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书第卅三章
赛 33:1> 在我为自己争取一定的权利时,有否想到别人的权利?
33:1 “毁灭人的”是亚述。亚述继续失信,却要求别人信守诺言。我们也容易将自己放在同样自私的位罝上,要求自己的权利而忽视了别人的权利。失信粉碎了信任,摧毁了关系。下决心持守你的诺言,同时求主赦免你过去所失之信。你怎样要求公正,就当怎样以公正待人。
赛 33:2> 你曾这样祷告神吗?
33:2 这些是被留存的义人之言。他们等待神救他们脱离困境。
赛 33:4> 这里所说的是什么?
33:4 见列王记下 19 章 20 至 37 节和以赛亚书 \cs15 37 章 21 至 38 节对战胜亚述的描述。
赛 33:5> 基督掌权时的圣城在哪里?
33:5 基督建立其国度的时候,锡安──耶路撒冷将成为正义之家,因为弥赛亚要掌权。作为世界的光,新耶路撒冷将成为圣城(参启 21:2 )。
赛 33:8> 人间的和约靠不住,你看──
33:8 亚述撕毁了他们之间的和平协定(参王下 18:14-17 )。
赛 33:9> 黎巴嫩、沙仑、巴珊以盛产何物着称?
33:9 这些物产丰盛之地将变成荒野。黎巴嫩以产巨大的西洋杉闻名;沙仑非常富饶;巴珊盛产粮食牲畜;迦密森林茂密。
赛 33:14-16> 先知列举的公义正直的标准,我有没有做到?
以赛亚书第卅三章
敬畏神为至宝(三十三 1 ~ 24 )
本章初读时觉得有点凌乱,把握不到重点,但细读之下,可以发觉内中有戏剧性的描写。背景是主前七○一年,亚述王西拿基立围攻耶路撒冷。
.面对敌人的攻击,以色列人晓得对方的凶狠( 1 ),遂向耶和华发出呼求( 2 ),求祂作百姓的膀臂,遭遇患难时的拯救。
.他们有把握神必拯救( 3 ~ 6 )──神一兴起,列国四散。基于神的本性与过往所施的怜悯,以色列可安心倚赖祂,在面对危难时仍以敬畏耶和华为至宝。
.敌人的侵略带来不少的毁坏( 7 ~ 9 )──这几节形容当时的情景:荒凉、悲哀、衰残、枯干、凋残。求和的使臣也痛哭,在人看来没有盼望,城陷失守似乎是必然之事。
.神的介入行动( 10 ~ 13 )──在危险的一刻,耶和华起来行动。祂可能有所迟延,但从不失时误事。祂兴起消灭仇敌。
.人的回应( 14 ~ 16 )──此段指出两种人的反应:罪人、不敬虔的人,以及公义正直属神的人。
.锡安必安稳( 17 ~ 24 )──耶和华得胜,那强暴的民( 19 ;指亚述)必离开不再出现,犹大的王必再执掌王欢,锡安也必安稳繁荣,因为耶和华必显威严同在。
祈祷 施恩的主,我们等候 ,求每早晨作我们的膀臂,遭难时作我们的拯救。 ──《新旧约辅读》
以赛亚书 以赛亚书 第卅三章 注释
33:1-24
犹大脱离困境,神的国度开展
文中没有道出劲敌的身分,但显然是指主前七○一年兵临耶京的亚述
。
1-6 求生施行拯救
1
谴责敌人,并声言他们必自食其果。
2-4 求神帮助施恩
3
「喧嚷的响声」:指神显现时有雷声相伴(参29:6)。
4
敌人反倒被先前受压者(犹大)所掠夺,如禾稼被蚂蚱、蝗虫
尽吃光。
5-6 先知为着神必施行的拯救而赞美
5
「耶和华被尊崇」:指神克制百姓的仇敌,显出 与异族的异
像不同。
6
「你」:指犹大。
7-12 神兴起将百姓的劲敌除灭
百姓受到羞辱,落在困苦的时候,神便起来为 的百姓杀敌。
7
「豪杰」:即犹大的杰出人物,显然指下半节的使臣。他们负
责与亚述周旋求和(参王下18:14)。
「在外头哀号」、「痛痛哭泣」:使节因求和失败而痛哭。
8
「大路荒凉,行人止息」:犹大衰落,不再有先前的繁荣。
下半节指亚述背弃和约,进侵耶京,要毁灭犹大。
9
利巴嫩、沙仑、巴珊、迦密都是植物生长繁茂的地方,先知以
它们的凋零象徵整个圣地(巴勒斯坦)被亚述军蹂躏的情景。
11
「你们」:指亚述。
「糠」、「碎」:亚述的计谋(「怀」、「生」)只不过
是无用废物,不能成功。
「你们的气」、形容亚述向犹大发出毁灭的怒气。
12
「列邦」:指犹大的敌人,包括亚述。
「已烧的石灰」:参摩2:1。
13-16 犯罪的子民不能与神同住
神不偏待人,除非 犯罪的子民悔改,否则不能站立在 的面前。
13
本节承上转下,表明远近的人皆当承认相信神的作为,犹大人
也不例外。
14
「吞灭的火」、「永火」:对罪人而言,神是审判的烈火。
(参申4:24; 9:3)
15
与神同住的人必须诚实无伪、不贪不义之财,不与人行恶、远
离恶事。
16
本节指出与神同住者的福气。
17-24 将来犹大的荣耀
在神的救赎下,犹大的版图扩展,四境平安,不再有外敌的威吓,百
姓生活康泰,神与他们同在。
17
「王」:有学者认为是弥赛亚,或认为是犹大的君王,不过,
更有可能是耶和华自己(见22节)。
「辽阔之地」、描写版图之大。
18-19
