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第一百十五篇
第 115 篇
诗 115-118 篇 > 诗人以诗记念神;我呢?
115-118 篇 第 115 至 118 篇是传统上在逾越节晚餐上唱的诗,为的是纪念以色列出埃及摆脱了奴隶的地位(参出 11-12 章)。
诗 115:1> 有时我们求神让我们有好表现,为的是荣耀神?荣耀自己?
115:1 诗人求神荣耀祂的名,而不是国家的名。我们常常要求神荣耀祂的名,也荣耀我们的名。我们可能祈求神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好以被人注意,或者求自己的表现出色以得到赞扬。追求好的东西和使人印像深刻并没有错,问题是当我们追求的时候,就不顾神的荣耀了。我们祷告之前,要问问自己:“如果神答应了我的祷告,谁会受益呢?”
诗 115:4-8> 偶像,好像很实在……今天我们还有一些什么偶像在心中?
115:4-8 在写这首诗篇的时候,许多人在拜木头,石头或金属造的偶像,他们对自己所得到的感到骄傲,对他们看不到的就蔑视。今天我们仍然珍重那些摸得到(家庭,衣服,财产),而不是那些摸不到的东西(属灵的成长,救赎,给予有需要的人,花时间同所爱的人在一起)。我们若把时间都花在得到摸得到的东西上,那我们就像那些拜偶像的一样愚蠢。(关于拜偶像的愚蠢,请参赛 44:9-20 )
诗 115:12> 神时常挂念我们,我们也说我们是挂念神的,只是远远比不上我们挂念心爱的人……
115:12 诗人说:“耶和华向来眷念我们。”这是多么奇妙的真理!我们常常感到孤独和被人弃置,甚至是被神所弃置。实际上,我们的一切神都看到了并且理解,神也在想着我们。当我们遇到问题或在自我价值上有挣扎的时候,我们要鼓起勇气来,因为神一直在惦念着我们。神若挂念我们,神的帮助就不会离开我们。──《灵修版圣经注释》
诗篇第一百十五篇
真神与偶像(一一五 1 ~ 18 )
神自己是荣耀无比的,世人若要看见祂荣耀的话,常是透过祂在其子民身上所成就的事。如果神的子民落在诸般困境中得不神伸手扶助,世人就会问:“你们的神在哪里?”他们看不见神的荣耀,所以诗人求神为祂荣耀的缘故恩待其子民。
.是自主的神( 1 ~ 8 )──人常喜按自己所想望要求神去实现,例如希望得某份工作,希望找到怎样的配偶,希望生意大跃进、学业大成就。但祂的旨意高过我们(在天上),祂随自己意旨行事。祂有祂的时候和方法,祂的智慧高过任何聪明人的智慧。祂不必理会仇敌高兴与否,皆按祂计划成就。我们祷告实不应像外邦人向偶像时所求的一样,因为祂能够与人沟通,把祂的计划与人分享。
.是可倚赖的神( 9 ~ 11 )──无论是神的子民或工人,都可全心全意地投靠祂,与祂更为亲近。有职分的仆人们更当投靠祂,因为在信仰上他们是领袖、是教师、是让别人跟随的榜样。
.是赐福的神( 12 ~ 16 )──“赐福”或“福”字,在短短四节经文中出现了五次。他要施恩又再施恩,各年龄和各种岗位的人,都可领受主的福气。在天上祂自己完全掌权,却把大地交给人管理( 16 )。祂赐福给敬畏祂的人,让义人所结之果、所生之子孙日日加增( 14 ),遍满地面。
.永远当受赞美的神( 17 ~ 18 )──我们要把握机会赞美主,所谓“时不我予”,因为我们不能控制机会。一个圣乐家死后无法用他的技能赞颂神( 17 ),但称颂的事在地上延续到将来的永世,无穷无尽。今日可藉子子孙孙持续接力式的赞颂,将来我们都要永永远远献感谢的祭。
思想 为什么我们在倚靠交托的事上常三心两意?为什么我们不能作了清楚的决定就持守那决定,到了应该行动之时又犹疑起来?──《新旧约辅读》
诗  ; 篇
诗篇 第一百一十五篇 注释
115:1-18 这是一篇团体的祈祷诗
1 祈求的内容
诗人求神拯救国家,藉此使人把荣耀归给神。
2 诗人同胞的苦况
他们受外邦人欺压,信仰遭受嘲笑。
3-8 祈求的基础
选民所信奉的耶和华随已意行事,不像外邦的偶像只是死物,任人摆
布。
9-18 结语
诗人勉励同胞倚靠耶和华,惟有 才可以帮助他们。
16
「天,是耶和华的天」:天是耶和华的居所。
「地,他却给了世人」:地和地上的产品是耶和华赐人的礼物
,故人应该感谢和赞美 。
思想问题(第 115篇)
1 诗人盼望国家得拯救,但他求神不要将荣耀归与国家,而是将荣
耀完全归给神( 1)。
我们是否愿意神在所成就的事上得着荣耀?
