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十一章
第 11 章
徒 11:1-2> 只有犹太人才可以得救?只有遵守所有规条的人才可以得救?我所听的救恩是……
11:1-2 外邦人是指所有不属于犹太民族的人,犹太信徒有时被称为“受割礼的门徒”。大多数犹太信徒都认为只有他们才会得到神的拯救,因为神把律法赐给他们(参出 19-20 章);在耶路撒冷另有一群信徒相信外邦人也可以得救,但要他们遵守所有犹太人律法和传统,才可得救,即是说要他们成为犹太人。这两种想法都是错的,神拣选犹太人,将律法教导他们,是要他们将救恩传给世上“所有”的人(参创 12:3 ;诗 22:27 ;赛 42:4 ; 60:1-3 ;玛 1:11 ;罗 15:9-12 )。
徒 11:2-18> 信徒争论,口舌不停?与人意见不同时,你会……
11:2-18 彼得带着哥尼流悔改信主的消息回到耶路撒冷,信徒因为他曾经和外邦人一同吃饭而感到震惊,然而,当他们听到整件事情的始末后,就赞美神( 11:18 )。他们的反应教导我们如何处理与其他信徒之间的争论。在判断其他信徒的行为之前,必须听取他们的解释,圣灵也许藉着他们来教导我们重要的功课。
徒 11:12-18> 彼得要为自己与外邦人同席辩护,只用将经过述说一遍便成,何用见证人?
11:12-18 彼得为与外邦人一同吃饭这件事所作的辩护,不过是再简述整件事情而已。他带着六位见证人来支持自己,然后引用耶稣说过有关圣灵降临的应许( 11:16 )。彼得和其他信徒所需要的证据,就是这些外邦人的生命已经改变了。改变了的生命在今天仍然是有力的证据。
徒 11:18> 他们何等欢喜快乐,也许福音可否给外邦人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了吧?
11:18 随着神也赐下圣灵给外邦人这消息传来,理性上和教义上的问题都得到解答。这是初期教会的一个转捩点:神所拣选的,即使是外邦人,他们也要接纳。不过,并非每一个犹太信徒都因外邦人悔改而欢欣。在整个第一世纪中,一直都有犹太基督徒为这个问题而争论。
巴拿巴与扫罗在安提阿
徒 11:19-21> 从前因司提反殉道而四散的信徒,今则大有用处,为何?
11:19-21 当教会接受彼得的见证,认为外邦人也可以接受福音后,基督教开始迅速地传到外邦人的地区,并且有许多外邦人成为信徒。这宣教工作的种子在司提反殉道时开始播下,当时许多犹太信徒都受到迫害,分散各处在远方城市定居下来传扬福音。
徒 11:20-21> 他们真的没有忘记耶稣的吩咐,你看他们所行的……
11:20-21 在安提阿,信徒开始实践向普世传扬基督的使命,积极地向外邦人传福音。腓利曾在撒马利亚传道,其实撒马利亚人有部分犹太人血统( 8:5 );彼得向哥尼流传道时,他已经是敬拜神的( 10:2 )。在耶路撒冷爆发大迫害后,分散到各处的信徒向在他们避难的地方的犹太人传福音( 11:19 );这时信徒开始热切地与外邦人分享福音。
徒 11:22> 拜偶像的地方,竟也是初期教会的重要地方,安提阿这地方也真特别……
11:22 除耶路撒冷外,在初期教会中,安提阿比其他城市重要。在安提阿,第一所外邦人教会建立起来,信徒首次被称为基督徒( 11:26 )。保罗在他的布道旅程中,以这个城市为他的根据地。安提阿是敬拜外邦偶像的中心,也是跟外邦宗教连在一起的淫乱和邪恶行为的滋生地。安提阿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通往东方世界的大门。不论是对于罗马或初期教会来说,安提阿都是一个重要城市。
徒 11:22-24> 初信者当遇到巴拿巴,何解?你说呢?你愿意成为一个“巴拿巴”吗?
11:22-24 巴拿巴在教导我们如何帮助初信者上是一个极好的榜样。巴拿巴以他坚定的信心,喜乐的事奉,以及仁爱来劝慰及教导初信者( 9:26-30 )。当你遇到初信者时,要记起巴拿巴,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们的信心成长。
徒 11:26> 门徒首次被称为基督徒!但,这有何重要?
11:26 年轻的安提阿教会把犹太人和外邦人集聚在一起。有一点很重要的,信徒是由这里开始被称为基督徒,他们的共通点就是基督──不是种族、文化甚或语言。基督能越过一切障碍,把所有人联合在一起。
徒 11:26> 为到栽培的缘故,扫罗他们留下了;信了不就成了么?为何要栽培?
