 1:18,19 所说,当保罗从亚拉伯回来上耶路撒冷时,所见的是 “主的兄弟雅各” ,这和徒 15:11-29; 加 1:19;2:9; 林前 15:7 等处比较起来,就可知道,那在耶路撒冷作首领,与保罗行右手相交之礼的雅各,就是主的兄弟,也就是本书的着者。
雅各虽是主的兄弟,但在他书信的开端,并不自称是主的兄弟,而以 “作神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雅各” 谦称,表示他并不靠属世亲情的关系,在圣工上取得人的尊敬。往往,世俗人常利用肉身方面的情谊关系,来占取较为优越的地位或是工作的便利,但这却不合乎属灵的法则。世人若开了一间商店,他的亲人多少会受到一点优待;但神不会因你的亲人是大牧师,就给你优待,让你可以跟着上天堂。雅各极力避免并拒绝凭那种关系而来的尊敬,可见他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实在不是因为他在肉身方面跟主的特别关系。而是由于他本身悔改信主以后,在灵性上的追求和敬虔生活的结果。
2.请安( 1:1 下)
1 下 这 “散住十二个支派的人” ,就是指当时因逼迫而逃到犹太各地的信徒。按徒 8:1 ,从司提反被害以后,耶路撒冷教会大受逼迫,门徒都分散犹太各地,不但在信心上受到试炼,同时在生活上也受到世俗的试探,缺乏真理上的认识,以致于有信心与行为脱节的情形,所以雅各写信劝慰他们。 “请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的安” ,这简短的一句话,充份的表现出雅各的谦卑和爱心,他虽然是教会的柱石,却不是只在那里等候信徒向他请安,而是先向信徒请安;所关心的,也不只是周围常在教会中聚会的信徒,对于那些已经离开的、散住远处的,他也都能同样的关心到,同时,在大逼迫中,他自己虽然还留守耶路撒冷,却也没有因此自高,更没有轻看逃难的信徒,反倒常常挂念他们身体灵性的情形,这些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二.试炼的益处( 1:2-12 )
试炼和试探,在原文虽然是同一个字 peirasmos ,但二者之间是有些分别的。除了可以按圣经上下文的记载判别以外,它们还有两点最大的不同,就是来源和目的之不同。试探的来源是出于魔鬼,目的是要陷害人犯罪;试炼的来源是出于神,目的要叫人得益处。一般来说,试探较多是属情欲的事,叫人肉体方面感觉舒适;试炼却是较多使人在肉身或精神方面受损失或痛苦;但也有许多时候,它们是同一件事的两方面,在魔鬼是要藉着某事试探人,在神却是要藉着魔鬼这样的试探来试验人。例如,魔鬼要利用灾祸试探约伯,神却利用它来试验约伯(伯 1:6-2:10 )。
在此雅各首先讲到试炼的益处,勉励那些在试炼中的信徒。虽然在我们的感觉上常常觉得试炼是痛苦的,但它却常为我们带来各种属灵的福气,使我们学习到各种属灵的功课。
1.学习百般的喜乐( 1:2 )
2 “百般的试炼” ,现所给信徒的试炼是各方面的,或是在肉身、在灵性、在物质、在生活、在工作。神这样用百般的试炼来对待祂的儿女,为要叫他们能成为有百般喜乐的人,好成就神对他们的美好计划。像使徒保罗,就是受过神百般的试炼,而学会了处任何境遇的人(林后 11:22-29; 腓 4:11 )。
属灵和属世的道路有很大不同。世界的道路常常使人第一口尝到甜味,以后却是无限的痛苦;但神是让我们第一口先尝到苦味,然后得着更大的福乐,就像得救的经历一般──先知罪而痛苦,然后得尝赦罪的喜乐。
“都要以为大喜乐” , “以为” 是算作的意思(参中文新旧库译本, K.J.V. 作 Count , N.A.S.B. 作 consider )。 圣经在这里要求信徒在百般试炼中,就是受苦也要喜乐,不仅在某一种试炼临到时如此;就是在各种试炼一齐来临时,也应当喜乐。
一个人怎能在受苦时,把痛苦当作喜乐?圣经并没有要我们盲目地硬把痛苦当作喜乐,徒然承受必然失败的后果;而是要我们对于苦难和试炼有正确的价值观,知道神试炼人的高尚目的。若我们看见了受完试炼以后的美好盼望,和所能得着的属灵收获,就能够以所受的试炼为喜乐了;所以我们在患难试炼中,应该完全相信神的美意。
“大喜乐” ,许多信徒在试炼中只知道发怨言,顶多也只能作到保持安静;但圣经要求我们的,却不只是安静,而是要以为是 “大喜乐” 。通常,在我们人生的经历中,最大的喜乐往往不是得自顺境,而是在经过患难以后得着的。主耶稣说, “你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 (约 16:20 ),这就是最大的喜乐;但在此雅各却勉励信徒,这种喜乐不必等到患难后才可以尝到,而是在当中就可以看作是大喜乐了。
2.学习信心的忍耐( 1:3-4 )
3 本书虽注重行为,但在开头的论题中,却讲论回心的功课(本书最后一章也是讲信心);可见雅各书不是不注重信心,只不过它所注重的是能够经得起试验的真信心而已。由此可见,信心,试验、和忍耐互相的关系。
A.信心要经过试验才有价值
“信心” 既是一种内在的灵美德,不容易让人看出它的大小虚实,但经过试验以后就能把它显明出来,并且会因此而更加地坚固有价值。彼得在他的书信中,以金子之经火比喻信心的试验,精金是很昂贵的,比重大、性质稳定(不易起化学变化)、又有光耀,经过试验后的信心也是如此,有它属灵的价值、分量、以及荣光;甚至比属物质的金子更为坚固而宝贵。
这里的 “试验” ,原文 dokimion ,是名词,有 “证实” 或验证的意思;与上节的试炼不同字,却和 12 节的 “试验” 同字,(上节的试炼则与 12 节的试探同字)。神是不试探人的,但祂会藉着试炼以试验人的信心。
B.试验要有信心才能胜过
信心一方面要被试验才显得更宝贵;另一方面,在神藉着苦难来试验我们时,也必须有信心,才能得胜。 “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 意思就是,神藉各种试炼试验我们的结果,就能叫我们生出忍耐的果子来,并不是因为神不试验就不认识我们,而是为着我们的益处,让我们的信心藉着这样的试验,能更多的显现出来。可见,灵性生命若不受试验就不能多结果子,所以我们应该完全信任神,更多信任神,得以更加认识祂的确实可信;因为我们一切属灵的经历,都是 “本于信以致于信” 的。
C.忍耐是信心在试验中所生的美德
使徒保罗在罗 5:3 提到∶ “……患难生忍耐……” 在此应注意,这两处经文论到忍耐都用 “生” 字,原文 katergazetai 与罗 5:3 完全相同, N.A.S.B. 译作 produce (产生), K.J.V. 译作 worketh (运行、作工),这字在罗马书用了十一次(罗 1:27;2:9 及罗 4:15;5:3;7:3,8,13,15,17,18,20;15:18 ),本书只用了两次,除了本节外,在下文 20 节中,和合译本则作 “成就” 。
可见 “忍耐” 不是凭着自己的禁制或修炼,就能成功的,而是神在我们生命中产生的结果。真正的忍耐,是从生命中 “生” 出来的,而不必强自抑制。藉着百般的试炼,神使我们累积许多忍耐的经验,而从生命中生出忍耐的性情来;往往,属世的习惯是由家庭的环境所养成;但是,属灵的习惯却是由神所安排的试炼中磨炼而来的。
4 “忍耐也当成功” ,新旧库译本作 “要叫忍耐作成圆满的工作” 。忍耐最重要的是在乎忍耐到底,否则就不算是忍耐。属肉体的忍耐往往只能忍一时,只有出于生命的忍耐才能到底,而出于生命的忍耐,在我们的旧生命中是找不到的,只有仰赖神的恩典在我们生命中作工,才能 “生” 出结果来,所以我们应当让神继续的在我们生命中作完祂的工作。
按这节的意思,学习忍耐的功课,是神使我们达到完全的 “必修科” 之一。在每种属灵的课程中,都要加上忍耐,才能成功无缺。圣经中所有圣灵的伟人都是忍耐伟人。使徒保罗告诉我们,忍耐的生命是作王的生命(提后 2:12 )。忍耐也是神的本性之一(诗 103:8 ),它是神藉百般的试炼在我们身上作成的工夫。
3.学习信心的祷告( 1:5-7 )
试炼能使信徒更热切祷告,这是每一个有生命的基督徒所承认的,因为真诚的呼求,来自于逼切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是唯有当信徒在试炼中时才会发现到的。在这里,雅各教导我们祷告的三个要点∶
5 A.要为什么事祈求?
求智慧。 “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 大概因为当时信徒在试炼中,深觉自己缺少认识神旨意的智慧,以应付当前的试探,所以雅各要特别提到这点。往往,信徒在试炼中最急切需要的,就是明白神的旨意;若在受试炼时,心中有清楚的把握,知道自己正行在祂的旨意中,对所临到自己身上的试炼就必得着很大的安慰和能力,不致于慌乱、丧胆、惶惑、不知所措,而能处之泰然了。所以雅各对那些正在试炼中的信徒,并不是劝他们求神挪去苦难,或是多给他们物质方面的好处,而是劝他们先求智慧,好认识神的旨意,顺服神的指引;这也就是所罗门所求的──从上头来的、叫人 “在善上聪明” 的智慧( 3:13-18; 罗 16:19 )。
“若有缺少……的” ∶无论我们向神求什么,必须先看见自己的 “缺少” ,唯有看见自己的 “缺少” 有多少,才能向神发出多少真诚的祷告。
B.要向谁祷告?
求厚赐人的神。 “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 信徒在试炼中应倚靠求告的,不是有力量权势的人,乃是神。所有在受试探中的信徒和所有求告神的人,所不可少的 “智慧” ,就是这里所告诉我们的──祂乃是 “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 (参来 11:6;4:15,16 )。我们必须知道,神是喜欢我们向祂求的神,祂绝不会嫌麻烦,也不会因我们求得多了就斥责我们。
“主就必赐给他” ,这是一句十分坚定确实的应许,摆在全节的最后,显现是特别为着上文的需要而写的。如果我们求合乎神旨意的属灵智慧,而且存着信靠神慈爱的心向祂──那位厚赐与众人的神求,祂就必赐给我们。
许多时候,信徒常常口里向神求告,心里却指望着某人的帮忙;这样的求告等于向人求,不是向神求。
6 上 C.要存什么态度求?
存着信心求。 “只要凭着信心求” ,这意思就是,不要一面凭信心又一面凭眼见──要单一而专诚的信靠神。我们常常照着眼前的难处,在那里小信的按所猜想神大概能作到什么程度而求;但圣经在这里却是要我们只凭着信心求。
“一点不疑惑” ,因疑惑就是不信,这样的心就是曾使以色列人倒毙旷野的不信的恶心(来 3:12 )。现在许多信徒,由于习惯听道而不能实行的结果,对神的话常存不信的恶心,总认为那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的不信,实在是信徒灵性的一大 “祸患” 。在试炼中,我们常常容易疑惑神的作为和信实,其实神就是利用这些肉身方面所遭遇的祸患试炼,来除去我们灵性方面的 “祸患” 和不信,叫我们在试炼中认识祂的慈爱和信实,信心就得坚固了。
神的恩典的赐恩的方法都同有许多种, “百般试炼” 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若拒绝神的方法,就不能得着祂的恩典。
6 下 -7 “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 ( 1:6 下 -7 )。这几句话,是对于上文∶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的解释,因为∶
1. 疑惑的心,就如海浪容易被风吹动,没有安息,完全不能稳定,而充满灵性上的危机。
2. 海浪若被风吹动,必然推动其他部分的海浪,以致越加翻腾,可见,一点点疑惑,也会摇动整个的信心。
3. “疑惑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 ,这句话特别提醒信徒∶虽然神是 “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 ;但那些疑惑的人,不但不能得着所求的,也不必存 “想” ( N.A.S.B. 译作 expect ,即想望)得着的意念!许多人不照祷告蒙应允的法则祷告,却 “想” 他的祷告蒙神垂听,这种想法完全是徒然的。
4.学习专诚的跟从( 1:8 )
8 许多时候,我们会失败是由于心怀二意、临事盲从,和没有定见。这些弱点来自于贪爱世界、体贴肉体、和对神的应许发生疑惑。如果我们只立志不求自己的喜悦,专心以神的旨意为是,这时,祂的旨意对我们来说,常是很容易就看明白的;但是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拣选,对神的旨意就立刻混乱,所有的判断就都变成不正确的──因为我们自己的爱好,叫我们失去属灵的判断力。这里给我们看见,胜过试炼的秘诀,是不要抱 “两全” 的心意。我们不要想既得世界的福乐,又得属灵的祝福;既不忍受试炼,又想得着灵性的益处,这种存心会叫我们毫无所得。
另一方面, “百般试炼” 能治死我们这种不合理的存心,使我们认识到,三心两意的结果常反而一无所获,因而能够定意专一的跟从主。
5.学习信服神的安排( 1:9-10 上)
9-10 卑微的升高而喜乐,当然容易;但是要叫富足的降卑而喜乐就困难了。圣经要求我们,就算在富足之中被降卑,也该像从卑微升高一样的喜乐;因为这一切都在乎神的安排。富足的降卑固然是神的试炼,使我们学习处卑贱;同时卑微的升高也是一种试炼,使我们学习怎样处富足,如此试炼的结果,更是要叫我们成为,无论卑微也好,富足也好,都能因信服神的旨意而喜乐的人。许多人只信神的安排,但并不 “顺服” ,就像约伯,初时只不过信神的安排,但并不服神的安排──以为神不公平;但经过试炼以后,他就服了下来(伯 42:1-6 );因此,我们不但要信神的安排,也要服神的安排。
6.学习认识世界的虚空( 1:10 下 -11 )
10 下 -11 这些话,一方面解明上文要信服神安排的原因,一方面也说出了今世财富的虚空。雅各用草上的花来形容世界的财富,劝勉信徒不必过于重视今世的财物。这世界最有用、最为人所羡慕的就是 “财富” ,但它们却不过像草上的花一样短暂;花原本就容易凋谢,何况是草上的花,岂不更容易凋谢?世上的财富既然这样虚空,我们就当把自己的一切完全信托在神的手中了;但是,这样的话在一个人平安之中,是很难相信的──除非经过试炼。 “试炼” 能使我们认识今世的虚空,而更加爱神。
圣经并没有说,这世界的财富绝不能给我们一些快乐,而是说,这世界的财富和享乐,只是 “短命” 的享受,像草上的花那样;圣经也没有说,信徒绝不可以有财富,因为富有也是蒙福的一种记号,如亚伯拉罕、约伯,都有很多的财富,但是信徒对今世的财富,必须有清楚的认识,知道它的短暂而虚空,不是我们所可以倚靠的。
当时,在受试探的信徒之中,必定有好些人因着苦难的来临,而遭受到许多物质上的损失,这些话正合他们的需要。
7.学习接受冠冕的资格( 1:12 )
12 这 “试探” 与上文 2 节试炼同字。雅各在这里说,忍受试炼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可以有资格得着生命的冠冕。在此有四点我们要注意∶
A.不要把试炼当作是大不幸,应该当作是福分;因为这是神准备我们得冠冕的一种方法。
B.这里不是说,遇见试炼的人有福;而是说,忍受试炼的人有福。
C. “爱祂” ,就是我们能胜过试炼的力量。主曾查问彼得的爱心说∶ “你爱我比这些更深么?” 这样查问的结果,使彼得以后全心爱主,胜过许多试炼和痛苦。
D.这宝贵的、可得冠冕的应许,是赐给那些 “爱祂” (爱主)之人的。爱主的人,未必是在教会大有名声的人,但他们既经过百般的试炼还是 “爱祂” ,就显明是真爱祂了,这些人虽然不一定是人所知道的,却一定是神所知道的(林前 8:3 );所以圣经里面有许多福分都是为爱主的人所预备的(参罗 8:28; 林前 2:9; 雅 2:5 )。
三.试探的认识( 1:13-18 )
1:13 的 “试探” 虽然与 12 节的试探在原文是同一个字,但 12 节的试探却应该指试炼而说,因为它一开头就说 “忍受……” 的人是有福的,可见,这 “忍受” 显然是指试炼而说的。信徒对于试炼要忍受,对试探却要抵挡拒绝, “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 ──这是指着那些忍受试炼且在试炼中得胜的人,而绝不是指着那些接受试探,或被试探所胜的人说的。从这一段的开头, 1:13 所说的∶ “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神试探;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祂也不试探人。” 已经十分明显的让我们看见,以下所讲的,指的是试探而不是试炼。这几节论到我们对试探应有的认识,和胜过试探的方法,约有下列几点∶
1.我们若被试探不可说是被神试探( 1:13 )
13 虽然神会试炼我们,或利用魔鬼的试探试验我们,但却绝不会对我们存着任何恶意,利用任何事物把我们陷在罪里面的,并且祂自己既不能被人的任何 “恶” 所试探,当然也就不会用 “恶” 试探人了;所以我们绝不可因自己在试探中失败或受苦而诿过于神,以为神既然允许我们受这样的试探,就必须要为我们的罪过或失败负一部份的责任。
这节圣经很容易叫我们想起,以色列人在旷野的行程中,一再试探神的事(来 3:8,9 )。他们一方面试着冒犯神的诫命,一方面却又观看神是否施惩罚,且在惩罚真正来到的时候,才又在那里埋怨神,例如∶
民 11 章∶贪食之欲;
民 13 章 ;14 章∶窥探迦南后大发怨言;
民 16 章∶受惩治后的悖逆;
民 20 章∶米利巴水的争闹等等。
2.受诱惑应归罪自己( 1:14 )
14 按太 4:3 说,魔鬼就是 “那试探人的” 。它利用各种物质、虚荣试探人,圣经在这里又告诉我们,自己的私欲也是使自己被试探的原因,可见,人被试探往往是由三方面的因素构成,即
A.魔鬼,
B.属世界或属罪恶的事物,
C.自己的私欲。
这里特别注重自己私欲的 “牵引诱惑” ,因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内在的因素,和其他两个外来的因素不同;自己若是不放纵私欲,外面的试探是不够叫我们陷在罪里的。
如果我们要胜过试探,必须先承认自己所以会受诱惑,不是由于任何第三者的错失,而是自己的错失∶ “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 。如果我们还一直想法子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罪给别人,就证明我们还没有真正知罪罪,还不认识到自己里面的败坏;这样的人,连胜过试探的起码条件都没有,是编不会下决心被付肉体,也不会专心倚靠主的。
3.试探怎么成为罪( 1:15 )