2 世人所拜的偶像与我们所信奉的神有何分别?参 3节。
世人认为偶像有求必应便是灵验,我们对神的信仰是否也是如此?
3 倚靠耶和华与倚靠偶像有什麽不同的果效?参 8-12节。
倚靠有形或无形偶像的人有什麽损失?参 13节。
4 死人既然不能再在世上称颂神( 17),你有否把握有生之日多赞
诗篇第一百十五篇
倚靠上帝(一一五 1-11 )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这篇诗篇的第一至十一节是在第二圣殿建成后,献祭之时唱出的,因为在第十二节,祭司实在是说:‘耶和华接纳了它。’所以这篇诗篇其余的部分便是献祭后的祝福。
第一至十一节。一位祭司首先说: Non nobis, Domine (荣耀不要归与人)。这篇诗篇第一句这几个拉丁文字,许多世纪以来,是何等经常地在感恩的场合中被读出来。莎士比亚让亨利五世在阿占阁( Agincourt )战役之后呼喊说:‘让我们来颂唱,“ Non nobis (不要归与人类)”,“ Te Deum (要归与上帝)”。’诗人说:‘荣耀怎能归与我们?’在我们要作出任何回应之前, 你的慈爱和诚实 使我们的心转向你。因此,我们只应 将荣耀归与 上帝的 名 下,就是归与祂藉 爱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在祂立约的联结中向我们彰显的慈爱。所以,我们毋须理会 外邦人说 :‘他们的上帝在那里呢?’他们的神灵你们是能看见的,它们是用 金和银 所造成的。它们是人手所造的。或者我们今天可以加上一句说,它们是人的心思、意识形态、推理哲学、宗教观念等等的产品。但是,可怕的事情是人不能控制制成后的产品和他的意识形态,只因是他不能控制他自己。他以为所制造出来的是没有生命的形像,结果却是一只杀害主人的怪物。例如,人类制造了战争,但它立即不受控制,并且越演越烈,以致超越了争战双方所想的。结果是我们畏惧(这个动词只应用在我们对上帝的态度上)我们自己的手和脑所创造出来的(比较罗一 25 ),而且变成了它们的奴仆。
但我们的上帝不是这样的。祂所做的都是祂所计划要做的事情。人可能也会变得好像他们的偶像;假若他们的偶像名为‘成功’,他们会变得贪婪;假若他们的偶像名为‘性’,他们会变得淫荡。那就是说, 凡靠他们的也要如此 ──神灵和敬拜他们的人是一样的。
在另一方面,我们的上帝 在天上 ,那即是说,祂超越一切邪恶的势力,祂不是由人类的思想所造的。因此,我们的上帝是自由的。
(一)祂在命定以外,命运甚至会控制丢斯的计划,虽然他是古代希腊诸神的王。
(二)祂超越了佛教中一种相类似命运的观念──羯磨( Karma )──‘因果报应’。
(三)祂不是回教的神安拉,因为安拉实在是命运本身。
那位被掳的伟大先知曾在赛四十四章九至二十节说过这一切的事情。诗人说:现在我们可以看见祂是正确的。我们从被掳之处归回的人,我们知道事实正是这样!
