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迦书第七章
第 7 章
弥 7 章 > 黑暗的开始,光明的结束,我看到的是──
7 章 本章以忧愁开始( 7:1-6 ),以希望结束( 7:8-20 )。弥迦看到周围的社会一派腐化。统治者要求人献礼,执法人收贿赂,腐化堕落无处不在。但神应许百姓说,祂要将他们领出黑暗,进入祂的光明之中。到那时候,人们就会赞美神的大信实。只有神才最信实。
弥 7:1-4> 世上不公平不公义的事太多,是妥协?是抗争?随大流最安全?神的意思是……
7:1-4 弥迦在地上找不到一个正直的人。就是在今天,正直者(诚实、廉正)也难寻见。社会在使罪恶合理化,就连基督徒有时也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放弃基督徒的原则,向社会妥协。我们很容易就说服自己“放松放松”,尤其是看到别人都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更会这样。但是真诚的标准不是来自社会,而是来自神。因为神就是真理,我们也要与神相似,作个诚实的人。
弥 7:5-6> “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如何理解?
7:5-6 罪恶已影响了政府官员和整个社会。欺骗和不忠已毁坏了社会的细胞──家庭。结果惟一使百姓得洁净的路就是神的惩罚,这将把整个民族拉回到神的身边,使百姓从里到外重新复兴。
弥 7:7-10> 神必为祂的百姓申冤,只是要等多久呢……
7:7-10 弥迦说他要等候神,因为当有需要的时候,神会垂听和救助;弥迦说神会带领百姓度过艰难岁月;弥迦说以色列要耐心经历审判,因为神要将他们带出黑暗;弥迦说他们的敌人将受到惩罚。这都显示出他个人对神的忠心( 7:7 ),也代表了以色列的利益( 7:8-10 )。我们也可以同神建立一种关系,使我们能像弥迦一样有信心。这并不需要我们要有特别的才干,只要我们相信神,并愿意凭信心行事就行。
弥 7:14> 巴珊和基列在哪里?
7:14 巴珊和基列是约旦河东的一块肥沃土地,以前曾是吕便、迦得和一半玛拿西支派的疆土。
弥 7:18> 神愿意赦罪,人却不情愿认罪悔改,我当……
7:18 神非常乐于施恩怜悯人!神的赦免并非出于不情愿,我们一旦悔改神就高兴,一旦归向神,神就赦免我们。今天我们大可以向神认罪悔改,并接受神慈爱的赦免。但我们千万不要心高气傲地拒绝神这免费的礼物。
弥 7:20> “发诚实、施慈爱”,神的应许不会变,但祂对人也有要求──
7:20 在弥迦生活的时代里,宗教信仰没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但弥迦对百姓说,神要求百姓要有公义、怜悯和谦卑的心( 6:8 )。今天神也同样对每一位基督徒有这样的要求。在这不公义的世界上,我们必须施行公义;在这充满骄傲和私欲的社会中,我们必须谦卑地与神同行。我们只有按照神的旨意生活,才能开始影响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世界。──《灵修版圣经注释》
弥迦书第七章
.先知的哀鸣(七 1 ~ 6 )──弥迦看见犹大人深深陷于罪恶之中,实难以神的道德标准作衡量;就是以他个人的角度去衡量,也不能看到百姓有什么属灵的果子可以献给神,所有人都落在网罗中,只能按本身的生命结出各样蒺藜和荆棘而已。在那时候,人与人的关系完全瓦解破坏,没有朋友,就连最亲密的人都会成为谋害你的人,这是个多么恐怖的社会啊!
默想 主啊!求让我在施恩座前坦诚面对自己所犯的罪过。
余民之福(七 7 ~ 20 )
.靠神刚强( 7 ~ 10 )──相信每个事奉神的人都有与弥迦先知近似的经历,遭受别人的排斥和拒绝。然而弥迦的态度却能给予我们安慰和启迪,仰望神是最可靠的救赎,也就能叫人从灰心失望中转为刚强胆壮。神是信实的,也是施恩惠的主,凡等候祂的人必得怜悯,也不致羞愧:祂必应允( 7 );祂必把跌倒的人扶起( 8 );在黑暗中的人有神作他的光( 8 );神为他辨屈( 9 );必能看见神的公义( 9 ~ 10 )。
.那日子的荣耀( 11 ~ 17 )──虽然我们不知道神在什么时候要统管全地,但深信祂的应许永不落空,正如弥迦所宣讲的一样。对那些陷在道德腐败和政治危机的百姓来说,神荣耀国度降临的应许,无疑带来新的盼望,可以挣脱奴役的枷锁,回到自己的城邑,重建家园和城垣;那时神的百姓必得享无忧无虑的生活,神必亲自牧养子民,喂养和看顾他们,使外邦列国惮惊惧怕。但对基督徒而言,当基督的国度降临时,才是最荣耀的日子。
.至高之神( 18 ~ 20 )──末了,弥迦先知再一次提醒百姓当知谁是宇宙和人生命的主宰。在生活的经验中,耶和华就是那至高之神,祂不轻易发怒,大施怜悯,忘记人的过犯,并按祂从前与列祖所立的永约拯救我们。深愿每一位基督徒在生命中皆能高举神的权威,在生活上以祂的旨意为原则。富裕时不忘神恩,将所有之物与别人分享;贫穷时不偏离主道,仰望祂随时的供应,好叫我们在世界生活时,能荣耀主耶和华的圣名。
默想 作为基督徒,“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对我有何意义? ──《新旧约辅读》
弥迦书 弥迦书 第七章 注释
7:1-6 先知慨叹国中无人良善
1
犹大和耶路撒冷好像摘取果实後的园子,虽枝叶茂盛,却无美
果可寻;暗示国民灵性的贫瘠荒凉,忠信者难觅。
「我心羡慕 ......
无花果」:或作「也没有我心所爱初熟的无花
果」。
2
「虔诚人」:见何西阿书论「忠爱」一主题(参何4:1-2)。百
姓对神不虔,对人自然不忠,以致有2下及3节的恶行出现。
3 「双手作恶」:指忙碌与擅长於恶事。
「位分大 ......
行恶」:或作「有权势的人只须说出心所要的,
便彼此结联去作」。
4上  ;
原文作「你的守望者(所提到)的日子,就是刑罚你的日子已
经来到」。
「守望者」在此指先知(耶6:17;
结3:17; 33:7)。
5-6
连邻舍,好友及家人也都充满敌意、骄横叛逆,不能信赖。以
色列人原先重视家庭,但现在家庭关系破裂,无忠孝可言,可
见整个国家已沦落到可怕的地步。
7:7-20 神从审判、惩罚转而施行救赎
8-10
以色列人虽因罪受惩罚,但神会再兴起 的百姓,使敌人羞愧。
8
「我的仇敌」:大概包括耶路撒冷遭巴比伦攻陷时,对犹大落
井下石的以东国(诗137:7;
俄10-15)。
「坐在黑暗里」:指被困、无助的处境。
(参诗107:10; 赛9:1;
42:7)
10
「践踏」:按古代中东的习俗,战胜者把脚踏在敌人颈项上,
表示胜利。
11-13
以色列国土必恢复,境界比先前更拓展。。
12
「人」:可能是从亚述、埃及和其他地方归回的犹太人(参
赛11:11-16;
亚10:8-12)。
「大河」:指幼发拉底河。
「从这海 ......
