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第五章
第 5 章
哀 5 章 > 向神诉苦也不忘忏悔,我也是这样做的吗?
5 章 在充满悲伤时,真的相信神的人应向主祷告。耶利米在这里为他的人民祷告。在他祷告结束前,他提到神“向我们大发烈怒”,但是神不会永远生他们的气,正如弥迦书 7 章 18 节所说:神是“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的。
哀 5:14> 老年人在城门口断绝,是何等悲哀的情景……
5:14 在和平盛世之时,领导者和城中的长老,会坐在城门口讨论政治、神学、哲学和道德操守等问题。
哀 5:22> 不破不立,这也是神使人归向祂的方法吧?
5:22 神的召唤遭到人民的藐视,以致人民遭受灾难。耶利米哀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画面:耶路撒冷人民因犯罪而受苦,他们在世的所有生活目标都崩溃了。虽然神远离他们,但并没有放弃他们;那也是他们最大的希望,即使他们过去罪恶深重,但只要他们回心转意,神便会复兴他们。希望只在神那里。所以我们的悲伤应该使我们归向神,而不是使我们远离祂。──《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利米哀歌第五章
求复新我们的日子(五 1 ~ 22 )
第五首哀歌虽不是“离合诗体”,只是由二十二节组成,却仍能保持与其他哀歌相称。有人称这首哀歌为“集体哀歌”(如诗四十四,七十四,七十九等),因为它把第三章及第四章上半部个人(锡安以“我”代替)的强调转为集体(用“我们”)的哀求。
.祈祷中复述苦况( 1 ~ 18 )
本段是锡安居民集体向神的祷告,求神记念他们的苦境。这里所形容的事例应该是指耶路撒冷陷落后的情景。从人民的忆述中,我们可以想像他们痛悔的心。这里形容的苦难实在很大,若果我们是那时的锡安居民,不知会有何感受?幸好锡安居民亦知道降灾祸的神同样是怜恤的神,所以他们向神祈祷及申诉苦难,望祂施恩。第 3 节是指耶路撒冷再不是属于以色列人的了。“到了我们的颈项上”( 5 )意谓被征服,因古时的胜利者爱把脚踏在敌人的颈项上以表示征服对方(参赛五十一 23 )。第 7 节支持十诫中的第二条诫命,表示人的罪孽能够影响后代。“旷野的刀剑”( 9 )指沙漠中的阿拉伯强盗。“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 16 )意谓以色列人失去尊严。
.复兴的祈求( 19 ~ 22 )
这是作者信心的祈求。虽然眼前疮痍处处,但当作者仰望神时,他肯定神仍作王,祂的宝座永远长存。这信心带给人民极大盼望,所以他们祈求复新他们的日子,回复昔日蒙福的光景。 22 节的“竟”可译作“除非”,这是作者不愿意看见的事情。
祈祷 神啊,感谢,因藉苦难磨炼人对的信心,所以求使我在苦难的日子赐我悟性和力量来倚靠,领会的心意。 ──《新旧约辅读》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 第五章 注释
5:1-22 第五首哀歌
最後一首是团体的祷告诗,求神记念他们的苦况,并在悔罪的心意中
,仰望神的恩惠,使他们得以再次复兴。本章虽有 22节,但字母排列
的形式却不存在。
1-18 再述苦境
5
「到了我们的颈项上」:即「把我们征服」;古时胜利者把脚
踏在敌人的颈项上,表示征服了对方。(见书10:24; 参赛51:23;
林前15:25)
6
或指基大利的余民为获苟延而流离逃窜的事(参耶41-43章);
亚述在此代表巴比伦(参耶2:18)。
7 有关百姓要担当列祖拜偶像的罪,见出20:5;
申5:9。
9
「旷野的刀剑」:指出没在沙漠中的亚拉伯强盗,以色列人出
到旷野收割,经常被他们抢掠。
10 「黑」:原文或作「热」。
12 「老人」:或作「长老」。
14
「老年人在城门口断绝」:指再没有审判官坐在城门口办案。
16
「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指以色列人失去国家的尊严和威
望。
17 「这些事」:应作「因此」。
19-22 祈求复兴
19
诗人信心的呼喊:眼前虽然愁云密布,但当他抬头仰望神时,
确信神仍坐在宝座上, 的王权存到永远。
「存」:原文或作「坐」,指作王。
20 「永远」:原文或作「不断」。
22 这是极悲观绝望的结尾(参赛66:24;
玛4:6):以色列人在苦难
中感觉黑夜漫漫,似乎被神全然弃绝。
日後犹太人在会堂宣读本节时,每再重复21节。有学者则认为
「你竟」的原文应译作「除非你」。
思想问题(第 5章)
1 从锡安民的祷告中,你在以下几方面有何学习?