因此,这里的教训是: 以色列啊,你要倚靠耶和华 ,这样,你便会变得像祂,成为一位可靠的人!这样,叫谁去寻找祂,要祂成为他们的帮助和他们的盾牌?(一)上帝的子民,全 以色列 ;(二) 亚伦家 ,就是所有在公共崇拜中担任工作的祭司。祭司或牧者没有 倚靠 上帝,因而没有向会众指示这条寻找上帝的道路,这常常是一件可悲的事。(三) 敬畏上帝的人 ,就是皈依宗教的人、问询者,以色列以外的人,他们正在学习与以色列一起来说这句话,正如诗一百一十八篇二至四节所记载的:‘我们已发现,祂的慈爱永远长存’。同样的道理,教会必须将答案告诉那些前来叩教会之门的人。
随而来的祝福(一一五 12-18 )
祭司刚刚献祭完毕,他转身向人民祝福。这样看来,上帝已接纳了献祭。我们要记得,在献祭的时候,家庭中为父亲的要将手放在祭牲的头上,他这样行不单是代表自己,也包括了他的妻子和孩子。因为整个家庭都是在上帝的恩典之约中,整个家庭都要得到上帝的赐福。
这情形与保罗在哥林多所面对的希腊思想方法不同,那种方法是来自东方个人主义化的宗教。我们知道在今日的印度,一个‘圣人’会离开他的家庭,让他们自己照顾自己,然后走上山上,寻求救恩之路。希腊人相信,(一)无论那一位神灵,祂只与人类个别的知识分子有关系,只与那些有能力回应神灵呼召的成年人有关系。他们会感到惊奇,基督徒相信上帝顾念婴孩和缺乏智慧的人。(二)对他们来说,现在的世界不是实在的存在,意思是说真实的世界是在死亡以后的。
在这诗篇写成的时代,这些观念散布在整个的巴勒斯坦,所以诗人知道有些人会有这样宣告:(甲)无论他们是什么神灵,他们肯定不会与 地上 的人同在;(乙)只有在人死后,人才能与上帝相遇。但是,在这里,诗人在最后两节( 16-17 节)的小讲章中,我们得悉 祂却将地赐给世人 。这意思当然是上帝也必在地上,祂与人们的孩子同在,而且照顾他们。在一八○七年,威伯福士( William Wilberforce )提出废除奴隶买卖法案。他用一个开放和有深广的思想来读这诗篇,因而受到感动要这样做。是犹太人和基督徒废除了奴隶买卖制度;不是印度教徒、佛教徒和回教徒。也是犹太人和基督徒(马克思信徒也阅读他们的圣经)寻求将一定程度的社会公义带进这个世界。
祭司补充说: 愿你们蒙了耶和华的福 。‘赐福’这个动词要求蒙福的人在你的旁边,因为当你说出祝福的说话时,你要将你的手放在他的头上。上帝向我们所行的,也要求我们向其他人如此行!我们甚至要祝福上帝!我们能够这样行,因为祂在我们身边,在每日生活中与我们同在。他继续说: 死人不能赞美耶和华 ,因为我们很清楚知道,在我们祝福上帝的时候,我们不是在阴间之中,不是在我们自己所创造的一些地狱里。上帝在这里,祂与我们同在, 直到永远 。因为祂在 这里 与我们同在, 直到永远 ,我们也当然在 那里 与祂同在, 直到永远 。无论是‘这里’或是‘那里’,我们在耶和华里面都是一样的。所以,会众现在在第十八节作出了回应:‘我们要向耶和华归还祂按手在我们头上所赐下的福气,我们要 从今时起 作这事情,“直到永恒”。’现在,我们在上面所解释的亮光下,阅读有关保罗在哥林多城向希腊人传道时的话,对我们更有启发性。有关这些事情,我们在林前第一章中找到。
这篇诗篇将一些有关上帝的伟大真理非常精炼地记录下来。(一)上帝是在一切之中。(二)上帝掌管一切。祂的管治必然包括耶稣的十字架,就是在‘他们唱了一首诗’的那一天晚上,祂所面对的。当然,也包括了随 而来的死亡。(三)人类不能制造一些经得起考验的思想。(四)在这里,上帝欣然接纳了所献的祭( 12 节)。圣保罗宣告说,上帝同样接纳了基督的献祭(参看这辑释经书有关利未记 的注释)。(五)虽然我们此时此地是住在这个沉沦的世界中,只因祂的恩典,上帝容许我们这些可怜的受造物去祝福祂,祝福这位永恒的上帝。(六)因为上帝祝福的力量,我们有一个复活的盼望。那是不会被人的寿命所限制的力量。──《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诗 篇
