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 - 以斯帖记(Esther)第7章
这第二次在酒席筵前,王又问以斯帖说:“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 |
王后以斯帖回答说:“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为美,我所愿的,是愿王将我的性命赐给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将我的本族赐给我。 |
因我和我的本族被卖了,要剪除杀戮灭绝我们。我们若被卖为奴为婢,我也闭口不言,但王的损失,敌人万不能补足。” |
亚哈随鲁王问王后以斯帖说:“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谁?这人在哪里呢?” |
以斯帖说:“仇人敌人就是这恶人哈曼!”哈曼在王和王后面前就甚惊惶。 |
王便大怒,起来离开酒席往御园去了。哈曼见王定意要加罪与他,就起来,求王后以斯帖救命。 |
王从御园回到酒席之处,见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王说:“他竟敢在宫内、在我面前凌辱王后吗?”这话一出王口,人就蒙了哈曼的脸。 |
伺候王的一个太监名叫哈波拿说:“哈曼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做了五丈高的木架,现今立在哈曼家里!”王说:“把哈曼挂在其上!” |
于是,人将哈曼挂在他为末底改所预备的木架上。王的忿怒这才止息。 |
以斯帖记第七章
第 7 章
哈曼
斯 7:6-10> 哈曼被处死的原因有哪些?
7:6-10 哈曼的企图被揭露后,他先前因怨恨而策划的阴谋,令他自尝苦果,最后在自己为别人制备的刑架上受死。“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箴 26:27 )。哈曼的结局,正好说明害人终害己的道理。
斯 7:8> 恶人终于罪有应得──被人蒙了脸意味着……
7:8 给被判死刑的人蒙上面,是因为波斯国王不想看见死囚的脸。──《灵修版圣经注释》
以斯帖记第七章
朝服与木架(七 1 ~ 10 )
思想 何谓报应?你如何看它?
.相称的报应──末底改既是个俘虏,又是个犹大人,根本算不了什么,也没有什么可恃以胜过哈曼。但哈曼的妻子却对丈夫说:“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大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六 13 )以斯帖在第二次筵席中求王救她的性命。她不求金钱、美衣、珠宝,只求王救她和她族人的性命。王后求王救命,王焉有不救之理?结果哈曼害人终害己,他实在得了相称应得的报应!
.交替的报应──旧约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教导;而新约也有你想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的提醒。末底改救王有功,得穿朝服;哈曼蓄意杀人,却上了木架,报应是丝毫不爽的。主说:“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太二十六 52 )哈曼在筵席前见势不妙,求王后救命。王转身见哈曼伏在王后所靠的榻上,就说:“你竟敢在我面前凌辱王后?”这话一出,左右立时蒙了哈曼的脸,表明他已犯了死罪。这时太监立即进言,对王说哈曼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作了一个木架。王不假思索,决定将哈曼挂上。而哈曼梦想的赏赐却落在末底改身上,这正是交替的报应。
.自作的报应──哈曼弄权竟想穿朝服,末底改救王有功却无赏赐。其实在人和事的后面是有一位神存在的,朝服与木架都是自作的。正如诗七 15 ~ 16 说:“他掘了坑,又挖深了,竟掉在自己所挖的阱里。”人所得的报应都是自招的。神对该隐说:“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
以斯帖对哈曼能不妥协、不心软与及不留余地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效法!
祈祷 神啊!求救我的亲人、同胞、我骨肉之亲的灵魂,阿们! ──《新旧约辅读》
以斯帖记简介 以斯帖记 第七章 注释
4 「但王的损失 ......
补足」:原文意思难以确定;和合本译法的
含意是「若犹太人全族被灭,王便失去一笔可观的税收,哈曼
断断赔偿不了」。但有学者认为应译作:「因为我们的困难,
并不值得打扰王」。
7-8 哈曼没有求王息怒
反而求王后救命实在犯了大错
更错的是哈曼求以斯帖时,可能抱住了她的脚( 8:3;
参王下4:27; 太
28:9),以致亚哈随鲁王更为愤怒。
8 「蒙了哈曼的脸」:或许象徵哈曼处死。
思想问题(第 7章)
1 以斯帖没有立刻为民求情(参 5:8),使整件事有什麽不同的结果
呢?
若说神容让事情拖延往往有 美好的意思,你同意麽?
参彼後 3:8-9。
2 哈曼触怒王,按理不一定会被处决,但有什麽其他因素使他有此
收场?
从太监哈波拿对王说的话( 9)看来 , 宫中的人与哈曼的关系如
何?
骄傲专横的性格是否令哈曼败亡的重要因素?