到那山」:指全世界(参诗72:8)。
14-17
先知祈求神作百姓的牧者,而神应许再次施恩与百姓,使异邦诧异战
惧。
14 「迦密山」:原文或作「肥沃的牧场」。
「产业」:暗示神选民的宝贵(诗33:12)。
「巴珊」、「基列」:都在约但河东面,以丰沃的草地称着(
参民32:1-5;
申32:14)。
「古时」:大概指摩西、约书亚的时代(参诗77:20)。此节暗
示当时以色列已失去不少昔日所拥有的肥沃土地。
17
「 土」:表示无能为力、甘受屈辱;战败者向胜利者宣告无
条件屈服的姿态(参串)。
「出他们的营寨」:指列国从藏身之处出来降服於耶和华。
18-20 赞美神赦罪之恩
18
「有何神像你」:即「弥迦」一字之意思。神的选民蒙赦免,
不再被罪威吓。
20
「雅各」、「亚伯拉罕」:这些列祖的名字亦可泛指神的百姓
(见1:5注)。
思想问题
1 本书的三段信息皆以「听」字为首( 1:2; 3:1;
6:1),究竟先知要
百姓听些什麽(参主题特色)?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留意听神向你讲述的话?
2 从 1章看来(5-7,
13),以色列与犹大犯了十诫中的第几诫?
(参出 20:3-17)
据你所知,基督徒中相信星座、掌纹、相貌操纵命运的是否大不
乏人?
你对这些又有什麽看法?
弥迦的话是否适切?
3 2章中,先知指责那些行(1-2, 8-9)?
神宣告的刑罚又是什麽?
二者是否相应?
神的审判对你有什麽警惕?
4 3章中,「公平」一词出现了三次(3:1,
8-9),先知是在怎样的
社会情况底下强调这字眼?
这里所说的「公平」带有什麽实质?
「公平」对你又有何意义?
5 试列出神的国度在地上彰显时国际上的景况( 4:1-4)。
作为基督徒,你能否对此有所贡献?
在此之前,神的百姓又将有怎麽样曲折的遭遇?
见 4:9-12; 5:1; 参2:12-13;
4:6-8, 13; 5:5-15。
6 世人常常曲解或误解神的心意,以致行为上有所偏差,连神的子
民有时也不例外。
试从下列经文找出这方面的例子: 2:6-7, 11;
3:11-12; 4:11-13。
你有否犯上同样错误?
7 试从 5:2-6节的预言里找出弥赛亚的出身地、异於常人之处、要
作的事及影响。
这预言有否应验?
8 按 6章的描述,在耶和华眼中宗教的精义与真正的善是什麽?
以色列人表现如何与此背道而驰?
他们的诡诈招来什麽报应?
试反省你的宗教信仰与表现。
9 为何神在责备以色列民的罪时提起 在历史中的救赎( 6:4-5)?
参 3节与上一题。
10 从 7章看来,神的选民沦落至怎麽样的景况中?
然而,他们在什麽情形下有了转机?
你在属灵生命中是否经历过类似的转机?
11 7:14-17是先知与神的对话,18-20则是先知对神的歌颂。
二者与全书的信息有何关系?
试以祷告或歌唱总结你从本书所得的领受。
弥迦书第七章
为失丧的社会哀叹(七 1-7 )
上文各段多是弥迦在公众地方的宣讲,这一段却是他私下对国家堕落所表达的哀伤。那些在街道上聆听先知讲道的市民,也许只见到这位严厉的上帝仆人的苛刻外表,而不知道先知的内心是感情丰富的,因他国家的道德状况而深受困扰。他悲伤的话,以一种为人所熟悉的哀歌形式发表;独自私下地发泄他最深切的失望感受。
弥迦用一个比喻描述他的挫折感受( 1 节)。他好像一个人进入一座果园中,希望摘到无花果满足他的胃口;但是果园中没有水果,因为已经全部被人摘掉了。他又像一个人进到葡萄园中,希望找到一串清爽解渴的葡萄;但是所有的葡萄都已被摘取,没有剩余。他的不满不是简单只基于没有水果和继续捱饿,而是那个本来应该有水果的地方已经被摘清这个事实。这就是他的耶路撒冷城;那枝干本来应该结满公义和公平的果子,已经很早就被摘光了。
他首先为这个社会的一般性腐败而哀伤( 2-4 节)。那里看来不再有正直的人。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充斥暴戾和不择手段的人,每一个人都剥削他的邻居。他看见的人并不懒惰;他们喜欢并致力于追随邪恶( 3 节),而那就是他们最接近的高尚情操和美德。统治者和法官任意受贿赂,因为他们长久以来就在买卖营利中放弃公义。假如一个有权势的人希望达到某种犯罪的目标,他并不掩饰他的对象,而是公开谈论它,寻求别人提供意见如何去至终成全这计划。果树中最好的枝子都是无用的,好像蒺藜般多刺,也好像荆棘篱笆般屈曲缠绕( 4 节);但是先知的比喻也提醒他,蒺藜和荆棘只适于在火中燃烧!对这种人的审判日子必然近在眼前。
接弥迦把重点由社会整体转到更为接近他日常生活的个别部分( 5-6 节)。弥迦的悲哀逐渐提升,他注意到没有一个邻居或者朋友值得信任,甚至直属的家庭成员,也不能在互相信赖和彼此尊敬的情况下生活在一起。父母、儿女、亲戚──所有的人都已经同样被那个腐蚀整个社会的邪恶所感染。
先知哀伤的话带灰心失望多于带审判,难过痛心多于报复。他所看到四周围他的,都是这样一种可怕的耻辱!一个有如此伟大希望的国家,竟然降格到这种地步;一些曾经获得公义和公平的特别启示的人民,竟然放弃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且,最令人悲伤的,是追求罪恶并没有在暂短的人生中带来喜乐,也没有应许犯罪者得幸福。它只带来悲伤难过的回报,现在覆盖这国家的,是上帝的审判和公义的乌云。
但是,虽然弥迦为了他国家的衰弱而灰心悲伤,这哀文最终却以一种正面和积极的提醒作结。尽管他在各方面都觉察到衰退和道德的堕落,他仍然坚定地相信上帝,并继续向祂祈求( 7 节)。悲伤并不导致个人的绝望。先知以极大的努力从他的沮丧中起来,并且继续事奉曾经呼召他的上帝。
在这些哀告中,我们感觉到在弥迦里面,那种许多以色列先知特有心灵的深刻敏锐感。他们不单对服务的国家充满了献身精神,还深深地投入他们的工作,把感情紧紧地与他们所服事的人之命运相连。先知感情的深度,部分是由于他清楚地察看到他国家的弊病。那些没有看见社会的疾病和可哀之处的人,没有哀伤的同感。而许多人没有事先清楚看见社会上的不公平,是因为他们缺乏对公义全心全意的委身。对于弥迦来说,他认为只有当我们实行公义和好怜悯时,我们才可能看到我们的社会多么缺乏那种美德。然后我们才能够投入先知悲伤的心灵中,但同时也有分于他那基于信心的崭新委身( 7 节)。