15 可见试探并不就是罪,但试探若被人的私欲所接受,孕育在心中,像怀了胎一样,就成为罪了。人人都会常常受到试探,但遇见试探并不就是犯罪,就像主耶稣也曾在凡事上受过试探,却未犯罪(来 4:15 )一样。可见犯罪与否,要看我们是否接受了那个试探而定。例如∶魔鬼给我们一个意念去偷别人的手表,我们虽然有了这个意念,却没有接受,并且拒绝了它,那么这意念只是魔鬼的试探,我们并没有犯了偷手表的罪;但是魔鬼却可能一再的把这意念送来,如果我一再的拒绝,就还是没有犯罪;但是若我们一接受了这个意念,虽然还没有偷,却已经想去偷,那时我们就是犯了罪了。所以圣经叫我们要 “逃避……私欲” (提后 2:22 ), “不可给魔鬼留地步” (弗 4:27 ),使魔鬼的试探不能停留在我们心中,它就没有机会跟我们的私欲结合了。
“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这死包括身体的和灵性的死。什么时候我们犯了罪,什么时候就服在死权之下(来 2:14,15 ),与神的交通隔绝(参创 3:9,10 )。
4.要认定一切美好的恩赐都是从神那来的( 1:16-17 上)
16-17 上 “看错” ,原文 Planasthe ,是迷惘,走入迷途的意思。英文 N.A.S.B. 译本作 deceived (受骗), Williams 译本作 misled (误导), K.J.V. 译作 err (错误),与和译本的意思相同。
我们要胜过试探,必先认清楚魔鬼的诡计,不要被它引入迷途,以为它还会有什么好的给我们,把它的诡计当作 “好意” ,以致接受它的试探。其实一切美善的恩赐(注意 17 节开头的 “各样” 原文是每一样),都是从上头来的;魔鬼只能给我们地上的好处,至于天上的美好的恩赐,它自己尚且都得不到,怎能给人?信徒所以会给魔鬼留下地步,受它的试探,就是由于怀疑神的恩典是否可靠,是否比世界眼前的福乐确然更好?而没有认定,神是我们众光之父,是每一样属光明的福乐的唯一来源。可见,一个人若想在神以外得着什么好处,不理会神,一心求自己欲望的满足,这样的结果,是常常会落在魔鬼的试探里面的。
5.要认定神的信实( 1:17 下)
17 下 这句当然不是说我们的神是不作工、不活动的神;而是指祂永不改变的德性说的。祂的信实、慈爱,大能作为……是古今如一、永不改变的。我们万不要因自己的处境改变,落在试炼中,就怀疑神的慈爱改变了,以为祂的应许不再是信实的;也不要因为体贴肉体,接受试探,就妄想神会改变祂公义圣洁的本性,不罚我们的罪。人在受苦的时候,最容易接受眼前的利益,而淡漠了神信实的应许,所以雅各特别以神的不改变来提醒信徒。
“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人如果在光中稍微转动,他的影儿就会转动得更大;在这里,雅各形容神的不变,甚至像人物的完全静止,连影儿也没有转动那样。
6.要相信神的美意( 1:18 )
18 “真道” ,就是真理的话(英文译作 Word ),在这里特别指救恩的真理。神按祂自己的旨意,多么苦心地为我们预备了救恩,又用这救恩真理的道生了我们,叫我们作祂的儿女,祂作我们的父;既是这样,祂岂会改变祂的信实,恶待我们,忽是忽非么?断乎不会。所以无论处境怎样困难,我们总要拒绝魔鬼的试探,相信神的旨意。 “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么?” (参罗 8:32 )
“叫我们在祂所造的万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 ( 1:18 下)。这意思就是,叫我们在万物中成为应当归神的分,成为祂所宝贵,并首先蒙悦纳的。按旧约的记载,神曾吩咐以色列人要把初熟果献给神(利 23:9,10 );在这里,雅各给我们解释了旧约献初熟土产的 “精义” ,无非是要教导我们,把自己像初熟的果子一样献给神。
雅各把我们这些像初熟的果子蒙了救赎的人跟其他受造的万物比较∶显然在神所造的万物中,最先犯罪的是人,以致万物也因他受了咒诅(创 3:17 ),而 “叹息劳苦” (罗 8:22 )。在神的救赎完成了以后,人却最先蒙救赎,可见神对待人跟对待万物不同。人是万物的主体,万物是人的附属,万物是赐给人的(创 1:28,29; 提前 6:17 ),人却不是为万物而活着的;所以,只要人败坏了,万物也败坏了,人蒙了救赎,万物也要回复正常的状态。所以雅各的意思,不是说在人以外,别的受造物也有蒙救赎的机会,而是要显明人在万物中是主体罢了!本节的意思跟罗 8:18-23 的意思非常接近,并且本节的 “初熟的果子” aparkee ,与罗 8:23 的初熟的果子同字。这字全新约只用过八次,其中保罗用了六次(罗 8:23;11:16;16:5; 林前 15:20,23;16:15 ),另一次则是约翰在启 14:4 用过。
问题讨论
雅各自称为主的仆人对我们有什么要训?
雅各向信徒请安给我们有什么教训?
本章 2-12 节的主题是什么?
试炼的益处有几样?
试炼与试探有什么分别?
神允许各种试炼临到信徒有什么目的?
信徒在百般试炼中该存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试述信心、试验、忍耐三者之互相关系∶
1.信心为什么要经过试验?
2.在试验中怎样才能得胜?
3. “忍耐” 怎样 “生” 出?
本章 5-7 节教导我们祷告的三要点是什么?
信徒为什么会心怀二意?试验怎么能帮助人专诚地跟从主?
信徒若从富足中降为卑贱应当怎样?
本章 10-11 节告诉我们应信服神安排的另一理由是什么?我们对世界的财富应有什么认识?
本章 12 节给我们什么教训?
试探和试验有什么分别?
试探和罪有什么分别?
我们在受试探时应当抱什么态度?
“叫我们在祂所造的万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 是什么意思?
第二段 听道与行道( 1:19-25 )
雅各书的信息,浅显易明,十分实用。本段所讨论的题目,也像第一段那样,都是基督徒最常遇到的问题。但我们千万不要轻忽了这篇信息的重要性,而因为信息的性质太普通,就看作是老生常谈。事实上,能否做一个成功的基督徒,就看我们能否在许多日常最普通的灵性问题上成功。多半的人,在还没有信主之前,就开始听道了;直到开始行道以后就成了基督徒;在这之后,还是需要经常的听道和行道。如果我们每次听道都能受益,且能靠主实行所听的道。那我们不论在真理知识方面,或是在灵性生命方面,都必定会有极大的进步。所以雅各在这几节经文中所讨论的信息,正是生活在这厌烦纯正真道的世代的基督徒,所应应该特别留意的。
一.听道( 1:19-21 )
1.听道是不分资格的( 1:19 )
19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 既然已经知道,为什么还要听呢?既然已经信了主,又是雅各所亲爱的弟兄,为什么还要听呢?雅各既明知受书人已经知道,却还是要提醒他们。这样做已经含有一种暗示,告诉我们听道要存谦虚的心,不要自满自足。不但未得救的人要听,已经得救成为雅各所亲爱弟兄的人也要听;不但不知道的要听,已经知道的也要听,所以听道是不分资格的,不论是未信的、初信的、是 “平信徒” 、长老、传道人,都要虔诚地听,没有一个人的资格老到可以不必听道。
使徒彼得在书信中也是这样提醒信徒∶ “你们虽然晓得这些事,并且在你们已有的真道上坚固,我却要将这些事常常题醒你们” (彼后 1:12 )。可惜现在的信徒常有这种错误,以为听过的就不必再听,厌烦类似的道理,却不问自己,所听的道理是否已经 “消化” 了。他们只会怪责传道的人没有新鲜的信息讲给他们听,却不认真省察自己,是否真正了解所听的道,将它应用在生活上了,就好像一个没有心读书的懒学生, 却怪 老师为什么一直不教他更高深的课程;一般这种态度是不合圣经的。其实,不但知道了的人要再听,讲道的人,如果他有圣灵的感动,虽然讲过了也还要再讲。
因为人的遭遇和环境不断变迁,有些道第一次听不觉得需要,第二次听的时候却觉得非常适合;对这一群的人不需要,对别一群人却非常适合。主在世时也常是这样,在不同的场合,重复祂已经讲过的信息,如:
太 7:17,18 ──太 12:33 ;
太 6:24 ──路 16:13 ;
太 5:29,30 ──太 18:8,9 ;
太 18:12,14 ──路 15:3-7 ;
太 5:14-16 ──路 \cs3 8:16-17 。
总而言之,能虚心听道必然受益,如果存心傲慢自是,就算亲自听见基督的讲道,还是得不到什么。
2.要“各人”听自己的( 1:19 下)
19 下 “但你们各人要……” 听道是各人的事,必须各听各的,不是为别人听,是为自己听。不要以为所听的道正合某人的需要,而忽略了自己也有这样的需要。有许多属灵的事,既不能替别人做,也不能请别人替你做,必须自己来的。听道也是这样,就像吃饭喝水,一定要自己吃、自己喝,不能由别人替的。
3.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 1:19 下)
19 下 “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 ,说话可以快点说,听话怎能快点听呢?这意思就是,要存一种饥渴慕义的心来听,不要存心批评反驳;就算所听的道不合我们口味,也不要急于反驳,消灭圣灵的感动。许多信徒的听道像法利赛人的听法──身子在听道,心里却在议论(可 2:6; 路 5:22 );这样听道,必定得不着什么。人们常喜欢多说而不喜欢多听,但我们若以喜欢说的来听,就必能得到更多益处。
4.不要动怒( 1:19 下 -20 )
19 下 -20 “慢慢的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 有解经者以为,这两节圣经并没有指明是论听道的事而说;乃是指信徒在一般事上彼此辩论而说。已按下文 21 节 “所以要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可见这两节是论及听道的话,但无论是听道或普通的争论,信徒实在都该有这种快听、慢说、慢动怒的态度。无论什么时候,神藉着祂的仆人所说的话,说中了我们心中的毛病时;我们绝不可因此迁怒于人,而应当谦卑地接受神的光照,才能叫我们的心灵常在神的光明中。
“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 本节是这一小段中比较难解的经文,因为它的意思不太明显。这里的 “成就” ,原文与 1:3 的 “生” 是同一个字, ergazetai 英译本 K.J.V. 与 R.S.V. 译作 worketh ,即作工, N.A.S.B. 译作 achieve ,即完成或实现, Williams 译作 produce ,即产生。本节可以有三方面的解释∶
A.神并不需要那些凭肉体的热诚的人来为祂发 “义怒” ,替祂争辩,使人承认神的义,这种方法完全不能成就神的工作,叫神得着什么荣耀;换句话说,听道的人,如果自认为所听的道,未能说明神的公义,或不合神的公义,就应该慢慢的发怒,不要凭血气争辩什么,应该先细细思想了解所听的,才说话也不迟。
B.如果在听道的时候,因为所听的道,正好针对自己的弱点或过失,也绝不可因此发怒,因为神绝不会因我们发怒就算我们为义,不计较我们的过失;同时,我们的怒气,也绝不能生出神所要求的义来。
C.人的怒气,基本上是人情绪不正常的表现;所以一个发怒的人,对于事物的判断常可能错误,在怒气下所作的事,也总是过于偏激;所以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事可以在神面前被称为义的。
5.要存温柔的心领受真道( 1:21 )
21 污秽和邪恶是听道的拦阻,基督曾用撒种的比喻,讲论四种听道者的心田; “一切的污秽” 和 “盈余的邪恶” ,这种心都是不能结出粒子的;而温柔的心,却能结出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的子粒来,不论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是同一原理;所以每一个蒙恩的信徒,都必须存着温柔的心来听神的话。许多人听道不能得益,是因为心中的污秽和邪恶还没有除去,彼得教训信徒,要除去一切恶毒、诡诈、并假善、嫉妒……然后爱慕纯净的灵奶(彼前 2:1,2 ),这与雅各的教训很接近。
爱惜罪恶,不肯丢弃罪恶,是使人不肯接受真道,甚至反抗真道的根本原因。
“那栽种的道” 雅各显然把神的道看作种子。传讲神的道,就像栽种种子那样;听道的人所所听的,就是种子种在心田里。我们应该领受所已经栽种在我们心里的道; “栽种” 是过去式,但在这里栽种了,却并不就是已经领受了。雅各既劝信徒 “领受” 所已经栽种的道,可见栽种了不就是领受了;正像主在撒种的比喻里所讲的那样,只有结出子粒的心田才是领受了的(可 4:20 )。我们我们应该让已经听了的道在我们心里运行作工,发出效果在我们身上,改变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这才算是领受所栽种的道;如果听了道之后,并没有让神的道影响你的生活为人,反倒允许世俗的风尚,罪恶的潮流,渐渐窒息了种在心里的道种,使它变成一种死的知识,并不能影响到你的灵命,那就是还没有领受所栽种的道了。
“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这句话在这里是很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所应该领受的道是什么道。上文所说的这许多良好的听道态度,并不是用来听那些有害灵性的道理,而是要用在领受那些能救灵魂的道。换句话说,信徒也应该谨慎辨认自己所听的道理是否纯正(参林前 14:29; 提前 6:3; 提后 4:3 )?可见错谬的道理,我们是绝不能用毫无保留的态度来领受它的。
二.行道( 1:22-25 )
1.听道而不行道的情形( 1:22-24 )
22 上 听道而不行道无可夸口
“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 。就算有渴慕的心来听道,却不行道也是无益的;听道的目的不是为欣赏道理,更不是为着满足一种 “听道欲” ,而是为着要遵行神的话。雅各提醒我们,单单善于听道并没有可夸的,必须行道才有长进。
22 下 听道而不行道必是自欺
“自己欺哄自己” ,一个听道而不行道的人必定是自欺的,可见, “自欺” 是听道而不行道的原因和结果。许多听而不行的人,常在那里为自己的不能行道作了许多的解释,原谅自己却不原谅别人。这种表现,正是落在自欺光景中的明证。也有许多人光听道而不实行道,在灵性方面,更是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却不知自己所有的,只不过是知识而已;这种人最大的危险就是常把知识当作生命。
23-24 听道而不行道的不认识自己
“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在此,雅各把神的道比喻成一面镜子,而人的听道,就好像到镜子前观看自己本来的面目一般。人的相貌如何,镜子就忠实的反照出来,因此,人不能怪镜子不好,只能怪自己不好。人多数喜欢看见别人的不好,而不愿意看见自己的不好;圣经的真道却是要使人看见自己。人若因为听道,被神的话照到自己心中的黑暗,就发怒而厌恶所听的道,不肯照着去实行,而除去自己的恶行,就如人照镜子,看见自己的丑相后,竟怪责镜子不好,不肯除去自己脸上的污点那样的无知。这样的人常常忘记自己的本相,并不除去丑恶,必然不能认识自己。
2.听道而行道的福气( 1:25 )
25 本节告诉我们,听道和读经有密切的关系。凡是有心实行所听道理的人,必然去详细查读圣经,使他所听的道能实行出来;另一方面,读经也是听道之一种,不过,不是听人讲,乃是听神自己讲。按本节所讲的,关系三方面∶
关于读经
“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 中这句话,无疑的是指读圣经说的。圣经就是一本使人自由而全备的律法;虽然这句话所指的律法是旧约圣经,但整个旧约的中心,却无法是把要来的基督和祂的救赎介绍给人。详细察看旧约,我们就必明白它的精义,是要人因认识基督而得着自由,就像保罗所说的∶ “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着义” (罗 10:4 )。雅各似乎把那引人到基督跟前的律法,和叫人从罪里得自由的基督连结在一起,而称这本记录神救赎计划的圣经为∶ “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 。所有的律法都叫人受束缚和限制,惟有圣经是一本叫人从各种罪恶的捆绑中得着自由的律法。它是藉圣灵写在信徒心版上,又靠着圣灵的教导而实行的律法。
本节提到有关读经方面的话,有两个要点∶
A.细察
详细察看;包括熟读、精读、默想、分析、综合各种见解、参详比较、寻求正意。
B.恒常
“并且时常如此” ;读经必须是天天读的,不但要详细察看,也要 “常常” 详细察看,才能得神的启示和教导,犹如人照镜子,必须天天照,才能天天保持容貌的整洁一般。
关于行道
“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行出来” ;可见,听道必先入心不忘,才能实行出来。听道而不实行,是由于无心向道,随听随忘;但若慕道心切,就必然听得入心,而有力量实行了。由此可知,渴慕真道的心,与听道、行道,都是互为因果的。渴慕真道的心愈切,对于所听的道就受感愈深,而行道也愈有能力;另一方面,若我们实行所听的真道,就必能更明了真道的可贵,更领悟行道之福气,也更加能爱慕真道,更容易在听道时入心不忘了。
“不是听了就忘” ,这句话也特别指 “听圣经” 而说,因为当时圣经不普遍,聚会时有主持人宣读圣经,会众静坐聆听,若有疑问也可以发问。
关于得福
“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行道是包括许多方面的;这样,所得的福气也必包括许多方面。这里没有指明行道要得什么福,等于暗示,行道的人能得什么福,是根据他所行的道以及所遵行的道而定。
基督在世上的时候,曾多次提到遵行主道的人有福,如∶
A.凡遵行神旨的人就是主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可 3:35 )。
B.凡遵行主道又教训人遵行的人,他在天国里要称为大(太 5:19 )。
C.听见神的道而遵守,比主肉身中乳养祂的父母更为有福(路 11:28 )。
D.遵守主所吩咐的,就是主的朋友(约 15:14 )。
E.知道主的意思就照着行的,主来的时候必然得赏(路 12:43-44,47 )。
这些应许,是所有信徒行道最有力的勉励和安慰,因为他们除了可以 “在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之外,又可以得着主亲口所应许的各样宝贵的福气。
问题讨论
本章 19-25 节的主题与分题要点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要听道?