参箴 6:16-18; 21:4; 雅4:6。
以斯帖记第七章
……垮台(七 1-10 )
(一)
哈曼让位在即。致命的打击已经开始。读者等待恶人曝露,并应得的灾祸。当然投身其间的剧中人物不会像我们一样知道一切。国王依然不知道他们的王后是个犹太人,以斯帖无法知道他得到消息以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她似乎也不知道末底改跃升及动向转变。哈曼大概仍如国王一样不以为意,都不知道以斯帖是犹太人,是末底改的近亲。他在末底改事上蒙受耻辱以后──只有他自己和三五知己知道──他可能还希望为自己挽回一些尊荣。这出戏到了揭示阶段。
首次揭示,来自王后,她从国王那里一再得到暗示,不论她希望什么,他必应允。对于国王和哈曼各是大的震惊。以斯帖的勇气至终受到考验。要揭露哈曼的凶恶,她也得透露她是属于被判受死的民族。有人指责以斯帖,攻击哈曼的时候,太无情;而哈曼求她怜悯时,她竟默不作声,她能否不把他得一钱不值?──甚至试图减轻他的罪行?我们想尽快深入人物内心(这里作者不鼓励我们这么做),很清楚,我们实在不能责备她。她自己和她民族的安全处于危难关头。她唯一的希望,在于展示她对手的邪恶,一切的丑行。
就此她指出他卑鄙地以金钱为饵,获得王谕(虽然在三 10 中,国王推辞,但是这是东方人的礼貌,可能还是接受下来了)。也因此,她毫不妥协地在六节上半节说的话,暗示哈曼不只是她的敌人,很明显的,也是 国王 的敌人。这故事并非要在这里或任何地方,把以斯帖各方面作为虔敬人的模范来介绍。在这里她的行动受到赞扬,却是她决定把自己生命置于险境为要拯救她的百姓的自然结果。她现在所做的,是她所知的唯一方法。她留给我们一个勇毅的榜样,果敢的运用她的一切力量,达到目的。(其中包括与其女性气质比美的,上帝所赐的精明。见尼二 1-8 的注释──‘灵巧如蛇’ )
至于哈曼,我们见到他最后的图画,在君王无可挽回的烈怒之下,转向以斯帖苦苦哀求。这是他从未表现过的。如果恳求薛西斯已属不可能,因为王‘定意’要加罪于他( 7 节),他求以斯帖,也属无效。他愚蠢地伏在他以前设计要害死的人当中的一个,在国王的眼中,反而罪加一等,以为凌辱了王后。这只有加速了他的灭亡。再一次,有一句箴言解释了这一件事(见箴廿六 27 )。
(二)
薛西斯并不是一位‘光荣的武士’。他的行动无需依据任何优美的情操加以解释。他仅是一个迷于维持 暴 君 现状 的君王,特别是他自己的利益。这并非是哈曼的灭族政策激怒他;他岂不是纵容哈曼这样做么?我们也许会过于侧重他对以斯帖高贵的感情;我们必须把浪漫和武士精神放在一边。至终薛西斯发现 哈曼是他的敌人 ,他才判他死刑。
就在这小场景的行动中,把这点表露出来了。在他斥责其首相的忿怒中,其第一个本能的反应,是往御园散步去!这是一个可能的反应么?当然,他可能一时摸不头脑。他卷入麻烦的境遇里,远非筵会的前天所预期的。谁是省得了的,王后或首相?如果这些问题,在他出去逛一圈时早已存在心里,他一回来,立刻得到了答案。他瞥见‘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无疑是斜倚──诸如向前靠向 他的 王后的举动,在女院(可理解为抽象的意念,即禁止与王后王妃接近)是绝对禁忌的。(在 8 节里君王所用译成‘凌辱’的字,含有性侵犯之意。)这还不够(虽然在 8 节里,哈曼的脸立刻被蒙,像个囚犯,暗示他已是罪犯了),薛西斯接下来发现这恶汉还怀敌意反对 他的 恩人末底改。薛西斯王认识到,这等于是侵犯他自己的罪行。
在这样的君王统治之下,各民族的生存有望。但是要 依赖 他们,不啻缘木求鱼。这是为何犹太人(尽管是忠心的公民,甚至对临到的尊荣乐在其中)绝不可能 只 认识世俗权威而受 同化 的理由。他们必然保持他们分别的身分(尽管在以斯拉记里详述获得一时的胜利,往后他们还有危难),势必顺从在万有之上他们上帝的权威,只有上帝是他们真正的拯救。基督徒与类似的统治集团共存,并忠他们。如果两者之间从未有冲突,感谢赞美上帝;如果必须在二者之中作出抉择,就为上帝恩典祈求,把上帝摆在首位。──《每日研经丛书》
三.以斯帖指控;哈曼被杀(七)