第一百十五篇以色列人放弃偶像
犹太人从巴比伦被掳之地归来,返回自己的土地。但他们在这事上没有邀功。他们的复兴完全靠赖耶和华。耶和华复兴以色列,是因为祂对子民有不死的爱,并由於祂信守祂的应许。
一一五 1,2 外邦人对以色列人嘲弄日久。“你们的神在哪里呢?祂让你们呆在被掳之地七十年,似乎对你们并不关心呢!” 但现在他们不能再这样说了。他们的轻蔑和嘲笑已经停下来。神已经为自己的名申辩了。
一一五 3 世人现在都应明白,这位真神是超越的——“我们的神在天上”,而且祂是至高无上的——祂“随自己的意旨行事”。神是超越的,意思是祂被高举在宇宙之上;祂的存在,也在宇宙之外。神是至高无上的,意思是祂有自由随自己的意旨行事,祂的意旨往往是良好、公正和智慧的。
一一五 4 ~ 7 由於犹太人拜偶像,所以神容许巴比伦人把他们掳去。现在他们已经知道偶像的无力和无价值,他们嘲弄外邦人,指他们所敬奉的只是雕刻的偶像。
他们的偶像是金的银的,因此他们的价值由市场来决定。偶像是人手所造的,因此他们比敬拜偶像的人更低等。他们有口却不能教导或预言将来的事。他们有眼却不能看见敬拜者的困难。他们有耳却没有能力听祷告。他们有鼻却不能闻到供献在他们面前的香。他们有手却不能感觉。他们有脚却不能移动一步离开基座。他们有喉咙也不能出声。
一一五 8 造他的要和他一样。在属灵的事情上,人类跟他们所敬拜的对象相似, 这是一个定则。他们的道德标准从他们所敬拜的神而来。凡倚靠偶像的,都变得污秽、脆弱和愚钝。
一一五 9 只有耶和华值得我们信靠。因此,一个独唱者上前呼吁以色列人,要过一个始终倚靠耶和华的生活。诗班以认信来回答——他是你的帮助和你的盾牌。
一一五 10,11 跟着,他劝吁作祭司的亚伦家,要毫无保留地倚靠耶和华;诗班再一次承认他是他们的帮助和防卫者,这是经过验证的。领唱人第三次扩阔他的吁请至所有敬畏耶和华的人,其中也许包括归信主的外邦人。他们也知道他是他们真正的帮助和盾牌。
一一五 12 ~ 15 似乎是祭司接续唱颂此歌,他们向以色列民保证,眷念以色列、叫他们复兴的耶和华,还要赐福给他们——以色列民、祭司、归信主的人,无论他们的年龄、阶级和景况如何。他们祈求神赐福, 使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日见加增——对於一个阶级衰落的民族,所想及的大概是数目上的加增。但这祷告也可包括属灵和物质上的顺利。此外,他们还恳求这位造天地之耶和华普遍地赐福。
一一五 16 神以诸天为祂自己的住所,但祂却把地给了世人居住。在这居住的地方,人可以敬拜和事奉祂。
一一五 17,18 第 17 节反映旧约圣徒一般的观点,就是死亡结束一个人赞美耶和华的能力。就他们所知,死人是在死寂的状态之下。现在我们知道那些在信心中死去的人,是即时去到主的面前。虽然他们的身体静静地躺在坟墓里,但他们的灵魂却得着释放,能够敬拜和尊崇耶和华。他们论证的顶点对我们来说也是合用的——那就是,我们应在活着的时候称颂耶和华。那就是本诗篇结束时所许的愿:
我们要称颂耶和华, 从今时直到永远。
诗 篇 115:1
荣 耀 不 要 归 与 我 们…… 要……归 在 你 的 名 下: 我
们 绝 不 可 求 自 己 的 荣 耀, 而 当 渴 望 在 世 人 面 前 彰 显 神 的 荣 耀 并 尊 崇 他 的 名。 我 们 应 当 心 意 坚 定,
