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第一百卅七篇
第 137 篇
诗 137:7> “兄弟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可以东人却──
137:7 以东人同以色列人有亲缘关系,他们的祖宗是以扫,是亚伯拉罕的后代。尽管以色列人同以东在南部有共同的边界,但两个民族却彼此仇视。以东人在耶路撒冷被巴比伦军队占领的时候并没有出手相助。事实上他们反在圣城被毁的时候幸灾乐祸(参耶 49:7-22 ;珥 3:19 ;俄 1-20 节)。
诗 137:8-9> 摔死婴孩,太残忍了吧……
137:8-9 巴比伦傲慢地攻击了神和神的国,因此神毁灭了巴比伦及其百姓。玛代人和波斯人在公元前 539 年毁灭了巴比伦。许多受压迫的人都活着看见了胜利。诗人在向神呼求审判,所以这里对婴儿的词句很残酷, " 就像你待我们的那样报复你。 " ──《灵修版圣经注释》
诗篇第一百卅七篇
伸冤在神(一三七 1 ~ 9 )
这是一篇团体的哀歌,亦可称为一篇团体的祈祷诗。诗人在此揭露犹太人被掳于巴比伦的后遗症。甚至当他们被释放再回到锡安时,亲身体验到国土如何被敌人践踏,圣殿如何被人完全拆毁,诗人便忍不住倾吐出心坎里的创伤来( 1 ~ 4 ),细诉他对圣城的情分( 5 ~ 6 ),并强烈地表白祂对以色列众仇敌的仇恨( 7 ~ 9 )。这真是一首爱恨交织、伤心剌骨的诗篇。
这首哀歌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向神倾诉他们以往的苦情( 1 ~ 4 )。“我们曾在巴比伦……”( 1 )表示那些人已离开伤心地。他们也许是圣殿的歌手,然而由于心里愁烦,以致把琴挂起来。但俘掳他们的外邦人,还是要戏笑、折磨(“抢夺”, 3 之原意)他们,要他们“作乐歌唱”。他们因爱主的缘故,不愿主的名在敌人面前受羞辱,不惜一切坚决反对( 4 ),内容极为感人。
2. 第二段带出哀歌中向神祈求的基础( 5 ~ 6 )。诗人现在以个人身分发言,向神发誓保证他对耶路撒冷效忠:“右手忘记技巧”和“舌头贴于上膛”,表示右手枯萎和舌头僵硬之意。这种强烈心志并非单出于爱国,更是出于对神的贞忠,因为这座城是神的同在和对神赞美的象征。
3. 第三段为呼求神的内容( 7 ~ 9 )。诗人求神严惩祸首巴比伦和帮凶以东人。这一段咒语对于现代人,显得难听和难于接受。不过在战争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残忍程度,毁灭婴孩和祸及下代的惨况。无论如何,伸冤在神,信主的人要顺服其中,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思想 试列举近来发生在你身上的不如意事件,你如何处理之。──《新旧约辅读》
诗  ; 篇
诗篇 第一百卅七篇 注释
137:1-9 这是一篇团体的祈祷诗
1-4 诗人同胞的苦况
他们被掳到巴比伦,一想起故乡便已禁不住要哭了,但俘掳他们的外
邦人还要戏笑和折磨他们。
3
「抢夺我们的」:或作「折磨我们的」。
5-6 祈求的基础
诗人表示他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就是耶和华所拣选的耶路撒冷。
5
「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的右手枯萎(不能弹琴)。
6
「我的舌头贴於上膛」:舌头贴在上颚,僵硬不会发声(不能
唱歌)。
7-9 祈求的内容
诗人求神严厉惩罚以东人(帮凶)和巴比伦人(祸首)。
7
「直拆到根基」:夷为平地。
思想问题(第 137篇)
诗人在异地流放,想到故国故都,不禁落泪痛哭。
你对国家、民族有否理智上的承担与感情上的投入?