从安稳的日子追忆昔日被外敌压逼的情景。
18
「记数目的」:负责数点贡银的。
「平贡银」:负责称贡银的重量。
「数戌楼」:负责数点要攻取的犹大据点。
19
操异邦乡音的外敌不复见於境内。
20
百姓定居耶京,国泰民安,常守宗教节期。
21-22
耶和华神的同在使犹大如江河宽阔之地,外敌不能闯入骚扰;
要在他们中间秉公行义,保护他们。
23上与23下是耶京现在与将来的对比:现在耶京好像摇摆不定,不能
扬篷航驶的船只,可是将来他要兴起,瓜分从敌人得来的战利
品,连不能走路的瘸子也有一份。
24
「病」:昔日犹太人认为疾病是神对犯罪者的惩罚。这里的意
思是:百姓的罪孽既被赦免,疾病当然消失了。
讲道材料
以赛亚书第卅三章
毁灭者(卅三 1-12 )
第卅三章具有一种神秘、戏剧化的特质,可以与一些诗篇(例诗四十六,八十二)及启示文学(例珥,赛廿四)互作比较。此处的奥秘是关乎谁是不同段落的讲者(卅三 1 , 2-6 , 7-9 , 17-24 ),以及谁是那‘毁灭人的’( 1 节)、‘豪杰’、‘求和的使臣’( 7 节),并在戏剧中的其他角色。本章的位置亦是一种鲜明的分隔:第卅二章新时代的异象包含了终结性的语调,而第卅四至卅五章则开了通往‘巴比伦章节’(第四十至五十五章)的路。正如约伯记第廿八章,此章位于以赛亚书正中位置的经文亦具有古典戏剧中合唱部分的元素,以一些在整个以赛亚式传统中最原创与刺激的意象( imagery ),来为本书余下的部分作出总结与评论。从许多方面来说,这都是全书的关键章段。
在希伯来文中,第一节略似某种咒语。其开首的惊叫语‘祸哉!’(连带与第五章的‘祸哉’语信息一起来讨论)以及其四句短句,开首均是押韵( shoded...shadud...boged...bagedu ),这是不能以另一种语言完全表达清楚的,而这亦是指向某种宗教礼仪上的颂唱。
以现在的处境来看,例如在卅一章八至九节之后,与第卅六至卅七章之前,‘毁灭者’很自然地被解释为亚述人或他们的君王。但在其可怕的相同例子‘论海旁旷野的默示’(廿一 2 )中,这却可以是指向历史之外的超自然执政与掌权的势力,而一些线索亦显示本章稍后部分可能含有此意( 7-8 节)。
接 第一节咒语之后的便是祷告( 2-9 节),其开首‘耶和华啊,求你施恩于我们,我们等候你’很像某些诗篇(例四十六,五十一,五十六,八十六)。留心在此‘救恩’(希伯来文 yeshu'ah )一词,如何与‘膀臂’连在一起,相对于其颇为抽象的对译词‘救恩’( Salvation ),显明此词是如何的生动有力与具体。
‘早晨’的时刻,是表示当黑暗飞逝(例伯卅八 12-15 ),新盼望如曙光初露(例诗四十六 5 ,新英译本作‘日破之时’,标准修订本作‘刚天亮’;五十九 16 )。这亦是先知得默示的时刻(赛五十 4 ;结十二 8 )。
以赛亚书第卅三章的三至六节是对上帝有能力胜过罪恶的信心认信,与诗篇九十三篇四节之类的经文互相呼应:
耶和华在高处大有能力,
胜过诸水的响声,洋海的大浪。
‘尊崇’( 5 节)一词教人想起建在岩石上的山寨(例诗十八 2 )。第三节的‘响声’(或声音)表示神明显现,或上帝显现的雷声(出十九;摩一 2 ;赛十七 12-13 )。上帝藉此向那些不法之徒施行其权柄,并且建立公义与救恩,伴随 稳定、智慧与对耶和华的敬畏(十一 1-3 ;箴一 7 ,九 10 )。‘救恩’在此节的希伯来文是众数,即‘上帝介入的许多行动’(正如廿六 18 ;标准修订本作‘释放’)。此种用语是来自‘皇室诗篇’(例诗二,十八,四十七,一一 ○ ,一三二)与先知书(例赛十一,卅二),这些均与锡安的福祉有密切关系。
这些威胁锡安稳定的不法因素,‘众民 …… 列国’,正如第一节的‘毁灭人的’一样,毫无疑问包括了亚述的军队。但亦是远超乎此的象征,正如许多诗歌清楚表明:
外邦喧嚷,列国动摇,
上帝发声,地便镕化。(诗四十六 6 )
以赛亚书十七章十二至十四节亦是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同样这亦可应用到以赛亚书卅三章四节‘毛虫’(或‘蚂蚱’,新英译本),以及约珥书一章四节的‘蝗虫’。此处的希伯来文在理解上有些困难,但其意象的要点却是清楚的。