决 不 因 自 己 的 行 事 为 人 使 基 督 和 教 会 蒙 羞 受 辱 ( 比 较 太 5:14~16 ; 林 前 6:20) 。
115:9
你 要 倚 靠 耶 和 华: 凡
倚 靠 耶 和 华 而 不 靠 眼 见 事 物 的 人 (4~8 节 ) 都 要 蒙 神 做 他 们 的 帮 助 和 盾 牌 (9~11 节 ) 。
神 记 念 那 些 敬 畏 他 的 人, 应 许 要 赐 福 给 他 们 (12~15 节 ) 。
诗篇 注释
第一一五篇 神 -- 得福也赐福
我们只能估计这诗篇的写作背景。在第 2 节,诗人问那经典的问题:「你不顾你的名吗?」( 1 节;书七 9 );这是否暗示神的子民在那嘲弄的世界中,正受某种威胁呢?或者更可能的是,他们刚刚打完仗,故此王或军队配受赞美。那些敌人,满了偶像,也许正嘲弄这群相信一位看不见的神的人。也许更可能的是,这诗篇是幻想性的,主题是迦南地的生活:靠着神,他们在这激烈的战争中得胜了,证明外邦人所供奉的是死的偶像,也证明神是可靠的( 1 节),祂主宰所有安排( 16 节)。本诗篇的结构说明这一切:
A 1 ( 1-3 节)赞美只归与那至高的天上的神
B 1 ( 4-8 节)偶像和那些拜偶像的
B 2 ( 9-15 )神和那些信靠神的
A 2 ( 16-18 节)赞美只归与那至高的天上的神
这诗篇的形式是一种对唱形式的敬拜诗歌(参拉三 10-11 )。 9 节上、 10 节上、 11 节上和 9 节下、 10 节下、 11 节下岂不像两班诗班彼此对唱? 12 节上是否全会众的宣告? 12 下至 13 节是否两个诗班的同声响应呢?也许围绕这样的核心,第 1 至 3 节和 16 至 18 节是由全会众读出, 4 至 8 节和 14 至 15 节则是敬拜领袖的宣告,他陈述偶像的无能,并宣告神对以色列的祝福。的而且确,这诗篇无论在崇拜的过程,或是在神学上,都是极富动力的。
第 4-8 节 这是旧约的偶像及拜偶像者的典型观点。一方面,偶像是假的,并没有真实的属灵力量和背后的实体;偶像并非看不见的「神」;偶像只是人手所造的物( 4-7 节;赛四十 18-20 ,四十一 5-7 )。然而,偶像会毁掉那些拜偶像者( 8 节;赛四十四 6-20 )。而且,偶像不能说话(「口」),无道德感(参五十三 2 ),不会响应祈祷(「听」),不会因祭物而饶恕人(「闻」;创八 21 ),不会关心(摸的「手」;九十五 7 ),没有动作(「走」)或思想(「出声」,低声细语表示沉思)。
第 11 节「敬畏耶和华」 在后期,「敬畏神的人」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形容改入犹太教者。在这儿则描述 9 至 10 节两个概括性的组别──全体以色列民和祭司。信靠与崇敬──前者的单纯和亲密与后者的又敬又畏相辅相成,它们是神子民的两大特质。
第 17 节 这诗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危机,而解救的应许已启示出来( 1 节)。若没有神的干预及胜利,死亡会临到众人身上。因此,在第 18 节,可找到更多的原因要颂扬神。我们若解读第 17 节作为代表旧约对死后状态的看法,一如我们解读八十八篇 10 至 12 节,我们便大错特错了。八十八篇所描述的是,死在神的愤怒下──没有盼望的死。但此回,第 18 节展望「直到永远」的赞美。故此,若非神的拯救( 17 节),便没有这首无尽的赞美诗了( 18 节)。
诗篇第一百十五篇
第一一五篇 不要归于我们!