诗篇第一百卅七篇
在巴比伦的河边(一三七 1-7 )
虽然当我们读到第九节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但是这篇诗篇奇异之处,就是基督教教会的每一个支派都会喜爱它。在这方面,我们不敢掩饰这个事实,耶稣祂自己也用过降祸或咒诅的诗篇。祂不是那种以为爱纯粹是感性之事的人。祂能接纳有一种毁灭性之热情的爱,正如那描述旧约之上帝的爱。这样,没有任何一篇诗篇比这篇诗篇需要更小心地研读。事实上,作为一个敬拜的 体,我们期望听到上帝透过这篇诗篇向我们说的话。所以,由一班诗班 向 我们唱出这篇诗时,会对我们做成损害。没有任何一篇诗篇比起这一篇诗篇更需要用‘慢慢来’的态度来阅读。
巴比伦的河 是人造的运河,横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沿 米所波大米平原北部的山脚流动,比幼发拉底河的水位高一点。所以,在连接的运河之中会产生一条自然的瀑布。在结一章三节,我们遇到其中一条运河,在那处,它被称”为迦巴鲁河。我们可以这样描绘那个情景──慢慢流动的河水沿 柳树 (或许是白杨树,参看标准修订本注脚)流动,一个热得令人窒息的日子,在田间经过一日的辛劳,就是强迫以色列人接受的劳役(参看赛四十 2 ;标准修订本注脚),他们忧虑地和疲乏地,在临休息前大家一起谈话。但是他们报告说: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 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
但是,巴比伦 众的首领甚至不容许他们有私下的哀伤。他们‘命令’要欢笑!这种情形使生活在今日的我们想起了什么呢?纳粹灭绝人的集中营?还是在西伯利亚中部受大批蚊虫侵扰的劳改营中的劳工?我们拥有两首锡安的诗篇,就是诗四十六章和四十八章。当我们现在阅读这两篇诗篇的时候,我们会因它们所用的语言,与被掳的情况不一致而感到激动。在这里,在这篇诗篇中,我们看见一队勇敢、有思想、和虔诚的人民,他们回想所热爱的耶路撒冷,现在已 成了废墟。他们被残暴的护 嘲笑和折磨,被逼唱出这样的诗歌:‘上帝在其中,城必不动摇’(诗四十六 5 ),或是‘大君王的城,在北面居高华美,为全地所喜悦。上帝在其宫中,自显为避难所’(诗四十八 2-3 )。或是,要他们强调大 的诗歌:‘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诗二 6 )。所以,他们互相发问: 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 ?
令人触目的是这些被掳的人仍然能够保持他们的信仰,因为对于所发生的事情明显的结论,就是上帝已破坏了祂一切的应许,祂与巴比伦的神灵无异。现在,耶路撒冷已成为了废墟,圣殿成为一堆石头,大 的后裔 实在已消失了。因此,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 ……这一句确是超凡的宣告。它的意思,就是不管所出现的一切事情,这 被掳的人完全明白立约应许的深度。基本上,它是这样说:‘我爱你,我永远不会丢弃你。’在他们经验中的‘复活节前夕’,这勇敢的人仍然绝对肯定‘复活主日’必定跟来到。他们牢牢坚守这个信仰:假若永生的上帝曾宣告‘我会在锡安与你们相遇’,即使锡安现已变成废墟,这也无关重要。我们从上一篇诗篇中看到,他们的信心是合理的,那篇诗篇是在归回锡安后写成的: 祂‘顾念’我们在卑微的地步 (诗一三六 23 )。
明显地,这 被掳的 人对家乡所发生的事情有若干了解。耶路撒冷在主前五八七年被巴比伦所灭。自此以后,战斗的流浪者不断从东面越过约但河进入巴勒斯坦,掠夺这个废墟城市。他们对那些被准许留下亦只能勉强糊口的人(主要是农夫),造成极大的破坏。这些流浪者就是以东人。他们的来临就是这里所称‘耶路撒冷的日子’。阿摩司和其他的人早已说过 这日子 是审判的日子、战争的日子、耶路撒冷‘终结’的日子。