后记:弥迦信息之延续(七 8-20 )
满载预言的简短的弥迦书,却十分希奇地以诗歌作为结束。这篇诗歌有一点像旧约的诗篇;它是一篇公众哀诗,表达在灾难临到时的忧伤和对光明前途的盼望。它的内容令大多数学者怀疑这诗不是弥迦的作品,他们的想法可能是对的。诗歌的风格十分不同,弥迦所讲的审判,在这诗中看来已经由威胁变为事实。这作者是谁的问题是经常引起争论,但是目前的这一例,看来有足够的理由去解释这本书的结束几节是好像附笔,无疑是经过以后的世代,由那些把弥迦的信息保存并牢记内容的人加进去的。
那些使用这诗歌的人,好像在他们之前的弥迦一样,都是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弥迦预告审判即将来临,而那些使用这诗篇的人则讲述实际所经历的审判。弥迦所预言的已经发生了;他们未能幸免于上帝的愤怒。犹大已经堕落跌倒和坐在黑暗里( 8 节),他们正在经历上帝的恼怒( 9 节),城墙已经崩溃,需要重建( 11 节),犹大的民族不再有土地,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将来。但是审判实际的来到,并没有使先知的话废掉,而是证明他的信息正确;不过现在这个信息提供一个将来新的希望。其理由是很清楚的:弥迦的宣讲已经很明白地提出为什么灾难来到,但是知道灾难产生的理由,也提供了希望:上帝自古时候和祂的百姓立的约能够重新恢复。
这样,诗歌主要分成四大段:(甲)在第一段中,说话的人暗指锡安,即耶路撒冷城的化身( 8-10 节)。锡安从失败的耻辱讲起,但是觉悟到她现有的灾祸是上帝惩罚犯罪的结果。哀歌的文字融会希望,期待审判之后复有怜悯。(乙)第二段( 11-14 节)是以一种宣告的形式,由祭司或者上帝的先知在圣殿的崇拜祈祷中讲出来。传达信息者宣布,现在是采取新行动的时候了:倒塌的城墙要重新建造起来,旧的国家边界要更新和扩展,百姓要再一次像羊在他们继承的土地上被牧养。(丙)第三段( 15-17 节),百姓(或者作锡安)再一次说,鼓起使者所宣告的信心,并期待他们的国家在其他国家面前得到复兴。(丁)这篇诗以赞美诗作结束,强调耶和华的怜悯和慈爱无可比拟( 18-20 节)。上帝的怒气是不会长久的,必将由祂的怜悯和慈爱所取代。以色列的罪孽使之陷入如此境地,但这罪孽将被抛进深海之中,永远不为上帝所记念。
这篇后记,在几方面向我们讲述先知工作的整体意义:
(一)直到弥迦人生的尽头,他在逝世时可能并没有信心肯定使命能够完成。他忠实地宣讲过,但是他的国家和人民还不能摆脱审判的威胁。他宣讲公义和爱心,但社会却没有什么彻底革新的象。他宣告将来的希望和复兴,但是即使它会来到的话,也不在他自己有生之年。从人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弥迦忠心地事奉,但是没有看到很大的成就。然而恒久的成就是很少能够在有限的人生中衡量出来。很多最终获得成功的人,他们并没有活得那么长久去足以知道这结果。
后讯的存在正好成为弥迦成功的记念碑。只有那些后世的人才了解他所说的话,并跟从他的教导。他们说明上帝的怜悯,而且也适当地对上帝忠心的仆人倾吐感戴的话。
(二)后记同时也提醒我们圣经对我们和我们时代的价值。先知最先和首要的宣讲对象是他们自己那个世代和人民,但是因为有人有智慧看到先知所讲的不只关系到当时的世代,所以把先知的话保存下来。弥迦的话在主后二十世纪的适切性,并不比主前第八世纪(即这些话被宣讲的时代)或主前第六世纪(即这篇后记书写的时代)为少。每一世代都应知道公义和爱的怜悯的重要性。每一年代的社会良心都应被弥迦透彻的话所刺痛。这样,当我们研读古经和尝试将它们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现代的世界时,我们正在坚定不移地承继那些留给我们弥迦书后记的人的传统中。
(三)弥迦说话的重点在罪恶和审判;他把上帝那张严肃不能容忍罪恶不义的面孔启示给我们。但是对于那些回应弥迦的话的人,好像那些留下这篇后记给我们的,所启示的却是上帝恩眷的一面:
(上帝)不永远怀怒,喜爱施恩。
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 18-19 节)
──《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弥迦书
注释
捌.举国为其悲凉光景哀叹(七 1 ~ 10 )
七 1,2 弥迦在这里代以色列人向神祈求。城中虔诚正直的人已灭尽,四处充斥暴行和谋杀。这样悲凉的光景就好象收集後的葡萄园,已没有一挂葡萄可吃。
七 3 ~ 6 君王和审判官收取贿金,所以他们快将被惩罚。无人可以倚赖,朋友、邻舍,甚至亲人都彼此出卖。
七 7 ~ 10 只有耶和华可以信靠。以色列忠诚的余民警告他们的仇敌不要幸灾乐祸,向他们夸耀。百姓因罪行而受苦,但耶和华将复兴祂的子民,令他们的敌人错愕不已。
玖.有关以色列将来的祝福(七 11 ~ 20 )
七 11 ~ 12 跟着,便论到耶路撒冷。她的城墙将重修,国土大大扩展。流亡在外的百姓从被掳的地方归回,而外邦人将因恶行而被罚。
七 13 初次读这一节经文时会觉得奇怪。这地荒凉大概指外邦列国因邪行的恶果而招致审判。这些事发生後不久,神所应许的复兴便应验。要注意,翻译成“这地”的希伯来文 eretz 也可解作“世界”。 5 莫法特译本意译这句子说:“虽然整个世界因其异教的行径,经历荒凉的灾劫。”
七 14 ~ 17 第 14 节是向耶和华发出的祷告,恳求祂赐食物和差派牧人来照顾。耶和华向祂的子民保证,祂必为他们作这奇妙的事,以致外邦列国羞愧,在祂面前俯伏。