本诗第二段( 7-9 节)回到开首( 2 节)提及的危机:‘地上悲哀衰残’( 9 节)。同样地,此处所想及的景象可以是敌人的占领(例一 7-8 ,七 17-25 ,卅六 1 ),但这却无法解释第七至八节中所指的‘豪杰’是谁,及什么是‘盟约’与‘证言’(译注:参吕振中译本)。‘豪杰’是传统的翻译(标准修订本,新英译本),此字的希伯来文( er'elim )像谜般难明。其他的翻译则是根据‘亚利伊勒’(廿九 1 ),作‘耶路撒冷人’或甚至‘上帝的狮子’,此为犹大的徽号,模糊地出现于另一处难解的经文(廿一 8 ,参该节的释义 ── 毁灭的异象 )。犹太的解经家将此说成‘死亡的使者’,与‘求和的使臣’相对称。译作‘使臣’(标准修订本)或‘那些差往求和的’(新英译本)一词,乃希伯来文标准译为‘天使’的词语。如果我们在此接纳校勘卅三章八节的字为‘证言’,其原来的意思为‘保护者、守望者’(即‘守护天使’),那此段经文的超自然层面的意义就很明显。这里的争战不是与血肉相争,而是与天空天军的成员,‘上帝的儿子们’(例创六 2 ;伯一 6 ,二 1 )相争。这可能是我们得以瞥见从启示文学中(例但十至十二章;启十七至二十章)较为熟悉的永恒真象,这亦早已见于一些较早的经文,如以赛亚书廿四章。诗篇八十二篇是较诸其他的经文更能提供此种思想方式与古以色列礼仪之间的关系;以赛亚书卅三章是另一个例子。
在其他地方,利巴嫩、沙仑与迦密,因 上帝的介入拯救而欢欣(例卅五 1-4 )。但在此我们看见大地在胜利前的图画,当天军仍受 ‘毁灭者’的控制;而挪亚之约(创九 8-17 )与列祖之约(创十五;十七 1-8 )则暂时遭破坏。可能在约伯记五章偶然提及的自然之约,为这些经节的意义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
你遇见灾害饥馑,就必嬉笑,
地上的野兽,你也不惧怕。
因为你必与田间的石头立约,
田里的野兽,也必与你和好。(伯五 22-23 )
第十至十二节的‘救恩神谕’(参四十一 8-20 的释义 ── 不要害怕,亚伯拉罕的子孙 )回答了第二节及下文的祷告。击败仇敌( 3 节的‘众民’)是视为由他们自己的罪恶所引发的战争:他们就如糠郱、碎祂或荆棘,由他们自己燃点的火焰所烧毁。‘你们的气如火’( 11 节)使人想起一些喷火的怪兽(像约伯记四十一 19-21 中的利维坦怪兽 Leviathan ),并非完全按字面解释,却喻示因 讥诮(诗一二三 3-4 )或毒计(赛五十 11 )而来的破坏力量。
江河宽阔之地(卅三 13-24 )
本戏剧现在由上帝转至人,由天廷转至耶路撒冷,由‘居在高处,勃然而兴’的万王之王转至‘行事公义,说话正直’的人( 15 节)。本段是以诗篇十五篇与廿四篇相似的对话作开首,那些接近圣殿的人接受挑战说:
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
就是手洁心清 …… (诗廿四 3-4 )
此情景的以赛亚式异象是十分戏剧化的:罪人与不敬虔的人要面对‘吞灭的火’与‘永火’( 14 节),这教人回想起以赛亚在第六章的经验,及六十六章廿四节所表达的地狱之火。义人的赏赐不只是得以进入圣殿那么简单(‘他必居高处 …… ’卅三 16 );而第十七至廿四节的荣美异象亦远超乎诗篇廿四篇八节‘荣耀的王是谁呢?’两处的祭礼背景可能相同,但此处的记载则更为丰富。
‘你们远方的人,当听 …… ’( 13 节)预先揭示了随后经文不断出现的主题(例卅四,四十一,四十九,五十一章)。‘不敬虔的人’一词在圣经的希伯来文中并不罕见:我们曾于九章十七节与廿四章五节中遇见此字译为‘污秽’。
第十四节的问题似乎更像是那些面对神圣圣洁之火的人的反应,而不像是那些接近圣殿的人,正如以赛亚自己在第六章中所说:‘祸哉!我灭亡了’(六 5 )。虽然这里的形式是问题,但这几乎是等同于认信我们没有一个人‘能与吞灭的火同住’。
第十五节所列举的美德包括了两个正面与四个反面的例子。正面的包括了‘正义’( tsedek )与‘正直’(新英译本作‘说出真理’)。反面的是 不 剥削穷人、 不 接受贿赂、 不 参与设计谋害、 不 对别人的受苦幸灾乐祸。最后两点需要加以解释。登山宝训亦包括了相同的教训:‘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 …… 只是我告诉你们,〔即使你们想及杀人,你已违背了律法〕’(太五 21-22 )。‘(眼)看邪恶’(卅三 15 )亦可以有相同的意思,但或许将此成语解作幸灾乐祸地凝视一些不幸的事,更合乎惯用的语法(例诗廿二 17 ,一一八 7 ;结廿八 17 ;弥七 10 )。此段与诗一 ○ 一篇的相似之处暗示了此处的礼仪是源于迎接君王作为人民代表进入圣殿之用。
第十七至廿三节人物的转移(在 16 节‘他必居高处’之后为‘你的眼’),可以表示说话者的转移,正如圣殿的祭司向 新加入的敬拜者(君王?)说话。在此情形下,本段经文谈及敬拜者对新耶路撒冷的异象,‘安静的居所,不挪移的帐幕’( 20 节),而十七节的王应为上帝,正如六章五节一样。第廿一与廿二节亦支持此看法。这是‘行事公义’者( 15 节)能看见的,这是一种盼望的异象,用以平衡本章上半部荒凉与绝望的景象。另一选择是撇开任何宗教礼仪上的关连,视此为一首弥赛亚诗歌,正如在上一章,或九 1-7 与十一 1-9 所见。但这却仍然未能解决说话对象为谁的问题。