以东人是以色列的表亲。传统说他们是来自以扫,以色列当然是来自以扫的兄弟雅各。以扫是粗野和毛发长的人。还有,以扫是长兄,他轻视上帝对他的拣选,要他成为祂在世界的代表,他将这福分出卖了,为的是‘一碗红豆汤’(参看创廿五 30-34 )。因 他是长子的关系,他本应可以得到父亲的祝福。以扫连这福分也失去了。取而代之,以撒将另一个更有意义的祝福给了雅各。因此, 以扫怨恨雅各 为他父亲将本应给他的祝福给了别人(创廿七 41 )。‘以扫对自己说……我必定要杀死我的兄弟雅各。’
以色列不会忘记这个传统。以扫犯了大罪,轻视上帝对这个世界慈爱的计划,加上他声称要阻止这个计划的完成,藉 杀害雅各使他没有后裔可以继承。他差不多成功了。所以,以东的袭击所带来的滔天罪行,目标并不在于人,而是敌对上 帝祂自己。就是这个缘故,这 被掳者可以呼求上帝 ‘记念’耶路撒冷对抗以东人的日子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他们的行动,他们那日‘在他倒下的时候用脚踢他’。他们说: 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 !但是,它的根基就是上帝的根基。以色列因她所经历的,因而知道人类一切的辛酸。
可怖的呼求(一三七 8-9 )
对于巴比伦人来说,他们已有周详的考虑,准备 消灭 周围的国家。以赛亚早已预言,因为这缘故,‘他们的婴孩必在他们眼前摔碎’(赛十三 16-18 ,十四 21 )。这样做的原因,是要阻止巴比伦新一代的兴起,他们的目标是要 消灭 全地。 巴比伦的女子 是一种拟人化的描写,指将要来的审判是一个事实。‘她’是指他们的人民,并不像‘国家’那样抽象,她要得回她曾向其他人所做的一切报应。我们必须记得,世界上没有残暴这一种事物,只有残暴的人,他们的行为是残暴的。因此,要排除‘残暴’远离这世界,必定要将残暴的人消除。我们应该认识到,以赛亚的预言是用咒诅的形式说出来。一项祝福和一项咒诅并不是单单由闲谈所组合而成的。他们忧郁的文字实在是向接受的人表达出咒诅或是祝福的内容。在咒诅发出与咒诅发生之间,可能有一段时间的距离,好像一支箭一样,发出的箭要在空中快速飞过,最后到达目标。上帝的祝福透过以撒的口,最后 必定 射中它的目标。上帝的咒诅透过以赛亚的口,最后也必定与它的目标相遇。(我们必须留意,耶稣对无花果树所发出的咒诅也有同样效果,参看太廿一 18-22 )。
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 (不幸)是当日战时常有的做法(参看王下八 12 ;何十三 16 ;鸿三 10 )。它比起现代战争所做的还要可怖吗?试看在现代战争中,有人将汽油弹抛在越南的孩童赤裸的身体中,在建筑物林立的现代城市中进行全面的轰炸,在广阔的范围内采取化学战事,为广岛的儿童创造人间的地狱。这最后的历史事件并不是有目的的残暴行动,故意侵犯婴孩,它只是‘誓言’对抗日本国民整个行动的一部分。在另一个场合,以赛亚指责耶路撒冷中生活安定的市民,他们的手满布 血(赛一 15 )。他可能也会向我们说同样的话,我们从电视看见幼小儿童瘦弱的身体,他们忍受 战争和饥饿之苦,但是我们没有行动。当我们研读这几节可怖的经文时,让我们记得这点。