七 18 ~ 20 弥迦以一首赞美神的诗歌来结束他的预言,在诗歌中颂赞神的恩慈宽容,怜悯信实,还有坚定不移的爱。
评注
1 ( 一 1
0 ~ 1 4 ) 参看新英王钦定本( NKJV )边注的直译文字。
2 ( 一 1
0 ~ 1 4 ) 莫法特( J a m e s Moffatt ) ,
The Bible: A New Translation,Micah 1:10 ~ 14 。
3 (四 1 ~ 4 )虽然美国纽约市的联合国大楼上也刻有这些字句(引自以赛亚书二章 2 至 4 节的平衡句,见本书注释),但由於和平之君被忽略了,所以这个世界不能拥有长久的和平,直至祂的再来。
4 (五 4 ~ 6 )这种数字上的用法在旧约中很常见,参看伯五 19 ;诗六二 11,12 及摩一 3 。
5 (七 13 )新国际译本( NIV )也是这样翻译。
弥迦书 7:1 1~7 哀 哉!我: 弥 迦 为 自 己 所 处 的 堕 落 腐 败 的 社 会 深 感 悲 痛。 以 色 列 全 地 充 斥 着 强 暴、 虚 假 和 败 坏。 地 上 的 敬 虔 人 寥 寥 无 几 (2 节), 家 庭 成 员 之 间 毫 无 亲 情 (6 节)。 如 果 我 们 真 正
委 身 神 和 他 的 道, 我 们 也 会 为 周 围 猖 狂 蔓 延 的 罪 恶 感 到 忧 伤。 我 们 应 更 加 迫 切 地 代 祷, 祈 求
那 救 我 们 的 神 动 工, 干 预 这 个 邪 恶 的 世 界 (7~9 节)。
7:7 我 要 仰 望 耶 和 华: 在 一 个 道 德
败 坏 的 社 会 中, 弥 迦 仍 然 专 心 信 靠 神 和 他 的 应 许。 他 深 知 神 必 将 扶 持 他, 总 有 一 天 他 将 施 行
公 正,除 净 邪 恶,以 公 义 掌 权 (9 节)。 1. 神 呼 召 所 有 信 靠 基 督 的 人 “ 在 这
弯 曲 悖 逆 的 世 代, 作 神 无 瑕 疵 的 儿 女。 你 们 显 在 这 世 代 中, 好 像 明 光 照 耀 ” (腓 2:15)。 2. 尽 管 罪 恶 日 渐 加 增, 整 个 社 会 更 加
堕 落, 但 我 们 仍 要 将 神 救 赎 的 恩 典 带 给 一 切 愿 意 听 从 的 人, 同 时 我 们 也 要 警 醒 祷 告, 仰 望 神
最 终 实 行 公 义 的 日 子 (比 较 15~20 节)。
7:8 8~13 却 要 起 来: 犹 大 公 义 的 余 民 如 今 面 临 的 是 神 因 整 个 民
族 的 罪 而 施 行 审 判 的 黑 暗 日 子, 但 是 弥 迦 仍 然 向 他 们 大 声 传 讲 信 心 的 话 语, 激 励 他 们 透 过
仇 敌 暂 时 得 胜 的 现 实, 遥 望 神 将 复 兴 他 们 的 光 辉 日 子。 与 约 伯 在 急 难 中 所 说 的 话 语 相 似,“
我 虽 跌 倒, 却 要 起 来 ” 是 一 种 信 心 的 宣 告 (参 伯 19:25~27 注)。
7:14 4~20 牧 放 你……的 民: 这 几 节 经 文 是 一 段 充 满 恳 求 的 祷 告, 先 知 迫 切 祈 求 神 成 就 他 在
弥迦书 注释
七 1-7 耶路撒冷的社会架构崩溃
七 1
弥迦流露自己的忧伤──「哀哉!」 ──作为这首哀歌的开始。悲哀的理由同时也是一个控诉:没有正直的官长( 1-4 节)。先知作一个比方,以自己比作神,在夏天(指 6 月)进入祂的葡萄园里,寻找初熟的葡萄,和种植在葡萄树之间的无花果树上的果子。但他却一个果子也找不到,因为小偷已摘得精光。
七 2
葡萄园是代表以色列家(参赛五 1-7 ;诗八十 8-16 ),而果子是「正直人」(即谨守盟约的人)。这比方( 1 节)与它的批注( 2 节)在原文中以「没有」这一个字相连。现在弥迦点明「各人」(或作所有人,指第 3 节中压制无辜人的腐败审判官)所犯的罪,他形容他们有如猎人埋伏(使用暗中的手段),用网罗猎取(都是有效而足以致死的方法;参二 1-2 ,三 1-3 、 9-11 )。
七 3
作者把狩猎的主题再引伸,「双手」(指君王和审判官)「作恶」(新国际译本译作:「伶巧地作恶」,意指上述造网罗的技巧)。「君王」(国际译本作「官长」)和「审判官」很可能都是指官员,「位分大的」则是指他们上头的腐败君王。他们不单没有拒绝贿赂(出二十三 8 ;申十 17 ),反而「结联」同谋,向弟兄榨取。
七 4 上
「他们最好的,不过是蒺藜 …… 荆棘篱笆」。这些顽固冷漠、自鸣得意的官长妨碍正义伸张,使寻找公道的人受挫折和伤害。作者在此用「正直」一词形容他们是极大的讽刺!
七 4 下
这哀歌在此急转直下,由控诉转向审判。「你守望者」(驻守城墙守望台上的人,他在危险入侵时发出警号;赛二十一 6 )是指以色列的真先知,他们宣告审判日子的来临(二 6 ,三 8 ;摩五 18-20 )。因为全国人民都不听从忠诚守望者的话(二 6-11 ;三 5-6 ;赛三十 10 ;何九 7-8 ;摩二 12 ),「神降罚的日子」现在「已经来到」(赛十 3 ;何九 7 );亚述的入侵将要使整个国家「扰乱不安」(参赛二十二 5 )。
七 5-6
在此作者细致地描写围城中混乱的社会状况(参赛三 4-7 )。
第 5 节社会关系中最紧密的邻舍、密友( 5 节上)和怀中的妻( 5 节下),在围城的压力下都要解体。无人敢把应付危机的愿望告知最亲密的人,恐怕对方会盗取其法以害己。
第 6 节「自己家里的人」原本是最亲近的,到时也成为「仇敌」,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互相对立。主耶稣来临也带来同样的分裂(太十 35-39 ;路十二 53 )。
七 7
在此,先知的歌藉「至于我」一语,从灰暗的哀号转向光明的信心。以前他等候审判( 4 节),现在他「仰望耶和华」来拯救他与公义的余民。弥迦稳立在亚伯拉罕之约的应许上( 20 节;创十七 7 、 19 ;参申三十 1-10 ),「等候那救〔他〕的神」,坚信祂「必应允」。
七 8-20 胜利之歌:有谁像赦免余民的耶和华?
