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记第九章
第 9 章
斯 9:5-16> 犹太人也与哈曼的手下一样残忍吗?若不,他们为什么又杀人?
9:5-16 哈曼曾下令,在十二月十三日(相当于公历 2 、 3 月份),各省人民可以杀死所有犹太人,并抢掠他们的财物。末底改的诏令不能推翻哈曼的诏令,因为皇帝所颁发的法例,不能废除。末底改只能请王颁布新例,批准犹太人反击自卫。执行诏令的日子临到,打斗激烈,但犹太人只歼灭攻击他们的人;虽然可乘机夺取仇敌的财物( 8:11 ; 9:10 , 16 ),但他们没有那样做。经过两天杀戮后,再无暴乱,可见犹太人的动机不是自私图利和穷追报复。他们只想自卫,保护家人免受仇敌杀害。
斯 9:19-22> 犹太人如何庆祝“普珥日”?这传统对今日还有没有意义?
9:19-22 对于神的信实,人们通常都很见忘。为了防止人们忘记神的恩惠,末底改记下这些历史事件,鼓励犹太人把普珥日订为年假,以资纪念。设宴庆祝和彼此馈赠,都是纪念神伟大作为的好方式。今天我们也庆祝耶稣基督的降生和复活,把这些日子订为假期,但我们不要让狂欢宴饮、互赠礼物掩盖了节日的真正意义。
神在历史中施展作为的模式
斯 9:29-31> “女人最好不要干政”,你是怎么看待这事的?
9:29-31 在犹太人的社会中,女人不得抛头露面,不得在宗教和政治事务中担当主要角色。不过,以斯帖这位犹太女性,却突破文化传统,超逾犹太人的常规,冒险拯救神的子民。不论你现在担当什么职分,神都能使用你。要保持开放的态度,随时随地作好准备,因为神可能呼召你做的事,远超乎你的所求所想。──《灵修版圣经注释》
以斯帖记第九章
可记念的节日(九 1 ~ 19 )
.是得胜的纪念日──每一个国家都有国庆纪念日;学校有校庆;教会有会庆堂庆,甚至我们的一生也有不少值得纪念的日子。犹大人最值得纪念的乃是普珥节日,因为这日是他们得胜的纪念日。哈曼虽死,但他十个儿子仍可凭王的谕旨在此日杀戳犹大人;为此以斯帖不得不再求王施恩,再下谕旨废除前旨,并叫犹大人聚集保护性命,剪除、杀戳仇敌。故普珥节日反成了犹大人得胜的纪念日。
.是感恩的纪念日──美国有感恩节,好纪念他们的先祖在一六二○年由欧洲经过千辛万苦来到美洲,建立国家;感恩节是提醒世世代代都应该向神感恩的节日。末底改吩咐人将国人所遭遇的大难记录在案,使后代知道他们怎样蒙神奇妙的拯救和应当向神感恩,并且每年按时守这节日,永不废除。我们既得救蒙恩,试问有否向神感恩呢?
.是欢宴的纪念日──现在犹大人终于能无后顾之忧的安享太平了。意想不到的是许多外邦人因为惧怕也入了犹大国籍。耶和华是万军的神,值得称颂赞美的。祂行大事不可胜数。神若帮助,有谁能敌挡呢?摆设筵席是为了表示欢乐、分享和纪念神的恩典。他们在普珥节日不忘记感恩,感恩不但在口头上,更须在行为上实行出来!所以他们在这两日彼此馈赠礼物,赒济穷人。
思想 一年之中,你可有安排某些日子,特别用以纪念神在你身上的作为?
以斯帖记总结(九 20 ~十 3 )
读毕本书,除了可看到世人的面面观之外;书中的几个人物亦值得我们借镜的。
.亚哈随鲁──他在位时统管一百二十七省,他的尊贵荣耀丰富,无以复加。可惜他不知道将荣耀归给神,以至糊涂做事,信任恶人哈曼,结果冤枉好人,使神的选民几乎被杀绝。他常恐惧亲信臣仆与他为敌,以至寝食不安,毫无喜乐。过了几年,即被臣仆杀害,富贵荣华转眼成空!
.瓦实提──她以美貌得宠,由妃升后。她头戴金冠,身穿华服,不但宫女侍从,且在宫内极有权势。王宴群臣之同时,她亦在宫中欢宴宫女。王因酗酒乱性,而瓦实提却因违命见废。按当年波斯国的律例,违命不但见废,且须处以死刑。所有的尊荣不过昙花一现,圣经的原则却是不变的,神使谦卑的人升高,叫骄傲的人降卑!
.哈曼──运用手段而得首相之位,权势超越一切臣宰,在朝臣仆均须向他下拜。他曾在妻友面前自夸王如何抬举他,他拥有一万他连得银子还不知足,竟妄想穿朝服、骑御马、戴王冠,炫耀自己到一地步简直目空一切。他要拔除他的眼中钉末底改,岂料害人终害己,结果导致全家性命皆不保!
.以斯帖──以斯帖被选为后,诚然是神给予的机会、今日当神给予我们好机会时,我们当如何善用它呢?