我们在这里遇到的被掳者,当他们将琴挂在柳树上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显示出有意识地憎恨巴比伦,当然更没有憎恨他们的婴孩。他们正在祈求,他们应该受到全面的战争,因为他们经常发动战争。这篇祈祷是残暴的,但是他们正是按 一种道德定律而行事,在那个日子 ,这条定律并不是不文明的,这定律就是‘以眼还眼’(出廿一 24 )。我们可否向一整条乡村的人投掷汽油弹的说同样的话呢?这岂不是重演拉麦严重的罪行(创四 23-24 )──‘若杀该隐,遭报七倍,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创四用它图画的神学言语向我们显示这个事实:当人被赶出伊甸园后,人寻求权力的自私欲望不断扩大,好像雪球一样,直至它得到像拉麦的例子一样的最终之言。当摩西将这种欲望限制于‘以眼还眼’为止的时候,他给予世界一个伟大的理想,这个理想实在仍未达到,甚至没有人尝试去实行出来。彼得问耶稣,他应该吩咐火从天降下,焚烧他传统上的敌人。但是耶稣的精神完全不同。祂代表 一种新的本性,一种新的亚当。祂直接引用了拉麦的例子,并且转变了对于异教徒的傲气,指出要饶恕敌人七十个七次(太十八 21-22 )。我们与诗一百卅十七篇中的以色列完全一样,被他的标准所谴责。
最后,我们注意到,上帝看来在处理个人的事之前,先处理列国的事、人民的事和城市的事。这与那些现代的基督徒的看法不同,他们认为在基督里救恩的意思,是使个人免除于对一整个城市或国家的刑罚,他们期望‘我的’个人灵魂可以从邪恶的世界中得到拯救,让大批的婴孩沉沦或是浸在这里。耶稣为全个耶路撒冷城而哀哭,审判将要临到这城,临到婴孩和所有的人。以赛亚曾说出上帝咒诅的审判要临到巴比伦──上帝的敌对者──包括婴孩和所有的人,而这篇诗篇重复 这咒诅。以东曾呼喊, 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 ,包括婴孩和所有的人。在另一方面,上帝祂自己是这座圣城的根基,祂将祂的救恩给予这城,给予这个国家和全世界──包括婴孩和所有的人。──《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诗 篇
第一百三十七篇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 ..
一九四八年四月,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区处於被围攻的状态。粮食供应几乎用尽了。犹太人每星期获得的配给是两安士人造奶油,四安士马铃薯,和四安士干肉。後来传出一个消息说,一队护送粮食的货车将要从特拉维夫载着补给品到来。数以百计的人跑出来迎接这队货车。他们永不忘记第一眼看见那车队的情景。在蓝色福特汽车车前的防撞杠上,涂上了以下几个字: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 .. 诗篇一百三十七篇 5 节这几个字,在犹太人被掳和被分散的历史里,一直是个叫他们重新振作的呼喊。
一三七 1 本诗篇是在犹太人从巴比伦被掳之地回来後写成的,当中回顾他们从锡安被掳那种痛苦的情景。
每当他们有空闲的时间,也许在安息日,他们会聚集在巴比伦的河边祷告。往事一一涌上心头,他们的泪水不断地流下来。他们追想锡安。对他们来说,锡安是全地的属灵中心,也是他们生活的中心。他们想起举行圣会期间,在锡安所享受的那种属灵喜乐和愉快。可是这时他们不能再上锡安去敬拜神,而圣所也落在未受割礼之异教徒不洁净的手中。看着巴比伦的河水时,他们在其中看见反映自己充满泪水和痛苦的河流。正如耶利米的祷告说:“因我众民遭的毁灭,我就眼泪下流如河。”(哀三 48 )他又说: 但愿我的头为水,我的眼为泪的泉源,我好为我百姓中被杀的人,昼夜哭泣!(耶九 1 )
一三七 2 他们把琴挂在 .. 柳树上,或正如我们所说,他们已经把琴束之高阁。这又有何不可?他们的乐器已经没有用了。最少,从人的角度看,他们已经没有什麽可以歌唱的了。既然无歌可唱,当然也就不需要伴奏的乐器。
一三七 3 常常发生的情况是,掳掠他们的巴比伦人要求他们唱一两首希伯来的民歌。如雪上加霜,使伤口更觉疼痛,他们说:“给我们唱一首你们在故乡常唱的快乐歌曲吧!”