有些古译本 523 将本诗与第一一四篇相连──对两者都有损。第一一四篇的简练有其独到之处,而第一一五篇的重叠句和标语,显然是另一种笔法。本篇是颂赞神无与伦比的荣耀,并祂给忠心者的赏赐,而非论祂在出埃及时的功绩。
此处与外邦人亢奋的对话,显示当时(或不久前)以色列受到他们的嘲笑,或许是在初被掳到巴比伦时,或到那里不久之后。有些注释家认为,“敬畏耶和华的”,倘若是除了以色列人和祭司之外的第三批人( 9 ~ 11 、 12 、 13 节),本诗就可能写于希腊时期(即主前 330 年之后,如布理格),因为后来这名词变成指外邦同情者的专有名词。但是这名词的历史,及本篇所指的人,都很不确定,无法由此立论。何况第一一八篇也同样用了这三个名词(一一八 2 ~ 4 ),但现在一般都认为,那是被掳之前的作品。
配受赞美的独一真神(一一五 1 ~ 8 )
1. 开头一节非常美好,带出大蒙拯救的气氛(或是指当时,或是指未来),在历史上成为名言。例如,克巴确克引述何林师德( Holinshed )的记载,在艾金科特( Agincourt )之役以后,全军奉命要唱第一一四、一一五篇,并在唱到 Non nobis, Domine (不要归于我们,耶和华阿)时,必须下跪。另外还有一次,韦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 )因默想这节圣经,而通过废除奴隶买卖的法令 524 ;类似的例子尚有许多。
2. 不过外邦人的嘲笑可能意指,本诗的背景并非胜利。除非本节意为:“他们 现在 还能说……”(即,既然神已经拯救我们),否则以色列当时便显然处于逆境中。若是如此,第 1 节便应视为求助的呼声,不过是充满信心的恳求:神必定会拯救他的百姓,不是因为他们,乃是为了祂自己的缘故(参,结三十六 21 、 22 )。这样一来,第 2 节就具有挑衅的色彩,成为第 3 ~ 8 节凌厉的回嘴之序曲。
3 ~ 7. 这段回嘴将大势扳回,可再度采取主动。异教徒以所能见的为傲,瞧不起所不能见的(现代人和古代人同样有这心态),这里将矛头掷回。不连于任何偶像,甚至不连于大地的神,不受环境牵制,反而掌管大局的神,才是最伟大的,惟独祂配得荣耀。而这是 我们的神 ──不像异教徒以 他们的偶像 为神,那种关系太微不足道,因为偶像原是他们做出来的!神与我们却关系亲密,因系于祂的“慈爱和诚实”(参, 1 节)。
第 4 ~ 7 节是一系列尖酸的形容,就像以赛亚书四十四 12 以下对偶像制作的探讨,或以赛亚书四十六章对神像搬迁的描述,这些都不需要说明,只看事实就可豁然理解了。圣经有些地方,好像国王的新衣故事中那个孩子,以率真冷静的眼睛,看穿世人所不愿意承认的真相,本诗即其中之一,是针对假神发言,而传道书则彻底暴露人及其野心的本相;本诗的下一节也稍含此意。
8. 这句话可能是预言,也可能是祷告: 525 或译为“造他们的将和他们一样……”( JB ,参, RV 、 NEB ),或译为“但愿造他们的像他们一样……”(参, TEV );无论那一种正确,都是指死亡。这正是“他们的结局”,如:七十三 17 所言;义人的情形却截然不同,他们将拥有神,“直到永远”(七十三 26 )。亦请参, 17 、 18 节,及十七 15 所提,见到神、分享祂形像的盼望。
帮助与盾牌(一一五 9 ~ 11 )
这里的叠句暗示出唱此诗篇的方式(启应式?分组式?参出十五 l 、 20 、 21 ;赛六 3 ),也指出动词 倚靠 应怎样理解。古译本视其为直述句 526 ,就如 NEB 所译:“但以色列倚靠耶和华……”,这与叠句中不断重复的“他们的帮助”和“他们的盾牌”相配;又与第 3 节伟大的肯定句相符,并与 8b 节误导的倚靠,形成强烈的对比。
此处可约略看见会众的结构,有以色列人、祭司( 亚伦家 ),及一班敬畏耶和华的人──这个名字可能用来形容前两种人,也可能是指非以色列人的转教者,其实从一开始,以色列当中就有这类人同行(参,创十五 2 ;出十二 48 、 49 ;得一 16 )。究竟这名词在何时成了专指外邦同情者的专用语,我们不得而知;像这样的用法究竟是否普及,我们也不知道。