a 对自身遭受的苦难。
b 对神的信心。
c 祈求的心愿。
2 五首哀歌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麽?
最有力的震撼又是什麽?
讲道材料
耶利米哀歌第五章
困苦中的祈求(五 1-18 )
这卷书最后这首诗在几方面都与其他的诗不同。它不是一首依字母顺排的诗,虽然它有廿二节与字母诗有些类似。甚至在英文的译本中都清楚可见这首诗的结构和前几首诗的结构是不同的;在这 哀歌 ( qinah )的格式中,不再有任何不同长度的语句,而是每一行差不多都是同样长短。虽然一至十八节表面上与四章一至十七节都对百姓的困境作出令人痛心而且生动的描述,但两者其实是极不相同的,因前者是一篇祷文的一部分,一开始就说:‘耶和华阿,求你记念 …… ’。
第五章有许多典型 体哀歌的特色,就如我们在诗篇四十四篇和七十四篇所见的。这一章从头到尾都用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描述临到百姓的悲剧;而且向上帝发出恳求,和那些喋喋不休的‘为何 …… 为何?’看看诗篇四十四和七十四篇,你就会发现描述国家的危机的篇幅与向耶和华呼吁的篇幅是差不多相等的。但在这里危机的叙述用了十八节,而向上帝的恳求很简短,由十九节至廿二节。针对这一点,我们必须平衡这事实,即一至十八节本身就是向耶和华的恳求,因为祂若接受第一节‘求你记念’、‘观看’的恳请,祂怎能不被祂百姓的窘境感动呢?
这里的人民,从前是自由的,现在住在沦陷区;没有安全( 3 节;参关于一 1 的注解 ── 目睹悲剧 );被迫向占领的政权购买生活基本的必需品 ── 水和柴( 4 节);他们到乡间去寻找食物,因为不法的事猖獗,他们要冒性命危险( 9 节);他们的身体因饥荒而枯萎( 10 节);他们的妇女被强奸( 11 节);他们部分从前的首领被占领军捉住,并且公开处决了( 12 节);他们的青年人被迫做最低贱的工作(参 13 节,磨粉的工作在以色列通常只是妇女的工作);受职位低微的骄横官吏(‘奴仆’, 8 节)管治:这是四十年代在纳粹蹂躏下,出现在欧洲许多被占领国家的故事。
从前所视为当然的正常生活已经过去了。城门口是长老们过去聚集决定社区事务并办事的地方,现在已被遗弃( 14 节)。喜乐和欢笑不再( 15 节)。这是一个充满耻辱的 体,一个丧气的 体,尤其当他们眺望锡安山上荒凉的殿。那里曾是欢愉与坚定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耶和华与他们同在的象征,现在是野狗出没的地方了( 18 节)。
如果这 体可悲地毁灭是这篇祷告的中心,这也是承认所发生的事是可理解的。‘我们列祖犯罪’( 7 节),我们现在仍然收取他们错误信念而结的苦果,他们以为只要与亚述或埃及结盟就可得安全与繁荣( 6 节),而不必信靠耶和华。‘我们列祖犯罪 …… ’,但‘我们有祸了,因为我们犯了罪’( 16 节直译)。这里并未企图慢慢设法摆脱个人的责任(参关于耶卅一 29 的注解 ── 个人的责任 );相反地,乃坦白的承认灾祸的种子在过去既已撒下,现今的世代乃积极地去培养它们。这里有一种健康的现实态度:既不假装我们孤立地生活,不受过去影响,也不声言我们只是过去一切的受害者。‘我们列祖犯罪’ …… ‘我们犯了罪’。
确信与疑问(五 19-22 )