一三七 4 荒谬!犹太人不会唱的。不但因为他们的心已碎,更因为在外邦拜偶像之人的地方,唱耶和华的歌是完全不协调的。那就好象忘记耶路撒冷一样。他们认为把耶和华的事跟属世的事混在一起,在道德上是不适当的。迈耳写道:“陌生人之地和耶和华的歌,是永远不可同时出现的。”
一三七 5,6 这时诗人已经返回耶路撒冷,他表示以色列民有极大的决心要以耶路撒冷为他们生活的中心——我们记得,耶路撒冷代表住在那里的耶和华。若有一天他不再按本地爱慕锡安,一个合宜的报应是他的右手枯干,永远不能再拨奏琴弦。是的,倘若耶路撒冷在他心中不再占有优先的位置, 他同意他的舌头要贴於上膛,以致他不能再唱锡安甜美的古老歌曲。
一三七 7 首先宣告这些关乎他自己、有前提的咒诅之後,他发觉很容易再想到那些有分毁灭圣城之人的情况。
例如以东人。他们好象一队啦啦队一样,怂恿侵略者把圣城彻底破坏。他们叫喊说:“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愿耶和华记念他们的邪恶,他们以看见圣城彻底被拆毁而感到满足的那种邪恶!
一三七 8 当然,还有那残忍的毁坏者巴比伦。虽然这民族是神手中的工具,神借他们来惩罚自己的子民,但神总不饶恕他们残忍的暴行。
我向我的百姓发怒,使我的产业被亵渎,将他们交在你手中,你毫不怜悯他们,把极重的轭加在老年人身上。(赛四七 6 )
我甚恼怒那安逸的列国,因我从前稍微恼怒我民,他们就加害过分。(亚一 15 )
在诗人的心里,巴比伦的毁灭是毫无疑问的。这事已经有先知作出预言(赛一三 1 ~ 22 ;耶五○ 15,28 ;五一 6,36 )。那些完成这项毁坏工作的人,因自己被神用作审判的工具而感到满足。
一三七 9 本诗篇最後一节最难解释: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
对於那些接受新约非暴力之教导的人来说,这句话似乎过分严厉、怀恨和不仁爱。为什麽要无辜、手无寸铁的孩子受这麽不人道的对待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以下的建议:
第一,我们首先认定本节是神话语的一部分,是圣灵逐字和完全的默示。因此,若有任何困难,问题都在我们的理解,而不在神的话本身。第二,巴比伦之孩童的毁灭已经有以赛亚清楚的预言:
他们的婴孩必在他们眼前摔碎,他们的房屋必被抢夺,他们的妻子必被玷污。(赛一三 16 )
因此,诗人只是说一些神已经预言的事(除了有关执行神判决之人的快乐之外)。此外,我们知道无辜的孩童,也往往被牵涉在父母犯罪的後果里(参看出二○ 5 ;三四 7 ;民一四 18 ;申五 9 )。无一人是孤岛。一个人所作的事确实会影响别人,无论是好还是坏的影响。罪使人痛苦之处,在於人一旦行出罪来,就会把其它人卷入悲剧的报应里。
至於这些咒诅的经文,我们要返回一个事实去,就是合适一个活在摩西律法下之人的行为和态度,多不合适一个活在恩典之下的基督徒。主耶稣在登山宝训里也是这样说(参看太五 21 ~ 48 )。
无论你怎样解释本节,其属灵教训都清晰。我们必须彻底地处理生活中细小的罪。我们必须把罪除灭,否则罪就要毁灭我们。关於这一点,鲁益师说:
我认识内心世界有些事情就好象婴孩一样;一点点放纵,一点点怨恨,只是在萌芽的阶段,但有一天却变成嗜酒症或难以消除的仇恨;但它们却恳求、诱骗我们,而且它们看来那麽细小,那麽无助,我们加以反抗的话,就感到自己好象是虐待一样。它们开始向我们哭诉:“我并不求你做很多事,只是 .. 。”或:“我最少希望能够。” 或:“你为什麽不为自己着想一下。” 对於所有这样美丽的婴孩(叫人亲爱的总有这种赢取之道),本诗篇的忠告是最洽切的。把这些乳臭未干的小孩打得脑袋破裂。那些能够做到的人是“有福的”,因为说是容易,做却难。