听道要怎样听法?
1:19 下及 20 节的话是否专指听道而说?
“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 是什么意思?
要存温柔的心领受什么 “道” ?
听道而不行道的人情形怎样?
什么是使人自由的律法?既然是律法怎么又会使人自由?
1:25 提及读经的重要法则是什么?
要怎样听道才能行道?
听道而行道的人有什么福气?
第三段 虔诚与待人( 1:26-2:13 )
上文讲到,所听的道应当通行出来,在这里更具体的说明,只有真正的虔诚又用爱心待人的人,才算是真正行道的人。
一.虔诚( 1:26-27 )
“虔诚” ,原是形容人对神的一种严谨的态度。许多属世的宗教都很注重虔诚,但 “人为的” 虔诚难免流于虚假。在此圣经指示我们,虔诚不是一种自欺的装假,自以为虔诚,而是必然表现在对人的关系方面,才能证实这样的虔诚是真的。就像犹太教的法利赛人,虽然外貌虔诚,暗中却侵吞寡妇的家产(太 23:14 ),可见,这种虔诚是假的;照样,我们说自己虔诚,却在财物上亏欠别人,占人的便宜,或背后毁谤弟兄,这样,纵使我们在 “宗教” 方面如何 “虔诚” 还是 “虚的” 。这里讲到虔诚表现于待人的关系上有三方面要注意∶
1.表现于舌头( 1:26 )
26 虔诚的头一样记号是勒得住自己的舌头,不虔诚的记号却是多言多语。圣经里面许多敬畏神的人也都是谨慎言语的人。大卫说∶ “我曾说我要谨慎我的言行,免得我舌头犯罪,恶人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要用嚼环勒住我的口” (诗 39:1 );所罗门也说∶ “多言多语难免有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 (箴 10:19 )。而本书除第 2 章外,每章也都提到言语的教训( 1:26;3:1-12;4:11,12;5:12 );由此可见,信徒的谨慎言语,是虔诚生活的最实际表现。
“勒住” ,已含有第 3 章所讲的 “嚼环的比喻” 的意思。我们的舌头就像一匹难驯的野马,必须给它适当的约束,否则就会闯祸;而约束自己舌头的能力怎样,就是我们虔诚到什么程度的记号。
“虚的” ,在有些英文译本里译作没有价值的(参 N.A.S.B., Williams 及 B.E.C.K. 等译本)。
2.表现于爱心( 1:27 上)
27 上 更虔诚是常觉自己活在神的面前,对神对人存着清洁无愧的良心。这样的人绝不会勒负比自己软弱的人,倒会体会父神怜悯的心肠,用爱心照顾孤儿寡妇(诗 68:5 )。
按人败坏的本性来说,总是喜欢欺负比自己软弱的人,奉承比自己高贵的人,喜欢在物质方面占别人的便宜,不想为别人舍弃;所以,考验人的虔诚,也就在这两方面∶
A.面对比自己软弱的人,会趁机会欺负他们吗?还是帮助他们?
B.看见穷乏的人,愿意为他们舍弃财物吗?
因为好待这些人通常是得不着他们的报偿的,但这些事正是虔诚的真正考验。
3.表现于圣洁生活( 1:27 下)
27 下 “世俗” ,原文 kosmos ,即 “世界” ,本书共用过五次(见 1:27;2:5;3:6;4:4 二次)。这 “世界” 的意义是包括了一切属世的邪恶风俗、情欲、潮流、和与神对立的学说或宗教等。
虔诚固然要表现于待人之关系上,但若以为对人有爱心就可以忽略个人的圣洁生活,也不是真正虔诚。虔诚的生活,是除了对神常存敬畏的心,对人有爱心之外,还要有个人的严谨生活── “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注意∶ “不沾染世俗” 的意义,不是稍加留意,或在可能范围内才加以拒绝,而是极力远避,务求不受丝毫感染的意思。──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雅各书第一章
壹.问候(一 1 )
作者自我介绍说, 作神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雅各 。如果作者确实是我们所相信、是主肉身的兄弟的话,那么他的生命确是经历了奇妙的改变。曾几何时,他并不相信主耶稣(约七 5 )。他也可能曾与别人一样,认为耶稣是疯狂了(可三 21 )。但我们的主很有耐性地播下了真理的种子。虽然不为他人所接受,衪仍将神国度的伟大原则教导众人。其后,种子便在雅各的生命里生根。结果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怀疑基督的人,变成了基督的仆人。而且,雅各对此毫不讳言!
他自称是 作神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 ,很正确地将 神 和 主耶稣 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他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样(约五 23 )。雅各明白“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太六 24 )。然而,他将自己形容为神和主耶稣的仆人。事实上,他并没有自相矛盾,因为圣父和圣子是一神,在地位上是同等的。
这书信是写给 散居各地的十二支派 (圣经新译本)的,从字面上可知是指在大分散时期(希腊文为 Diaspora )散居各地的人。这些人是犹太裔人,属于以色列的 十二支派 。由于以色列国犯罪的缘故,百姓被驱逐离开故土,散居于地中海沿岸的各个国家。原先的分散发生于主前七二一年,亚述人将十个支派的人掳走。其中有部分在以斯拉和尼希米时代重返故土,但只是一小撮余民而已。在五旬节当日,有“从天下各国来”的虔诚犹太人,聚集在耶路撒冷(徒二 4 )。这些人可以被称为大分散时期的犹太人。但后来有另一次的分散,就是犹太裔基督徒的分散。使徒行传八章 1 节告诉我们,初期的基督徒(大多数是犹太裔)因扫罗的迫害而分散至犹太和撒玛利亚全地。这次以后,分散并没有停止,因为信徒甚至到了腓尼基、居比路和安提阿去。因此雅各写信的对象,可以是在任何一次危机中分散至各地的犹太人。
虽然书信并不是直接写给我们,但既然所有真信徒在世上都是客旅寄居的(腓三 20 ;彼前二 11 ),我们大可以将书信应用在自己身上。
有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是,雅各的对象到底是非基督徒犹太人、归信基督的犹太人,还是犹太裔的信徒与非信徒呢?作者的对象似乎主要是真正重生的信徒(一 18 )。但有时候,他又似乎是向那些只是口称为基督徒的,或甚至是非信徒说话。这是其中一个证明书信的成书日期颇早的证据:希伯来裔基督徒与不信的犹太人之间的嫌隙尚未显着,未变得白热化。
贰.试炼和试探(一 2 ~ 17 )
一 2 在这段经文里,雅各要处理试探的问题。他用试探这词有两个不同的意思。在 2 至 12 节里,所谓试探是指圣洁的 试炼 ,或说是神赐下的困难,要试验我们的信心有多真实,并藉以使我们更像基督。另一方面,在 13 至 17 节里所谈到的,却是不洁的试探,是源于内心的,并会引使我们犯罪。基督徒的人生充满了问题。试探是不速之客,是突如其来的。有时单独而来,有时却蜂拥而至。试探是无可避免的。雅各并不是说“如果 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 ”,而是“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的时候”(圣经新译本)。我们是不能摆脱试探的。问题应该是:“我们应怎样面对?”
在面对生命中的种种试验和 试炼 时,可以有几种态度。我们可以抗拒(来一二 5 )、抱轻视的态度、自夸可以靠自己胜过。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灰心,在压力下投降(来一二 5 )。这是认命的态度。甚至我们会怀疑神是否顾念我们。此外,我们也可以因种种的困难而不满并发怨言。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章 10 节就警告我们不可这样。另一个选择是,我们可以在自怜中度日,将一切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并尝试争取别人的同情。但有更好的态度,我们可以将生命中的难题困境看成是操练的机会(来一二 11 )。我们大可以这样说:“这试炼临到我,是神容许的。衪对我有美好的心意;虽然我不明白,但我会尝试寻求。我希望衪的心意在我生命中成就。”这正是雅各所提议的:“ 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 ”不要抗拒!不用灰心!应当喜乐!这些问题并非你的仇敌,不是要将你摧毁;却是你的朋友,要帮助你培养基督的品格。
神要在衪的每一位儿女身上,培育出基督的形象来。这过程肯定会带来痛苦、失意和困惑。当事事称心时,并不能结出圣灵的果子;我们总得要经历一些风雨。试炼并不会令人感到快意,却是十分困难、令人不快的。但过后,试炼就会为那些受过管教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来一二 11 )。我们常看见经历过严重危机的基督徒这样说:“这经历确是难熬的,但却是珍贵无比的。”
一 3 雅各提到 信心经过试验 。他将信心比作贵重的金属,由试金者(神)试验其真纯程度。这块金属,要接受逼迫、疾病、苦难或忧伤的火炼。没有困难,我们永不能培养出忍耐来。其实,连属世的人也体会到难题可以锻炼品格。着名的工业家祁泰宁曾经这样说:“要进步,就要付上遭遇难题的代价。除了难题以外,不要将其他东西带到我面前。好消息往往会使我荏弱。”
一 4 雅各说:“ 但忍耐也当成功。 ”有时当困难来临时,我们会心乱如麻,多方设法要将试炼缩短。例如,还没有求问主在事情里的心意,我们便跑到医生处,囫囵吞下大量药物,希望可以藉此缩短试炼。我们这样做,往往会阻挠神在我们生命中的计划。可能在神那特殊的心意成就之前,我们日后要面对更长期的试炼。在培养忍耐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走捷径。只要我们与神合作,我们便会成为成熟、全面发展的基督徒,在圣灵的各种恩典上 毫无缺欠 。
经历试炼时,我们不应沮丧失望。没有难题是我们的天父不能解决的。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一些困难是永不会消除的。我们应学习接受现实,并体验衪的恩典够我们用。保罗曾三次求主除去他身上的软弱。结果神并没有给他除去这软弱,却赐给保罗足够的恩典去面对(林后一二 8 ~ 10 )。
当我们清楚知道神不会挪开我们生命中某些困难时,我们就应顺服衪的旨意。一名很富天分的失明圣诗作家八岁的时候便写了以下的诗句:
虽然双目失明,
但我的心灵何等欢欣;
我已经决定,
在世度日满意称心。
我所经历的祝褔,
不知有多少不为他人分尝;
我不能也不打算,
因失明而悲叹忧伤。
~克罗斯比
只要顺服神的旨意,我们便得 真正的平安。
有时,我们从生命中的困难学了功课后,问题便会消失。炼金者能够从金属溶液中看见自己的反照,便会把熔炉的火关掉。我们大多缺乏智慧,不懂得从神的角度来看生命中的各种压力。我们的目光短浅,只 眼在目前的不快上。我们忘记神深思熟虑的目的,是要我们经过困苦后,使我们宽广(诗四 1 )。
一 5 我们毋须倚靠自己的智慧来面对生命中各种困难。在受试炼时,我们 若 缺乏属灵的眼光,便应来到神面前,将我们的困惑和无知向衪诉说。凡懂得这样做、以寻求神赐下试炼的旨意的人,就必经历神的 厚赐 。他们也不用担心神会斥责他们;如果我们受教又愿意听从,衪便会感到喜悦。我们其实全都缺少 智慧 。我们一生中遇见无数的问题,圣经并没有一一给予我们具体的答案。圣经并不是用来解答问题的,但神的话实在给予我们基本的原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上了问题,便应运用这些原则。因此,我们需要智慧。属灵的智慧,就是懂得怎样将主的教训实际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一 6 ~ 8 我们寻求神的时候,必须 凭 信心…一点不疑惑 。我们必须相信衪爱我们并关心我们,而且在衪没有不能成就的事。我们若怀疑衪的善意和能力,便不能在困苦中有安稳。这一刻我们在衪的应许上感到稳妥,下一刻我们却觉得神好像忘记了善待我们。我们就像 海中的波浪 ,一时上半空,随即又堕到深渊去──愁烦苦恼, 翻腾 不安的。在乐观与悲观之间徘徊的信心,并不能荣耀神。摇摆不定、心怀二意的人,神不会赐他们属灵的眼光( 7 , 8 节)。第 5 至 8 节指出,智慧的源头是神;我们透过祷告得 智慧;每一个人都可以得;神将智慧厚赐与众人,且不加以斥责;最重要的条件是 要凭 信心求,一点不疑惑 。
一 9 骤眼看来, 9 至 11 节似是谈到另一个问题,或是一段加插的言论。然而,雅各其实是继续讨论从神而来的试炼,只在这里举出具体的例子。不论贫或富,信徒都可以从不幸和危难中得 持久的属灵益处。例如, 卑微的弟兄 如果感到不满或失望,他可以因自己是神的后嗣,与耶稣基督同作后嗣而喜乐。他知道一切事物都是属他的,他是属基督的,而基督是属神的;他可以因此而感到安慰。“卑微的弟兄”不能摆脱其卑微的处境大概是不得已的。他并非懒惰或大意;只是神认为他处于低收入阶层是至为适当的,故此他便一直留在那里。也许要是他富足的话,他便永不会接受基督。现在他既已在基督里,就得 各种天上的属灵褔气。他应该怎样呢?他应该挣脱这种生活状态吗?他应感到苦毒和忌恨吗?不。他应该接受由神所赐、非他所能控制的处境,并因得各种属灵的褔气而喜乐。
有太多的基督徒,一生不安于他们的性别、年龄、体高,甚至生命本身。对棒球运动具有天赋的女孩子,渴望生为男儿身。青年人觉得自己是大人就好了,老年人却希望青春复再。个子矮小的,妒忌身材魁梧的;魁梧的却宁愿自己并不那么出众。有人甚至说:“我情愿死掉好了!”这一切都是可笑荒谬的!基督徒应有的态度,就是接受从神而来、非我们所能改变的东西。这是神命定给我们的,我们应尽量加以利用,以致能荣神益人。我们应与使徒保罗同声地说:“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林前一五 10 )当我们忘却自己在条件上的限制,而忙于服侍他人的时候,我们发现属灵的人会按我们的本相爱我们,而不是因为其他原因,例如我们的外表。
一 10 , 11 雅各继而提到 富足的 。但很奇怪,他却并不是说:“富足的应在他的富足上喜乐。”反而,他说富足的降卑了,就应该喜乐,他的说法与耶利米书九章 23 至 24 节相同:
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夸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夸口,财主不要因他的财物夸口。夸口的却因他有聪明,认识我是耶和华,又知道我喜悦在世上施行慈爱公平和公义,以此夸口。这是耶和华说的。
富足的若失去了物质上的财产,可能更可以找到值得喜乐的真正原因。或许生意失败会引领他归向主。若他已经是基督徒,他既知道自己在天上有更美长存的家业(来一○ 34 ),便可以欣然地接受在货财上的损失。地上的财富就像 草上的花 (赛四○ 6 , 7 ),最终也会过去。如果人所拥有的,就只是物质的财富,那么他的一切希望与未来,都要在寿终时终止。雅各用草倏忽的特质,来比喻财主短暂的人生,和他的财富的价值是何等有限。他在自己的 奔波经营中也必这样衰落 (圣经新译本)。然而,太阳与热风却不会消减属灵的价值。任何试炼,如果能使我们摆脱对短暂事物的钟爱,并使我们 重天上的事,都是貌似不幸而实际上使人蒙褔的事。因此,使卑微的人升高,使富足的人降卑,都是同样的恩典,都是足以使人喜乐的。
一 12 雅各结束讨论从神而来的试炼时,宣称那忍受试探的人是有褔的。 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 。这里所说的冠冕,不是王者的 冠冕 ,而是得胜者的桂冠,会在基督的审判台前颁授。当然,这里并没有暗示永生是忍受试验的奖赏;而是指那些坚毅不屈的人,会因这生命的素质而得尊荣,并可以在天堂里,更深刻地享受永生。在天堂里,每一个人都会有满溢的褔杯,只是他们所得的褔杯大小不一,盛载天堂褔乐的容量也大小不一。这大概就是 生命的冠冕 的含意;得冠冕是指更圆满地享受天堂的荣耀。
现在,让我们来思想这段关于从神而来的试炼的经文,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各种试验来临时,我们应作怎样的反应呢?应该对生命中的各种不幸作出愤懑的投诉,还是喜乐并感谢主赐下困苦?应该四处向人诉苦,还是默默地承担呢?应该用将来以麻醉自己,冀望明天会更好;还是面对今日的境况,在各种遭遇中察看神的作为?应该哀伤自怜,还是舍己以服侍他人?