赐福者(一一五 12 ~ 15 )
这里的敬拜者,与第 9 ~ 11 节相同。作者的思绪从神拯救之能(由 9 ~ 11 节的 帮助 、 盾牌 等字可看出),转到他的赏赐之能。 赐福 一字,在这短短一段中出现五次,而引进此字的话: 耶和华眷顾了 (和合: 向来眷顾 ) 我们 ,指出这是由贫瘠变美好的转捩点。这种转变可能是悔改的结果(如:该一 8 ~ 11 ,二 19 ),或只是神的时候到了(如:创八 1 ;出二 24 )。不过,此处“赐福”一字既不断重复,就似乎不是指那一类特殊的情况,而是强调所有的人──无论属于哪一个团体( 12 、 13a 节),无论是怎样的人( 13b 节),无论哪一代( 14 节)──倘若要兴旺(参 14 节,及林前三 6 、 7 ),都需要神的笑脸相助及祂创生的触摸。对这个题目作最详尽探讨的,为申命记二十八章,那里首先谈正面的情形,再提出警告。
赞美的地点、时间(一一五 16 ~ 18 )
此处将第 15 节“造天地……”一语,挑出来加以发挥,并以我们为对象。一切全是神的,但我们实际上是祂的承继者、信托人。“地,祂却给了……”一语,含有慷慨意味;其中也包括责任在内,因为我们不是创造者,而大地也不是徒然“存在”,毫无意义,任人剥削利用。在这份礼物背后,有一位赐予者,本诗对祂积极回应:此时此地,就在祂所量给我们的时间和地点内,要赞美祂;此外(我们可以引伸),要透过我们处理产业的方式来赞美,不仅只是口舌的颂扬。
因此,死亡与寂静( 17 节)──那陌生之地──与我们无干,只能刺激我们归荣耀给神,因为死人不能再称颂。本诗大可只停在此,以把握现今的实际教训为满足,这已是很重要、很宝贵的一课;参约翰福音九 4 。但是它却继续前瞻,望向无穷的赞美( 18 节);这里的意思或许只指以色列将长存不朽,不断颂赞,但亦同样可指,凡事奉永活之神的人,本身便能继续存活,其结局不像那些敬拜无气息之物的人(见 8 节注释 )。若是如此,本段就成为来生的见证,正如七十三 23 以下,及列在十一 7 注释中各段经文的见证;因此,它便有充分的理由以“哈利路亚”作结束,正如前后的几篇诗一样。
523 七十士译本、 Theodotion 、耶柔米、利亚本;以及一些希伯来文抄本。
524 参 R. E. Prothero, The Psalms in Human
Life (J. Murray, 1904), p.306 、 307 。
525 若单讲“……是……”的直述句,希伯来文不需要动词,但这里用了未来式或祈使语(“他们将……”或“愿他们……”),而这个动词主要的意思是“变成”。奇怪的是, RSV 在一三五 18 将这几个同样的字译为咒诅。
526 原初经文中的子音,可以认为命令句( MT )或第三人称完成式(七十士、武加大、利亚)。叠句中的复数第三人称,强烈支持后者。──《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 篇
诗篇一一五篇
115篇
这是一首赞美神施慈爱和信实的诗。可能是以民被掳回归后重建圣殿时所写(看拉6:16)。受到异族的压迫(2,9-11,17节),需要激励,恢复对神的信靠。诗中有会众(1-8,12-13,16-18节)与诗班(9-11,14-15节)的对唱。
115:2-8
以色列和犹大都为异族侵入,圣殿被毁,列邦嘲笑他们所信的神不知去了哪里!诗人说:这都是出乎神,并非偶像的作为;现在民族重获生机,也是出乎神,谁也阻止不了。
115:9-11 诗人要大家倚靠神,反复劝勉,一般认为这里用的“以色列”人,指普通百姓;“亚伦家”指祭司;“敬畏耶和华的”指归信了神的外邦人。
115:16 诗人指出天是神的居所,地是神赐给人生活的所在。
115:17-18 死人既不再住在地上,下到地下寂静的阴间,已享受不到神的祝福,他们的赞美也归于沉寂。因此人应趁有生之年,不断赞美称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