诗 篇 137:9
拿 你 的 婴 孩 摔 在 磐 石 上: 主
前 586 年, 当 巴 比 伦 大 军 攻 下 耶 路 撒 冷 的 时 候, 他 们 曾 把 许 多 无
助 的 婴 孩 从 母 亲 怀 里 抢 夺 走, 在 附 近 的 墙 壁 上 把 他 们 摔 碎。 神 必 因 他 们 的 暴 行 使 他 们 自 食 其 果 ( 参 赛 13:16 ; 耶 23:2) 。
他 们 残 忍 地 向 人 所 犯 下 的 暴 行, 必 要 报 应 到 自 己 身 上。 这 句 呼 求 论 罪 施 刑 的 祷 告 中 有 两 点 值 得
我 们 注 意:
1. 神 的 刑 罚 多 是 落 在 那 些 残 暴 的 成 年 人 身 上;
他 们 将 是 受 苦 最 多 的 人。 在 战 争 中 或 是 神 的 审 判 中 死 亡 的 无 辜 孩 童 会 蒙 神 收 纳, 而 不 致 受 咒 诅。
只 有 当 人 弃 绝 神 写 在 他 心 上 或 写 在 经 卷 上 的 律 法 时, 神 才 把 罪 归 到 他 身 上 ( 参 撒 上 15:3 注;罗 5:12,14 注; 7:9~11 注 ) 。
2. 尽 管 新 约 圣 经 强 调 信 徒 要 赦 免 他 们 的 仇 敌,
为 他 们 的 得 救 祈 祷 ( 太 5:43~48) ,
但 末 后 必 有 一 个 时 候 要 来 到, 那 时 圣 灵 要 带 领 他 的 百 姓 祈 求 神 报 应 那 些 高 傲、 不 悔 改 的 不 义 之
诗篇 注释
第一三七篇 主那与别不同的歌
由于 1 至 3 节的时态最自然的理解是过去时态,而这 3 节都有「在那里」(和合本 1 、 2 节略去此字词),因此,诗人此刻应该正是回想往事发生的情景。他是被掳归回的一分子,此诗是忆述他昔日的被掳。
第 1-4 节 未唱出的歌 对满怀哀伤的被掳者来说,记忆是痛苦的(参 7 节),喜乐已成为过去( 2 节),因为掳掠的人要他们唱歌和作乐( 3 节)。但主的歌是用来陈说真理和用以敬拜,而非音乐会的一个节目。而且,这正是应该哭泣的时间。人生并无永无止境的喜乐。此外,邀请他们去唱歌的背后动机其实是想他们落地生根──你们如今是巴比伦人了!但他们不能忘记,也不愿归附。他们是在「外邦」( 4 节)。
第 5-6 节 家是心所属的地方 如今,事情变得个人化。每一个人都要抉择本身所属的国籍,然后按此决定而生活──在思想上(「忘记 …… 记念」),在行为上(「手」)和在心灵上(「喜乐」)。他住在巴比伦,家却在耶路撒冷(腓三 20 )。
第 7-9 节 主那与别不同的歌 然而,他们会唱一首歌,而且,当他们离开那丝毫无损的巴比伦,回到一片颓垣败瓦的耶路撒冷时,他们还会再唱它。 1. 将以东人留给主( 7 节),直译是「记念以东人」(参一三二 1 :「记念大卫」),这是一个向法官申诉的法定语句。当耶路撒冷饱受摧毁的时候(俄 10-14 ),以东人故意参与破坏和幸灾乐祸。诗人并没有提出任何具体要求;亦没有构思或策划任何报复行动。一切都交在作为审判者的神面前。 2.8 至 9 节,巴比伦亦面对公正的裁决,同时。从圣经的启示看,巴比伦「将要被灭」(耶五十一 56 有 3 个动词与 8-9 节的相同)。出现在第 8 和 9 节的「有福」,必须按照上文下理来理解:它在大部分情况应解作「有福的 / 神所赐福的」(三十二 1 );它亦经常被用来表示「快乐 / 个人的满足」(一 1 );有时,从它的基本含意「正直」引伸出来,它可以解释为「公义 / 行义」(箴十四 21 ;诗一○六 3 )。