如果我们接受第一种的看法,那么上帝在其君王的极度荣耀中,打败了虚无的权势(五十二 7 ;诗八十九,九十三,九十五至一百篇),首先比美为‘辽阔之地’( 17 节),然后又与‘江河宽阔之地’相比( 21 节)。第十八至十九节可能受亚述侵略者的记忆影响,他们要求进贡(王下十八 14-16 ),并且不只一次提及其恶劣的言语(例廿八 11 ,卅六 11-13 )。但其整体的效果却是超越了历史的事件,正如一些锡安的诗篇极美丽的呈示(如诗四十六,四十八,一二二;参赛廿四)。
‘我们守圣节的城’( 20 节)是十分惊人的句子:‘城市’一词是诗意的用语,教人想起第一章‘忠信的城’( 21 , 26 节)与廿四章十节‘荒凉的城’。‘圣节’的观念,强调所有包含祭祀的敬拜都必须在耶路撒冷举行,而大多数的圣节都是与农耕年节有密切关系。故此‘我们守圣节的城’一笔过描绘了一幅持续繁荣与和平的图画。另外同样生动的意象为‘安静的居所’(或以新英译本作‘安慰之地’更佳),与‘不挪移的帐幕’,特别是我们要知道希伯来文‘帐幕’一词可以完全等同于现代‘家’的联想,而与设营完全没有多大关系:
你必知道你帐棚(新英译本作“家”)平安,
要查看你的羊圈一无所失。(伯五 24 ,参新英译本)
以赛亚书卅三章廿一至廿三节包括了一个精细的隐喻:耶路撒冷是比喻为在上帝‘江河宽阔之地’般慈爱中行驶的船。同样对上帝之城相似的想法,亦可见于五十九章十九节与诗四十六章四节。不会有来自埃及(十八 2 )或他施(廿三 14 )或巴比伦的外来军舰和国家的船搅扰这平静的水域。她的帆会被‘耶和华之气’(五十九 19 )所充满。第廿三节是敌人肆意攻击耶路撒冷的嘲讽。但这却是柔弱的声音,早已被廿二节的确信所淹没,此节发出凯旋的欢呼,可说是那些称为‘登位诗’的以赛亚式版本:‘耶和华作王’(例诗九十三,九十五至一百篇)。
最后的经节是有关医治病人与赦免罪人,此两个过程是紧密地互相关连(卅八 16-17 ;诗一 ○ 三 3 ;太九 2 )。‘许多’(参标准修订本卅三 23 )一词是基于一段十分困难的希伯来原文,若稍作校订则可译作:
那时瞎子必分得许多掳物,
瘸腿的也必将掠物夺去。(参新英译本与吕振中译本)
故此节使人想起大 攻取耶路撒冷的故事:
住那地方的耶布斯人 …… 对大 说,你若不赶出瞎子、瘸子,必不能进这地方。(撒下五 6 )
不过,在此提及瞎子与瘸子,还有说及医治病人的经节,这些可说是作为涉及善恶力量之间戏剧性斗争的一章颇为意外的结束。故此有些看法认为,不论是此处或撒下第五章,译为‘瞎子’一词应为‘守护者、守望者’(与第 8 节的用词一样),而‘瘸子’应译为‘保护者’。在卅一章五节译作‘保护’一词(新英译本作‘监护’)是与‘瘸子’一词有密切关连。若按此解释,耶路撒冷的‘守护天使’最终战胜了‘毁灭者’。人与自然之间的盟约被重新订立( 8 节),而对亚伯拉罕与其子孙的应许亦得以满足:
我已赐给你的后裔,从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就是基尼人、基尼洗人 …… 耶布斯人之地。(创十五 18-21 ) ── 《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以赛亚书
5. 抢掠者/亚述有祸了(三三)
三三 1 ~ 6 亚述自食其果,尝到毁灭和诡诈的滋味( 1,2 节)。神的百姓向耶和华祷告,祈求祂拯救他们脱离苦难的日子。当神采取行动时,巨大的响声使列邦仓卒逃跑。犹太人有机会扑向逃军的战利品,彻底地掠夺。基督登上王位,以公平公义充满锡安; 使一生一世稳定,又加给祂百姓丰富的属灵宝藏。
三三 7 ~ 9 这几节经文重提旧事,讲到希西家差派求和的使臣到西拿基立那里,被他罚银子三百他连得,金子三十他连得(王下一八 13 ~ 16 )。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收买这个亚述王。他进军犹大,留下被蹂躏和痛苦的痕迹。
犹大的使臣为未能达成使命而苦苦哀哭。亚述背约不守诺言,入侵犹大。风景秀丽之地变成一片荒凉。
三三 10 ~ 12 在千钧一发之际,耶和华及时兴起对付敌人。祂以辛辣的讽刺,形容亚述要怀的是糠秕,要生的是碎秸。换句话说,他的筹算是徒劳无功的。他向别人所发的怒气,必反过来彻底地吞灭他自己。焚烧的石灰和荆棘,指完全的审判。
三三 13 ~ 16 有说话对不虔的外邦人(你们远方的人)和锡安背道的犹太人(你们近处的人)说,在神审判的火中,在祂燃烧的忿怒中,惟一能存活的,是那些行事公义,远离各样恶事的人。
三三 17 然後,信主的余民必安稳而满足地看见王的荣美,和疆界大大扩阔之地。郭楝用这节经文作为他一首诗歌的主题:
当恐惧的阴影除掉, 幽暗之夜变成白昼,
在那遥远之地, 我必看见王的荣美。
曾被杀的羔羊, 我必看见祂的荣耀;