11:26 巴拿巴和扫罗在安提阿逗留了一整年的时间,教导初信者。他们本可以离开这里到其他城市去,但他们看见栽培和训练的重要而留下。你曾帮助人信靠神吗?花点时间教导和鼓励他。你是不是初信的呢?记着,你的基督徒生命不过刚刚起步,你需要不断地读圣经和学习,你的信心才能长大和成熟。
徒 11:29> 慷慨捐献,常挂嘴上,但要我落实去行就……
11:29 安提阿的人能够这样慷慨地捐献,是因为他们关心别人的需要。这是圣经所命令的“捐得甘心乐意”(林后 9:7 );勉强的捐献显出对人缺乏关怀。你要注意关心那些有需要的人,这样你便能乐意捐献。──《灵修版圣经注释》
使徒行传第十一章
跨越障碍(十一 1 ~ 18 )
.门徒指控彼得( 1 ~ 3 ):那些门徒是“奉割礼”的门徒。他们是信主的犹太人,但却致力保存犹太人的传统。当他们知道外邦人归主的报导,第一个反应就是指控彼得“和他们一同吃饭”,因此触犯了犹太人不与外邦人交往的传统。他们只意自己的传统,而忽略了神更大的使命,就是把福音广传。我们在福音的使命上会否犯上同样的错误?
.彼得重述经历( 4 ~ 17 ):彼得在这里的重述,基本上和第十章的描述一样,只加上了 16 节“我就想起主的话说: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受圣灵的洗”,其实彼得除了描述事件外,他还加上解释,以息门徒的疑团。当他引用一 5 的时候,门徒便不能不折服──彼得向外邦人传福音,既有神的应许,更有神的引导,并且满有果效。
.门徒归荣耀与神( 18 ):当众人一同明白到神亦赐恩给外邦人时,便不再争辩了。这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
① 使徒彼得与众门徒的态度起初是坚持己见,但当看到神的引导与作为时便顺服了。我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对牧养及传道的事工,免不了会出现一些偏见。倘若没有像使徒及门徒一般对主顺服的人,恐怕会成为福音事工的拦阻。
② 彼得及门徒开始明白“福音”与“文化”的差异。福音需要披上文化的外衣,但福音不能因文化的差异而受限制,因此稍后他们便有更清楚的体会及决定。我们在福音事工上,也当学习这个功课。我们不是硬要初信者适应我们的文化,乃是要学习接纳他们不同的文化而彼此共存。我们又是否愿意接纳伤残人士、精神病患者、基层人士及一些奇装异服的青年人呢?
祈祷 神啊,帮助我有更阔的视野来从事布道事工。
模范教会(十一 19 ~ 30 )
安提阿教会可以成为今天教会的典范:
① 布道事工( 19 ~ 21 ):这里的描述紧接八 1 的发展,当中的突破是一些信徒开始向希腊人传褔音。我们若要忠于主的托付,首先当有平信徒布道运动。传福音不是传道人的专利,平信徒布道才是圣经的教导;其次是要有福音的突破,现今流行的“未得之民”布道运动,就是提醒我们要突破,向一些与我们背景不大相同的群体布道。
② 劝勉事工( 22 ~ 24 ):劝勉事工相等于我们今天的团契事工及辅导事工。巴拿巴一名的意义是“劝慰子”,是有体谅、忍耐、接纳及启发的意思。教会发展需要有美好团契的基础,今天的信徒及非信徒都活在不小的压力底下,有过不少的创伤。教会及团契生活应该提供足够及适当的机会,叫肢体得到关心、激励、支持及接纳,教会才有发展。
③ 教导事工( 25 ~ 26 ):巴拿巴知道教会的需要,故邀请扫罗来协助建立安提阿教会。扫罗与巴拿巴用了一年的时间教训众人,使教会成为一个典范。教导及生命成长是有密切关系的,徒有热心而没有真理,可使教会走上歧途。我们会否把握每一个学习真理的机会来学习及成长?我们会否努力学习及实践真理?