.末底改──身陷被掳,心却怀大志,他抓紧机会救自己的同胞,也救了王命。他不居功、不求赏、不夸张、不骄傲,因此神就重用他。第十章很短,但极有人情味。从末节可看出末底改不单人格伟大,信心和爱心同样伟大,故得众弟兄的喜悦。贵格会名言:“人生的荣耀,不是受了多少,而是施了多少。”
思想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相同,因而给人评估时亦有不同的评价。你怎样过你的日子?你觉得你的人生过得合乎神的心意吗? ──《新旧约辅读》
以斯帖记简介 以斯帖记 第九章 注释
9:1-19 得胜仇敌
3
各省的领袖因末底改的地位,便转而帮助犹太人,执行第二道
谕旨;至於如何帮助,此处则没有说明。
13
对於以斯帖的要求,有学者的解释是:犹太人的仇敌可能有阴
谋要在翌日反击,故以斯帖要加以防范,另将哈曼的十个儿子
挂起,以警戒书珊城居民。
19
此句是补充18节,指出书珊城的犹太人以亚达月十五日为节日
,其他地区则以十四日为吉日。
9:20-32 定普珥节
32
「书上」:学者认为是第二封信(29),或本书所引用的资料
来源。
参考:
犹太人的普珥日
以斯帖记第九至十章
普珥日(九 1-28 )
(一)
以斯帖记最后两章,记载久已期待的释放与其后果。在原先的谕旨里所说可怕的集体杀戮的日子(三 13 )到了( 1 节)。犹太人迅速作好进攻准备,并贯彻执行 第二 次谕旨,聚集保战斗。有关敌人攻击他们厉害到何种程度或战斗之因的细节,我们无从获知。显然有许多人在帝国中带有反犹太人的色彩,敢于追随哈曼的意思去做。这斗争似乎很剧烈,甚至遍及书珊的城( 6 节,现代中文译本:‘首都书珊’,表明这是皇都及国家行政的地方)。由此可见,除了哈曼以外,在政府高官中,也有犹太人的敌人,即使各省总督等人倾向支持犹太人,也是因为末底改的影响( 3-4 节)。哈曼的儿子们被杀( 10 节),意味他们活跃地推动反犹太人的工作,并非纯粹为复仇。
在这里,正如谕旨内容一样,作者小心翼翼,要给人印象,犹太人的行动是光荣体面的。只有男人被杀。他们没有夺取财物( 10 , 15 节),表明犹太人没有趁机拿取不合法的东西。像这样的细节,都写出来,为要表明他们自的行动,不含什么不良动机。以斯帖请求获准战事延长一天( 13 节),其理由没有说明。不过我们可以推断,那些决心攻击犹太人的人,不会就此罢手,犹太人的自是必需的。
(二)
本章很大重点放在意图阴谋者策画毁灭犹太人的事实,所产生的反效果。第一节说得很清楚。敌人希望‘辖制’他们,结果反被辖制。相同的,亚达月的两日,使犹太人‘ 转 忧为喜,转悲为乐的吉日’( 22 节);又参阅廿四至廿六节,哈曼掣签,为要毁灭犹太人,结果‘归到他自己的头上’。与此有相似关系的‘ 任意杀灭 恨他们的人’( 5 节)。这句话,并不一定含有无节制的残忍嗜杀行为。这里的要点,是指权力。以前帝国的一切权力,威胁到他们的生存,现在倒过来,敌人毁灭,他们生存。
整本书有一致的风格,叙述这一切的事,没有提到上帝的名字。在一节里,我们读到‘犹太人反倒辖制恨他们的人’,没有说,‘上帝帮助犹太人,反倒辖制恨他们的人’。廿二节一样,没有说‘上帝’。他这样做,乃是有意的,以前已说过。在世界中,上帝 似乎 不在。其实祂却是在那里。在本章中,有些地方暗示这是上帝,祂使情势改变。第一我们方才曾提过的话,那就是犹太人‘任意’。在尼希米记九章廿四节有相同的说法。在那里是 上帝 差遣古代以色列百姓,进入迦南。‘任意’对待当地居民。毫无疑问, 在那里 ,百姓的权柄是从上帝而来的。这段经文的完整意义,似乎是波斯的权力被遏止、暂时撤除,犹太人单单服从于上帝的掌管之下。第二个暗示是‘末底改惧怕的’( 3 节,和合译本为‘惧怕末底改’,英文圣经, the fear of Mordecai )。学者提出这与‘以撒惧怕的’(创世记卅一 42 ,和合译本为‘以撒所敬畏的上帝’,英文圣经 fear of
Isaac )相似,而英文圣经所说的,是指上帝。这是本书里暗指上帝最富启发性的部分。
最后,上帝使用普珥为媒介, 扭转 情势,以它为主题,透过九章描述的事件表明出来。直至目前的叙事里,普珥,或掣签(三 7 ),只是扮演极次要的角色。到了最后一段,才把它放在显着的地位,虽然这引起一些学者认为,这和整个故事其他部分并不相称。不过普珥这件事,可作为神学功能的参考。我们曾提过有关哈曼掣普珥,表明外邦人的信仰,在人的权力之上,有另外的因素,管理世上的事物。廿四至廿六节就运用这观念,指出这恶劣的蠢家伙,求告那错误的超人力量, 并不明白没有任何能力能够胜过以色列民的上帝 。事物并非靠机遇支配的,而是藉上帝指引的。上帝从过去敌对的帝国手里拯救了祂的百姓,并且还要如此做下去。
(三)
就这样,在以斯帖记里,最后的事迹──谈的都是杀戮的事──直接以信心呼求上帝。信者最后的命运, 并非 趋向灭亡,而是获得生命。在这个世界上,信徒的敌对势力似乎日益兴盛,宇宙无神论的解释的确日益刺耳、‘科学化’、明显具说服力,然而我们 依然 ‘紧握’住我们的盼望,那是信心所系──特别是今天在基督里──‘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来十 23 )。基督徒相信上帝显示祂的忠信,远比在波斯各省以色列民获得拯救,更加意义深远、影响重大,是在于耶稣基督在耻辱和死亡中,扭转了形势, 并不 为了 逃避 而用武力保护自己,乃是放下自己的力量, 甘心忍受 。祂的复活,是历史上最大的转捩点,为 新 以色列民担负起生命的责任(参照罗九 6 ),并容许我们在面对世界上种种欲剥夺我们的阴谋中,有根深的希望。
终剧(九 29- 十 3 )
(一)