一 13 这里所讨论的主题转为不洁的试探( 13 ~ 17 节)。圣洁的试炼,是要使我们磨练出最美好的素质;相反,不洁的试探,是要诱发我们内心最坏的本性。有一点必须清楚说明。我们 被试探 去犯罪时,要知道试探并不是来自 神 的。诚然,神会试验人的信心,但衪却永不会试探人,引诱人犯任何形式的罪。衪与 恶 毫无瓜葛,衪也不引诱人犯罪。
一 14 人总爱将犯罪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如果他不能怪罪于神,就会采用现代心理学的立场,指出犯罪其实只是一种病态。他希望可以藉此逃避审判。然而,犯罪并不是病态,而是在道德上的败坏,人必须为此作出交代。有人甚至会怪罪于死物。然而,物质本身并不是罪恶。罪恶也不是从那里衍生出来的。雅各溯本寻源,指出关键所在:“ 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 ”罪恶来自我们的内心,来自我们固有的、邪恶的、堕落的、败坏的本质。耶稣说:“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讟。”(太一五 19 )
雅各在本节所用的 私欲 一词 1 ,可以是指任何的欲望──正当的或邪恶的。这词本身并没有善或恶的含意。不过,在新约圣经中,这词差不多毫无例外地用来形容邪恶欲望;这里的含意就肯定是这样了。这里将私欲比作一个邪恶的妇人,四处炫耀她妖艳的魅力,并要引诱人上钓。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被试探。卑劣的私欲和不洁的欲望常怂恿我们去犯罪。我们 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 的时候,是不是毫无抗拒之力的呢?不。我们可以从脑海中驱除各种恶念,并集中去思想纯净清洁的事物(腓四 8 )。而且,在面对强烈的引诱时,我们可以向主呼求,因为“耶和华的名,是坚固台。义人奔入,便得安稳”(箴一八 10 )。
一 15 如果确是这样,哪我们为什么还会犯罪呢?答案就是: 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 。我们本应驱除恶念,但却加以怂恿、助长,甚至享受罪中之乐。雅各用男女交媾来比喻这种对罪的默从。私欲既怀了胎,便生出一个丑恶的婴孩,名叫“罪”。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经常系念 一个应禁戒的行动,总有一天我们会做出来。大卫与拔示巴的例子(撒下一一 1 ~ 27 ),生动地说明私欲怀胎然后生出罪来的整个过程。
雅各说:“ 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罪并不是毫无果效的,而是会生发出其自有的结果。所谓 罪 会生出 死 来,可以有几种理解。首先,亚当因犯罪,为自己和后裔招来肉身的死亡(创二 17 )。但罪恶也带来永恒的、属灵的死亡──最终与神和衪的祝褔分隔(罗六 23 上)。此外,有另一含意,就是罪会为信徒带来死亡。例如,提摩太前书五章 6 节说,一个信主但好宴乐的寡妇,活 也是死的。即是说,她在浪费生命,完全不能成就神拯救她的旨意。对一个基督徒来说,若与神没有相交,没有交往,即虽生犹死。
一 16 , 17 人在犯罪之后,往往会诿过于神。他们埋怨自己的创造者:“为什么把我创造成这样?”然而,这是自欺欺人的。只有美善的恩赐是来自神的。事实上,衪是“ 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 ”的来源。
雅各将神形容为 众光之父 。在圣经中,“父”这个字有时是指创造者或源头(参看伯三八 28 )。因此,神是 众光 的创造者或源头。然而, 众光 是指什么呢?当然包括各种天体──太阳、月亮和星宿(创一 14 ~ 18 ;诗一三六 7 )。不过,神也是一切属灵之光的源头。因此,我们应以衪为宇宙中各种形态之光的源头。 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神并不像衪所创造的各种天体。这些天体不断在转变,衪却永不改变。或许雅各不但思想到太阳与星宿暗淡的光辉,也想到众星与地球之间在运行时不断改变的关系。太阳、月亮和众星宿的特色就是常变。 转动的影儿 ,可以理解为因 转动 而产生的 影儿 。这可以是指当地球绕 太阳运行而自转时所造成的影子,也可以是指天体亏蚀。例如,日蚀就是因月亮的影子投在地球上,日光被月亮遮蔽形成的。然而,神却是截然不同的,在衪并没有改变,也没有因 转动 而造成的 影儿 。衪的赏赐与衪一样是全备的。因此,很难想像衪会引诱人犯罪。试探源于人邪恶的本质。
让我们察验我们面对试探时的信心。我们是否乐于让恶念在我们的脑海中徘徊,或即时将之驱走?犯罪的时候,我们是否砌词说那是身不由己的?我们被引诱犯罪时,是否诿过于神呢?
.神的道(一 18 ~ 27 )
雅各刚说过神是众光之父。现在,他告诉我们,神也是我们的父,而在衪伟大的创造中,衪给我们一个独特的角色。我们只要遵行真理的道,就可以活出这个角色( 19 ~ 27 )。
一 18 这段经文勾划出,在我们得新生命的过程中,神的道在圣灵使用下所起的作用。经文告诉我们: 他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他所造的万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他按自己的旨意 ──这说明是什么推动衪拯救我们。我们没有什么价值,以致衪不得不拯救我们。衪这样做,是按自己自由的旨意行事。衪对我们的爱,是我们不配得的,不能贿买的,也不是我们主动求得的。这完全是衪自发与主动的。我们理应因此而敬拜衪!衪 生了我们 \cs8 ──这说明我们已经重生了。因这属灵的出生,我们成为衪的儿女──这是个永不能改变的关系,因为出生的事实是不能逆转的。 用真道 ──圣经就是促成我们得新生命的要素。在每一个真正归主的例子中,圣经必有其角色,无论是由人背诵还是阅读。没有圣经,我们就不会知道得救恩的途径;实际上,我们根本就不会知道有救恩的存在!
叫我们在他所造的万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 ──关于 初熟的果子 一词,有三个很主要的观念。首先,第一捆收成所得的谷物,就是 初熟的果子 。雅各书的对象,属于基督徒时代的首批信徒。当然,在神的各种创造物当中,所有信徒都好像 初熟的果子 ,但这里主要是指犹太裔的基督徒,即雅各书的对象。第二,初熟的果子是献给神的,以感谢衪丰富的赐赠,和承认一切都是由衪而来,并且是属衪的。因此,所有信徒都应将自己当作活祭献给神(罗一二 1 , 2 )。第三,既有 初熟的果子 ,就保证在将来会有圆满的收成。雅各将他的对象比作在基督里收成的第一捆禾。在将来的世代里,会有很多人步他们的后尘,但他们被立为圣徒的典范,是新创造的样品。主最终会令全地满布与他们一样的人(罗八 19 ~ 23 )。当主耶稣回来统治全地时,就会有圆满的收成。在这期间,他们要效忠基督,到千禧年的时候,全世界都要这样效忠基督。虽然经文主要是以第一世纪的基督徒为对象,但对每一位尊敬基督之名的人,其实都有意义。
一 19 上 本章经文的余下部分,实际地教导我们怎样活出在万物中作初熟果子的身分。经文阐述了实际的义行,是一切因真道而得重生的人所应有的。我们知道,神用真道生了我们,是要我们将真道表明出来。“因此” 2 ,现在就让我们执行这任务。
我们应 快快的听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命令,可说是带了点幽默感。这就像说,“赶快,听 !”意思就是,我们应准备好去 听 \cs8 神的话,并一切合乎神的劝告和责备。我们应乐于接受圣灵的教导。我们应 慢慢的说 。雅各对说话的注意,叫人感到惊讶!他提醒我们,在说话方面要谨慎。事实上,连大自然也这样教训我们。很久以前,伊比德图已觉察到:“大自然给人一张嘴巴,两个耳朵;这样,我们聆听别人的条件就会双倍于我们说话的条件。”所罗门应会极之同意雅各的见解。他曾说:“谨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张嘴的,必致败亡。”(箴一三 3 )他又说:“多言多语难免有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一○ 19 )喋喋不休的人,难免会有过失。
一 19 下, 20 我们应 慢慢的动怒 。脾气暴躁的人, 不 能 成就神 希望祂儿女所拥有的 义 。发脾气的信徒,令人对基督信仰产生错误的印象。“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箴一六 32 )这话毕竟是真实的。
一 21 另一个表明自己是万物中初熟果子的方法,就是 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 。雅各将这些缺点比喻为染污了的衣服,是要一次过除掉的。 污秽 包括各方面的不洁──属灵的、头脑上的,或身体方面的。至于 盈余的邪恶 ,可以指我们仍未除掉在信主前的各种恶行。也可指那些从我们的生命中溢出、影响到他人生命的罪恶。又或是指极大的恶;雅各所说的,并非从量方面来看,而是指罪恶本身极为恶劣的本质。无论如何,整体的含意是清晰的。要领受神话语的真理,我们必须在德行上是清洁的。
领受真理的另一条件,就是 存温柔的心 。只阅读圣经而不肯领受其中教训,情况绝非罕有。我们可以单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圣经而全不受感。我们的骄傲、顽梗和罪恶,使我们不肯接受又不肯回应。只有在灵里顺服和谦卑的人,才可以从圣经获得最大的裨益。“他必按公平引领谦卑人,将他的道教训他们。”(诗二五 9 )“……但我所看顾的就是虚心痛悔因我话而战兢的人。”(赛六六 2 )
雅各将圣经形容为 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即是说,基督徒重生时,神的道便储存在他的生命中。英文圣经修订本( RV )的注脚说明,“重生时所有的道。”这道 能救你们灵魂 。在整个重生的过程中,圣经是神所运用的工具。衪用圣经来拯救人的灵魂,不但得以脱离罪的惩罚,也得以脱离罪的权势。衪不但用圣经来拯救我们脱离永远的定罪,也保守我们这一生不致被糟蹋 3 。毫无疑问,雅各在本节所说的,正是拯救工作中在今世并不断进行的部分。
一 22 单接受所栽种的道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遵守。单单拥有圣经,甚至只将圣经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并不可取。我们必须强烈地渴望神向我们说话,并毫不犹豫地愿意照衪所说的去行。我们必须将圣经的话化作行动。我们必须在生命中活出圣经的道理。我们每次阅读圣经,必须准备让圣经来改变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声称热爱神的道,甚至以圣经研究者自居,但只增加对道理的知识,却没有更加与主耶稣相似,就是自欺欺人了。在头脑上不断增加对圣经的知识,但却不加以遵行,可以是一个陷阱,而不是祝褔。如果我们不断学习所应遵行的,但却不加以实践,我们便会消沈、灰心、麻木。“知而不行,徒令消沈。”而且,我们要向神有所交代。最理想的态度,就是阅读神的话,并深信不疑地遵守。
一 23 , 24 凡 听道 但没有在行为上改变的人, 就像人 每早晨对 镜子匆匆一瞥,然后便完全 忘了 他所看见的。他虽然照过镜子,但这行动对他毫无益处。当然,我们的外表有部分是不能改变的。但至少我们会因这一看而谦卑下来!当镜子告诉我们“要洗脸了”,或“剃胡子吧”,或“把头发梳好”,或“刷一刷吧”,我们至少也应照 做。否则,镜子对我们来说便毫无实际的益处了。
只是随意翻阅圣经,或视读经为责任,不读不可,但完全没有受圣经的影响,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我们从圣经中得知应如何生活,但随即便忘记了,并且依然故我,好像自己已很完美似的。这种自满会使我们的灵命停滞不前。
一 25 相反的例子,就是一个人 详细察看 神的道,并习惯地加以实践出来。他专心而又沉思的阅读,在他生命中产生实际的果效。对他来说,圣经是 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 ;其中的诫命并不是难守的。这些诫命的要求,正是他的新生命所热衷的。他顺从而行时,便发觉自己可以真正摆脱风尚习性和世俗论证的种种缠绕。真理使他自由。这就是从圣经得益者的写照。他不会忘记他从圣经所领受到的。相反,他致力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圣经的教训。他如孩童般单纯地以顺服的心为他的灵魂带来无比的褔气。这人 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
一 26 , 27 这里将 没有用的 (圣经新译本) 虔诚 与 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 作一对比。 虔诚 是指与信仰相关的外在行为模式;是外在的表现,而不是内里的精神。这是指透过敬拜与事奉来表达的信仰,而不是指所相信的教义。
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这人的虔诚是虚的 。他可能会奉行所有的宗教仪式,以致他看来是个十分虔诚的人。然而,他是在欺哄自己。神并不满足于仪式;衪所重视的,是在生命中有实际的敬虔。
没有勒住的舌头,只是没有用的虔诚的其中一个例子。但凡与基督信仰不一致的行为都是没有价值的。有一个故事,主人翁是个外表虔诚、实际上却是奸狡的杂货店东主。他住在店铺的楼上。每早晨他都会从楼上喊他的助手:
“张三!”
“是,老板!”
“牛奶用水开稀了没有?”
“已做好了!”
“替牛油 色了没有?”
“已做好了!”
“咖啡里调了菊苣根(咖啡代用品)没有?”
“已做好了!”
“行了,上来参加早祷会吧!”