第三系列预言的总结,也就是全卷书的尾声,是一首诗,可分成 4 个差不多长短相同的段落:锡安忠诚的忏悔( 8-10 节);弥迦应许万国在重建的锡安中可找到救恩( 11-12 节),但随后却有世界性的荒凉( 13 节);弥迦求神再牧养其子民( 14 节)、神的响应( 15 节),及弥迦思考将来的普世救恩( 16-17 节);最后是人民的颂歌,庆贺神那无可比拟的恩典,以及对他们的诚信( 18-20 节)。
七 8
拟人化的耶路撒冷告诉仇敌(这仇敌很可能是指亚述;参 12 节)「不可夸耀」(就是说:不可为胜利而高兴)。她解释说:「我虽生在黑暗里」(被掳的阴暗境遇;赛四十二 6-7 ,四十九 9 ),耶和华对以色列有永远的承诺(参 7 、 20 节),祂将要「作我的光」(从地牢般的囚禁中拯救出来)。
七 9
她的跌倒是由于她的罪,并非神的无能或仇敌的能力,所以耶路撒冷已预备「忍受耶和华的恼怒」,因为这是公平的,且只是短暂的。神将要为她「辨屈」、「伸冤」,不再是控诉(六 1 ),因为她没有恶待她的仇敌。然后锡安将要「见(注视)他的公义」,因神成全了祂在盟约上的承诺。
七 10
锡安祷告说:让我的仇敌得见 的公义,让他蒙羞。锡安必「亲眼见(或作「饱览」,原文与第 9 节同)她(尼尼微)遭报」。
七 11-13
「日子」(或「那日」)出现了 3 次,都是指同一段时期,也是指一种境况,是神为将来所预定,是锡安重建墙垣(指羊圈的围墙,并非城堡;参五 11 )的日子,又是「开展」「境界」,在「牧者──君王」的保护下容纳万邦( 13 节)的日子。第 12 节当那日,人必从全球各地归到神那里,甚至有从锡安的世仇:北面的亚述和南面的埃及而来(参诗八十七;来十二 22 )。第 13 节然后世界「必然荒凉」,选民(包括犹太人与外邦人)在锡安得到救恩之后,荒凉的境况将降临大地和其上的居民,这是他们行恶的结果,此预言将在最后审判时实现(帖后一 6-9 ;彼后三 12 ;启二十 11-15 )。
七 14
故此弥迦求神「牧放你 …… 的民」,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徒十五 16-18 ;弗一 3-4 )。第 14 节余下的经文加添了更多细节:安全的保障(杖)和足够的供应(得食物)。「产业」:古时土地是永久的,是家庭生计的来源(参二 2 ;民二十六 56 )。今日神在基督里把永生赐给祂的选民(约十 28 ),选民永远自由「独居」(或作自立生活,参新国际译本)。「树林中」在原文是组合句:「在树林中,在肥沃的草原里」,意思是指一个像园子的树林。「巴珊和基列」是摩西靠大能的神迹所征服的第一片土地(民二十一 33 );「巴珊」以高大的树木(赛二 13 ;亚十一 2 )和肥壮的牲畜(申三十二 14 )称着;「基列」则以美好的草原闻名(民三十二 1 、 26 )。弥迦在此是求神恢复祂对以色列以前的祝福。
七 15
神应许照祂的旨意成全这事。
七 16-17
当弥迦思考上述的应许时,他明白「列国」将要「看见」神所作的「奇事」( 15 节),他们必然要为「自己」倚靠无能的假神「势力」而感到「惭愧」。「用手摀口」的意思是闭口不言;「掩耳不听」原文是耳朵变聋。当神施行这些奇事时,列国必停止讥笑以色列,并且掩耳不听别人的吹擂和空谈。第 17 节邦国也必放弃其权力。战败的君王在神面前俯伏时,「必舔土如蛇」。面对神的大能,他们从自己的「营寨」中「战战兢兢地」出来,向神俯伏敬拜。
七 18
在这首人民颂歌的首句,弥迦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谁像耶和华──加插进去。「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恕罪过」和「罪孽」(参一 5 )以色列背约的罪如此大,除了耶和华之外,无人(或神)可以赦免(参提前一 15-17 ),然而若没有赦免,弥迦的职事就毫无意义了。他或许可以在发泄感受上得到一点满足感,但人民仍硬心,落在罪中(参诗一三○ 3-4 )。现在他把神慈爱的性情都列出来:祂「不永远怀怒」,「施恩」,「施慈爱」(原文此两项相同),有「怜悯」,并且「诚实」。昔日以色列民造金牛犊,摩西求神显出祂的荣耀时(出三十四 6 ),神也彰显这些性情。
七 19
在神的怜悯下,祂要把人民的「一切罪投于深海」,使它们不再威胁以色列,正如昔日神把法老的军队投入红海一样。
七 20
神的本性同时也成为祂「诚实」的保证,祂忠于盟约,就是「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这一切都在主耶稣身上达成,基督为人付上罪的工价,祂实现神盟约的应许。
弥迦书第七章
C 国家分崩离析(七 1 ~ 7 )
弥迦的哀歌,可藉行首额外音节“哀哉!”( 1a 节)而确认。这哀歌包含两部分∶ 控诉 ( 1 ~ 6 节)和 信心 ( 7 节)。控诉同样有两部分∶ 指控 (即国中的 罪行 , 1b ~ 4a 节)和 苦难 (即举国的 扰乱不安 , 4b ~ 6 节)。以色列领袖的罪行,又可分析为两部分∶ 例证 ──形容葡萄和无花果都摘光的果园( 1b 节),和此例证的 诠释 ( 2 ~ 4a 节)。此诠释也有两部分∶一个扼要的陈述指出国中没有正直人( 2a 节),以及两个用以描述邪恶领袖的暗喻。这两个暗喻是∶ (1) 猎人 (即那些劫掠他人的人, 2b ~ 3 节), (2) 篱笆 (即那些妨碍公义的人, 4a 节)。另外,苦难的 宣告 也分为两部分∶一个 概括的 陈述指出扰乱不安的时候已到( 4b 节),以及其 具体的 例证( 5 ~ 6 节)。先知的守望者们已看见审判的乌云笼罩着以色列,但现在乌云稍微散去时,他们看到镶在乌云边的救赎银线( 7 节)。整则神谕始自哀叹,终于信心,用的都是第一人称。先知一开始是站在耶和华的立场,末了则认同以色列的余剩之民;而耶和华在六章 10 ~ 16 节指控并判决以色列民,但以色列的余民在七章 8 ~ 20 节便获得神的宽宥。
1a . 先知以警告的哀叹 ~al #lay li^ ,“有祸啊我”(吕译;和合∶ 哀哉 ),来开始他的哀歌(参∶伯十 15 )。流畅的子音重复出现,加上以行首额外音节作为哀叹,使先知的呼喊更令人心碎。