七1~4?以斯帖的第二个筵席,有令举国震动的结果;而震动从哈曼的家开始。在王的询问下,以斯帖终于作出恳求。她求自己和她本族百姓的性命,因为他们都被判了死刑。假如他们只是被卖为奴为婢,她也可能闭口不言,因为这不足以弥补骚扰王的罪(4节下)。但他们面对的绝境迫使她采取行动。
七5~7上?王大怒,问谁出这令人发指的计谋害以斯帖的族人。王后请哈曼在这时候赴筵席,实在很有智慧。她当面指责这恶人哈曼。哈曼真正的性情原形毕露了。亚哈随鲁象一只忿怒的豹子走到御园中。当他想起自己批准这个可怕的计划时,也许他的良心亦受到困扰,这是他始料不及的。
七7下~10?在死亡的恐惧下,哈曼求王后以斯帖救命。这时王回到房中,他瞥见“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无疑是斜倚──诸如向前靠向他的王后的举动,这个举动在女院是绝对禁忌的,王就以为他要凌辱王后。哈曼的结局到了,伺候的人便蒙着哈曼的脸,那是行刑前的动作。其中一个太监告诉王说哈曼造了水架;亚哈随鲁便命人将他挂在其上吊死。这样,哈曼便在木架上代替了末底改;这真是“自作自受”了。“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箴26:27)。哈曼的结局,正好说明害人终害己的道理。王的忿怒这才止息。
以斯帖记简介 7:1
以斯帖记
注释
七 1-10 王把哈曼处死
七 1-4
王第三次向「王后以斯帖」发问时,已开始产生一点不安。情况已不像前一次那样不拘礼节,而以斯帖回答时,也按王宫的礼仪尊称她的丈夫,并使用朝廷的用语来说话。无论如何,她必须把真相说出来。「将我的性命赐给我──将我的本族赐给我」:这些请求是叫人吃惊的,而也必确保王会最用心去听。以斯帖暂且不提哈曼的名字,却指出犹太人「被卖」所付出的实际代价。若被卖为奴,他们尚可容忍,但他们却是被卖去「剪除杀戮灭绝」,这些是写在诏书上的用字(三 13 )。
第 4 节最后一句的意义并不能确定,如新国际译本旁注所指出的,但该旁注亦提供了最有可能的解释。若犹太人全被杀灭,则王的损失并不是金钱可以弥补的。以斯帖诉诸王利益为重的事,并暗示人民的价值远超乎所拥有的财产。
七 5-10
薛西王即将要接受另一个打击。他发现设计杀灭王后和她本族之人,就是哈曼。以斯帖邀请哈曼赴筵席的智慧至此变得明显:他要在场去直接面对他当得的命运,因为他不单是犹太人的仇敌,也是王的仇敌。以斯帖不能确实肯定王若知道她是犹太人后,会有怎样的反应。王在烈怒中走往御园去,要找一个冷静下来的空间,思想该怎样控制这个失控的处境。哈曼面对这极端的困境,只想到要向王后求情。他忘记了平常的礼仪,竟然过于接近王后,因而进一步激怒薛西。使臣进前来,蒙住哈曼的脸,实际上就是拘捕了他。「哈波拿」(曾在起初的朝臣名单中提及,一 10 )告诉王,哈曼「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造了一个木架。薛西王不再需要别人的提示。哈曼竟不知道他为自己的死刑作了准备;这死刑随即马上执行了。王的怒气止息了。因为他已作出了公平的裁决。哈曼所颁布的诏命曾引起慌乱(三 15 ),而他命运的逆转,并他最终死在他为敌人准备的木架上,终于使王和众民得以安心。
以斯帖记第七章
七 1 ~ 2. 第二天的宴会与第一次一样(五 6 ),酒席完了,饮宴歇息之时,国王再一次邀问以斯帖,这次用她的御衔“ 王后以斯帖 ”,像五章 3 节一样。在这险要关头,国王的礼貌使局面大为乐观。
3. 王后以斯帖也回之以礼,以尊称回答国王,正是哈曼在六章 7 节向王建议时所忽略的。 我的性命……我的本族 ,这逼切的语句蕴藏着强烈的感情,不但没回答国王的问题,反而引起更多问题,王的好奇心被挑得高而又高。