正如在许多 体的哀歌中,从描述国家当前的黑暗转而向上帝的恳求,是由称颂谁是上帝,回忆祂奇妙的作为,以及祂控制过去并塑造未来的大能而显示出来的。你会在诗篇七十四篇十二节清楚地看见这一点。没有什么比一首激励人的赞美诗更能帮助我们在新的亮光中看见我们自己和我们的难题。锡安山上的圣殿可能在废墟中,但那并非意味上帝的国已经崩溃了。虽然可能不再有任何犹大的王坐在耶路撒冷的王位上,但‘你的宝座,存到万代’( 19 节)。
有一个王权不属于这个世界(约十八 36 ),这王权不是世上任何事能摧毁的。这是耶利米哀歌表现的重大确信,而且依据这确信设法建立其前途:但这确信并不能阻止疑问的出现。可能,正如我们已看见的,对于‘为何发生这事?’的问题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关于‘为何这事仍然继续?’的问题又怎样呢?那是意味耶和华已‘永远’忘记,抛弃我们么( 20 节)?我们在诗篇七十四篇的开端听见同样令人作难的问题:
上帝啊,你为何丢弃我们?要到永远吗?( 1 节,新英文译本)
而且关于未来的问题比过去的问题往往似乎更加急迫而又无法答覆。
在廿一节的恳求:‘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恢复向你,我们便得恢复’,按字义更可以译作:‘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回转’(译按:和合本即如此);又是用 shuv 这个字(参耶三 1-5 注解 ── 重圆可能么? )。这是向上帝的恳求,求祂使百姓存真正悔改的心归向祂,好叫立约的关系,就是这个国家从开始的生命基础,可以更新。这种情形若发生,那么在二十节的那个问题就有了答案;耶和华并没忘记或离弃祂的百姓。
但这种情形会发生吗?这是这卷书最后一节提出的问题。我们应当怎样翻译这一节曾有诸多讨论。标准修订本和现代英文译本都假定它包含两个另外的问题,即认为耶和华可能已‘全然’弃绝祂的百姓,而且祂的烈怒可能是无限的。新英文译本则译作:
因为你若全然弃绝我们,
那末你向我们发的烈怒就委实大极了。
这种译法剔除了那些问题的吸引力,但它仍然留下耶和华在祂烈怒中已全然弃绝祂百姓的可能性。其他的译法都倾向于使人面对同样令人畏惧的可能性。
这结语一直令许多人受困扰,是不足为奇的。犹太人的拉比强调,耶利米哀歌在崇拜中宣读时,廿一节应在廿二节以后再念一次,用更积极和充满希望的语调结束这卷书,恳求耶和华更新祂的百姓。但我们应从旧约许多部分学习到,我们毋须用压抑疑惑的方法去坚固我们的信心。让我们不要低估写这些话之作者曾经历那信心危机的深度。耶路撒冷和圣殿的毁灭已把他灵性生活中许多熟悉的座标都扫除了。他竭力挣扎寻找自己的方位,并藉预言的罗盘,使他能重新踏上他的旅程。他曾面对的部分问题已有了答案,但难道没有疑惑徘徊不散吗?或许他正在告诉我们,信心可能要在有许多问题未有解答的情况中继续下去。我们为什么要迟迟承认这一点,或设法逃避这种情形呢? ── 《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耶利米哀歌
注释
柒. 余民恳求神施恩和复兴(五)
五 1 ~ 14 在这些经节中,百姓为着临到他们身上的可怕情况而痛哭──日常必需品的价格高昂( 4 节);被迫得疲乏( 5 节);被欺压( 8 节);有饥荒和危险( 9,10 节);处女、首领和老人被施暴( 11
, 1 2 节); 少年人、孩童和老年人吃尽苦头( 13,14 节)。
五 15 ~ 18 这种种可怖的事使犹大不再快乐,歌舞变为哀哭,她头上的冠冕跌落, 锡安山变得荒凉。
百姓承认发生所有这些事的原因说: “我们犯罪了,我们有祸了!”