所有赎价已偿清, 我当怎样传扬这故事!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赞美曾被杀的羔羊;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阿们。
三三 18,19 亚述秤出纳贡的金子;他的探子数算城内的戍楼,准备攻击;犹太人身处亚述人中,听见那不懂得的言语;以上种种惊吓的时刻,都变成无伤大雅的回忆。
三三 20 ~ 22 在千禧年的锡安,将再一次举行圣节。锡安城象一个紮得稳固而长久的帐幕。对锡安而言,耶和华必作她的一切,好象一条河对一座城那样重要──保护、水源、美丽。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就没有敌人的船来往,也没有威武的船经过。
三三 23,24 解经家对第 23 节上半所指的是耶路撒冷还是她的敌人,各持异议。如果指锡安的敌人,就是描述任何打算攻击耶路撒冷之船只的命运;如果指耶路撒冷,第 23 节就指百姓自己的软弱无能,描述他们不能为国家掌舵;或更可能的,描述他们以绳索、桅杆和帆安排居住的地方。
以赛亚书 33:1
祸 哉! 你 这 毁 灭 人 的: 这 个 预 言 当 时 应 验 在 亚 述 人 身 上, 最 终 将 应 验 在 敌 基 督 者 和 撒 但 身 上 ( 参
启 19:20 ; 20:10) 。
33:2
2~9 耶 和 华
啊! 求 你 施 恩 于 我 们: 这 是 义 人 祈 求 脱 离 仇 敌 之 手 的 祷 告。
33:14
14~16 能 与 吞 灭
的 火 同 住: 以 赛 亚 细 致 地 刻 画 了 神 子 民 中 那 些 经 过 审 判 之 火 仍 能 存 留 的 人 —— 他
们 是 生 活 敬 虔、 与 神 密 切 相 交 的 人, 其 特 征 如 下:
1. 遵 行 神 律 法 的 公 义 要
求。
2. 言 语 诚 实, 毫 无 虚 谎。
3. 弃 绝 不 义 之 财。
4. 远 避 一 切 犯 罪 残 暴 之
事。
5. 不 以 他 人 的 恶 行 为
乐, 也 不 喜 爱 观 看 罪 恶。
33:17
17~24 王: 这 很 可 能 是 关 于 神 未 来 国 度 的 预 言, 其 中 掌 权 的 王 就 是 弥 赛 亚 —— 耶
以赛亚书
注释
三十三 1-24 渴望自由
这章经文有如诗篇,其中不断转变着情绪和讲者,似乎是在国家急难之时,为公众祝祷之用(比较 10-12 节神之回应与诗六十 6-8 ,以及 13-19 节之对话与诗二十四 3-6 )。
三十三 1-9 渴望平反
在这段落中,斥责( 1 节)、祈求( 2-4 节)、赞美( 5-6 节)及哀悼( 7-9 节),迅速的交替出现。
第 1 节所指「毁灭人的」,也许是代表所有作尽恶事,却不知已为自己积蓄了报应的人。
第 2-4 节是向神的祈求,将使人有超越的眼光。我们不单仰望神至终的审判( 3-4 节),祂大能的手( 2 节)也可满足每日所需(参五十 4 )是与第 4 节相对。
第 5-6 节描述真实的喜乐及永恒的珍宝,这都总结于「敬畏耶和华」──天上的主与地上仆人的关系正是那珍宝,而不仅是进入珍宝的钥匙。
第 7 节可比较三十六章 2 至 3 节、 22 节。
第 8 节提到「大路荒凉」,使人回忆起底波拉以前的苦况(参士五 6 );她的胜利使人民脱离苦境。
三十三 10-16 神的回应
神干预的行动不仅限于仇敌身上( 10-12 节),也会烧尽锡安的邪恶( 13-16 节)。
第 14 节「吞灭的火」不仅指神对罪不能容忍;从另一角度而言,也可指罪人的自我焚烧( 11-12 节),这都是由于他们虚妄的追求( 11 节上),以及过分的野心( 11 节下)。有关这自我毁灭的主题,可参一章 31 节及三十章 13 节的暗喻。
第 14-16 节的话使人想起诗篇十五篇及二十四篇 3 至 6 节。有人提出这些话是基于进入圣所的条件(例如出十九 14-15 )中,有关道德的内容。
第 15 节注意所包含的清教徒主义思想:强烈地谴责不良的习惯、言词、思想及感受。这节经文似是充满负面意义,却是要澄清「清心」之意,也为 17 节铺路。
三十三 17-24 神应许的福
第 17 节上的应许,加上 15 节末句的话(比较太五 8 ;对比六 5 的失望),是本段的关键。其它的方面都是基于此(宽广的田野, 17 节下,使得解围城之困的居民喜悦地远眺;而宁靖的「锡安」再成为朝圣之地, 20 节),往日之暴力及侮辱已成追忆,更使人对现今的境况满怀热望( 18-19 节);人的眼目都转向主,靠祂得力,奉祂为主( 21-22 节)。「设律法的」、「审判我们的」、「王」这些充满权威的名衔,常是使犹大及我们感觉不敢亲近的,却将是这安稳境况的巩固基础。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赛亚书第三十三章