对以斯帖和末底改来说,信心的实践导致设宴欢乐:这是旧约经历拯救以后通常的反应(参照尼十二 27 )。这并非私人的庆祝。末底改给全国所有犹太人的通告,要立为公共假期,设宴欢乐,交换礼物。因为有超过两天展开的剧斗,现在要变为庆祝活动。紧随事件而来的,十九节证实一些实际上可能发展的变化,反映的事实是,在书珊的犹太人,必须比各省要迟一天庆祝,直至感觉有充分的安全为止。末底改的通告中,各处的犹太人,要奉行两天的庆祝。凭以斯帖个人的势力,随后加上她堂兄的( 29-32 节)。那假日称为普珥日,因为所发生的事件证明了哈曼的‘签’和信心的‘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末底改和以斯帖的信函继续对犹太人行使权力。尽管推测普珥日原为波斯外邦人选定的节期,后来犹太人加以修改采用,以斯帖记留下了这节日唯一的资料来源。结果在犹太人宗教节日年表,为本书安排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普珥日,是犹太人主要节期里,唯一没有记载在摩西五经内的。以斯帖记,在犹太人眼中,其荣耀地位仅次于五经,是他们最尊重的典籍。
犹太人给保证了上帝为他们采取的行动,不会立刻就湮没。以斯帖记的着作,认识到那些人常有的危险,即使属于信心之家的人也在所难免,看看这个世界,就下结论说,没有上帝。然而这认知──联同所有为我们记载救赎故事的圣经作者的认知──若不是倚靠上帝的人持守,就会变成无的放矢。集体记念,庄严而欢乐,是教会健康生活的要素。我们无需模仿普珥的举动。(参加节庆的人获准──甚至鼓励──作普珥的玩意儿,在以后犹太人的记载中,他们沉缅于狂欢,已不能在高呼‘咒诅哈曼!’与‘赐福末底改!’之间分辨,不幸今天庆祝圣诞节,有时也不能幸免于此。)不过上帝的百姓互相提醒,他们获得上帝的拯救,有真正的喜乐;基督徒知道,那是在基督里无与伦比的成就。
(二)
最后短短一章,只不过是总括的注脚。作者要我们想起薛西斯的伟大,一如本书开始,为了令我们留下印象,不只是记录精确,也是国王所能授与末底改荣誉的极限。末底改最后的画像,决非利用权力,为个人利益打点,而是纯粹出于爱他的百姓,为他们的福利想。恩赐赋与的原则,是 为上帝百姓的利益 ,末底改就是模范,正如其他旧约人物(如尼希米);同样的原则在新约里,作神学性地阐明(弗四 11 以下)。凡把自己及其才智,为人使用,特别是为上帝子民,他们所受的光荣,不为世上 暴 君一时之兴致所左右。──《每日研经丛书》
五.敌人灭亡;普珥节开始(九)
九1~5?以斯帖记最后两章,记载久已期待的释放与其后果。在原先的谕旨里所说可怕的集体杀戮的日子快到了,犹太人迅速作好进攻准备。哈曼曾下令在十二月十三日(相当于公历2、3月份),各省人民可以杀死所有犹太人,并抢掠他们的财物。在神的安排下,王颁布了新的谕旨,批准犹太人反击自卫。当那重大的日子——十二月十三日来到,犹太人在各城里聚集,要消灭他们的敌人。甚至各省的贵胃和首领也帮助犹太人,因他们惧怕末底改——他在国中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九6~15?单在京城已有五百人被杀,还有哈曼的十个儿子。王听到这消息,他知道国中其余地方的杀戮必更多。以斯帖求王给犹太人再多一日,扫除书珊城中所有反犹太的余党,结果再有三百人被杀。她也求王将哈曼十个儿子的尸体挂起来示众。
九16?在王的各省……犹太人……杀了……七万五千人,但没有夺取他们敌人的财物。这样他们便向众人表明,他们只是要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而不是要得取财富。
九17~28?各省的犹太人在十二月十四日设筵欢乐,在书珊城的犹太人却在十五日庆祝。这是普珥节的开始。普耳(Purim)。这个字词来自“Pur”(普),就是哈曼所掣的签(三7)。后来末底改规定所有犹太人每年都要守亚达月十四、十五两日。普珥节象其它古代节期一样,每年都要守,好提醒后来的世代子孙这次神奇的拯救。
在以斯帖记中,我们清楚看到神在个人生命和国家事务中,都有奇妙的作为。虽然有时整个世界好像落在坏人手中,但其实神仍在掌权,保护属他的子民。
九29~32?很明显,有两封信传送给所有的犹太人,嘱咐他们守普珥节(第一封在第20节,第二封在第29至32节)。第32节所说的书,大概指的是王国的史记(比较二23;六1;一O2)。
以斯帖记简介 9:5
击 杀 一 切 仇 敌: 亚
达 月 十 三 日, 犹 大 人 击 杀 敌 人 是 自 卫 之 举; 他 们 的 处 境 迫 使 他 们 以 反 击 来 保 全 性 命。 犹 大 人 抗 击
那 些 想 灭 绝 他 们 的 人, 同 时 也 约 束 自 己 不 去 掠 夺 他 们 的 财 物 (10, 15~16 节 ) 。
9:26
普 珥: 末
底 改 设 立 了 普 珥 日 ( 比 较 20~23 节 ) ,
为 时 两 天, 记 念 神 拯 救 犹 大 人 脱 离 哈 曼 企 图 灭 绝 他 们 的 险 恶 计 划 的 节 日。
1. 以 “ 普 珥 ” 为 这 节 日 命 名, 是 为 了 叫 后 人 铭 记 哈 曼 通 过 摇
签 ( 掣 普 珥 ) 选 定 了 大 举 屠 杀 犹 大
人 的 日 子 这 一 事 实 ( 参 3:7 注 ) 。
2. 它
也 提 醒 我 们 神 能 主 宰 时 机。 神 子 民 决 不 能 将 自 己 看 作 命 运 的 牺 牲 品。 神 对 我 们 每 个 人 的 生 命 都
以斯帖记
注释
九 1-19 犹太人公开得胜了
九 1-4