雅各说,这样的 虔诚是虚的 (没有用的)。
神所要求的,是实践出来的虔诚,是对他人抱同情关怀的态度,并保守自己有圣洁的生活。那些探望有需要的 孤儿寡妇 \cs8 ,并 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的人,雅各称赞他们,并以他们为 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 的榜样。
换句话说,新生命的实际外在表现,就是“待人以恩的行动,和分别为圣的生活方式”。金尔将这些德行形容为实践出来的爱心和实践出来的圣洁。
我们应该用下列的问题,来试验自己的信心,我读圣经的时候,是否带 谦卑的态度,希望神藉此责备我、教导我、改变我?我是否渴望勒住自己的舌头?我发脾气后是否替自己找辩护的藉口,还是希望能加以控制?当有人开始讲下流的笑话时,我怎样反应呢?对于那些没有能力报答我的人,我会否善待他们?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雅各书第一章
Ⅰ 称呼与问候(一 1 )
1. 雅各书的作者只简单的介绍自己为“雅各”( James ),或 Jacob ;希腊文 Iako{bos ;希伯来文 Ya@!qob ;英文的“ James ”是演自义大利文“ Giacomo ”。这一简洁的身份证明指向着名的“公义的雅各”,主的兄弟(加一 19 ),那位早期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参徒十二 17 ,十五 13 ~ 21 ,廿一 18 ~ 25 )。虽然保罗在加拉太书一 19 称雅各为“使徒”,雅各本身并不宣称自己具有使徒权柄,他情愿选用“ 神及主耶稣基督的仆人 ”来称呼自己。雅各称自己为 仆人 ( doulos ,这字可译成“奴仆”),说明自己的身份是谦卑地事奉地的主人主耶稣,然而身为如此庄严主人的代表,自然带有某种权威。同样的,在旧约中“神的仆人”、“耶和华的仆人”、“我的仆人”等称呼,常特别用摩西(参申卅四 5 ;但九 11 )、大卫(耶卅三 21 ;结卅七 25 )、以色列(赛四十一 8 ; passim )及一些代表神完成特殊使命的人身上。
新约中,这个名称常加在使徒及其同工身上,(使十六 17 ;罗一 1 ;加一 10 ;腓一 1 ;西四 12 ;多一 1 ;彼后一 1 ;犹 1 )。雅各书是新约中唯一称个人为“ 神及主耶稣基督 ”的仆人之处。有人认为“基督”在此不是头衔而是专有名词,但雅各更可能有意将耶稣的两种资格都赋予神学份量:耶稣既是神应许以色列人的弥赛亚,又是人该事奉的主。非常有趣的是,雅各唯一提及耶稣的另外一次,也以同样的两个头衔(二 1 )来形容祂。
雅各写这封信给“ 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 ”。就实际来说,十二支派已不再存在,但这称呼已成为一个说法,形容神在“末世”所要塑造的以色列,将之重新聚集,灵性更新(参结四十七 13 ;太十九 28 ;启七 4 ~ 8 ;廿一 12 )。 散住 ( Diaspora )这字专门指住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国中的犹太人(看马喀比后书一 27 ;约七 35 )。这两个名称在此是否仍然专指犹太人,以及“ 散住 ”应以字义解或以比喻解,我们均不确定。彼得前书很明显是写给外邦人的,该卷书中“ 散住 ”便为第二种用法:基督徒是流散于真正天上家乡之外的人(一 1 ,注:和合本译为“分散”)。雅各书较早的写作日期、犹太气候及雅各书的收信对象,是使徒行传十一 19 那些因迫害而“ 分散 ” 的 ( diaspeiro{ ,此动词与 diaspora 同源)信徒,他们向犹太人传福意,最远至“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他们极可能曾是雅各教区的信徒,而雅各以“教牧书信”来劝勉他们。
雅各的问候十分简短:“ 请安 ”( chairein )。这是希腊式书信典型问候方式(参徒廿三 26 ),反应出雅各熟知希腊格式。除使徒行传廿三 26 之外,这特殊的问候方式只在新约中,雅各代表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所写的信函中出现(徒十五 23 );这平行之处支持作者为同一人的看法。
Ⅱ 试炼与基督徒的成熟(一 2 ~ 18 )
雅各书中很难找到一系统化清楚进展的思绪。他似乎比较喜欢从一个题目接一个题目谈,有时以松散的相关主题将两个题目接连起来,有时则用双关语作转接。一 2 ~ 18 含有两个双关语。一 1 的“请安”( chairein )由一 2 的“喜乐”( chara )承接;而动词“缺欠”( leipo{ )将一 4 及一 5 接连起来。其他动词的衔接性暗示出主题的连续性。“试炼”( peirasmos )、“试验”、“考验”(两者均使用字眼── dokim ),“忍耐”( hypomone{ ; hypomeno{ )等字,将一 12 ~ 16 与一 2 ~ 4 相连;“成全完备”,“全备”( teleios )则出现在一 4 及一 17 ;神赏赐的主题出现于一 5 及一 17 。在这部分中没有单一特殊的主题,然而大体说来,雅各似乎在泛论可能威胁读者信心的真诚及力量的事,他希望这些信徒能进步到成熟、稳妥的地步(一 4 ),为达此目的,他们需要持守基督徒特有的态度,以面对潜伏的绊脚石。
一、试炼与其目的(一 2 ~ 4 )
读者为“ 我的弟兄们 ”,这称呼共用了十四次(其中三次加“亲爱的”),常用来引介新的段落。这种亲昵的称呼为雅各书内许多劝勉附上了浓厚的牧者语气。第二项特征是雅各发出的命令:“ 要以为大喜乐 ”。这个命令是直截的,暗示读者必须下定决心采取喜乐的态度。形容“喜乐”的“大”(英文为“ all ”,应可译成“全然”)提示喜乐不能掺杂其他情绪──“要以为 只是 喜乐”,或“ 除 了喜乐之外 无他 ”──但强调的可能是喜乐的品质( NEB 译成“ Supremely
happy ”──极端快乐)。这项命令的特殊之处,是它应用在最不可能自然反应出喜乐的时候:“落在百般试炼中”。译成“试炼”的这字 peirasmos ,在新约中有两个基本意思,它可以指内在受罪恶的引诱,好比在提摩太前书六 9 :“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之中。”但它也可指外在的苦难,特别是逼迫(参彼前四 12 )。有些经文很可能含括这两种意义(如:太廿六 41 及其平行经文)。
在本节中,“ 落 ”这字的使用,及在第三节以“试验”替代 peirasmos ( 试验 ),强烈地指向第二种意义。“ 百般 ”这个形容词,可能不但指一般人所会遭遇的困难,也指基督徒因信心之故会碰到的特殊困境。因此疾病(参五 14 )、钱财的起落(参一 9 )及剥削(二 6 ),都可能包括在“ 百般试炼 ”之内。不管究竟是哪一种,基督徒都应视试炼为喜乐的机会。
3. 信徒在面对百般试炼时,应以喜乐应对,原因是这些试炼乃是神用来成全信心的“试验”方法。译为“ 试验 ”的 dokimion 是罕见的一个字,新约别处只有彼得前书一 7 出现过,另七十士译本诗篇十一 7 (即诗十二 6 )及箴言廿七 21 有这字。在彼得前书中,这字似乎含有经过试验后的结果之意:“你们信心的真实性”( RSV )。然而在七十士译本的两处,这字则是指金银被火熬炼的“ 过程 ”;这可能是雅各的用意:受苦是一种途径,信心经逆境之火考验后,杂质炼净,更有力量。由此看来,试炼并非要鉴定一个人是否有信心,而是要强化已存在的信心。
忍耐 ( steadfastness ,或可译作 稳固 ,希腊文为 hypomone{ )是试炼过程后的预期结果。此字在新约中经常出现,用来指明基督徒面对逆境、试探及逼迫时必须具备的品质(参路八 15 ;帖后一 4 ;启二 2 ,十三 10 )。“坚忍”( NEB ),“沉着的能力”(罗培士),“英雄式的忍耐”(狄比流)等译法都试图捕捉此字的意义。特兰区( Trench )将基督徒对“人”的“忍耐”( makrothymia )与对外在困难的 忍耐 ( hypomone{ )作了区分,颇有帮助 73 。这种 忍耐 hypomone{ 并非指对境遇柔顺的、被动的屈服,而是指强烈的、主动的、挑战式的面对境遇,以行为证明基督教能真正带给人满足。
因此雅各要求信徒以喜乐面对试炼,因他知道,如此才能产生深沉有力、满有确据的信心。这项观念的顺序,及词汇的使用,与两处新约经文密切的平行:罗马书五 3 ~ 4 及彼得前书一 6 ~ 7 。在前者中,保罗提醒罗马人苦难( thlipsis )可生忍耐( hypomone{n
katergazetai ) ,忍耐则能生老练( dokime{n )。彼得说,苦难可试验出“信心的真实性( dokimion )”。有些学者深信,惟有直接借用可以解释这些思想及语言的雷同(如, Mayor , cii 页)。但使用这些字眼来表达信心经试炼考验的过程及结果,是很自然的,而且前面也提过,旧约中早有前例(亦参传道经二 1 ~ 6 )。因此极可能这三位作者均使用了早期犹太教及基督教通行的传统用语。
4. 保罗和彼得好像都暗示,试炼带出希望与确据,这一过桯似乎是“自动”产生的。雅各则典型地以一道命令打断此“过程”。他认为,信徒该 让 “ 忍耐成功 ”,对“ 成功 ”(字义为“完全的”或“完成的”的工作── ergon
teleion )的解释有好几种,如忍耐本身的高峰(梅尔),忍耐应当生出的“一切合适的果子”(罗培士),或指此节末了所提基督徒成全完备、毫无缺欠的性格。或许我们该接受最后一种解释:成熟的基督徒是试炼的最终成果。“ 使 ” 字 hina ,或译“为要”,引介出“成功”的内容以及试炼的最终目的。“ 成全完备 ”是真实“ 基督徒 ”经历试验后应当达到的地步。雅各最根本的关心,是基督徒的完美或完全,他不断强调对神与祂的美意全心全意、毫不保留的献身,相形之下,“心怀二意”就成了罪根。
“ 成功 ”( teleios )这字将这节经文的两部分连系起来:“成功的”工作即是“成全的基督徒”。这种作全备的包括些什么呢?工作即认为这字有“成熟”,或“完整”的意思,并建议这项美德可在今生达到。然而此字是否可以如此“软化”,令人怀疑。雅各用此字形容神的赏赐(一 7 ),“自由的律法”(一 25 ),及那能“勒住自己舌头”的人(三 2 ),在这三处意思似乎都是“完美”而不只是“成熟”。因此第四节后半段所标明的目标,是一项将来的赏赐──是基督徒当不断全力以赴的,但事实上,却惟有到救恩新时代实现时才会获得。到那时,基督徒美德的全副盔甲才会“毫无缺欠”。
73 R. C. Trench, Synonyms of the New Testament ( 1880, Reissued Eerdmans, 1973 ) , pp.195-198 。
二、智慧、祈祷与信心(一 5 ~ 8 )
5. 基督徒可能 缺少 的最重要美德之一,即是“ 智慧 ”。“ 智慧 ”( sophia )在旧约书卷、箴言,及两约之间书卷如所罗门智慧书、传道经(或通称“西拉之子耶稣的智慧书”,或简称“西拉书”中,扮演了中心要角 74 。这些书卷简洁的文体、劝勉的风格,及对实用性的强调,对雅各书的风格及内容有重要的影响。根据这些作品的传统,智慧最主要是一种以实用为本的美德,为属神之人提供生活的方向;智慧能“洞悉”神的旨意,并将其应用在生活中(看箴二 10 ~ 19 ,三 13 ~ 14 ,九 1 ~ 6 ,及导论中“智慧”那一部份 )。与雅各书一 5 特别有关的,是说智慧能令拥有者产生圆满的属神性格。根据箴言八 35 ,寻到智慧的人就“寻得生命,也必蒙耶和华的恩惠”。所罗门智慧书十 5 说,智慧令亚伯拉罕“在神面前无可责备”,让他顺服那可怕的命令,将儿子以撒献上。由此传统看来,很可能雅各这一节引介智慧这个题目,是因为他认为智慧有使信徒“成全完备”(一 4 后半段)的能力。有些注释家(如加尔文、梅尔、戴维斯)指出,二到四节与第五节之间还有一种关联。他们建议,信徒必须有智慧,才能接受二到三节的命令所采取的观点。有些经文说,智慧能使义人忍受试炼(参看以上资料,及传道经四 17 ),这事实颇可支持此项假设。但另一方面,雅各并没有特意要人注意这一类关联性。因此,虽然智慧与完全及试炼之间的关系,或许影响了雅各主题的顺序,我们或许不该将五到八节及二到四节连接得太紧密。
雅各在应许神会将智慧赐给那些求祂的人中,这一说法反应了旧约的教导(箴二 6a ,“耶和华赐人智慧”)。他或许也记得耶稣的应许:“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太二 7a )。雅各跟耶稣一样,以神的性格作为神会回答之信念的基础。他提醒我们,神“ 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 ”。译成厚赐的“ 厚 ”这字( haplo{s ),新约中只在此处出现,它的字根基本意义为“单一”、“简单”,保罗在以弗所书六 5 (参西三 22 )使用此字的名词 haplote{s 时,保留了此意:“你们作仆人的,要……用诚实(单一)的心听从。”在用来形容给予时,“单一”的观念则有慷慨的含意(参林后八 2 ,九 11 , 13 ),在翻译雅各书一 5 时,多数译本采用这意思,许多注译家也主张这种译法(特别看 Hort 书中详尽的讨论)。然而“单一”的观念若解作神不分心、不动摇的意向,可能更接近雅各的本意。此字相关形容词 haplous 在路加福音十一 34 (参太六 22 )或许有此含意 75 ,而我们知道雅各对耶稣的教导非常熟悉。再者,“单一”若解作“毫无保留”,与立即接下来的“不斥责人的”也很相配,并且与七到八节那“心怀二意”的人形成分明的对比,这或许是雅各有意的笔法。因此雅各的用意是在强调神毫无保留、不计算、不动摇的心意,要将智慧赐给凡求祂的人。
神的赏赐不单是全心全意的,也不含斥责。传道经说,“愚昧人的赏赐不使你得益处,因他眼目不单一,他给得吝惜而叱责( Oneidizei )多多……”(二十 14 ~ 15a )。相形之下,神用“单纯的眼目”(“ singly ”)赏赐,并且“ 毫无斥责 ”( oneidizontes )──祂不会因过去的失败谴责我们,也不老提醒我们祂所赐礼物的价值。这节经文与耶稣的教导有关(太七 7 ~ 11 ),也同样鼓励我们,大可放胆地来到毫不摇动的施恩之神面前来求。
6. 各从神赏赐的态度转而谈我们祈求的态度。雅各在六到八节中,是否针对求智慧而言,我们不清楚,他似乎是在谈求智慧一事之后,顺便附带教导祈祷中“ 信心 ”的重要性。神回应我们的祈求并不因人而异(祂赐与“众人”, 5 节),但却受到我们祷告态度的限制。雅各说自私、属肉体的祈求,神不会听(看四 1 ~ 3 ),但是“ 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 ”,祂便会答应。耶稣在教导门徒们祷告时,也同样使用这几个字,祂发命令叫无花果树枯干时,对门徒震惊的回应如此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太廿一 21 ~ 22 )。在这两处经文中,钥字“ 信心 ”和“ 疑惑 ”有类似的意义。“ 信心 ”不仅相信神会赐予所求,更包括对神全心全意、不动摇的依靠。“ 疑惑 ”译自一个字( diakrino{ ),基本意义为“区别”。从这字根延伸的意思包括“明辩”(林前十四 29 )、“争辩”(徒十一 2 )等,而其关身语态( middle voice )有“自我争辩”、“摇摆”、“疑惑”等意思。雅各在二 4 中使用此字,描写在教会对富人不当的注意力所造成的“断定”或“分化”。因此这字的意思比较不是指思想上的疑惑,而是指忠诚方面的冲突,如效忠神还是“玛门”(太六 24 ),或神还是“世界”(雅四 4 )。
此节下半段的“ 因为 ”( gar ),带入六节下半至八节的整体讨论。这几节经文用一负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必须凭信心求的“ 原因 ”:那缺乏信心、“心怀二意”的人,从主得不着什么。第六节的末了将这人与海的波动来相比,这个比喻重点不在海浪涌向海岸,而在海水不断的翻腾不定 76 。正如海的表面一时一刻都没有同样的形状,随着风向和风力变换飘动,心怀二意的人也没有固定的信仰和方向。他缺少“灵魂的锚”(来六 19 ),成了各种教义之风和逼迫风暴的掠物,对神的忠诚时常饱受威胁。这样的人对神没有不动摇的信心,受逆境及各种观念的影响,因此从主得不着所求的。
7 ~ 8. 这两节经文正确的标点很难判断(最早的新约抄本没有标点)。某些英文版本将第 8 节中所描述“心怀二意”的人与第七节中的“这样的人”视为同格,好比 NASB :“这样的人,就是想心怀二意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同时参 NIV ,和合本亦同)。另外一些人将“心怀二意的人”看作第七节动词“得”的主格,好比 RSV :“因为这人不可以为,一个心怀二意,在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的人,能从主那里得什么。”按 NASB 的译法,“这样的人”就是指六节后半段的“疑惑的人”,雅各乃是批评他自以为祈祷会蒙垂听的想法。如果我们采纳 RSV 的标点,则“这人”就是指六节上半段那“求”的人,雅各乃是提醒他,疑惑之人的祈求不会蒙应允。或许第一种译法较好,因把以“这样的人”来称那刚提到的“疑惑的人”,有贬低身价的意味,是很自然的;“这样的人”,“那疑惑的人”别想神会回应他的要求,因他对神的态度既不真诚也不一致。
心怀二意 的( dipsychos )字义为“两个灵魂的”( double-souled ),暗示此人分裂的深度。在希腊文学作品中,此字在这里是第一次出现,有些人认为雅各自己创造了这字。然而不管此字多新,其观念未必是新的。旧约将罪人的特征描写为“心不专一”( divided heart )(诗十 2 ;何十 2 )却宣告那些“一心”寻求神的人为有福(诗一一九 2 )。犹太人的拉比藉描写人具有两种倾向──善和恶──在灵魂中交战,来刻划人基本的罪。当文士问耶稣什么是最大的诫命时,耶稣引述申命记六 5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太廿二 37 )。若对神的基本态度有条痕,一下这样相信,一下又变成那样──这是雅各最反对的,他劝勉我们在祷告中决不可有这种信心( 6 节上段),神当然不会应允发自不信的祈祷。我们应该注意,“心怀二意”是基督徒生活目标“成全完备”( teleios , 4 节)的死敌,也与神“单一”、“全心全意”的性格对立( 5 节)。 2 ~ 8 节的首要主题,便是渴望动机能单一、纯洁,全书信中这种渴望反覆出现(特别看四 4 ~ 10 )。
74 参 Derek Kidner, Wisdom to live by ( Inter-Varsity Press, 1985 )。
75 haplous 在太六 22 及路十一 34 中的意义还在辩论中。主张“全心全意”、“单纯”的意义的解法,请看 O. Bauernfeind, TDNT, 1, p.386; I. H.