f. 第六个祸哉:至终安返家园(三十三1~三十五10)
这六个祸哉的平衡,一直延续到这最后一个。首先,与它平行的第三个祸哉(二十九15~24)全是异象,论到末世,而这一个也相同。从字里行间虽可看出历史事件,但引人注目的,则是将来那未注明时间的光景。这两段有许多类似之处,相仿的主题如利巴嫩(二十九17,三十三9,三十五2)、瞎子与聋子(二十九18,三十五5)、救赎(二十九22,三十五9~10),和灵性的更新(二十九24,三十三24,三十五8)。第三个祸哉的重点是世界和「雅各布后裔」的改变,这两方面在此都按着旧约的方式加以扩充。第二,第六个祸哉是接续第五个而来。简言之,王的主题(三十二1)在三十三章加以发挥;前面所暗示,伟大的黎明之光出现以先会有的灾难(三十二19),在此成为三十四章的「内容」;而未来神百姓在环境与生活上将蒙受的祝福(三十二15~18),在三十五章中有优美的表达。这几章的纲要可以简述如下:三十三1~12为前言,素描出锡安的救恩(1~6节)与百姓的审判(7~12节)。接下来为两则普世的宣言(三十三13,三十四1),前一则论及锡安与她的王(三十三13~24),第二则论到最终的倾覆(三十四1~17);最后,还有尾声:赎民从更新的世界前往锡安来朝圣(三十五1~10)。
终极的事实:救恩与忿怒(三十三1~12) 在三十27~33,以赛亚用神倾倒亚述作例子,引证神最终将在世上采取的行动(三十28)。在目前这段经文里,亚述隐藏在毁灭人的和行事诡诈的等说法(1节)的背后,审判临及众民(3、12节)。但这里同样有最后一刻得救的感受。神的子民在一天过一天的挣扎中(2节);在垂死的世界里充斥着绝望的气氛(7~9节);而接下来则是戏剧化的三重现在(10节)。
1~6. 锡安的拯救。拯救最后总会临到锡安。
1. 毁灭人的……行事诡诈的:背景是亚述的两面作法,一方面似乎接受希西家的赎金(王下十八13~18),另一方面却继续攻打耶路撒冷,彷佛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正如二十一2,二十四16,以赛亚认为这种两面的作法,正是这个世界对道德的态度,一直到末期都不会变。不被毁灭:当时的亚述,以及后来世上接续亚述的权势,都会「没事」。不以诡诈待你:他们并非因别人行诡诈,而以诡诈回应,完全是因缺乏道德的顾忌。你行完了:在神的治理之下,世界有其公平报应的体系。犯罪的必受到当得的责罚。
2. 上主啊:在是非颠倒的世界(1节),神的子民透过祷告,支取天上的能源。施恩:见三十18。渴望(和合:等候),正如三十18,应当是「等候」(√qāwâ)这正是余民的标志(八17,参四十31)。我们的力量:直译「他们的膀臂」。「膀臂」是在行动时表明力量的器官(五十二10)。这里可能让我们瞥见以赛亚时代实际所用的仪式,带领的人会祷告说:「每早晨作他们的膀臂」,会众则回应说:「遭难的时候为我们的拯救」。这里没有以散文的方式说,每一天(早晨),在面对困难(遭难)时,神的子民定意祈祷;以赛亚似乎悄悄放入一块小浮雕,刻划出真正的祷告景象(徒四24以下;十二5)。
3~4. 聚光镜又转向世界。祈祷的百姓(2节)表明他们有信心,整个世界在神的能力面前无法自救(3ab节),终将彻底溃败(3cd节)。奔逃……四散是表确定的完成式:「一定会/注定会」。兴起:坐在宝座上的主在等所定的时刻来到(来十12~13),而时刻一到,面对全世界无数武装的群众,祂只需要站起来就够了。战争(所掳的)还没有开始就退出了(启十九19~20)。人要突袭(和合:在其上):这个动词是单数分词,没有主词──「有一个突袭」。如果这是指人的活动,便是指人兴奋地进入神所赢得的胜利中,但是此处更可能是指神的作为,把掳物带走,显明彻底的胜利(五十三12)。
5~6. 以赛亚从挫败的世界(3~4节)转到未来的锡安。神兴起战争(3节)。当祂被高举的时候,锡安会如何?神不会改变,祂居在高处,那废掉人权势(3节)、拿尽万国掳物的(4节),便是这位超越的神,是他们所要面对的那一位。首先(5b节),祂会采取行动,使锡安成为祂所应许的样式(一26~27),行为公平、原则公义。其次(6a节),祂自己将成为锡安的稳定力。过去他们曾经历痛苦(2节)的时期(ʿēṯ;和合:时候),如今情况颠倒过来,他们会进入真正安稳的时期(ʿēṯ;和合:一生一世)。第三(6b节),神会成为祂百姓的资源。丰盛(来自√ḥāsan,「强壮」)指实际生活的资源。救恩在此是加强式的复数,所以 NIV 有 rich 一字,表明神足够供应所有急切的需要。智慧是对实际事物的了解,以及对生活的安排。知识是指对真理的认识,是二十九18的结果。敬畏……:直译为「对神的敬畏,是他的珍宝」。这里「他的」是指谁?锡安为阴性,而这一段里又没有提到犹大。所以,这里应该是指神。二十九23曾提到的祝福之一,就是在神面前的「敬畏」。以真正畏惧的态度来敬畏祂,并不是人所蕴育对神的感情作用,而是神的一项恩赐,赐给祂愿意祝福的人。