亚达月十三日这个重大的日子来到了,「犹大人反倒辖制恨他们的人」。作者把这日所发生之事的结果摘要地说出来,以致读者没有一点疑问:受害者已变成了胜利者。事实上,他暗示了多半敌对的力量已瓦解了,因为在群众和领导阶层,末底改都得到了支持。他强调众人惧怕末底改和犹太人,是暗示了当中有超乎凡人的干预,好像犹太人的命运得着迅速的逆转,使群众对神产生了畏惧。众民渐渐感到末底改不会迅即失势。他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人,他们因而愿意支持他。
九 5-10
然而,流血事件不能完全避免,而圣经也记载了死伤的人数。数字无疑比相反的情况少得多;若犹太人是被杀害者,又或他们的公平对待若不是得到广泛的认同,则死伤的数目肯定不止于此。哈曼显然仍有一些忠心的追随者,他们随时准备支持哈曼众子的领导。首先要消灭的,是书珊城中有可能形成敌对势力的核心成员。经文列出哈曼被杀之众子的名字,是要加强哈曼已全然被击败的事实。没有留下一人去支持他的主张。哈曼的产业仍然完好。作者 3 次指出:「犹太人却没有下手夺取财物」( 10 、 15 、 16 节)。他们效法亚伯拉罕的榜样,不愿因敌人的战败而使自己富足(创十四 23 )。犹太人这种不寻常的自制能力,不会被人忽视,却会获得尊重和赞赏。
九 11-19
薛西王按事实说死了 500 人、哈曼的众子,和各省不知多少人被杀,为的只是给他的王后有机会扩大这次流血事件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以斯帖在此事中证明了自己是一位「铁娘子」,她要展示哈曼掌权的日子已不复存在,因而要求把哈曼众子的尸首示众,并全然除灭书珊城城堡以外其余与犹太人敌对的势力。以斯帖为此求王多赐一日,而在这日有 300 人被杀。在国中其它地方,共有 75,000 人被犹太人所组织的抗敌战士击杀,这暗示哈曼的诏命也有被执行。假设所有 127 个省都牵涉在此事件中,则每个省约有 600 人被杀,比书珊城被杀的人还少。这样,犹太人就「脱离仇敌,得享平安」。他们必须庆祝民族从灭亡中得拯救,因此那可怕的亚达月十三日过去后,王便把十四日定为假日,让他们一同庆祝。然而,在书珊城中,由于以斯帖额外的要求,所以第十五日才是庆祝的日子。各处的犹太人都设筵欢乐,没有一人不参与庆祝。这样,哈曼本想把犹太人铲除,但结果却使他们连系得更紧密,而且当他们想起曾共同渡过危险并蒙拯救的时候,他们中间的民族精神也加强了。
九 20-32 普珥节的起源
九 20-22
一个必须持续下去的节日,要有文书的证明。逾越节、收割节(五旬节)和住棚节都借着摩西律法(申十六 1-17 ),在犹太人的礼仪日历中定立了;末底改再加上了普珥节。他宣布在每年亚达月的十四和十五日,都要为犹太人免除遭灭族的危难和得拯救,而定为感恩的日子,这与以色列人在出埃及时从法老手中得拯救相似(诗一○六 10 ;路一 71 )。逾越节和普珥节都是记念他们从忧愁变为喜乐,从哀哭变为欢庆的日子。末底改吩咐众民在这节日要彼此慷慨款待,并特别提到要赒济穷人,这些使节日有慷慨宽大施恩的特色。
九 23-28
作者仍未解释的,是普珥这名字的意思,因此,他概述了哈曼的阴谋。那包括了他掣普珥或掣签的行为,普珥一字并不见于希伯来文中,因此译词上加上了引号。考古研究中发现了一颗骰子,上有一词(参导论),其意义因而得以确定,并证明本书作者的准确性。在古代近东地区,以掣签形式来定出日期的风俗是建立已久的,可是在这事件中,掣签的结果并不如那「自以为胜利者」所愿。采用「普珥」一词,是对命运一个大胆的否定,因为命运并没有为那相信命运的人带来正确的答案。犹太人再一次证明他们有一种更佳的生活方式。因此,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个后裔,都必须每年守这节日,不容许它被废弃。
九 29-32
以斯帖记第九章
Ⅹ 犹太人大获胜利(九 1 ~ 19 )
到了本书末两章,作者才透露本书前面所暗喻的因由,表明他写以斯帖故事的底蕴。因此,这两章对全书目的的了解,十分重要,并有助于了解本书在全圣经信息的地位是什么。当然,这两章阐明了解全书结局的情节,完整地结束了整个故事。
1. 开头故意冗长地陈述日期,首先强调了正确的日期,这在前面三章 12 节已熟知了;其次,亦强调事态矛头翻转了,犹太人不再是受害者,反变成了得胜者。虽然这场对抗的结果尚未揭晓,但他们既可以自卫抵抗,当然就有生存的希望了。
2. 仇敌无法加害犹太人的原因,在此用心理层面来作解释∶ 因为各族都惧怕他们 。他们惧怕,部分原因是书珊城的权力出其不意地更换,也因为犹太人能够自卫,抵抗那不公平的法规。人在正义下斗争,自然有种无法抵挡的威能;不过,他们必然胜利,并非以上所提任何一个原因,也不是所有这些原因合起来所致的。人们惧怕神的子民,必然是因为惧怕他们的神;神审判全波斯帝国,因为他们欺凌弱者,神为他们主持正义,为他们伸冤。
3. 各处的高官权贵都以政治利害为着眼,在此明明指出来。他们若要保卫自己的职位,就必须讨好末底改,所以乐于帮助犹太人。既有首领权贵的助力,犹太人获得各方全面的支持,甚至声望日升。
4. 人惧怕犹太人固然令人费解,末底改任新首相大受欢迎,更是神秘难明。他怎会突然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高升至这样权力万千的地位?为何人们会信任他作领袖,拥护他的执政?这里似乎暗示一种超然的影响力∶这事件挑起人们崇拜英雄的倾向,加上个人对权益的追求所致。