Marshall, The Gospel of Luke ( Eerdmans, 1978 ) p.489 。
76 Klydo{n 这字意为“波涛汹涌”或“起伏澎湃”而非“波浪”( Hort, pp.10-11 )。在古典文学中,海的不静止、汹涌的起伏常用来作变换及不稳定的比方。看传道经卅二 2 ; Philo, On the Giants, 51; On the
Sacrifice of Abel and Cain, 90; On the Eternity of the World, 125 。
三、贫穷与财富(一 9 ~ 11 )
9. 9 ~ 11 节与前面的关连不是完全清楚。有些人认为雅各并不在意思路的逻辑连贯性,故 9 ~ 11 节乃是开始另一独立的主题;另外有人则指出,试炼的主题将 12 节与第 2 节衔接:贫穷可能是读者所面对最突出、最艰难的试炼( Hort, Mussner, Davids )。还有另外一些人建议,雅各对“心怀二意”之人的讨论,令他接着探讨生活中最易造成对神心意不专的领域:在神与玛门之间的挣扎( Tasker )。我们一方面承认,以上看法都有可能影响雅各安排主题的顺序,但同时也必须注意,雅各并没有将任何一种说法表达得很明确。所以最好不要将这段经文与这些题目拉得太近。
第 9 节将 弟兄 形容为 卑微的 ( tapeinos ),指的是社会经济状况卑微的基督徒,即没钱没势的人。 tapeinos 这字的意思很清楚,因旧约经常以此意使用这字(参诗十 18 ;卅四 18 ;一○二 17 ;赛十一 4 ;摩二 7 ),且 tapeinos 在此与“ 富足 ” plousios ( 10 节)形成对比。如果雅各书是写给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犹太基督徒,许多读者,可能占其中大多数,都是贫穷人。我们知道大约这时发生饿荒,基督徒既被社会大众摈弃,可能遭受更严重的苦情(参看徒十一 28 ~ 29 )。在苦难当中。基督徒的社会地位固然低微, 却要因 “ 升高 ” 而 “ 喜乐 ”( RSV 译为 boast ,夸口; NEB 译为 be proud ,引以为傲)在这段上下文中不是指自我重视的高傲,而是指一个人因看重神所看重的,而有的喜乐夸耀。 升高 ( hypsos )这字新约别处也曾用到,形容基督升入的属天领域(弗四 8 )及圣灵降自的所在(路廿四 49 )。信徒藉着信心归入属天领域,成为天上国民(腓三 21 )。因此我们可以说,“ 升高 \cs8 ”包括信徒目前所享有的属灵超越地位,也包括他对将来有份于基督那荣耀永远国度的盼望。这种目前的地位与将来的产业的组合,雅各在另一节经文中特别提出来,将 hypsos 的意义作了更明白的诠释:“神岂不是拣选了世上的贫穷人,叫他们在信上富足,并承受他所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国么?”(二 5 )
10. 富人与穷人一样,必须越过外在物质环境,看见长存的属灵价值,及那看不见的“属天领域”的真实。“穷人”和“富人”的对比及是常见的圣经主题,在旧约圣经时代末期特别多有谈论,那时“穷人”(希伯来文 ~a{ni^ 与卑微、受苦、信靠神拯救的圣徒几乎是同义词,同样,“富人”也常与不敬虔的压迫者相联,他们想靠自己的财富来自救。神应许升高前者,但却要审判后者,马利亚在她的尊主颂歌中表露的盼望,就是此传统的代表:“他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一 52 ~ 53 ;同时请看引言中“贫穷与财富”部分 )。
许多注释家依据此传统视 10 节中的“富人”为不信者。他们更进一步指出,雅各书中从来没用“ 富人 ”( plousios )来称基督徒(除了属灵的意义之外),并且雅各书五 1 ~ 6 对富人广泛宣布审判,而 10b ~ 11 那富足人的“降卑”即是指他在末日所受的审判。采取此种看法的人一般都建议,在降卑时该夸口的劝勉是带讽刺的说法:“富足人过足了好日子,他能对将来期望的就是降卑,那是唯一剩下来让他好‘夸口的’。 77 ”然而这里反讽的笔调并不明显,并且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以这段为严正的勉励似乎更恰当,若是如此,这“富人”必是信徒。就文法来说这种看法也较获支持,因 9 节“弟兄”( adelphos )是在“卑微的”( tapeinos )一字之前,因此自然它也涵盖 10 节的“富人”( plousios )。
我们不以 10b ~ 11 作为降卑的原因,而视之为富足之基督徒在降卑中仍能夸口的理由:这世界短暂的本质使人无法倚靠财富。雅各在此显然是借用以赛亚书四十 6 ~ 8 ,该段经文正是说明这项真理:“凡有血气的”都将消逝,与神话语的永存形成对比(同时请看彼前一 23 ~ 25 对此段经文的使用)。诗篇四十九 16 ~ \cs16 17 包含了对财富相似的警告:“见人发财家室增荣的时候,你不要惧怕,因为他死的时候什么也不能带去,他的荣耀不能随他下去。”雅各从此圣经传统中取材,提醒富有的基督徒,财富不能久长,他必须时常谨慎,不要太看重那无法“带”到另一世界的财富。
那么此富足基督徒所该夸口的 降卑 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建议两种可能的意思。第一,富足的基督徒应该记得,不管他在世人眼中如何“升高”,他在神面前的地位则非如此。他必须注意将眼光定准在他真正、属灵的地位上,以经历神美好旨意的祝福。雅各在此很可能想到耶稣的话,就是祂在四 10 提到的:“自卑的必升为高”(太廿三 12 )。第二个可能的意思,是“ 降卑 ”乃指信徒自己与耶稣基督认同,耶稣曾“自己卑微”(腓二 8 ),被世人鄙视。
因此,雅各乃是向穷困及富足的基督徒都提出劝勉,要他们谨记,他们的把握唯一的根据是与基督耶稣认同。在世人眼中无足轻重、无关紧要的穷困信徒,应以与主的关系而欢呼,因主己被高升至宇宙中最崇高的地位;而在世人眼中具有高超地位,又靠财富而安心的富有信徒应该记得,他唯一常存的保障来自与“忧患之子”,“被藐视、被厌弃”之主的关系。换句话说,不论贫富,信徒必须自属天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生活,不从属地的角度看。
11. 这节经文继续引用以赛亚书四十 6 ~ 7 ,更详细的形容 10 节中提到的“过去”。 RSV 用现在式翻译此节前段的四个主要动词,反应出此处希腊文过去式格言式、定律式的语气。但这种时态也可能意指动作的突发性 78 。很快凋谢的花之比方,对中东读者来说是很熟悉的,他们每年看见早春的花在无情炎阳下迅即凋谢。在 RSV 译成 炙烈的热风 ( Scorching heat, Kauso{n )或许该译成“炙热的风”(如和合本:热风,如 NASB 的译法);此字在七十译本出现几次,指“东风”,即热沙漠风;也常用作审判的比方,参何西阿十三 15 :“他(以法莲)虽在弟兄中茂盛,必有东风刮来,就是耶和华的风从旷野上来,他的泉源必竭,仇敌必掳掠他所积蓄的一切宝器。”
这个植物的比方所要说明的重点, 11b 作了简明的摘要:正如花一样,一天看来盛开,隔天立刻枯萎,富人“ 在他的追求中 ( 和合本为:所行的一切事上 ) 也要这样衰残 ”。“ 衰残 ”这动词( maraino{ )在此显然有死亡的含意。“ 追求 ”把 poreia 这字作了很适当的翻译,它的意思可以只是“方式”,即“生活方式”,但也常具有“旅途”的特别意义。从本处上下文,及雅各书四 13 来看,此字可能是指以求利为动机的生意旅途,在其中富有的基督徒突然“被神取去”。
77 Dilelius , p.85 。
78 Moule, p.12; Adamson, p.63 。
四、试炼与试探(一 12 ~ 18 )
12. 有关智慧与祈祷( 5 ~ 8 节)及贫穷与财富( 9 ~ 11 节)的劝勉,多少带些插句性质,接着雅各在 12 节又回到试炼的主题( 2 ~ 4 节)。从动词的类似可以清楚看出此节与前段经文间的关系。“试炼”这字在两处均出现, 12 节的“试验”则接起第 3 节的“试验”(分词)(这两字均来自同一字根 dokim ); 12 节的“忍受”只不过是 3 、 4 节中译成“忍耐”一字的动词形式。前面经文将“忍耐”呈现为试验的结果,这里 11 节则向那些经过试炼的人宣布祝福。所以雅各的含意是,基督徒必须操练“忍耐”,以达到稳定、坚忍的性格。好比运动员“忍受”锻炼的压力,使身体达到高度的耐力,基督徒也要忍受生活的试炼,以达到灵性的耐力,臻至完美。
凡成功通过试验的基督徒,便有得奖赏的应许:“ 生命的冠冕 ”。“ 冠冕 ”( Stephanos )这字有时指皇冠,但更常用作颁给得胜运动员的桂冠(参看林前九 25 ),而其寓意为象征荣耀和尊贵。最后这层意义最适合这里,因“ 冠冕 ”是灵性成功的表记,由宇宙之王颁给那些在苦难与试探中“持守信心”的人。“ 生命 ”应即指奖赏──“得奖赏,即生命”。这“ 生命 ”当然不是指肉身的生命,而是指永远的生命,在永恒中享受神的同在。耶稣在启示录二 10 在对受苦基督徒说的话,与此节的观念密切同行:“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即使忍受试炼意谓着身体的死亡,那些爱神之人的奖赏还是“ 生命 ”;我们对神的爱藉着愿意为基督受苦表彰出来,并藉以得着成全。
有些人反对以“奖赏”为忠心基督徒生活的目标。的确,以计算奖赏为动机来事奉神,与基督徒的灵性完全相反;但新约中前后一致地请基督徒思想未来的产业,因为思想这荣耀的产业会成为灵性得力、坚持到底的奇妙资源,只要我们明白“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八 18 )。信徒将眼目定睛在这产业上,就能在试炼中找着支持及力量,看清眼前的苦难不会久长。这产业不是靠己力赚来的,而不从爱及奉献之心来事奉神,也得不到。另外,米顿也说得很好:“这种奖赏惟有真正的基督徒才懂得欣赏。” 79
13. 基督徒在世上所遇到的各种患难及痛苦,如果能以信心去忍受,便能产生灵性的完美( 4 节),并引致神的奖赏( 12 节)。然而若以错误的态度来面对这些难处,就会产生有害的结果。雅各认为,错误的态度之一,是将随试炼而来的犯罪引诱怪罪于神。旧约很清楚说,神确实会试验祂的百姓,祂会将他们带进某些状况,以试验他们是否情愿顺服。“神要试验亚伯拉罕”,祂命令他献上儿子以撒(创廿二 1 );祂试验以色列,让他四围都是外邦国家(士二 22 );祂也试验希西家,任他接纳巴比伦的使者(代下卅二 31 ;参王下二十 12 ~ 19 )。神虽会试验或验证祂的仆人,以加强他们的信心时,却决不会刻意引诱他们犯罪,以致摧毁他们的信心。因此即使用以指外在试炼及内在试探的希腊文字根相同( peira- ),我们有必要加以区分。雅各可能是在 13 节作此转接:“如果有人被此等试炼试探,他决不能说:‘这试探是从神而来’”(按 GNB 译)。强调神主权的人,常落入一个问题──如果试探从神而来,人如何能抵抗?这些人有责怪神试探人的倾向,并用以屈从试探的藉口。在雅各之前一百五十年,西拉之子耶稣己抗议这种倾向:“不要说,‘因为主的缘故我离正道’;因神不会做祂所恨恶之事。不要说,‘是祂领我偏行己路’;因祂不需要罪恶的人”(传道经十五 11 ~ 12 )。
13 节末了提出两个为何人不该因试探责怪神的原因,第一个原因与神的性格有关:祂“ 不能被恶试探 ”。这种译法为多数英文译本采用,将罕见的字 apeirasto 视作被动词作形容词用,具有“无法被试探”的意思。但我们也必须提另外两种可能。何特( Hort )将这字与另一相似的,常用的字 apeiratos 相比,其字义为“缺乏经验的”。这种解释在 NEB 中反映出来,“神不被罪恶触及”。另一方面,戴维斯力主此字意义应为“不应该受试验”,他认为这样解释比传统的译法更恰当──因为神不能被试探的论点如何能驳斥神会试探他人的想法呢?──而且这种解释能配合旧约以色列人在旷野试探神遭判罪的事 80 。以上传统之外的解法,不比传统的解释更好。何特的建议忽视了 peirazo{ 这字可能有的双关语意(神不“试探”因祂自己无法“被试探”)。戴维斯质问传统看法所牵涉的逻辑颇有道理,但他自己的解释所赋予 apeiratos 的意义,证据十分贫乏 81 。如果我们采取 RSV 的译文,那么这子句如何对雅各的论点有贡献?推想而知,它应被视为一种初步的观察,引人思想主要的重点:“ 祂也不试探人 ”。“我们必须明白,试探是一种犯罪的冲动,既然神不被任何犯罪欲望所感,祂就不被想成盼望人被试探所诱”( Laws )。
14. 面对逆境的人决不可藉责怪神施试探而为自己失败找藉口。如果他要怪也只能怪自己──试探来自 他自己的私欲 。 欲望 ( epithymia )并不总是有不好的意义(参路廿二 15 ;腓一 23 ),但就像多次新约中一般,在此它指的是属肉体、自私,不合法的欲望。这字经常特别指的是性欲,但在此用单数,可见其涵意更广。拉比们曾说“ 罪恶的冲动 \cs8 ”( yeser hara )是每个人都有的,雅各也似乎在此想到人内在有犯罪的倾向。试探源自此“罪恶的冲动”,因为它会“ 牵引 ”人,“ 诱惑 ”人。“ 牵引 ”( exelko{ )含有强有力的拉走或拉开的意思,“ 诱惑 ”( deleazo{ )则建议藉提供饵来吸引。这两个动词均曾被寓意式的使用,形容享乐的吸引力或说服力强之教师的吸引力 82 。但是这两字最初是用在钓鱼的比喻中,而在此可能仍有此意:“欲望”好似上了饵的,先诱惑它的猎物,然后将它拉走。假若一个人不全力拒绝“欲望”表面的吸引力,他就会“上钓”,而无法逃离它大力的牵引。雅各未提撒旦为试探的源头,并不表示他忽视这最终的“试探者”(参四 7 ),他在此的目的是强调个人对罪的责任,并且如班尔( Bengel )所评:“来自魔鬼的建议并不会造成危险,但等到它们变成‘我们自己的想法’,就糟了。” 83
15. “欲望”本身不是罪。但当一个人在自我意志行动下同意欲望的诱惑,罪便产生了。雅各使用怀孕生子的意象鲜活的描绘了这项顺序。他将 欲望 描写成母亲( epithymia 一字原文属女性), 生出她的孩子罪来 ,如果让这孩子 长大 ,就转而生出死来。将“ 欲望 ”比喻作诱人的妇女。 勾引 信徒进入 奸淫 的关系,然后带出死亡,令我们想起箴言五章到九章那淫乱妇人扮演的角色。这个妇人将客人带至阴间的深处(箴十九 18 ),与智慧将命赐给那些寻得她的人(箴八 35 )恰成对比。既然雅各在 5 节提到智慧,可能他脑海中浮现这个旧约的比方,因而以忍受试炼的人会得生命( 12 节),与容让“欲望”发展的人会致死亡( 15 节)作对比。基督徒在试炼中的挣扎,会产生这些严重的后果。
16. 这一节为 12 ~ 15 节及 17 ~ 18 节的转接。将犯罪的意图归给神──说祂试探人──是件严重的事。雅各要确知他的读者在这件事上 不致受欺骗 。神不但不会引诱人犯罪,祂是所有美喜善赏赐的源头( 17 节),其中最大的赏赐之一就是新生命( 18 节)。
17. 这一节的大意很清楚:神,祂仁慈的性格不会改变,也无法改变,是所有美善的根源。至于这节的许多细节则模糊不清。第一个问题是,雅各为何同时提出“ 美善的恩赐 ”及“ 全备的赏赐 ”。塔斯克建议,我们将“ 美善的 ”视作述词形容词,他引介了这两个名词的对比:所有的赏赐都是“ 美善的 ”,但是每一项“ 全备的 ”赏赐则来自神(参 NEB 小字)。若以上解释为真,在这两个名词之间,应当有一相反连接词“但是”( alla 或 de )。所以可能这两个名词并无意义上的差别,雅各可能为了文笔的效果,而作重复加强,或许他乃是引用不知外的来源 84 。