4. 我和我的本族“被卖了” ,是指哈曼以财富为饵,使王答允他所求的(三 9 )。这动词有时并非照字面的用法(参∶申三十二 30 ;士二 14 ,四 9 ;诗四十四 12 ),不过,这里有钱财的交易,也就双重地贴切了。 剪除、杀戮、灭绝 ,这些动词正是王的御旨所用的字眼(参三 13 )。为强调这阴谋之深远,延伸至王后及本族人被卖为奴婢,也无人理会。第 4 节末句的意思大有困难,原因有几∶译作“苦难”( affliction ,希伯来文 sa{r ),也可译作“敌人”(和合本, RV 作 adversary ),而这里没提到是谁的苦难。至于“损失”一字的希伯来文,旧约只在这里出现一次。因此,其意义很不清楚;晚期的希伯来文则解作“毁坏”、“损伤”。翻译经文的人,必须同时当注释者,译本就各有千秋了,例如新国际本作“国王不该遭受这样的损伤”;新英文圣经作“我们的苦难就不至于损害国王的利益”;现代中文译本(很自由的译本)作“我本可沉默不作声不打搅你”。新国际本的旁注中,引用了较古老的诠释∶“敌人所补偿的,也无法与国王所蒙受的损伤相比”。耶路撒冷圣经说得好∶“事既如此,迫害者无论如何也不能补偿王所受的损失。”这里用王的好处着眼,是善用心理学;而且,把人的价值置于金钱之上,也与以斯帖的用心相符。因此,在未有更明确的亮光之前,末后两种译法最为上乘,标准修订版居次。
5. 在希伯来文中,动词 说 出现了两次,可能源于抄写之误(重复误写),译者把其中一个删去,是不错的。不过,也许两者都可以表达出来∶“国王打岔惊叫起来”(和合本作“问……说……”)。以斯帖一直很小心地避免说出哈曼的名字,王却很想知道是谁下此阴谋要害他的王后,迫切地问∶擅敢起意(字面意思∶充满他的心),如此行的人在哪里。
6. 仇人敌人 。以斯帖指出哈曼是国王的叛徒,也是犹太人的敌人。她指哈曼为 恶人 ,因她已占优势,也眼见哈曼的惊恐。他的确该大吃一惊,以斯帖对王说的话揭开了一大秘密,因为他本不晓得以斯帖的本籍。原来他无意间威胁到王后的性命,加上刚发生的羞辱事件,这打击实在太大了。至于以斯帖方面,揭穿了自己是犹太人的事实,她不敢肯定国王的反应如何。
7. 国王离席,使哈曼这投机者有机会作最后一注,要逃脱这可怖的难关。他估计无法向国王求情了,决定向他本要加害的人,恳求网开一面,这人正是他所鄙视的犹太族人。王后岂不是特意请他来赴宴么?也许她会心软吧?国王离席,紧张局面稍微缓和之际,哈曼想用魅力软化王后;其讽刺性是显而易见。
8. 女宫的礼仪十分严谨,哈曼要与王后谈话是不能轻举妄动的,否则必会触犯了王后。若不是在这生死关头上,他必定会随国王而离席,避免与王后独处时遭人忖测与闲言。她还斜倚在榻上(这是波斯宴会的习俗),哈曼向她走来,竟 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 ,就此注定了他的死刑。即或以斯帖想救他,也无能为力了。国王勃然大怒, 人就蒙了哈曼的脸 ,表示当场有侍从遵国王之命而行事 148 。虽然古代波斯国并没有其他文献证明死囚要蒙头,希腊和罗马却都有这样的惯例。
9. 又一次,对宫廷上下均知的事,国王竟一无所知,要人家告诉他。哈波拿坦白地披露了太监圈子对哈曼的见解,指出哈曼立了一个木架要把救了王命的末底改挂上去。
10. 国王立刻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采取行动。善恶的报应在此有十分微妙的讽刺,哈曼“被挂在自己所造的木架上”。
147 AB , p. 69. 参 Paton ( ICC , p. 257 ),这里的“快”,不过是“立即带来”罢了。
148 Robert Gordis 认为根据文法及字的次序,该译作“哈曼的脸被蒙上了”,他认为这古老的格式把 tertiae yodh 动词的被动分词混淆了〔 JBL 95.1 (1976), p. 56 〕。不过,主动式的“他们蒙了哈曼的脸”,亦是合理的译法。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斯帖记
以斯帖记第七章
7:8
参加筵席的人都是斜倚在榻上(约13:23)用餐。以斯帖这时正倚卧在榻上。哈曼惊恐之余,顾不了对后妃应守的礼节,趁王不在,伏向王后所倚的榻,向她求情,以致冒犯王的尊严。
“蒙脸”是执行死刑前的预备。
7:9 哈波拿为七个太监中的一个(1:10),是他奉命宣召前后瓦实提,为后来以斯帖被选为后铺路。现在也是他的一句话,哈曼被杀,末底改取得尊荣。
以斯帖在这以前似乎还不知道末底改披王服游行的事,而王也不知道哈曼造了木架打算吊死曾救王命的末底改的事。在这无人能预料的时刻,历史的方向在神的干预下扭转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