5 ~ 6. 既解明了犹太人怎样取得上风,作者继而叙述他们 用力击杀一切仇敌 。这里虽然强调杀灭,其实是有限制的范围。受害者是∶ (1) 仇敌; (2) 恨他们的人; (3) 男人,不是女人孩童(希伯来文作 ~i^s% )。这场争斗里,所有伤亡都在敌方,不过我们必须记得是指敌方的战士,不是手无寸铁的老弱妇孺,虽然在许多中、英文版本的字句上似乎是如此。也许因为 任意杀灭恨他们的人 ,原因是两个动词连在一起使用,就意味着这会是一场大肆屠杀的报仇战之故。其实,依上下文来看,意思是犹太人可以自由行事,不受官方干涉 157 。人的本性里,“任意”总带有坏方面的意味,例如但以理书八 4 ,十一 3 、 16 、 36 。不过,以斯帖记一 8 用这字在道德上是中性的,还有诗篇一四五,说 神 叫人随愿饱足,又成就他们的心愿( 16 、 19 节)。因此,“随愿”、“任意”(希伯来文作 ras]o?n )是中性的,本身没有可苛责的含义。
可是,伤亡的数字确实甚高。书珊城被杀的有五百人,似乎过分地多;于是有人认为这是故意夸张、制造幽默的效果。“当时如果仇敌不先下手攻击犹太人,他是没有被杀的危险的。有谁会这样糊涂,置自己于这第二次的谕旨之下?攻击犹太人,等于自寻死路……这就是说书珊城有八百人( 5 节∶五百人; 15 节∶三百人),全国各省有七万五千人,都是笨蛋!可惜许多读者竟看不出这里所记述的,是故意夸张出来的。” 158 当时如果哈曼的谕旨执行了,有多少犹太人会被杀,那是无法估计的。但那时,散布于波斯国各处的犹太人,必十倍于归回故土的人数。试想当时少部分犹太人分批回归本土,数字也有 42,360 (结二 64 ;尼七 66 )。当然,主张这句话是为幽默而夸张的人,自然也看哈曼的谕旨为夸张的吧。
7 ~ 10. 哈曼的十个儿子被杀,防止了他们报杀父之仇,也歇止他们夺位的企图。他们的名字,不同版本有不同的写法,很难寻得原文的确实形式;不过,至少有一部分与波斯原文吻合 159 。所有名字都有“ a ”母音的特色,与其父亲及祖父的名字相应,似乎是家族的联系。
犹太人却没有下手夺取财物 。以色列过去历史中,有好几次事例与战利品有关的,作者在此再三附笔记录( 15 及 16 节),显然是想强调这事。八章 11 节明明说过准许“夺取他们的财物为掠物”,所以作者更加着意要提这一点了。亚伯拉罕不肯接受所多玛王所献的掠物(创十四 21 ~ 23 ),立下了先例;而扫罗罔顾法纪地自己选择掳来的牲口为献物,藉以表明自己清白,便成了“自作主张”的典型例子,也因不听话而招来灾祸(撒上十五 17 ~ 23 )。作者记得这个例子,要把扫罗的咒诅扭转过来,使末底改和当时人民可以蒙祝福 160 。他们立志不要夺取仇敌财物以致富,在当时胜者得掠物的文化里,一定会相当引人注目的。这种新颖的舍己精神,一定会家家户户传诵、纪念,以此印证犹太人社群是何等正直无私。圣经对人行为的影响之大,这事迹正是个有趣的例子。
下面的记载则不值得仿效,没有教导的功用。正如扫罗对亚玛力的牲口支吾以对一样,并非好榜样(撒上十五 13 ~ 15 、 20 ~ 21 )。
11 ~ 12. 一日过去了,亚哈随鲁王得报告知道京城中被杀的人数。一日死去五百人,无论如何都是惊人的事;另外还有一件相当令人悚然的事,国王竟然要估计一下其他各省被杀的人数。不但如此,他可以如此平静,若无其事,还准许王后以斯帖再杀灭他的军长,乔斯认为更加强了幽默的成分∶“这效果几乎等于一套闹剧!‘他们在书珊城成绩这样好,若在其他各省一定更加出色了!’”。他的见解也许没错,但作者记载事实的确凿笔调,丝毫没有幽默的痕迹。犹太人也是他国土上的公民,也是可以从军的人选;国王若容让哈曼当初的谕旨,执行当初不仁道的行径,国家的损失将更加惨重。基督徒读者和注释者是否宁可犹太人被哈曼的阴谋残害,会觉得更好过些?
13. 以斯帖既收到另一张“空白的支票”,可以任意支取,也就丝毫不客气地乘胜追击,要对付当地的仇敌。直至这时,伤亡的人都是在京城 书珊城 内( 11 节,参一 2 注释 ),而不是人口分布较多的其他城巿。以斯帖要求再赐一日,使所有抵抗力消除,哈曼十个儿子的尸首当众挂起来以作警诫,正如扫罗和儿子的尸首一样(撒上三十一 8 ~ 12 )。
14. 这里清楚简明的记载,近乎冷血残暴,国王颁布命令,人就照样执行了。
15. 犹太人……聚集 指八章 11 节(参九 2 ),那时军兵依照第一次谕令齐集城内,准备按旨执行起初的任务。这次他们组织妥当,分配军备,才有效地对付仇敌。 亚达月十四日 (作者十分重视这日子),最后抗敌完了,犹太人脱离了哈曼谕旨的威胁,安全了。派顿的意见认为,这第二日的击杀,乃是作者要解释何以普珥日在他的时代分两日来庆祝。“历史从传统中产生,而不是传统从历史中产生” 161 。这一点,作者似乎看作理所当然,因为他并没有提供任何论证。
16. 在波斯国其他省分中,同样的剧情继续上演,犹太人 聚集保护性命 (同样的动词;参九 15 注释 )。他们 脱离 仇敌,或作得“休息”( AV 、 RV ;希伯来文作 no^ah] )。他们杀了七万五千本该杀他们的敌人,就得享平安。同样,他们拒绝夺财物的引诱,任由敌人争取掠物。
17. 既蒙拯救就要欢欣庆祝一番,因此亚达月十四日成为节日,设筵欢乐。筵席是本书不断出现的主题。除了公元前二世纪设立的两个节日,修殿节( Feast of Dedication )及尼卡诺节( Nicanor's Day )之外,按希伯来历每年末后的五个月(十月至三月),再没有别的节日了。因此最末一个月中,有机会阖家欢聚,是冬天里甚受欢迎的乐事。
18 ~ 19. 这里记载节日始创的过程,书珊城和别的地方不同,有两个日期,原因是以斯帖再次向王请求(九 13 ),以致书珊城要在亚达月十五日才举筵庆祝,其他人则用十四日。除了团聚筵宴之外,还交换礼物, 彼此馈送 (参∶尼八 12 )。大家一齐分享,喜乐倍增;同时,也使人人有份,不致因贫穷而无法共享。这记载表示犹太人的社群十分团结合一,虽分散各地,仍保持自己的身分,一同经历拯救、一同欢欣。于是,一场原要剿灭他们的阴谋,反成了节日,使他们更加团结,成为合一的民族。