④ 慈惠事工( 27 ~ 30 ):当安提阿教会知道耶路撒冷教会遭遇大饥荒,便自发地捐助他们,这是他们实践信仰及表达爱心的时间。教会需要充足的爱心,才能叫别人经历到神的爱。
祈祷 神啊,帮助我在教会众多的事工中,能找到自己的岗位并全面投入。──《新旧约辅读》
使徒行传 第十一章 注释
1-18 彼得向耶路撒冷教会报告
1
「犹太众弟兄」:指犹太区内教会的成员,包括耶路撒冷教会
的信徒。
2
「奉割礼的门徒」:这些犹太信徒虽然信了耶稣,但仍仅守律
法,主张外邦人也要接受割礼,遵守食物禁例,否则便是不洁
的,不能与之来往,参10:28注。
4-17
彼得复述自己的经历,表明他进到外邦人的家传道是出於神的
安排,而圣灵降在哥尼流等人身上证明神同样收纳他们作自己
的子民。(参考:哥尼流的信主)
11:19-30
说希腊话的犹太信徒建立
安提阿教会
19
「腓尼基」:在加利利以北沿岸地区。因逼迫而四散的门徒有
些从耶路撒冷向北往腓尼基去,再从那里坐船到居比路(地点
参4:36注),或沿陆路继续北上到安提阿。
「安提阿」:离耶路撒冷四百八十三公里(三百英里),是叙
利亚与基利家这联合省分的首邑,当时罗马帝国三大都市,仅
次於罗马及亚力山大。
20
「居比路和古利奈人」:指侨居於这二地的犹太信徒。
他们所传讲的是关於「主耶稣」── 的工作、死与复活、赦
罪救恩等(参徒10:36-43)。
22-26
巴拿巴被差派往安提阿教会视察,并觅得扫罗一同牧养这间首次容纳
外邦人的教会。
25
自从扫罗离开耶路撒冷回大数後(9:30), 已经有好几年时间
,巴拿巴现在好不容易才找到他(原文「找」字有「艰辛地找
」的含意)。
26
「基督徒」:指信奉基督的人,是外邦人对信徒的称呼,以别
於犹太教徒。
27-30
安提阿教会捐钱救济将遇饥荒的耶路撒冷信徒。
27
「先知」:在新约圣经中常与使徒、教师并列(林前12:28-29;
弗4:11),有圣灵赋予的特别恩赐,在固定教会或巡回各教会
劝勉信徒、说预言,并解释旧约预言如何在当代应验。
28
「天下」:指罗马帝国境内多处。
「革老丢」:主後四十一至五十四年任罗马皇帝。根据当代史
家的记载,主後四十六年左右,多处确曾出现饥荒。
30
「长老」:於新约教会这职位大概脱胎自犹太公会之长老(参
路7:3注)。 这些人协助使徒在各地方教会负责牧养与行政的
工作(参彼前5:1-4; 雅5:14),甄选资格见多1:5-9; 提3:1-7。
思想问题(第十一章)
1 耶路撒冷教会一些信徒不满彼得向外邦人传道。
留意第三节所提到的批评。
今天的教会是否对一些信徒的「反传统行为」觉得难以接受呢?
当我们对这些行为作出评价时,有没有重蹈耶路撒冷信徒的覆辙
呢?
2 彼得在复述他的经历时提及圣灵的工作。
当你传福音时,时否留意圣灵的工作并与 同工呢?
3 外邦人藉着彼得的宣讲得以领受神的道。
你同意这是初期教会历史的一个里程碑吗?
身为外邦人,你曾否因自己有机会听闻福音而感恩呢?
4 第一个外邦人的教会在安提阿建立起来。
她在那一方面能成为今天教会的榜样呢?
使徒行传第十一章
彼得的辩白(十一 1-10 )
从这件事所占的篇幅,可见路加对这事的重视。古代作者的篇幅绝对有限。书籍的形式那时还未存在。作者所用的是一卷称为蒲纸的东西;蒲纸是纸张的先驱,是用蒲草的心造成的;蒲草则是一种芦苇类的植物。书卷是笨重的。所用的书卷,最长的有三十五尺,差不多正是要写上使徒行传所需的长度。在这篇幅里,路加有无限的材料要放进去。他必须十分小心选择放进去的材枓;可是他却觉得彼得与哥尼流的事迹这么重要,他竟把它全部叙述了两次。
路加是对的。我们通常都不领悟到基督教几乎成了另一种的犹太教。初期基督徒全是犹太人,而犹太教的全部传统和观点很可能使他们把这新奇的宗教据为己有,而相信上帝绝对无意于给予外邦人。路加认为这件事是教会在教会在摸索世界归主的构想路上一个值得注意的里程碑。
使人信服的阅历(十一 11-18 )
彼得最初受审讯乃是由于他与外邦人一同吃饭(第 3 节)。彼得这一行动违反了祖传的律法和民族的传统。彼得的辩白并不是争论,却是叙述事实。不管批评他的人怎么说,圣灵却以最为人注意的方法临到这些外邦人身上。在第十二节有一个重要的间接说明。彼得说他带了六位弟兄同去。连他在内,一起有七个人在场。犹太人都很明白,按埃及的法律,要完全证明一个案件,必须有七个证人。犹太人也都很明白,按照罗马的法律,要证明一件真正重要的文件,必须有七个印章。因此彼得实际上是说,‘我不与你们争论;我们告诉你们事实,而对这些事实我们有七个见证人。这案子便是证实了。’