诗人并没有求神如何对付巴比伦,却指出(有谁能够反驳他?),当巴比伦照他所待耶路撒冷的方式同样遭报,那就是公义。那位全地的审判者(创十八 25 )将会成就此事(罗二 5-6 )。第 8 节这节认为巴比伦照它所待耶路撒冷的行为遭报就是公义(「你待我们的」)。他们看见的毁灭,便是证明这世界是由一位圣洁的神凭公义掌管的证据;公义审判将会是巴比伦所得的分。第 9 节这节记录了巴比伦人残酷的「公义」(参王下八 12 ;赛十三 16 ),他们所做的,将会照样报应在他们身上。诗人是否表示他想这样成就呢?不,他只是把一定发生的事讲出来。这是我们在神所管治的世界的运作方式。
诗篇第一百卅七篇
第一三七篇 在巴比伦的河边
本诗不需要藉标题说明出处,内文已宣布是巴比伦被掳时期的作品。每一行诗句皆痛苦犹新,而一段接一段,程度愈来愈深,最后则为令人震惊的高潮。这一个呼声与旧约其他部分的关系,以及与新约教导的关系,在导论, 36 ~ 44 页曾讨论到。
悲凄(一三七 1 ~ 3 )
这一幕是亲身经历之人的感受,写来生动异常。 巴比伦的河 包括一系列运河,通过大平原,对住惯犹大地,见惯丘陵山谷之人而言,这景观十分陌生。至于 琴 与 唱歌 的命令,在尼尼微城西拿基立(位于亚述境内)之宫中,找到一幅图,所画的情景与此相当类似:三个战犯在弹琴,旁边跟着走的是一名武装士兵 586 。
苦待我们的人 ( 3 节,和合: 掳掠我们的 ),这字只出现过这一次,但很可能是这个意思;此译法比其他的建议或修改的看法更好。
抗命(一三七 4 ~ 6 )
第 2 节的动作,已经暗示其决心,不愿意让锡安的歌,和其声望受到嘲笑。第 4 节的问题: 我们怎么 (和合: 怎能 ) ……唱耶和华的歌呢? 很可能带出失败主义的回答,否定了以色列的希望。然而,第 5 、 6 节显示,这乃是由赤胆忠心者所提出的,周围的灾难只能使他的心意更显坚定。
咒诅(一三七 7 ~ 9 )
这一段首先令人注意的,是其法庭的背景,由 记念这仇 一语可以看出,这种语气“起源于古代以色列的法律用词中” 587 。第 7 节将控告以东的证据放在神──审判者──面前(这种咒诅的事实,在俄 10 ~ 14 节述得更完全)。接着,被告变成巴比伦,即最主要的元凶( 8 、 9 节)。虽然这里只是怨气的爆发,并不是向法官直接的申告,对于巴比伦所行的恶,也只约略地透露了一些,但从其含义来看,这是继续第 7 节,在神的法庭中所说的话。第 8 节下半的请求,也肯定了这样的推理,因为报复的原则只适用于法律,绝不是个人的决定(参,如:申十九 19 以下,及箴二十四 29 )。第 8 节的话符合神一般性的承诺:“伸冤在我” 588 ,而我们还可以参照耶利米书五十一 56 ,神对巴比伦特别的审判。其实后者似乎是本节( 8 节)的依据,因为耶利米书中三个主要的字,与一三七 8 的三个动词都有关 589 ,这不太可能是出于偶然。因此本篇不仅是向当时情况的反应,也是向经文的回应。
当时发生的事件,由第 9 节可以看出,那正是 你待我们 ( 8c 节)之事的反照。“拿……婴孩摔在磐石上”,是在外邦得胜后常有的作法,很多证据可以证实 590 ,巴比伦在攻陷耶路撒冷后,更是毫无自我约束的心态(王下二十五 7 ;哀五 11 、 12 )。若要问,行这恶的人当得什么 报应 ?冷静的答覆应当是“按他们加给别人痛苦的程度来回报”,姑不论实际上应对他们怎么作,或由谁来执行等问题。至于这类问题,新约的答覆是,至终是神“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并且清楚说明,神的忿怒只会临到“刚硬不悔改的心”(罗二 5 、 6 )。