157 Paul Haupt 在 AJSLL ( 1907 ~ 1908 )这样说∶“若政府当局允许犹太人组织军事反抗,那么,过去几年在苏俄的无数大屠杀就会一下子消除了……不过,逼害苏俄犹太人的,必然有总督、将军、警官的支持……”
158 Bruce W. Jones, "Two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Book of Esther", CBQ 39 (1977), p. 180.
159 H. S. Gehman "Notes on the Persian Words in Esther", JBL 43 (1924), pp. 327f . 他提出一个古代印章上,出现 Parshandatha (第 7 节)一字,如今在大英博物馆中( Western
Asiatic Antiquities, BM 89152 )。再近期,古波斯名字也发现于波塞波利斯 509 ~ 458 B.C. 行政档案古文献中。从石杵、石臼、碑文、印章、钱币,都发现了那字样。 M. Mayrhofer, Onomastica Persepolitana ( Vienna,
1973 ),把不少古波斯名字引申其形式,不过也强调古波斯名字仍有许多无法知晓的。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的 A. R.
Millard 给我许多帮助,提供这些波斯名字许多详细资料。
160 Berg, p. 67 ,详细研讨这个主题。她指出“这些犹太人所重视的这职责,乃是他们祖先所弃置不理的”。
161 ICC , p. 288.
ⅩⅠ 授权庆祝(九 20 ~ 32 )
这里第二次、第三次地记述了普珥日的设立,多半认为出自别的作者手笔,不过引述在此以资齐备,使这节日成为正统承认的日子,因为不是摩西五经所设立所解说的。不过,这节日有王家的文件作证。
20. 选民的生存几乎危殆,如今既脱险得生,自当纪念庆祝。 末底改记录这事 ,是指前面的事。这事既与全体犹太人有关,就必须把它一五一十记载清楚,写在书信上,成为日后的指引。那时的邮政系统已设立,末底改首相身分可以派诸用场,能将讯息传得又快捷、又远广,到达 各省远近所有的犹太人 。当时所走的距离可达二千哩的路程。
21 ~ 22. 首先,要定下节日的确实日子,末底改公布亚达月十四、十五两日,每年都要守节。这样,后代的人每年都纪念使他们免至毁灭的奇妙救赎。愁苦变成快乐,悲哀变成庆祝 162 。这两日的庆祝里特别指明要 赈济穷人 ,并且互赠礼物( 19 节)。
23 ~ 28. 这里第三次叙述这节日设立的因由,命名为“普珥”的由来。因此就须复述部分的故事。
24. 哈曼决意谋害犹太人,掣签择日以保成功,故事摘要记述出来,引出普珥这名称,是从 掣签 ( pu^r ,参 26 节)一字而来。这字并非希伯来文,必须加以翻译;至于字的来源则说法纷纭。利威( Julius Levy )似乎找出了公认的结论 163 ,就是巴比伦的 pu{ru ,“石头”。不过,现今又发现“签”可能是木头的,也可能是石头的,以致这个推断又有可疑之处。后来,发现了“亚哈利( Iahali )的骰子”上面有 pu{ru (普珥)一字,也就解决了推测的疑难。同时,亦更看出波斯对择日之重视了 164 。亚述国用签来挑出每年官员的称号、分产业,或招灵,这习俗在波斯时期一直为帝国东部区域所沿用。
25. 以斯帖来到王面前(和合本作“ 这事报告于王 ”),字面作“她来到”,标准修订版的写法代表了传统对作者的注释(参 AV )。不过,“她”这代名词可以指阴性的名词,因此可译作“这事报告于王”( NIV )。以斯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于末底改的信上,因此后者的诠释更合适。末底改所关注的,是设立这节日,并不在乎自己和以斯帖在这事上是否能永垂不朽。况且,国王执行哈曼及儿子们的刑罚,并没有其他人催使的。虽然以斯帖通报事态给国王,乃次要之事,无须在信上提及。
26. 犹太人在全地已经自动地开始实行这庆典( 19 节),这封信不过是要印证并立为定例而已。这节日的萌发,是因为他们蒙拯救、脱离忧患而感恩的表示。
27 ~ 28. 在末底改带领之下,人们衷心接受 这两日 为节日,并且 自己的后裔并归附他们的人 都守这节。可见当时有些外邦人被吸引敬拜他们的神,因此归入他们的社群(八 17 );这节日将在各地各方世世代代纪念遵守。这句话写得如此概括有力,以致有些解经者认为本书在某个时期,以此句为结尾。第 28 节作为故事的结尾,是相当合适的。这几句若引用自某一篇章,则似乎这一段在此结束了(若真是引用的话)。这一天,犹太人本来面临灭族之险,如今成了联合他们的节日。犹太人经过多世纪分散欧亚非各地,依然残存不绝,因为这普珥日正如其他公共节日一样,使他们与其他国民分别出来。
29 ~ 32. 这是为这节日而发的另一封官方书信。这次王后以斯帖加上她皇家的御令,与末底改联合写这书信。
这后面的四节经文似乎是多余的,重复了上面已经说过的话。不过,作者的目的既然是为强调民族起死回生的经历,而设立一个世代相传的节日,就不厌其烦地加强印证,强调犹太人每年守这节日的重要性 165 。自 13 节后,以斯帖就不再出现,但这几节里,她却处领导地位。这时她以立法者出现,以王者的权柄,把普珥日厘定,指明它合情合理的因由,带进全段的高潮。
29. 作者用官方头衔,又用正式文件,表示他所引用的资料是从档案而来,这是合理的推论。很有趣的一点是∶末底改称为“犹太人”,以斯帖本亦可以用同样的称呼,却用了她的父系名字,是否把王后的外籍身分轻描淡写,较为有利呢?