五 19 ~ 22 最後,百姓恳求耶和华使他们向祂回转,以致他们可以复新,可以重新开始。有一点很有趣,在许多希伯来文抄本中,第 21 节在 22 节後重复出现。很明显,这是为了使本书以盼望来结束,而不是以悲哀结束。 4 事实上,正如凯尔指出,若正确地了解第 22 节,这样的重复就不必要了:
这个结论完全与耶利米哀歌的风格一贯,抱怨与哀求应持续至结束──但不会没有盼望的元素在内。虽然後者不一定在欢呼得胜高潮中出现,但正如格拉克表达自己说:“只是遥远处的微光,象云层中的晨星,虽然它宣告旭日快要升起,但它自己无驱走夜幕的阴影,不过它将取得胜利。”
评注
1 ( 一 1
2 ~ 1 7 ) 夏理森( R . K . Harrison ) ,
Jeremiah and Lamentations ,页 210 。
2 (三 19 ~ 39 ) 如果读者不介意我加插个人的回忆,那麽第 22 和 23 节对编者来说深具特别意义。家父很爱引用这节经文: “我们不至消灭,是出於耶和华诸般的慈爱。”( 22 节)而家母最爱的诗歌“你信实何广大”( Great
Is Thy Faithfulness ),是出於第 23 节。直至他俩离开世界回到主身边时,我们才明白他们的情操──他们的性情的各个特征──正与耶利米哀歌第三章彼此配合。
3 (三 52 ~ 66 ) 凯尔( C.
F. Keil ) ,
Lamentations, 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XX:455 。
4 (五 19 ~ 22 ) 在传道书、以赛亚书和玛拉基书的结尾都出现相似的重复,为了更适合在犹太会堂里诵读。
5 ( 五 1
9 ~ 2 2 ) 凯尔( K e i l ) , Lamentations, XX:455 。
耶利米哀歌 5:1
1~22 耶 和
华 啊! 求 你 记 念: 本
书 的 最 后 一 章 是 一 段 代 祷, 耶 利 米 心 里 明 白, 尽 管 神 必 须 向 耶 路 撒 冷 施 行 审 判 并 降 下 灾 祸, 但 是
他 仍 要 垂 听 百 姓 的 呼 求, 悦 纳 他 们 的 认 罪, 以 怜 悯 和 恩 典 回 应 他 们。
5:2
2~18 归 与
外 邦 人: 作
者 生 动 地 描 绘 了 被 掳 之 民 困 苦 不 堪 的 生 活 和 内 心 绝 望 的 光 景。 他 们 时 常 遭 到 异 族 的 逼 迫 和 苦
待, 终 日 惴 惴 不 安。
5:21
21~22 求 你 使 我
们 向 你 回 转: 本
书 最 后 以 期 望 神 怜 悯 的 祷 告 结 束。 这 一 点 教 导 我 们, 在 最 恶 劣 的 情 形 下 也 要 迫 切 地 求 告 神, 即 使
耶利米哀歌
注释
五 1-22 「耶和华啊,求你记念」
最后的这首诗与前面的各诗章有别,它的形式(参导论)和观点皆与上文不同,明显地反映出在这时候被困之事已过了一段时日。但因着战败的缘故,他们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这图画显示的可怜困境正与圣约所应许的生活相反。
土地本是耶和华的产业(五 2 ;参申四 21 ),现今却由外邦人所管治。昔日,耶和华曾经将列国逐出,为要将它给予以色列人(这是乔舒亚记的主题)。寡妇和孤儿是可怜的人,神曾经将他们托负给以色列人,要他们特别照顾(申十四 28-29 );但现今所有的百姓都如他们一样的可怜,没有权利去享受土地的福祉,也因着仇敌和逼害者的缘故而失去平安(五 4-5 ;参申八 7-10 ,十二 9 )。百姓若信靠和听从耶和华,本应可以享有自由和得到满足的。旧约那命人信靠神的要求,是古今如是从来不曾间断的。