我们感觉,倘若这位诗人情绪平稳下来,他或许会说这类的话。可是此处并非如此,这篇诗是他在情绪白热化时所写的。对于这样的经文,我们建议读者可有以下三种反应。第一,从其中过滤出真正的要点,正如神向约伯和耶利米所行的 591 。第二,去感觉其强度。这样鲜血淋漓的伤口放在我们面前,不容许我们以平滑的答案回覆残酷的事实。若企图将本篇的见证从旧约中删除,就会伤及它启示的价值,因从本篇可以透视人的内心,以及为何需要十字架才能完成我们的救恩。第三,我们的回应也是承认,经过十字架之后,我们的呼召是为和好来祈祷,而非求神来审判。这方面,导论, 42 ~ 43 页有较详尽的讨论。
因此,本诗在圣经中的地位,好像一篇热血沸腾的抗议,让人无法忽视或压抑;它不单抗议某种特殊的残暴行为,而是抗议所有软化人类罪恶的看法,无论是在应得的审判方面,或是罪的后遗症方面;而还有一点很重要,它指出:要让仇恨、苦毒平息,神和人必须付出什么代价。
586 见 M. A. Beek, Atlas of Mesopotamia ( Nelson,
1962 ),插图 219 。
587 B. S. Childs, Memory and Tradition in
lsrael (SCM Press, 1962), p.32.
588 参此处的“ 报复 ”与希伯来经文的申命记七 10 ,三十二 35 ;以赛亚书六十五 6 。
589 在 RSV 中,这里和耶利米书五十一 56 相关的字,分别译为:灭亡者 / 毁灭者(√ s%dd );报复(单数动词) / 报应(√ s%lm );完成 / 施报(√ gml )。但在此必须补充,这里“灭亡者”应读成被动语:参 RV ,“那 将被毁灭的”。
590 见列王纪下八 12 ;以赛亚书十三 16 ;何西阿书十 14 ,十三 16 ;那鸿书三 10 。近代的例子,参 S. S. Stubaf. Haller 所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 Bromberg 所用的办法,即:“抓起犹太孩子的脚,把脑袋朝墙上摔……”(副本译于 P. Joffroy 的书, A Spy for God ( Collins, 1971 ), 292 页。参,同书, 163 页)。
591 见导论 , 37 ~ 38 页。──《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 篇
诗篇一三七篇
137篇
这首短诗很难分类,若把重点放在开头四节,可以称之为团体求告诗,作者被囚巴比伦或获释后,回想当年耶城沦陷(主前587年),自己和同胞被掳情景及异国困苦生活,不觉悲从中来,益增对锡安的热爱。作者可能为圣殿乐师(2节)。137:1
“河”为多数,当指幼发拉底、底格里斯等河及其支流。
137:2-3 把琴挂在柳树上,比喻欢乐的歌止息。诗人为巴比伦人苦待心中悲苦,琴瑟只能奏出悲音(伯30:31)。
137:5-6 “右手忘记技巧”(每个以色列人必须学一技之长)、“舌头贴于上膛”是说不弹琴、不唱歌,因为不能忘记神和耶路撒冷,在异邦强颜欢笑。
137:7 以东人为以扫的后裔,在耶城被围攻的黑暗时刻,以东人幸灾乐祸,趁火抢劫(参俄11-14节)。诗人求神惩罚以东人和掳掠耶城的巴比伦人。
137:9 巴比伦人残忍异常,围城之战中妇孺难逃被杀命运。诗人祈求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