这句子虽然有双重主语,在希伯来文中,接着的第一个字却是个阴性的动词“她嘱咐”,表示以斯帖是实际的主语。提出末底改的原因,是要把他所立的法与王后所立的法连接起来。不过,文法上仍然是有问题的。另一个令人不解的字是 toqep{ ,很少见的字,译作“权柄”,见于以斯帖记十 2 及但以理书十一 17 ,这是在旧约惟一另一次以名词形态出现的地方。 以全权 译得很贴切。新国际本把末底改放在括号里,使以斯帖占动词的主语地位 166 。 以全权写 表示当时帝国十分重视书面文件。有了书面文件,就有永久的作用,和一种独立的特性(参希腊文 gegraptai ,“以文为证”,见七十士译本,例如∶拉三 2 ;尼一 34 ;太四 4 、 6 、 10 )。
30. 用和平诚实话,写信…… ,这些字眼有点古怪,引起不少讨论。哥笛斯认为这是希伯来文书信公式化的问安语句,是一般常用的,到如今也仍沿用 167 。作者把信的内容删去了,因为主旨已人所皆知。贝格( Sandra Beth Berg )却指出,第 31 节希伯来文最后的字句,有类似的语句结构,说及 禁食呼求 ,这句子既涉及立这法规的内容,由此她认为第 30 节类似的字句,也属法规之内了 168 。“和平”(希伯来文作 s%a{lo^m ),以及“诚实”(希伯来文作 ~#met[ )两字连在一起用,首先出自希西家,(王下十九;参∶赛三十九 8 “在我的年日中,必有太平和稳固的景况”)。同样两个希伯来字,出现于耶利米书三十三 6 ,译作“平安和诚实”,撒迦利亚书八 16 次序倒转,“诚实”、“按至理判断”。从这些例子可见,这两个字眼的观念沿用甚广。总之,普珥日是庆祝纪念“邪恶被打倒,无辜者得以伸冤”。每年庆祝以资提醒,公理得彰,胜过邪恶,人群中应该以正直行事,生活得以安定保障,人间得以太平和睦。
31. 这节日带来如此美好的果效,以斯帖和末底改立约,也吩咐以后的世代立约,世代守这节。不过,本书第四章以后,这里第一次提及 禁食呼求 。 呼求 (希伯来文字根是 z`q )意思是“呼喊”,通常是在困苦中(参四 1 ),且向神祈求(尼九 4 、 28 ),有时译作“代求”。虽然到了中古时代,犹太人有在普珥日禁食,不过似乎当时并没有实行每年禁食。尽管如此,禁食是本书的一大主题,所以在结尾又再提及,也是合理的。正如贝格所说∶“即或九章 29 ~ 32 节是后人手笔,那作者也很谨慎切合书中的风格,和整个故事的精髓。” 169
32. 另一个风格类似的特点,是 命定 这个字(希伯来文作 ma~@mar ),印证同一作者的论据。这字的特别结构,从 ~a{mar 而来,是“说话、应许、命令”之意,在旧约只出现于以斯帖记(一 15 ,二 20 )。这字既属罕用,因此一章 15 节用这字,似乎是故意用来对比“亚哈随鲁王的命定”,与这里“以斯帖王后的命定”。再次引用贝格的话∶“我们未把这些句子归为次要之前,要细心思考经文的内证。”
第 29 ~ 32 节提及王后以斯帖,表示末底改的法规中,有皇室的认许;同时,这法规也必纳入玛代波斯其他律例之中,是不能推翻的。 记录在书上 ,慕理认为该修订为“ In a book ”而不是“ In the
Book ”(译注∶慕理认为应是记录在非特定的一本书上)。不过,这一句可能是副词的描写作用,表示这法规已成了坚定不能修改的权威。
162 虽然新约圣经作者没有引用过以斯帖记,但也许暗示性地提及这一章,其中不住提及“平安”的,就是帖后一 7 ,那里论及迫害中得着解救。
163 HUCA 14 (1939), p. 144.
164 见导论Ⅱ . 三 “普珥日” ,及 W. W.
Hallo, "The First Purim", BA 46. 1 (1983), p. 22; W. von
Soden, Akkadisches Handwo/rterbuch Ⅱ (1972),
pp. 881 ~ 882 sub pu{ru . 他提供由苏美( Summerian )来的签的资料(公元前十九世纪至六世纪)。
165 论及,这一段经文乃次要经文,即并非原来就有的经文,可参阅以下详细的论述∶ Samuel E. Loewenstamm, "Esther 9: 29 ~ 32, The Genesis of a Late Addition"
in HUCA 42 (1971), pp. 117 ~ 124.
166 Loewenstamm ( art. cit ., p. 119 )认为 toqep{ 是“法律权力的交涉文件”,但又说“似乎七十士译本及 MT 的后期编撰者,都不晓得 tqp{ 有这特殊的解法”,因此他的理论便有了疑点,尤其因为同一个字在很接近的经文,如十 2 ,用作“能力”解。
167 "Studies in the Esther
Narrative" in JBL 95. 1 (March 1976), pp. 57f . 。又见 J. A. Fitzmyer 〔 "Some Notes on Aramaic Epistolography", JBL 95.1 (1974),