1b. 先知接着叙述他哀叹的原因。(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因为我好像……”;参吕译, AV 、 RSV )代表耶和华的先知,在此以寓言自比为葡萄园的园丁。园丁在悉心、辛勤地栽种、浇灌果树后,于六月间来到果园,希望能摘取一串串的甜 葡萄 和初熟的 无花果 (参四 4 ;路十三 6 ),但却沮丧地发现,葡萄已被摘尽,无花果树亦已光秃。每一园丁都渴望能享受自己努力的果实,并痛恶在自己之前抢先摘取果子的人,特别是把果子摘取净尽的破坏者!果园就是以色列(参∶诗八十 8 ~ 16 ;赛五 1 ~ 7 ),而果子就是正直的官长。与此相对地,真葡萄树,也就是主耶稣基督,应许凡常在祂里面的必要多结果子(约十五 1 ~ 16 )。
2 ~ 4a . 作者在此以希伯来文的名词 `ayin (= 1 、 2 节的 没有 ),连结寓言和其诠释,并明白指出失去的果子便是虔诚的官长。 虔诚人 指的是对神与神的子民,都遵行与神所立之约的人; 正直人 则是维持约的道德规范的人。 各人 是指哪些人,应该按着这段话的范围来决定。根据第 3 节, 各人 在此应指统治者和审判官等,将百姓视为猎物的人。弥迦自比为失望的葡萄园园丁,而将这些腐败的官员比作猎人(参∶诗十 8 ~ 9 )。他以 埋伏 (即他们的行径是隐密、邪恶的)和 用网罗猎取 (即他们是要取人性命;参二 1 ~ 2 ,三 1 ~ 3 、 9 ~ 11 )来展开他的暗喻。
虽然第 3 节的意义大致上还算明确,但其详细的诠释则有其困难。 位分大的人吐出恶意 , NIV ∶“有权势的人说出他们的欲望”(参吕译)应像 RSV 一样,依字面译作“尊大的人”(即君王)“说出”较佳。与本节意思相依的几句显示,“首领”( NIV ;和合∶ 君王 )和 审判官 指的便是君王之下的大臣。( 统治者 指仅次于王的大臣,而其冠词则意味着一群同阶级的官长。) 恶 就是那取人性命的网罗, 双手 则指“尊大的人”及他之下的臣仆,而“图谋”(和合∶ 结联行恶 )一词直译便是“编织”。综言之,第 3 节在 2b 节概括的陈述之外,又增添了一点,即以色列的君王和大臣一起编织了致命的网罗,要取百姓的性命。王和他卑鄙的爪牙穷凶恶极地背离与神立的约,他们不单收受贿赂(参∶出二十三 8 ;申十 17 ,十六 19 ,二十七 25 ),而且还向不幸的百姓勒索。所罗门王的继位者为要满足自己的胃口,采行了破坏以色列与神所立之约的政策。“欲望”( NIV 、新译、吕译;和合∶ 恶意 )和第 1 节的“羡慕”在原文是同一字。以色列的王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竟夺取当献给耶和华的果子。
他们最好的 (即指 3 节的大臣),不过像荆棘 篱笆 (因为他们 只会 妨碍公义!)如果一个无辜的人试图向他的欺压者求情,他们只会报以顽强的骄矜、置之不理和冷漠。
4b. 弥迦藉着“篱笆”(希伯来文 m#su^k[a^ )和 扰乱不安 (希伯来文是 m#bu^k[a^ )的类音,戏剧化并突兀地从为该城的罪行哀叹,转变为迫在眉睫的审判而哀叹。而人称之使用亦有所转变∶罪行的宣告是用第三人称(“他/他们”),审判的降临则是第二人称(“你”)。 守望者 指的是设立于城墙上的岗哨,用以警示外来的危险(参∶赛二十一 6 );此处则用作一暗喻,指先知宣告审判的日子已到来(参∶摩五 18 ~ 20 )。那日被称为 神临到你的日子 ( NIV ),到那日神长久忍耐的怒气要发作,施行审判(参∶赛十 3 ;何九 7 )。以赛亚预言耶和华将使耶路撒冷有溃乱(希伯来文 m#hu^ma^ )、践踏(希伯来文 m#bu^sa^ )、烦扰(希伯来文 m#bu^ka^ )的日子,而且城要被攻破,哀声达到山间(赛二十二 5 )。举国都愚昧地要先知静默不提及那日,但那日 已经来到 ,也就是西拿基立的大军围困耶路撒冷,举城人心惶惶(见导论 , 157 ~ 158 页)。
5 ~ 6. 先知在此清楚地描述社会的乱象(参∶赛三 4 ~ 5 )。由于预期到耶路撒冷城被围困时的可怕景象,弥迦警告百姓连最亲密的朋友都不可信任。使社会成一整体最牢不可破的维系──密友( 5a 节)及夫妻关系( 5b 节)──都在这紧张的情势下瓦解。先知藉着提及邻舍、最好的朋友和亲爱的妻子,来洞察人内心的世界。神的判决和人的罪相称。腐败的官长既已破坏了维系国家的人际关系,现在外敌的入侵便更将恶化人与人间的分裂,因为无人能向他最亲密的伴侣透露他将如何渡过眼前的危机,否则他的心腹将出卖他,以保全自身存活。
对这样一个猎取自己弟兄( 6 节,参 2b 节)的国家,神要施予它应得的判决,亦即凡藉着血缘或婚姻而有亲密关系的人──父、母、子、女和女婿──都将为求自保而像仇敌一般彼此相争斗。这段经文后来被用于启示文学中〔参新、旧约之间的着作《以诺壹书》( 1 Enoch )五十六 7 ,一○○ 2 ;《禧年书》( Jubilees )二十三 19 ;《以斯拉四书》( 4 Ezra )六 24 〕,描述末世的日子。主耶稣也应用这节经文,来说明祂的降临在以色列会造成如何的纷争(参∶太十 35 ~ 39 ;路十二 53 )。
7. 先知在此藉着两个关键,从哀叹转为信心。这两个关键是反意的 至于我 ,以及动词 望 的文字游戏。在第 4b 节“守望”指的是先知留心审判已来到,此处则指弥迦仰望神的拯救。基于神对以色列列祖的应许(参 20 节),弥迦充满信心地向 救我的神 求告。“拯救”带有军事和司法的双重意义。它指的是神会干预并解救被欺压者,因为这是祂的应许。神不会违背祂对以色列先祖所许下的承诺,也不会让邪恶的亚述人得胜。除神之外,再无其他力量能作最后决定。弥迦的周遭,没有任何理由让他继续抱持希望。他所拥有的只剩下神,而这已是足够的理由。动词 仰望、等候、应允 所需要的不是被动地等候胜利,而是以祷告和希望主动地参与。在国家分崩离析的时刻──先是渎职官长的内忧,后有“亚述入侵”的外患──我们的诗人兼先知弥迦正如梅兹( 157 页)所描述的∶“并不放弃或向沮丧投降,而是‘等候’。这也是无助者最有力的行动(诗三十八 15 ,四十二 5 、 11 ,四十三 5 ,一三○ 5 ),在等候中,他们知道神必来解救(诗十八 46 ,二十二 5 ……)。”
D 凯旋之歌(七 8 ~ 20 )