第二个问题出在此节的标点。 RSV 与大多数译本一样,将逗点置于“从下头来”之后,使“降下来……”成为一额外的独立分词句子。但是 NEB 将“从下头来的”与“降下来”联合起来:“所有美善的给与及每一项降自上头的全备赏赐……”。可能 RSV 的译法比较适切,因为 NEB 译法将介糸词句子(“从众光之父”)有些笨拙地吊在那里。
将神形容成“ 众光之父 ”,在圣经中是独一无二的。“ 众光 ”几乎可以确定是指天体,可能包括太阳、月亮及星星(参看诗一三六 7 ~ 9 ;耶卅一 36 ﹝七十士译本卅八 36 ﹞)。圣经常以天幕作证明,见证神的创造手艺及不断运作的大能(特别看伯卅八 4 ~ 15 、 19-21 、 31-33 ;诗一三六 4 ~ 9 ;赛四十 22 、 26 ;及犹太作品传道经四十三 1 ~ 12 )。将神描写成“ 父 ”,也是指祂的创造之工(参伯卅八 28 )。因此雅各的用意是提醒我们神慈爱的大能,彰显在祂“美善的”创造之工中(参创一)。
这个天体的比喻一直延用至此节最后一个句子。 RSV 的小字注明此处希腊原文不确定。大多数抄本都是写两个主格名词, 改变 ( parallage{ )及 影儿 ( aposkiasma ),这两名词被“或”( e{ )字及一所有格名词“ 转动 ”( trope{s )分开,这名词是附属于“ 影儿 ”。如果采用这种读法,那么所有格 trope{s 必须被视为来源或主格,因此 RSV 译为“ 因着转动而有改变或影儿 ”( Variation
or Shadow due to change )。然而某些早期且重要的抄本,将“ 影儿 ”写成所有格( aposkiasmatos );如果采用这种读法,则 e{ 这个字就可能应该加上“有气号”的,使它变成附属于 parallage* 的相关代名词。如此这句子就可译成“因为影儿转动而有的改变”( variation that belongs to the turning of the shadow 85 )。以上两种读法的意思都不算顶好,然而支持前者较多,所以最好采用前者。此句中所用的两个字 trope 和 parallage* 常用于星球方面,这事实再加上前句中的“众光”看来,很可能这里指的是某种天文现象。“改变”自然是指天体定期的运转。但“转动的影儿”是否是指月亮的盈亏,或由月蚀产生的影儿,或日夜不断的转换,则不清楚。然而雅各的语言并不是专用术语,所以我们可以猜想,他的用意不外是指由受造物中观察而知的恒常变化。此种受造物的变化性常被用来衬托、对比,创造之神不变的本性(参 Philo, 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 , 2:33 :“每一种受造物必须经过改变,因这是它的本质,就象不变性是神的本质一样。”)。
18. 雅各指出神用真道生了我们的事实,作为祂美善恩赐的一个范例。这是神己依据祂自己“恩惠的、自发的决心”( bouletheis )行出来的 86 。但这里“生”指的是什么?是指人类之生──依神话语的谕令而生?还是祂的百姓以色列之生(参申卅二 18 )?或是基督徒之生──藉福音真道而生?赞成第一种解法的人指出, 17 节有清楚提到受造之物,斐罗使用“生”( apokyeo{ )这个动词形容创造,且“所造的物”( Ktismata )这字可能是指非人办的营造物 87 。赞成第二种解法的人诉诸旧约资料,指以色列是神的“初熟的果子”。然而有一些决定性的因素支持第三种解释。首先,“初熟的果子”( aparche{ )一词,新约习用于称基督徒(特别看帖后二 13 ;启十四 4 ),且基督徒蒙救赎之受造之物“初熟的果子”,这个观念与罗马书八章 19 ~ 23 有平行之处。其次, 18 节中“生”这动词清楚的与 15 节的用法对此平行(这是新约中唯一出现的两处),所以这里“属灵的”新生物与 15 节属灵的死亡成对比。再看,也是最具决定性的,是“真理的道”最有可能是指福音。新约其他四处用此一词汇,是指福音(林后六 7 ;弗一 13 ;西一 5 ;提后二 15 ),而在雅各书中此词与 21 节“能救你们灵魂的道”相关。因此我们认为雅各书以基督徒的灵性“新生”为神所赐之美好事物最有力的例证。此新生是神亲自决定的,祂的“旨意”乃是不改变的不像祂所造的万物一样。神所用来成就此属灵新生命的工具就是福音,“真理的道”。这新生的目的,乃是要基督徒在神宇宙救赎计划中成为“初熟的果子”──其余“美善的恩赐”神还要继续赐下来。
79 米 顿,( Mitton ) , p.44 。
80 Davids. pp.82-83 ;另外, The Meaning of apeirastos in James I. 13,
NTS 24, 1977 ~ 1978 pp.386 - 392 有更深入的讨论。
81 Davids 辩称 apeiratos 在新约伪经 Acts of John 57 及 Pseudo-Ignatius 11 中的意思为“不应该受试验”,但是“不能被试探”的定义在这两书卷中更合适。另外,他的看法很难解释 estin (动词: is ),而必须加给所有格 kako{n 特殊的语意。
82 In 2 Pet 2:14, 18, deleazo{ is used of the ~enticements~ of false teachers. With Hort ( pp.25-26 ) , we may suppose that exelko{ is used here equivalently to its non-compounded form helko{ ( ~drag* ) . The latter has a well-attested figurative
sense. Philo uses deleazo{ and helko{ together in a passage reminiscent of Jas. 1:14 : "There is no single thing that does
not yield to the enticement ﹝ deleasthe{n ) of pleasure, and get caught ﹝ helko{ ) and dragged along in her entangling nets...! ( On Husbandry, 103 )。
83 J. A. Bengel Gnomon of the New
Testament, 5 ( T. & T. Clark, 1860 ) p.7 。
84 认为雅各可能是引用他人的原因之一,是这节前八个希腊字形成一几乎完美的六音步诗行──就雅各不卓越的文学修养来说,是非常特别的(参看 Moyor p.57; Ropes p.159; Dibelius p.99;
Davids p.86 )。
85 此译法是罗培士提出的,他决定采取此译法( p.162 ),同时参 NEB :“ variation, no play of passing shadows ”。
86 Cantinat p.95 。
87 Hort, p.32; L. E. Elliot-Binns, “ James I. 18: Creation or Redemption? ”, NTS 3, 1956 ~ 1957, pp.148-161; Laws, pp.75-78 (略为犹疑)。
Ⅲ 真信仰与行为(一 19 ~二 26 )
雅各书第一大段(一 2 ~ 18 )关系松散,集中在试炼,试探的主题。一 19 ~二 26 ,则比较紧密的集中于一项吩咐,即一 22 所表达的:要行道。这项吩咐是一 21 ~ 27 的中心,辩明“行道”是任何纯正基督教所不可或缺的。二 1 ~ 13 用如何爱贫穷弟兄为例,阐明如何表现此种顺服。而此种顺服和信心的关系则在二 14 ~ 26 中更深发展。这一段有四个字特别突出:“ 道 ”( Logos ),主要表现于一 21 ~ 17 ;“ 律法 ”( nomos ),一 25 提及,二 8 ~ 13 更加强调;“ 行为 ”( erga )和“ 信心 ”( pistis ),在二 14 ~ 16 为论点的重心。
一、对言语及忿怒的劝诫(一 19 ~ 20 )
19. 雅各以他常用的称呼──“我亲爱的弟兄们”,引进有关急促语言及无节制之愤怒的简短劝诫。通常在他书信中,这项称呼表示转接进入另一新的题目。然而有人建议,在这里的劝诫和上下文之间可有紧密的关系,特别是因“道”一字在前一节( 18 节)及后面( 21 节)都出现,因此有人辩称,雅各用意真是如此,那么他没有注明“道”是动词“ 听 ”和“ 说 ”的受词就有些奇怪。再有,禁止人快快动怒与此观念并不相配合。因此雅各很可能在此是突然转入另一新题目 88 。
RSV 与多数译本一样,将此节的头一个字看作是命令句:你们 要知道 ,然而就形式而言,此字也可以是直述句;参 NEB ,“对于那事你们是知道的”。雅各喜好用命令句,特别是训勉读者时,因此这里命令句较有可能。控制个人言语的重要性,是智慧文学中素享盛名的主题(参箴十 19 ,十五 1 ,十七 27 ~ 28 ;传道经五 9 ~九 1 )。值得注意的是,言语的放松通常与不受控制的愤怒连在一起,根据箴言十七 27 :“寡少言语的有知识,性情温良的有聪明”。我们常因对人发怒,而导致急促的多言多语,雅各虽不禁止所有的愤怒(“义怒”为一例),却禁止不体贴、不受约束的脾气带来的轻率、有害且无法收回的话语(参传七 9 )。雅各在三 1 ~ 12 会就此题目作更多讨论。
20. 愤怒不可无节制,是根据人的 怒气 “ 并不成就神的义 ”这项事实。在此要正确的指明“ 神的义 ”究竟何意,相当困难。我们可考虑三个可能性。第一,这句子可能是指“神所赐予我们公义的地位”(将所有格 theou 当作主格)。此种义的解释,可从保罗书信中有很多例证(参腓三 9 ),而雅各在二 14 ~ 26 显然以此一般意义使用“义”及其同源词“称义”二字。第二,“义”这字可能意为“公平”(参 NEB ),如此,雅各就是在警告读者,不要认为人的怒气找藉口,以它为神公平审判的工具(这个解释以所有格 theou 为略具占有力)。这种“义”的意义在七十士译本中有很多例证,且“行了公义”这句子在希伯来书十一 33 (参 RSV )中亦可能有此意义。第三个可能性是将“义”了解为“神所赞同的公义活动”(将所有格 \cs16 theou 看作受格;参 NIV )。“行”( poieo{ )或“实践”( ergazomai )公义在圣经希腊文中素有此意(参 ergazomai ,试十五 2 ;徒十 35 ;来十一 33 也可能适用此意)。最后这项解释似乎最有力,尤其当我们看见惟一清楚以“义”指在神面前的地位(即第一种解法,是在一句引言之中(引用创十五 6 )。因此基于此项解释,“成就义”便是“犯罪”(二 9 )的反面。急促,无节制的愤怒是罪,因为违反了神要求祂百姓的行为准则。在七十士译本唯一将“行为”( ergazomai )及“义”合起来使用的地方(诗十五 2 ),其上下文讲的是言语上的罪;这虽然有些巧合,但颇令人惊讶。
88 C . B. Amphoux 提议另一种经文连结架构(“ Une relecture du chaptire I de I~Epi^tre Jacques ” , Biblica 59, 1978, pp.554 ~ 561 ),他建议“慢慢的说”与不将试探怪罪于神有关( 13 节)。但此上下文相距太遥远。
二、“要行道”(一 21 ~ 27 )
21. 这节经文通常与 19 ~ 20 节连在一起看,但虽然它因“ 所以 ”这字显然与前面有关,却藉“ 道 ”这个题目更密切地与其下面经文相联。再者,“ 所以 ”( dio )这字可能是将 21 节之后的讨论与 18 节相接,而不是与 19 、 20 节相接。建议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彼得前书一 23 ~二 2 的模式与雅各书一 18 、 21 的类似令人惊异:藉着神的道得着重生后,接着便是“除去”罪恶,爱慕神真理的命令(由 dio 引入) 89 。若说是彼得借用雅各或是雅各借用彼得,都不可能;但这两位作者或许都使用了早期基督教通用的讲章顺序,先说明神藉祂的话语给祂子民属灵的新生,接着便劝勉信徒脱离与旧生命有关的罪恶行为,按照拯救他们之道的准则来生活。
雅各对“ 脱去 ”( opotithemai )这字的使用,更进一步支持了他是沿用通行传统的看法。这字通常是指“脱去”一套衣服(参徒七 58 ),在新约中广泛用以指“脱去”成为基督徒之前的旧的行为模式(参罗十三 12 ;弗四 22 , 25 ;西三 8 ;来十二 1 ;彼前二 1 )。根据雅各的看法,应该脱去的是“ 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 ”。 污秽 ( rhyparia )则在二 2 用及,以形容穷人的衣服;然后主的使者才能给他穿上一套崭新的华服。因此“脱去”这字在这里保有穿脱衣服的喻意。“ 盈余 ”这释法是从一意为“剩余”或“丰富”的字( perisseia )而来,塔斯克建议,在此它与 perisseuma 同义,意思为“余剩的邪恶”。但在罗马书五 17 及哥林多后书八 2 这字显然只指“丰富”,所以最好认为雅各将这字加入,是要强调基督徒必须与花样众多、势力普及的罪争战(参 NIV ,“ the evil that is so prevalent ”)。
“脱去”罪恶的同时,要“接受”另一种东西:“ 所栽种的道 ”。何特辩称,译成“所栽种的”( emphytos )那字意思应为“天生的”(智慧书十二 10 ,那是此字在所谓“圣经”希腊文唯一另一次出现),而雅各指的是人自然的,“天生的”接受神的启示的能力──“即那按照神形像所造的受造者所具之天然本能,使人类能够明白启示”。但此观念不但圣经根据可疑,且对上下文来说也太笼统,因为“道”在此处被形容成有拯救的能力( 21 节)且能带来重生( 18 节)。这些资料很平白的指明,“所栽种的道”必是指所宣扬的神的道,而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
依此而言, emphytos 指的是“ 已经 ”栽种好的东西 90 。这个对道的特殊观念,或许是依据耶利米书中着名的“新约”预言而来,在那儿神应许说:“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耶卅一 33 ;参一 25 中提及的“自由的律法”及导论中“律法 ”部分,原书第 37 ~ 39 页)。雅各如此形容“道”,表明他认为基督徒不可以为得救后就与“道”无关了,因这道已成为基督徒永久的、不可分的一部分,恒常在他里面吩咐他、引导他。因此“领受所栽种的道”的吩咐,指的不是悔改得救(在新约别处接受这“道”指的是悔改),而是指接受道的训诲约束,按照其准则而活。真正“重生”的基督徒( 18 节),藉着谦卑接受道作生活的权柄及指南,表彰这道已改变了他们。或者,我们可使用主自己使用的比喻,来作同样的说明:信徒要在心中准备“好土”,使已栽种之道的“种子”能多结果实(参可四 3 ~ 20 )。雅各以“你们灵魂的得救”为其果实。“灵魂”在此只是指“人自己”,这与旧约的使用一致,而救恩则是指向将来:“领受这道”能在审判之日得释放。