7~12. 世界的审判。神兴起的时刻(3节)已经来到(10节)。
7~9. 亚述危机为这里的背景,而此处呈现的,则是当神兴起、施行审判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在祂面前崩溃。豪杰:聚集起来,要反叛亚述的众军,发现自己没有希望时,已经太迟了(三十七3),不单人的武力无用,人的智慧也无功:所派遣的使臣(王下十八14),因为对方诡诈背约,只能痛痛哭泣。而这些与亚述相关的事件,只不过反映出末世的一些光景。人不要神,光凭着自己的力量与智慧,将世界联合起来的努力,最后必定崩溃,力量耗尽(7a节)、智慧落空(7b节)、忙碌的世界寂静无声(8ab节)、道德上背信无义(8c节)。见证原是「城市」(和合:城邑,见 NIV 小字)。亚述要征服世界,结果踪迹所至,只留下废墟。到了末世,为了整合世界的秩序,会有一按照人的原则运作的世界之城(二十四10),而这城将坍塌,人的生命也一文不值(8d节)。创世记三18由荆棘开始的咒诅,最后(9节)将发展成大自然整个的凋敝。利巴嫩代表过去一贯的情形;沙仑,代表美丽;巴珊,代表肥沃;迦密,是「花园地」,有计画的种植。凋残只出现在这里,和与这里内容类似的十九6,意思可能是「(被虱子)爬满」,而这里的有害物毒性很强,甚至利巴嫩都荒废了。人类的罪对环境的影响,开始、逐步发展、直到最后的光景,正是如此。
10~12. 起来:神的兴起(参3节)同时产生两种结果,罪的自我毁灭(11节),和神以火来审判的行动(12节)。怀的……生的:过去的决定所带来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有种必有收(加六7)。没有神的生命是糠,所生的是碎,而那摧毁的工具乃出于同一结构:你们的气。无论就终极的原因(生),或眼前的光景(火)而言,罪人都是自己灭亡的原因。不过,这里的被动式,已烧……焚烧,指出另有一运行者。石灰,强调火的猛烈。像应该省略,而加上「在火里」。「火」是神的圣洁在工作,敌对罪与罪人。罪造成的悲剧,就是使生命变成碎秸;它的危险乃在惹动神的忿怒。
第一次的普世宣告:新的锡安(三十三13~24) 现在以赛亚把我们带进那人人所期待的锡安当中。他已经说明了这座城的大原则(5~6节);如今他要描述其中的百姓和君王。这一段最中央是20节,平安之城;它的两侧提到王的同在(17~19、21~23节);整幅图的前后则是锡安百姓的画面(14~16、24节)。
13. 呼召。远处与近处的对比,表明全面性。以色列在敬拜的时候,总有普世性的意识(诗四十七1,九十六3、10,九十八4)。这便暗示,神的自我启示,以及祂拯救的作为,不单是为着祂的百姓,也是为着全世界的人(参二2~4)。世界必须聆听我所行的(徒二11)。大能(geḇurâ)是战士的能力,成全的能力。由听和承认(直译「知道」)来看,要赢得世界,不是靠展现超然的力量,而是以真理来说服。
14~16. 锡安的百姓(第一部分)。第一(14节),百姓领会到罪的严重性,明白罪人不可与圣洁的神同居。罪人(ḥaṭṭāʾim):见一28,三十1。罪是一种亏缺(罗三23)。不敬虔,意思是「亵渎」(九17,十6,二十四5,三十二6),含有污蔑神的本性、不在乎祂等意。烧(和合:火)在利未记六9是指「祭坛的炉」,因此与亚利伊勒(二十九1)的意义相同。神的坛上一直有火在烧,宣告神的同在。这火是威胁(吞灭),也是不改变的事实(永)。住是暂时居住的动词,指本来没有权在该处。
不过,要进来住是有条件的(15节)。这一节是所谓的「入门仪文」(如:诗十五,二十四3~6),即,凡想要进入神的院中,必须通过一道正式的检验,才有入门的权利。以赛亚诗中的顺序完全合乎圣经:百姓在听到赦免的恩言之前(24节),必须先面对神律法的严厉,因为惟有符合律法要求的人,才能进入新的锡安。这里所有的动词都是单数,指出是向个人的要求,同时亦包括了各个方面:行事,涵盖一个人所有外在的生活模式、个性表现;公义(直译「在公义中」)是加强式的复数,指各样的事、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公义。第二,话语上的直爽:正直意即「直」。第三是财务方面,尤其指获得钱财的方式:欺压,拒绝以压低人来得利;贿赂,拒绝以牺牲真理来得利。第四,有关心思:耳会听别人的话、眼会看所想看的,这些乃是塑造人思想的管道。谋杀的计画直译为「听到流血之罪」,或是让听到的人会在神面前犯下罪,或是聆听别人怎样犯罪。对于如此公义的人,无比的特权将为他开展(16节):与神相交,即,居(锡安的)高处;有安全:保障是「最高的安全」,被置于人无法可及的高处;并有供应(粮与水)。