弥迦以祷告的赞美诗来终结全书。此一赞美诗始自( 8 节)结束弥迦哀叹( 7 节)的信心。这篇祷告虽然包含多种要素,但前后甚为一致。其中发言者的身分时常转换,而且可分为四个各含有三节经文的诗节。希伯来文的经节区分与 NIV 一模一样( 16 ~ 17 节除外,这两节在原文属同一节)。在第一个诗节中,败落的耶路撒冷向她的“仇敌”承认她对耶和华的信心(希伯来文提及耶城时用的是阴性词类; 8 ~ 10 节)。第二个诗节持续了这样的信心,先知许诺耶路撒冷,在举世都被审判之时,她将成为给予救赎的羊圈( 11 ~ 13 节)。第三个诗节涵盖了祷告、确据和回想( 14 ~ 17 节)。先知祈求耶和华再度奇妙地牧放祂的子民,就像祂从前带领以色列对抗重重阻挠出埃及一样( 14 节),而耶和华也应允将如此行( 15 节)。在默想中,弥迦重述第 8 ~ 10 节的主题,即信靠神的以色列将蒙拯救,而不信神的仇敌将会落败,同时弥迦把此主题的范围扩展至列国( 16 ~ 17 节)。在前三个诗节中,信心渐次增强,一直到众民的赞美诗时达到高潮。众民颂赞神奇妙的作为,祂将以色列民的罪投于深海以实现祂对列祖的应许( 18 ~ 20 节)。
最后的两个诗节和摩西渡红海时的凯旋之歌,有许多雷同之处。两者均以类似的话语颂赞耶和华拯救以色列,且打败她的敌人。至于这些落败的仇敌,他们“战惧”(希伯来文作 rgz ,出十五 14 ;弥七 17b ;或 ph]d ,出十五 16 ;弥七 17 )并默不作声(出十五 16 ;弥七 16 )。而耶和华是行“奇事”的神(出十五 11 ;弥七 15 ),有“不变的爱”(出十五 13 ;弥七 18 ~ 19 ),并使以色列成为祂的“产业”(出十五 17 ;弥七 14 、 18 )。两首赞美诗都问到同样的问题,“有何神像你?”(出十五 11 ;弥七 18 ),且都用了神原本的形像来描绘神──将祂的仇敌(埃及人和罪)投入深海(出十五 1 、 4 ~ 5 ;弥七 19 )。但摩西的凯旋之歌回溯过往耶和华的胜利,弥迦的凯旋之歌则凭信心展望更大的奇事──神将饶恕以色列并使她在全地得胜。
8 ~ 10. 在第一个诗节中,蒙羞的耶路撒冷告诉她那冒渎神的仇敌不要 夸耀 ( 8 节),因为她为罪受罚只是暂时的( 9 节),到耶路撒冷获拯救之时,她的敌人必被 羞愧 遮盖( 10 节)。
在这与仇敌虚拟的对话中,耶路撒冷的处境是在黑暗中,且跌倒在地( 8 节)。 黑暗 让人想到没有光线的地牢景象,也正是一个城巿被围困的表象。但这心存悔改的城巿确信,虽在黑暗中,“耶和华要作我的光”(参 JB 、 NAB 、 NEB )。
城内信仰坚定的余剩之民都接受先知对历史的诠释,亦即耶路撒冷的衰败并非偶然(参∶撒上六 9 ),也并非耶和华不能拯救她(参∶王下十八 22 ~ 35 ),而是耶和华因耶路撒冷的罪而恼怒( 9 节)。抱持这样的世界观,灾难便可具有属灵的意义,从而导向悔改、坚忍和希望。耶路撒冷的希望仰赖于耶和华为她 伸冤 。如果耶路撒冷因得罪神而受罚,那么可以想见神会如何加倍处罚那些加害耶城并亵渎神的人(参 10 节)。第 8 节的 光 指的是神是眼前拯救的来源, 9 节的光则是指神未来的救赎。
耶和华的 公义 不单导致以色列蒙拯救── 8 ~ 9 节的主题──同时也造成那嘲弄以色列的仇敌,遭到惩罚,这是第 10 节的主题。亵渎神的人将被羞愧遮盖,并将如同街上的泥土般遭人践踏,永无再起之日。历史已证实了耶路撒冷所信奉的神乃真神。而亚述的守护神亚色( Ashur )如今何在?
11 ~ 13. 耶和华发出希望的信息,以回应耶路撒冷承认自己信仰之举。凯歌的第二个诗节可分为两部分∶万国之民均可在耶路撒冷的墙垣内得救( 11 ~ 12 节),而地则将因它的罪被毁灭( 13 节)。
墙垣 (希伯来文作 gdr )并非指“防御的壁垒”(希伯来文作 hwmh ),而是指一般的墙,包括葡萄园的篱笆(参∶诗八十 12 ,八十九 40 ;赛五 5 ),以及此处的羊圈(民三十二 16 、 24 、 36 ;撒上二十四 3 ;番二 6 )。耶路撒冷的未来,不再像她倾覆之前一样处于刀光剑影之中(参四 3 ,五 10 ~ 11 ),而被比拟为羊圈(参四 8 ,七 14 )。列国之中信仰坚定的,都可到此羊圈寻求庇护,在此同时,神将因这地的罪而使它荒凉( 13 节)。耶和华将扩展这“末世的羊圈”,祂亲自所设立的界限将包含广阔,以至于凡寻求拯救者均可在其中蒙救赎。
那日 / 日子 的重复出现,代表这三项行动──重修墙垣、开展境界以及万民的来到──彼此相属。先知在此以具体的地理两极(即藉相反方向的两地点来表示全体)──从位于东北的亚述到位居西南的埃及(这也是弥迦当时的世界边缘),和广泛的地理两极── 从这海到那海,从这山到那山 ,来表达救恩的普世性。动词 归到 以单数形出现,意指救恩的取舍乃个人之抉择。先知所描写的并非万国万族归到以色列,而是 从 (此字在希伯来经文 12 节中重复了两次)万族有许多个人来。 从埃及到大河 一词,让人回想起耶和华曾应许以色列将拥有这些地(创十五 18 ;出二十三 31 ;申十一 24 ),也让人连带想到以色列的黄金时代(王上四 21 、 25 )。“末后的日子”应作广义的解释(参四 1 )。这日子在弥迦之时,藉着耶路撒冷自亚述入侵的黑暗里,被拯救到光明中,得到部分应验。(注意第 10 节的“这时”,吕译;和合未译);与第 11 ~ 12 节的 那日 相连结。 NIV 中译应为∶“……这时她必被践踏”);以色列被掳归回后的重建时期又进一步应验;但最完整的应验则是在今日,从万国而来的神的选民,归向天上的耶路撒冷之圣所(来十二 22 ~ 24 ;参∶约十七 2 ;徒三 25 ;林后六 2 )。
在以色列的境界之内,耶和华牧养悔改归向祂的子民;在此境界之外,耶和华这掌管道德的神则使地荒凉(参∶番一 18 ,三 8 )。这地一词,是地上居民的转喻。由历史的背景及类似的经文(参∶耶四十九 13 、 17 ,五十 23 ;弥一 3 、 6 ),我们可以臆测神在以烈火烧尽全地之前(彼后三 10 ),也就是此处所说的景况,必先以四处蹂躏的军队惩罚这地。艾伦( 398 页)说得好∶
这则神谕与基督教信仰中的最后审判相互呼应。它以以色列能够领受的传统语言重申,这地在道德的资产负债表上若有赤字,最终仍须清偿;而神的国度将在得胜中建立。
14 ~ 17. 先知以祷告回应这则应许选民救恩的神谕。 牧放 一词在古时的近东常被用以作为理想君王的表象,此处则用来描绘内在方面王和子民之间属灵的爱与信任的关系,以及外在方面的保护( 14a 节;注意 杖 =权杖)和供应( 14b 节;注意容 ……得食物 )。 产业 是暗喻的说法;意指他们由于古时所得的权利,得享永久的地位。 迦密山 (见 NIV 边注)指的是一个像花园般的森林(参∶王下十九 23 =赛三十七 24 ),即适合属王的羊居住之处。 巴珊 和 基列 两地,让人不仅回想起在以色列历史的开端,摩西藉着神迹奇事将这些地给予以色列(注意 像古时一样 ),同时也让人想到他们对那着名的草原和肥美土地的渴望。