百姓表示他们的苦难是因着他们列祖犯罪的缘故(五 7 ),这事情使我们想起出埃及记二十章 5 节。这事最好被看为是一种暗示,指出百姓继续不断的犯罪和违背神,而不是表示他们自己不需要为他们目前的命运而付上责任(参五 16 ;耶三十一 29-30 ;结十八)。
悲惨的图画继续下去(五 11-16 ):妇女毫无抵抗地被蹂躏(她们因此变成一群被遗弃的人);青年人要干卑微的工作;老年人不受尊敬和丧失了他们处理社会事务的权利(五 14 上);没有享乐和恋爱(五 14 下、 15 );在他们的回忆中,萦绕着领袖被残害的情景(五 12 :参申二十一 22-23 记载在这命运下所受的凌辱)。锡安山在荒凉之中。这一切极有力地描绘没有神的悲惨和混乱生活。
诗歌结束时,再次肯定神才是真正的君王( 19-22 节)。这些经文以哀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它的内容包括了赞美、申辩和祈求。
耶利米哀歌第五章
Ⅴ 第五首哀歌(五 1 ~ 22 )
虽然这首哀歌共有二十二节,但它和前面几首哀歌的结构有异,并未遵照依字母顺序的离合诗体裁。本章包括认罪及对神不变的主权之确认。由于它较像祷告而非哀歌,其随意性及个人性也许使它不适合因袭前几首哀歌的规格。
A 呼求怜悯(五 1 ~ 10 )
这段祷告一开始就恳求神注意犹大所遭遇的不幸,作为求神施怜悯的基础。以色列人引以为傲的产业(利二十 24 )已然荒芜且被外邦人的军队所占( 2 节)。在公元前五八七年之后,一些以东人深入犹大南部,定居于希伯仑之南,之后其他以东人及阿拉伯人亦随之迁移。得胜的迦勒底人对留在故土可怜的犹大人监控得十分严密,甚至生活最基本的用品如饮用水( 4 节),都必须要购买才得享用。 5 节有些难译, RSV 和 NEB 依照辛马库译本〔 Symmachus ,根据传统,乃公元三世纪的犹太人,改信伊便尼派之教导(即诺斯底主义的一派),将旧约译为希腊文,译文后被俄利根( Origen )收录在其所编的六种经文合璧( Hexapla )和四种经文合璧( Tetrapla )二书中〕,将此处解作“轭”。马索拉经文可译成 我们被追赶到了我们的颈项 ,但此意义仍不十分明确,可能指的是古时的传统──胜利者把脚踏在战败的敌人颈上(参:书十 24 ;赛五十一 23 ,等等)。 6 节显示了被基大利统治的余民绝望的景况。他们的情况危急,以致乐意与埃及或亚述结盟以确保他们能苟活。 亚述 在此代表巴比伦(参:耶二 18 )。
7 节的思想和十诫的第二诫一致(出二十 4 、 5 )。人类世代的延续不容许个人离群索居。因此,子女便承接了父母生命和所作所为的果效(参:申五 9 、 10 )。一般人抱怨后代要为祖先的罪孽受罚,耶利米却早已否定这种抱怨(耶三十一 29 、 30 )。他认为信仰乃个人和神的关系,这个立场为基督宝血所启示的新约预备了道路。在公元前五八七年之后的犹大社会,阶级区分已然瓦解。所以,凡得到巴比伦人欢心的人,便可享有某种程度的权力。此时真正威胁生计的是掠夺的强盗( 9 节),他们可能是巴比伦人或是游牧的阿拉伯人。他们抢掠那些到附近田野觅食,毫无警觉的村民。
B 罪的本性(五 11 ~ 18 )