22. 为了避免人误解“领受这道”指的为何,雅各在 22 ~ 27 节说明他的意思,将我们直接带进他的牧者心声。不论理论上你多么同意这道,除非你将它实行出来,否则就是尚未真正接受它。当然,“听”道是必要的──若以为雅各反对听道,则是极大的误解。雅各所极力反对的乃是听而不去 行 ,就这一重点而言,雅各是与那时普及的犹太人信仰站在同一阵线上。“解释〔律法〕不是首要的事,能实践才是”,一位第二世纪的拉比如是说( Simeon b. Gamaliel in Mishnah, Abot. 1:17 )。保罗也反应出这个犹太教的要点,他写道:“原来在神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罗二 13 )。雅各的关切再一次与耶稣的教导一致:“听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路十一 28 )。耶稣的讲道充满了神震撼的、奇妙的恩典,藉福音临至罪人身上,但耶稣呼召人要绝对顺服也同等强烈──这顺服是人回应神的恩典必有的结果。这两个因素,神自发的恩典及人感恩的回报,即是福音的主体。我们藉神的道得以新生( 18 节),这道又栽种在我们里面( 21 节),我们就必须将这道实行出来。
那些 无法 行道, 只能听道 的人,就会陷入自欺欺人的致命危险中。假若福音的本质既包括拯救的大能也包括顺服的呼召,那么只接受其中之一的就未真正得着这福音。这就是为什么雅各说,那些只“ 听 ”道的是“ 欺哄 ”自己。他们认为经常去教会,参加查经班或自己读经,就已经与神建立了关系,但若他们的听没有顺服伴随,那么他们在神面前的真正状况就大不相同。加尔文说:“顺服为真正认识神之母。” 91
23 ~ 25. 雅各用一比方来详尽说明只听道之人与听且行之人间的对比。“只听道的人”被比作那“ 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 ”,然后立刻忘记他所看的人。而行道的人却“ 详细察看那全备、自由的律法 ”,并且“时常如此”;他乃是“实在行出来”。这个比方到底在比较什么呢?某些人建议,雅各以看的方式作对比:“只听道的人”仓促的瞥一下那自由之律法,并不留心,而行道的人则认真思想律法(参 NEB )。这项看法假设 23 节的“镜子”与 25 节的“ 全备律法 ”相当。不过,在古老的哲学及宗教中,镜子虽然经常具此比喻的意义,但雅各的用意似乎并非如此。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理由将 23 ~ 24 节中 \cs22 Katanoeo{ ( 看 )这动词解作仓促或草率的看。事实上,这动词通常含有仔细的,注意的思考的意义(如路十二 27 ,耶稣要我们“想百合花”)。劳斯注意到这点,便建议将比较之点完全倒转来看。她认为,雅各可能意指,即使仔细看镜子印象却迅速飞逝,与短暂一瞥“全备的律法”却有长久的效果,两者成尖锐对比。然而 25 节的 看 ( parakypto{ )虽可以指快速的看,它最常见的意思为其字根意义( para ,“在旁”及 kypto{ ,“弯曲”),显示一个曲身下去仔细看某物时的身体动作(看彼前一 12 )。所以我们看不出雅各变换动词带有任何特殊对比之用意,必须再从别的角度来分辨雅各的意思。
这段经文中一个很明显的重点是 24 节“忘了”及 25 节“存留”(和合本译“时常如此”)间的对比。这个重点在 25 节末了再次出现,那儿“ 听而忘的人 ”与“ 行的人 ”再次成为对比。这项强调建议,雅各可能使用照镜子来描绘神的道对那些只听不行之人身上表面的、暂时的影响,他们从神的话语上得不到长久的利益,就好比梳头时照镜子的效果。另一方面,行道的人“存留”或“ 持续不断 ”( parameinas ),意指他接着去“ 行 ”神的道(参 NEB ),或继续默想神的话语(参 GNB )。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是赞许行道的人藉行为表现出神的话语对他的生活不断产生冲击。
我们注意到 22 节的“道”在 25 节中变成 全备──自由的律法 。“律法”( Nomos )的意义在雅各书中不容易分辨(看引言中“ 律法 ”部分的讨论 )。对雅各这一类的犹太人来说,律法一般指的是摩西的律法,这律法经常被称为“全备的”(参诗十九 7 ),有时并被称作赐真自由的力量(参 Mishnah, Abot 6:2 )。但此处上下文使我们犹疑,无法接受“自由之律法”即是指旧约律法,因为自经文的思路来看, 25 节的“全备律法”必与 22 节的“道”相同;而这“道”,又是那带来属灵新生( 18 节),引至救恩( 21 节)的真理的道。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将“全备自由的律法”与福音密切的相联。而从耶稣的教导对雅各之伦理观钜大的影响看来,这“律法”可能特别包括耶稣的伦理要求。雅各要向读者强调,随救恩的“好消息”而来的,是对完全顺服的彻底要求,这是无法避免的。用“律法”来形容基督教“真道”中命令的层面,以雅各的身份来说是完全自然的(而在某种意义上为后来的神学家,将律法与福音分别处理而开路),这“律法”包括旧约的吩咐,在二 8 ~ 11 说得清楚。但由雅各用“ 全备 ”来表明律法的特征看来,这些吩咐必须从耶稣成全了旧约律法的角度来看(太五 17 )。并且,虽然仍是“律法”,其对顺服的呼召却是“自由的”,因为,正如耶利米对新约的预言(卅一 31 ~ 34 ),它是写在心上的(参 21 节“所栽种的”)。随着福音彻底、绝对的要求而来的,是神使人能得到恩典。耶稣呼召人“来”就他,负起他的“轭”,他应许道:“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十一 28 ~ 30 )。
89 这个说法假设彼前二 2 中 to logikon adolon gala 指的是神的话语(参 AV “ Sincere milk of the word ”,及 J. N. D. Kelly 的论点,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Perer and
of Jude [Harper & Row,1969] p.85 )。
90 emphytos 这字的此意,请看 Herodotus 9:94, Epistle of Barnabas 1:2;
9:9 (那儿所指的是福音),及 Adamson 的注解, pp.98 ~ 100 。
91 Calvin, Institutes, I.6.1.
附注:“他本来的面目”(一 23 )
经常有人辩称,在 23 ~ \cs16 24 节及 25 节之间,还有更进一步的对比。 RSV 所译的“ natural face ”(和合本:“本来的面目”)是译自一难解的希腊文句子: to
proso{pon te{s geneseo{s autou ;字义为“他‘最初’的面目( the face of his “ genesis ”)。许多注译家看不出将 te{s geneseos 加在 to
prosopon 之后有何特别重要性,他们指出 genesis 可以意为“存在”( existence )(所罗门智慧书七 5 ;犹底特书十二 8 ),因之此句子仅指那人确实见到的面目。但 genesis 通常带有“出生”或“创造”的意思,何特因这点辩称,这句子指的是这人受造的面目,有“神造他应有的原样”之意。因之 23 ~ 25 节的对比,就在于看见神要他如何,却不下功夫之人,与那看见神要他如何,即努力去达成之人。然而,我们很难想像人身上那“ 看不见 ”之神的形像,会是那人从镜中看到的。另外一个可能性,是 genesis 与斐罗作品中的一般用法相同,含有受造的、过渡的意思,以与神永恒的境界有别。那么雅各可能应用此意,将那人确实看到的“面目”或性格对比。这种解释法相当可取,但可能过于微妙,因 25 节压根儿没有全备律法会反应出“理想性格”的意思。再有,以所见的形像为对比,会软化了原本将“忘了”及“持续不断”之间作对比的意思。因此或许最好的解释法,是不赋予 genesis 任何特殊意义。如此, 23 ~ 24 节只是一个单纯的例子。没有寓意的特色;“只听道的人”惟在一点上与照镜子之人相比:缺少长久的效果。与其对比的是实践的人,他藉行为表明自己因神之道而有了改变。
26. 雅各举出一些能表彰顺服神话语的行为,来结束这段真基督教对实际生活应用的一重要劝勉。其中之一,是雅各显然极其关切的,即控制“ 舌头 ”之事。他已劝诫读者“快快的听、慢慢的说”( 19 节),在第三章他会更深入探讨这问题,而在四 11 ~ 12 他又再度回到这题目。雅各建议舌头好似野兽,若恰当的控制、引导它(“勒住”)便能完成大善事,但若其发挥,破坏力就庞大无比。一个无法控制自己舌头的人,就是在自己的“ 虔诚 ”上“ 欺哄自己的心 ”。他只不过是“听”道的人,因为无法将听见的付诸实行,表明他的信仰是空洞的。“ 信仰 ”( Religion ),和合本为“虔诚”这字将希腊文 thre{skeia 的意义及其有稀有的形容词 thre{skos 译得很传神。这个名词并不只用在形容基督徒,而是普遍地用在希腊宗教里,表示对一神(或众神)的敬仰及崇拜,它经常含有外在敬拜行为的意思。雅各建议真正信仰的试金不是外在的敬拜仪式,因我们可能在仪式中根本不用思想,心无诚意;信仰真正的试金石乃是顺服──缺乏了它,信仰便是“ 虚的 ”:空洞、无用且无益。
27. 我们必须记得,雅各在此并非企图将所有与真敬拜神有关的事作一归纳。正如加尔文所言:“他并不是在为信仰下一广泛的定义,只有提醒我们,若缺了他所提的事,则信仰便毫无意义…… 92 ”宗教仪式,若存敬虔的心及敬拜的灵来进行,并不是错的事──且神的话若非先被“听到”,就没法“做到”。但雅各所关心的,是太过注重“听”而忽视了“行”。此经文提到,我们生活中能表示对神话语真诚的“听”,还有两件事:关怀社会及持守道德。旧约吩咐人照顾“ 孤儿寡妇 ”,仿效神对他们的关心──神要“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冤(保謢)者”(诗六十八 5 )。以赛亚书有一节经文与雅各书这里十分相似,说神不会再承认祂百姓献上的敬拜(他们的“宗教”);除非他们“洗濯自洁……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赛一 10 ~ 17 )。孤儿寡妇变成世上无助之人的代表,有“ 清洁 ”信仰的基督徒会仿效他们的 天父 ,去帮助那些无助之人。在第三世界或大都市中的贫穷人,失业或身无分文的人,不受政府及法律保障的人,这些人应该看见基督徒“真实信仰”的丰富表现。
道德清白是真实信仰的另一证明。“ 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意为避免在思想上及行为上与围绕我们的社会价值系统同流合污。这个社会多多少少反映出非基督徒(若不是反基督徒的话)的信仰及行为,信徒生活在此世界上,经常有受此系统感染的危险。雅各将这最后一方面列入,是很重要,很有价值的,因为这一点超越了行为,透入我们的态度及信念,就是行为的发源地。“全备基督徒”( 4 节)的“清洁信仰”包括心地的清白及行为的清白。
92 Calvin, p.299 。
──《丁道尔圣经注释》
雅各书
雅各书第一章
1:1
“雅各”:本书著者,看书前〈参考资料〉。“仆人”:看《罗马书》1:1注。“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有几种解释:1,散居在外的犹太人,多住在巴勒斯坦以外地中海四周地区。(本信既然是给基督信徒〔1:18,25;2:1,12;5:7-9〕,范围当然比这要小);2,散住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地的犹太人基督信徒;3,基督教会中神的子民(初期教会信徒视自己为真以色列民〔加6:16〕和亚伯拉罕的后裔〔罗4:16〕,当然也会把自己当作新“十二个支派之人”)。不过种种证据都指出,本信是写给(2)项所说的犹太人基督徒,但信息则具普遍性,适用于古今一切信从基督真道的人。参书前〈参考资料〉“本书受信人”。“请…安”为希腊尺牍通用问候语。
1:2
“试炼”的原文为多数,指日常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可能包括信徒受的逼迫。本节的“试炼”和14节的“试探”在原文都为同一字peirasmos,但作“试探”解时,指内心所受的罪的引诱,与此处所指的外在的压力不同。以百般苦难为“大喜乐”本是耶稣的教训(看太5:10-12)。
1:3-4
外来的压力,无论是患难、逼迫或生活的艰困,都是垂炼一个人忍耐的机会,培育在万般变迁中矢志不移的信心。约伯是我们的好榜样(5:11)。“成全完备”四字在《马太》5:43-48有耶稣自己的解释。信徒受百般的试炼,可以更象主、更爱人、更谦卑、更成熟,以作基督里的新人为乐。
1:5-6
信徒要有属灵的智慧,知道什么是合宜的事,什么是合乎神旨意的事。这是一种道德抉择的力量(3:17-18;箴2:1-15;罗16:19),能分辨是非。人若缺乏这智慧,可向神求。祂美善、丰富、慈爱,凡凭信心遵循祂的旨意求,就必得着(太7:7)。
1:8 向神求不可的贰心,不可把心的一半放在神身上,一半放在别的事上;对神必须专一(太6:24)。
1:9-10
本书有多处讲论贫富的事(2:1;5:1及以后),此处为第一次。从本章2-12节前后的经文都论试探来看,9-10两节讲的应该也和试探有关。贫的人成功地经历试炼固应喜乐,富的人经过试炼,蒙受经济损失,却学习到谦卑的功课,也应喜乐。人有真道为基础,才可永远立定(赛40:8)。
1:12
主基督在老约翰写给士每拿教会的信中,给被试炼受患难的信徒的应许是:“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启2:10)。在竞技中胜利的可得花冠;在主道上胜利奔跑到底的可得主赐永远生命。
1:13-15
本节至18节讲神美善的本性。3:11说到泉源从一个眼里不能发出甜苦两样的水;同样,在神那里只有“美善的恩赐”和“全备的赏赐”。信徒面对试探乃站在神一边与恶对坑,神是圣洁的,不能为罪所诱,故与试探毫无关系。祂既不引诱人,也不把试探加在人身上。人受的试探生发于内心的私欲,魔鬼才利用这私欲引人犯罪(参创3:6-22)。
1:17
神就是光,在祂毫无黑暗(约壹1:5)。祂创造日月星辰,是光的源头(“众光之父”),洁净无瑕,连一点阴影也没有;从祂那里赐给人的无不美善全备。造物会变,祂永不改变。
1:18
“用真道生了我们”指人信主所得重生。“我们”指第一代基督信徒。“初熟的果子”不只时间上最早,在素质上也最好,是用以献给神的礼物(利23:10)。有了初果必有收成;有了第一批信徒,必有更多人归信基督。
“真道”可指福音、律法或神创造天地所说的话。从《彼前》1:23可知此处指的是福音。
1:19-20
“义”包括神的美善、慈爱和怜悯。神的义中不容人的怒气,人也不能在怒气中彰显神的美善,所以不可发怒,免受责罚(太5:22);要有好行为才能荣耀神(太5:16)。
人应管住自己的舌头(1:26;3:8),做个好听者。不要顺从肉体,生气犯罪(弗4:26)。
1:25 若以为单单听了便够,是自欺。镜子照的是人的天然面目;用福音真道也就是“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来衡量自己,可以知道怎样才完全。
旧约的道德教训是以十诫为基础的,基督使这教训列全备。人若遵守,可以不再作罪的奴仆,恢复自由人的地位。
1:26
“虔诚”指外表上做给人看的敬虔姿态,例如禁食、站在十字路口上祷告、把经文盒系在额上、故意作冗长的祷告等(太6:1-7)。要是没有德行,与拜偶像一样虚假(徒14:15)。
1:27
“世俗”指以自我作中心,追求金钱、名誉、地位和权力的生活;心里头没有神,充满罪恶。真正的虔诚应表现在善行和自洁上,用爱心来实行圣经的教训(弥6:8;路10: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