耶和华以第一人称发言,打断了先知的祈求(参∶诗十二 5 ,六十 6 ~ 8 ,八十七 4 ),应许要把救恩及奇事显给以色列看,正如祂当年击打埃及的长子、带领以色列渡红海和约但河、在旷野中保守他们,以及打败无数比他们还强大的国家。当耶和华奇妙地在耶路撒冷城门口击打西拿基立的大军;让古列下令被掳的犹大人得以返回、圣殿得以重建;最重要的是,主耶稣藉着祂的死和复活,战胜了死亡和撒但;以色列的确看到同样大能的膀臂。
弥迦以默想来回应这则神谕∶列国必将惭愧、落败、并因此而敬畏耶和华。第 16 ~ 17 和 10 节息息相关,只是把被羞辱的仇敌从亚述扩展为列国。在第 10 节亚述遭到挫败,在此则是列国弃绝他们的权力和骄傲。 用手捂口 和“耳朵必变成聋的”(吕译、 NEB ;和合∶掩耳不听)表示他们的羞愧。他们不再像第 10 节的仇敌一般嘲弄以色列,也不再听他人无谓的夸耀。从圣经其他的经文(创三 14 ;诗四十四 25 )和古代近东的许多浮雕得知, 餂土 一词形容的是落败的君王俯伏在他们的征服者面前。这些君王在遭逢了耶和华的大能后,了解到自己的软弱无能,进而愿意放弃他们的营寨而出来敬拜耶和华。主耶稣的死里复活也同样彻底地战胜撒但和死亡,以至于今天的万国也都得以敬畏祂。
18 ~ 20. 弥迦名字的含义即“谁能像耶和华?”(见导论 , 152 页)。弥迦在此以专有名字 耶和华 (雅巍)代替普通名词 ~el (=神),并以此作为凯歌末了、赞美诗的首句,藉以巧妙地显示他名字的意义。弥迦藉着那些经过亚述入侵仍得以存活的余民之口,发抒“有何神像耶和华”的赞叹。他们深感再无别神像耶和华一样赦免罪孽。如果神没有赦罪的特质,那么弥迦所传的道便毫无意义可言。倘若神永远怀怒,弥迦这些责难的神谕,又有何价值?果真如此,那么弥迦在说完这些神谕之后,只会得到发泄积愤的快感,但百姓却将因着罪和绝望而心刚硬(参∶诗一三○ 3 ~ 4 )。因为神是施恩的神,祂给予悔改的人盼望,而从这些悔改的人将诞生新的纪元。也因为神从不撒谎,将有源源不绝的悔改 余民 归向祂,并成为祂的产业,甚至一直到历史的终结(罗九~十一)。
和一连串用来形容罪的字眼( 罪、过犯、罪孽 )相对,神的子民歌颂神慈爱的属性和态度∶ 赦免、饶恕、不永远怀怒、怜悯、喜爱施恩、诚实 。后四者见于以色列首度严重犯罪、认罪悔改时(参∶出三十四 6 )。这古时的信条向历代坚守信仰的子民保证,神会信守祂对列祖的应许,且不会让以色列的历史结束于山穷水尽时。
第 18 节指出以色列蒙受祝福的 原因 ,乃在于神饶恕的属性;第 19 节则呈现 结果 ──他们的罪均被去除。神当年带领以色列出埃及时,把埃及人投入红海;同样地祂也会在以色列人的天路历程中,把他们一切的 罪投 入隐喻的 深处 。
神“有恩典的”属性明列于出埃及记三十四 6 ,弥迦书七 18 ~ 20 又复述一次。这些属性可分为祂的“恩典”和 怜悯 (希伯来文作 rh]m ),其中包括饶恕罪过;以及祂的 慈爱 ──作“不变的爱”较佳(希伯来文作 h]sd )──和“诚实”,这两者即信守祂的应许。第 18a 和 19 节颂赞前两个属性,而第 18b 和 20 节则赞美后二者。这四个成对的属性于第 18b 节相互连结,因为该节指出神“不变的爱”(亦即希伯来文的 h]sd ,“慈爱”)是祂 长久容忍 (即“不永远怀怒”)的原因。总而言之,神对列祖的慈爱信实,是以色列盼望的依据。神曾在摩西和约书亚的时代,实现祂对亚伯拉罕的应许,领以色列脱离埃及的捆绑并进入迦南地。在弥迦的时代,神也同样地救以色列脱离亚述之手。最重要的是,神信守祂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叫基督从死里复活,并赐予他全地万国的属灵种子(参∶罗四 17 ;加三 6 ~ 29 )。神的选民在各样的试炼中,仍将继续仰望这位无可比拟的神。──《丁道尔圣经注释》
弥迦书
弥迦书第七章
7:1-2
先知哀痛国中难见到忠信的人,民心唯恶是尚。他劝民倚靠神,唯祂能救赎。“我”指以色列人。夏天已过,各种果子都已收尽,寻找忠信敬畏神的人,就象收获季节已过,找不到可吃的果子一样。
7:3-4
从2节下半到4节都是百姓恶行的记述,不顾亲情陷害弟兄;应该正直无私的君王和领袖,一样徇私舞弊;在上者只须说一句,在下者便成群结队去作,忙个不停(“双手作恶”)。“守望者”:先知。
7:5-6 朋友家人互不信任,家庭解体。
7:7 先知宣布他对神拯救力量的无比信心。
7:8-10 以色列民受到仇敌的欺压,知道是神的刑罚,但相信神必复兴其民,使敌人蒙羞。“我的仇敌”:以色列以外的国家。“我虽跌倒”:预言耶路撒冷的被毁。
7:11-13
以色列民复兴的预言。耶城的城垣将重修,其民将增多(“境界必开展”)。犹太人从世界各地回归(“人必…归到你这里”)。13节若单独看,应为对犹大国所作的预言。本段所预告的远景实现前,以色列人须因所犯的罪受到应得的刑罚。
7:14-17
这是先知的祷告。他看见那美好的远景,愿神所说的实现,亲自作祂子民的牧人。这些民不再分散各国,而是住在自己的(“独居的民”)佳美花园中(“迦密山”。看民23:9;参申33:28)。不但有安谧的树林和富实的田园,还有象大卫、所罗门时代一样广阔的巴珊和基列草原供牧放。“迦密山”原文有“花园中”的意思。(有的人认为“独居的民”应作“受到限制之民”解,预言犹太人回归后局处耶路撒冷一隅,有若四面都是沃土的旷野,求神象从前一样赐他们肥沃如巴珊的土地,在那里牧养他们。)
7:17 “舔土”比喻失败。
7:18-20 作者用一首赞美诗结束全书。
7:18 “有何神象你”:先知弥迦一名的意思即为“谁能象耶和华”。原文读来一字双关。“产业”:以色列民。“余民”:看2:12-13注。
7:20
神古时曾指着自己起誓,答应过亚伯拉罕将作多国的父(创17:5);又曾应许他和雅各,后裔要多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创22:17;28:14)。所有相信神的人都必成为蒙恩承受产业的子民(加3:6-29)。(犹太人在每年赎罪日,都会在会堂里宣读18-20节这段经文;有的甚至站在水旁,倒空口袋,象征把罪投于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