pp. 201 ~ 225 〕有极详尽的分析。他发现“平安”一词出现于大部分的问安,而“诚实”( RSV 作 truth )一词则从未用于开头或结尾的话里。
168 Berg, p. 44.
169 Berg, p. 38.
增注∶得份( Portions ,希伯来文作 m#no^t[ )
以斯帖记的作者用字十分小心,务使选用的字眼听他的指挥。若他推出一个不寻常的字,就必不会只用一次,为使这字在情节里引起人的注意。“得份”,就是其中一个显着的字。
以斯帖记中,这字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希该喜悦以斯帖,看出她有机会成为未来王后的候选人(二 9 ,给她所当得的份),第二次用在普珥的节日上(九 19 、 22 )。不过,这个主题(虽不是同一个希伯来字),早在约瑟的故事(创四十三 34 )已出现过,说到便雅悯接受了尊贵的款待(便雅悯所得的份比别人多五倍)。此外,还有但以理及朋友被尼布甲尼撒王厚待,得享用王膳。后来,被放逐的约雅斤王被王优待,与王同桌吃饭,每天得享一份王膳,一生如此(王下二十五 30 )。因此,这个传统至少从埃及统治期至波斯帝国时期,传袭了好几世纪(参∶撒上九 22 ~ 24 )。
中文的“得份”(英文作 portion ),意思不够浓郁,未能表达出这字丰厚的感情,例如约瑟给兄弟的礼物,以及其他例子中程度稍淡的情意。比如,一个小孩从庆祝会回来,留下了一块好吃的东西,说“我为你留了这块”,正好表示古代这字所含“爱的礼物”的意思。如今不少国家的文化里,“有份”参加重大筵宴庆典的,都会带点什么回去给“没份”去参加的人,没去的也会期望去的人这样做,作为庆典的纪念。另一个例子是,当以斯拉读神的律法的时候(尼八 10 ),也说“有不能预备的,就分给他”,乃当时欢乐的情景所催使。
不过,这字还有另一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出现,就是献祭的时候,把祭肉分派给在圣殿事奉的人等(代下三十一 4 ;尼十二 44 、 47 ,十三 10 )。信徒与这个字的关系,与上述的背景差不多,因为神“是我杯中的分”(诗十六 5 )。相反地,那故意行恶不改的人,就有不受欢迎的份为他存留(耶十三 25 )。诗篇十六篇继续阐述神所赐的地界(希伯来文作 go^ra{l )在神手中∶
用绳量给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处;
我的产业实在美好。 (诗十六 6 )
这里的“地界”或“得份”是指人生所走的方向,诗人想起神在一路上赐下的指引与预备,乃不信者所认为的“命运”。因此,这字多少含有命运的意思在内。“以斯帖接受了希该所赐的分,接受了这额外的善意,也就预期了王对她会另眼相看了。后来事情的演变,就成了以斯帖的加冕大宴(二 18 )” 170 。到了故事结尾,犹太人的命运由死亡的恐慌转为生命的庆祝,这时互赠礼物,当然是十分合宜的事了。“份”的赠送,往往表示特别的好意,“因此在普珥日互赠礼物,更表示犹太人在亚哈随鲁王国里,享受特有的恩宠。之所以获得这地位,是因为犹太人的运气、配额(希伯来文作 go^ra{l )得以翻转过来。因此,互赠礼物,正好贴合这节日庆祝的意义” 171 。
这种用字的风格,现代人很容易不以为意,却是希伯来作品中的特色。及至新约的作者,由于娴熟旧约经文,也使用七十士译本作类似的引喻 172 。若忽略了这种引喻的重要性,就会引致误解经文之弊。
这个不寻常的字眼,在本书开头及结尾出现,成为同出一手笔的佐证。不但如此,更表明普珥日在作者的眼中,是神对以斯帖的恩宠,由她延及本族。普珥日所庆祝的,是得拯救的神迹,不是其中流血的情节;因此,这一日互赠礼物,集体筵宴来纪念,是再合适不过了。
170 Berg, p. 45.
171 Berg, p. 46.
172 见 Marjorie
Warkentin, Ordination: A Biblical-Historical View (Eerdmans, Grand
Rapids, 1982). “早期基督徒的圣经,就是七十士译本。保罗和路加用这版本的字眼,为的是叫人回想及联想起一些观念。……新约的按手,必须与旧约衔接起来衡量。”( p. 155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斯帖记
以斯帖记第九章
9:1
本章主要解释犹太人“普珥节”的来历(18-31节),包括:1,犹太人在书珊城和全帝国杀灭仇敌(1-10节);2,以斯帖求王延长在书珊城自卫性杀灭期一天(11-15节);3,解释何以帝国中的犹太人和书珊城的犹太人庆祝胜利的日期不同(16-19节);4,末底改通告庆祝普珥节的规例(20-28节);5,以斯帖庆祝普珥节的通函(29-32节)。
9:10
依新颁的王旨,犹太人可以夺取财物,这是他们的权利,但他们没有下手。这可能和500年前扫罗夺取亚玛力人的财物而失去王位的教训有关(撒上15:17-19)。这次报复的目的在消除辖制和恨他们的人,是一次“将亚玛力人的名号,从天下全然涂抹”的行动(参3:1注)。头号人物哈曼和他的十个儿子都“挂在木架上”(7:9;9:13)。主持这次行动的末底改不夺取财物,反得到了有同犹大王的权力(20-23节)。
9:13
以斯帖要求王准许犹太人在书珊城的报复行动延长一天,也就是从十三日延展到十四日,但未解释理由。可能哈曼在城中势力甚大,余众不少,有继续攻击犹太人的趋势,所以以斯帖要求延长自卫期。有的解经家认为这是后来庆祝普珥节定为两天写下的伏笔。
9:17-19
书珊城的犹太人,因复仇之举到十四日才结束,所以定十五日庆祝此节;帝国其他各地的犹太人在十三日已结束此事,故定十四日庆祝。后来末底改为求统一,定亚达月十四和十五两日为普珥节(21节)。
9:26 “普珥日”:看书前〈参考资料〉“普珥节”条。
9:31
普珥节不属摩西五经所定的宗教节期,乃末底改和以斯帖所定。本身虽为欢乐节期,但犹太人守节时“禁食呼求”,纪念以斯帖和犹大人当日的哭号禁食(4:16)。后人守节时诵读《以斯帖记》,以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