17~19. 锡安的王(第一部分)。以赛亚铺叙出王个人的吸引力(17a节)、他国度的辽阔(17b节)、从前一度猖狂的仇敌不再出现(18节)、外邦的侵占也都消失(19节)。你的眼必见:即,你会亲眼看见。除了不犯罪的人(14节)、并行出律法那不可能达到的要求(15节)之人,还有谁能来到王的面前,亲眼目睹他的美好(荣美;诗四十五2)?这个问题需要答案。在希伯来文,王没有定冠词,就像三十二1,这样的不定式是为了强调的缘故。如今不但能享受王的同在,更能因不受从前敌人的骚扰而欢喜。这里对官员的描述很笼统。大官(和合:计数的)是「那写的」,平贡银的是「那称重量的」,数也是「那写的」。或许第一个在列出要发配的囚犯,第二个在登记掳物,第三个在数点破坏的建筑物。然而这些人,连同他们的部队,和他们听不懂的话,都成了过去的事(不再;和合:不)。不会再有分心的事,妨碍我们在那「一位王(你们知道我是指谁)」面前的专心思想。
20. 和平之城。这是本诗的心脏。看(√ḥāzâ)与17节的见是同一个动词。这个字的本身只是指单纯的「看」,但是在此却是指留意观察这座城,正如王的荣美所要求的观看。我们的守圣节:锡安最重要的特色,是她在宗教上的特权,及与神欢乐的相交。过去重要的节期,是在记念出埃及和救赎(申十六1~17,请特别注意3、12节;利二十三42~43)。所以未来的锡安是以救赎为中心的城市。安静:「不受搅扰的」(三十二9、18)。不挪移……拔出……折断:以赛亚从救赎中心谈到锡安的稳固:外面不受威胁,永远无需迁移,内在也没有软弱足以威胁(绳索、橛子)。帐幕是追忆旷野的日子,常被认为是与神同行的理想(耶二1~3),只是在此,帐幕的桩可以永远不再移动,表明旅行已经退出,游人终于安抵家园。
21~23. 锡安的王(第二部分)。这里有两个交替的思想:大能的神(21a节);多水而无船(21bcd节);神是王(22节);无助的船、丰盛的掠物(23节)。在平行的经节内(17~18节),以赛亚介绍了王和他辽阔的土地;此处则描述王和他宽阔的海洋。所以,事实上他乃是万有的王。他也是上主,那位神性的王(九6)。大能的(ʾaddîr,诗九十三3;和合:威严)是指绝对或辖制的能力。我们,意思是「属于我们」,或「在我们这边」。河是「尼罗河的水道」,暗示好像在埃及一样,水的供应无穷无尽。荡桨……威武的船:这段经文或许可指军舰,即:虽然水很多,也不会有从海上来的攻击。不过此处所用的字本身却未明确这样表示。威武是 ʾaddîr,像前面一样,但意思可以指「能够制服大海」。若是如此,这里的思想便是指没有贸易的往来,暗示锡安的自给自足。这个想法可配合22节的解释:我们有上主,还需要什么!祂是审判的主,足能带领、得胜、治理,就像古时的士师一样;设律法的,足能在日常的事上引导我们;不过,祂与从前断续出现的士师不同,祂乃是王,永远在位,有能力拯救。这最后一个功能,此处以生动的图喻来说明:一艘残破的船,却是载满了丰富的掠物(23节)。锡安这艘「国船」的确毫无办法,可是尽管它绳松篷落,却仍能得到掠物!掳来的物……掠物:战争已打完,胜利已获得──当然是那位拯救之王的功劳!
24. 锡安的百姓(第二部分)。在13~16节中,锡安的百姓在圣洁的神和祂律法的要求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完全无助;但是17节却说,有人能享受亲眼目睹王的荣幸。这里第二次看锡安的百姓,则是一项没有说明的说明:锡安的百姓是得赦免的罪人,可是这里没有说明他们是怎么得赦免的,也没有说明他们如何达到了律法的要求。前面一段可谓「律法的响雷」,如今雷声已息,而由福音来取代了。锡安城里没有疾病(病了),也没有罪恶(赦免)。这可以解释为身体与灵性都十分健壮,也可以视病为象征的说法(如23节的瘸腿,参:五十三4;诗一○七17~20),即,罪的毒害已经消除,罪孽亦无一存留。赦免(nāśaʾ):「举起、担负、带走」。这个用法来自承担罪的「代罪山羊」(利十六21),以色列的罪孽都放在牠身上,由牠带走,永不再见。所以,以赛亚在这里只是说,「至于住在其中的百姓,罪孽都会被带走」。罪孽(ʿâwôn):见一4,六7。
基督教圣经 www.godcom.net
以赛亚书
以赛亚书第三十三章
33:1 本章的历史背景是《王下》18:13-37。“毁灭”者指亚述王西拿基立。耶和华最终要胜过他。
33:3-4 描写以色列人胜过亚述人。
33:17-20 当神所立之王(弥赛亚)掌权的时候,世界上的强暴和侵略都会停息(比较28:11)。
33:18 “那惊吓的事”:指亚述人的进侵。
33:22 弥赛亚统握立法、司法、行政的权力。
33:23 以船的沉没比喻亚述国的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