作者再一次论述犹大自己招致的可怕惩罚。以色列的首领被崛起的“奴仆”所背叛,更进一步被双手捆绑,吊在空中来凌辱。甚至少年人和孩童均因社会体制之崩溃,而被迫作粗活( 13 节)。究竟征服者是否一贯如此强迫劳役,从经文并不得而知。对少年人而言,磨榖物是极为羞辱的事,因为这是女人的工作(参:士十六 21 )。昔日长老和审判官坐着施行审判的地方,如今已荒芜( 14 节)。国家的尊严和威望( 16 节)亦已丧失,因为百姓不断拒绝履行西乃之约的责任。这个意象完全表达了以色列的降卑,且对她沦亡的原因,下了正确无误的评估。这种对于“罪必招致惩罚”的认知,促使作者为自己的同胞代求。作者在此以徘徊的 野狗 之意象,传达出一度人口众多的锡安山如今荒凉的画面( 18 节)。
C 求神复兴(五 19 ~ 22 )
神的永恒不变是作者向神呼求,以及对未来盼望的基础。就算神的孩子曾经悖逆且拜偶像,祂仍是可信的(提后二 13 ),且必赦免悔改的罪人。 21 节表达了作者对于全民复兴以及与神和好的渴慕,因为他深信神对祂的子民仍有一至高的计划。 22 节可译成“除非全然弃绝我们”,或是疑问的方式“难道已全然弃绝我们了吗?”上述两种译文都表达了作者对以色列仍旧被神抛弃的体认。然而,按照神在前约中的怜悯,作者无法相信神已然弃绝祂的子民(参:罗十一 1 、 2 )。
一些旧约的先知书都以悲观或凶兆的笔调结束(参:传十二 14 ;赛六十六 24 ;玛四 6 ),哀歌亦然。故而,在犹太人会堂中宣读本书时均会重复前一节经文,所以在此情况下,念完 22 节后,会将第 21 节重复一次。──《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第五章
5:1 本章为哀歌第五首,是一篇求神纪念百姓苦况的祷告诗,虽然和第一、二及四首一样共22节,但非字母诗体。
5:2 “产业”:犹大的土地。
5:4
以色列民在旷野四十年不但衣服没有破,鞋子没有坏,而且有劈柴挑水的人,柴和水供应不缺(看申29:5,10-11)。现在,犯罪的结果,是生活在他人的土地上,水和柴都得付出代价。
5:5 “到了我们的颈项上”亦作“紧跟在我们的脚步后”,喻穷追不舍。
5:6
“投降”:有归顺的意思。或指巴比伦立亚希甘的儿子为省长后,为以实玛利所杀,余民四散逃亡,有一部分去了埃及(王下25:25-26)。“亚述人”可指亚述(耶2:18),更可能指亚述人过去占有的土地(参拉6:22)。
5:7 耶路撒冷落入仇敌手中,这个责任应由列祖和子孙同担,因为当代的百姓也犯了罪(16节;耶16:11-12;31:29-30)。
5:8 “奴仆”指巴比伦人。过去的奴仆现在成了主人,辖管耶城。
5:9 “旷野的刀剑”指行踪飘忽,打家劫舍的阿伯拉匪徒。
5:12 首领被处死,还要挂起来示众,极尽侮辱之能事(参申21:22-23)。
5:13 “扛磨石”亦作推磨,为羞辱的奴隶工作(看士16:21)。
5:14 “城门口”为长老断案的地方,但老年人已不见了。“城门口”也是聚谈欢乐的地方,可是少年人已无心作乐。
5:16 “冠冕”是光荣的象征,现在已不再见昔日的荣耀和尊严。
5:19 作者哀痛深切,但并未感到绝望。他凭着信心呼求,相信那掌握王权的神一定会再次看顾受苦的百姓,复兴以色列民。
5:21 “象古时一样”:象神历代对待肯悔悟的以色列人一样,因祂的怒气不过转眼之间,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诗30:5)。
5:22
此诗结尾看似十分凄清,好象全然无望。旧约中有许多书都以沉重口吻作结:《以赛亚书》以观看违背神的人的尸体作结;《玛拉基书》用“免得咒诅遍地”作结;要人冷静,切实考虑。本节原文有“除非你全然弃绝我们…”之意,重点放在21节上。犹太人每年阴历三、四月守亚笔月纪念耶城两次陷敌时(一次为巴比伦,一次为罗马所攻陷),读毕全章,必重读21节;满怀希望面对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