基督教的证据常常在于事实。如果用口头证明和逻辑说明总是可疑的。基督教的证据乃是它有作用,它改变了人,它使坏人变好,它使上帝的圣灵临到人身上。当人的行为揭露出他的言语虚谎时,最使人不信任基督教,人的言行一致最能使世人接受基督教的论证,因为基督教不能容忍人在行为上的否定。
安提阿的大事(十一 19-21 )
这几句简约的话说明了历史上一件最大的事件。如今福音是第一次故意的对外邦人宣讲了。一切事一直都在为此准备,而在这进程中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腓利对撒玛利亚人讲道:但是撒玛利亚毕竟是半犹太裔,在当时只是犹太与外邦世界之间的桥梁而已。其次是彼得接纳哥尼流;但是主动的乃是哥尼流寻求基督教会,而不是基督教会寻求哥尼流。尤有进者,这事强调哥尼流是个敬畏上帝的人,所以他是个在犹太教边缘的人物。第三,在安提阿,教会既不到犹太人或半犹太人当中去,也不等待外邦人来求接纳,却立意不等待人邀请,便对外邦人宣讲福音。基督教终于发了它的普世布道运动。
这里我们有件真正使人激动的事。教会采了最为划时代的步骤,而我们却连采取这步骤的人姓甚名谁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是从居比路和古利奈来的人;因此在历史上他们乃是基督的无名先锋。教会里常有的不幸现象,乃是有些人作了一些有价值的事,便希望得人注意,扬名声。教会所经常需要的,或许比其他任何事物更需要的,乃是那些绝不理会谁得那份光荣,但求事情办妥的人。这些人的名字也许在人的历史书上没有记下;可是他们的名字已经永远记在上帝的生命册上了。
另一个突出的特色则是:这事件揭开了使徒行传的,以安提阿为中心的段落。在当时的世界,安提阿是世界第三大都市,仅次于罗马和亚力山太;位于俄隆提斯河( Orontes, 译注:叙利亚最大的河流,从利巴嫩谷经安提阿流向西北)口附近,约离地中海十五哩。安提阿是可爱的,四方杂处的地方,却以奢华淫乐名闻于世。安提阿以其赛车及认真夜以继日,苦心寻乐为世所知;其中最为 名的则是崇拜大斐尼( Daphne, 希腊神话月桂树的化身,本为沙神之女;)这女神的庙在城外五哩的月桂树丛中。传说大斐尼是个少女,为亚波罗所爱,他追踪她,她为安全便变为月桂树。大斐尼庙中的女尼乃是神奴。崇拜者与这些女尼每晚便在这些月桂树中,重演这种追踪。人所共知的,‘大斐尼的道德’这话,乃是放纵的意思。基督教在这样的一个城市作大踏步的,要作普世性的宗教,似乎是难以置信的,然而却是千真万确的事。由此我们必须记得,没有不可能的事。
巴拿巴的智慧(十一 22-26 )
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听到安提阿的情形,自然派人去调查实情。
上帝的恩典使他们派去了一个恰当的人。他们可能派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去,把律法当神明,被规条束缚住;但他们派了教会中一个心胸最宽大的人去。人人猜疑保罗的时候,巴拿巴已经帮助保罗,支持保罗(徒九 27 )。巴拿巴对患难中的弟兄的慷慨好义,已经证明了他的基督徒的爱心(徒四 36 , 37 )。巴拿巴看到赢得外邦人进入教会的团契,很是高兴;可是他认为一定要有人主持这项工作,而这人一定要有双重背景;是犹太人,在犹太传统中长大,却能与外邦人相处得来;他一定要有勇气,因为在安提阿作基督徒领袖绝非易事,他也必须长于辩论,以应付犹太人和外邦人双方的攻击。
巴拿巴认识这样的一个人。有九年上下我们不知道保罗的消息了。最后一次我们稍为知道的乃是他逃了出来,从该撒利亚上大数去(徒九 30 )。无疑的,在这九年中,他在故乡为基督作见证,但是现在他必须担负的任务已经给准备了。巴拿巴深谋远虑,使他去主持。
门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这个头衔开始的时候是个绰号。安提阿人以轻易给人滑稽的绰号着名。后来那长了胡子的皇帝犹理安来访问他们,他们给他起个‘山羊’的绰号。原文‘基督徒’一字的字尾 iani 表示属于××帮;例如 Caesariani ,意思是属于该撒帮(党)。基督徒( Christian )的意思是基督族。这是一个轻蔑的绰号;可是基督徒接受了,而且叫普天下的人都知道。基督徒用他们的生活使这名字不再是轻蔑,而是尊重,钦敬,甚至神奇。
灾难中的援助(十一 27-30 )
先知在这里出场了。在初期教会,先知十分重要。以后在使徒行传十三章一节;十五章卅二节;廿一章九,十节再提到。广义的说,在初期教会有三组领袖。(一)有 使徒 。他们的权威不限于一地;他们的文书遍及整个教会;他们被视为真正是耶稣的继承人。(二)有 长老 。他们是地区的职员,而他们的权力限于他们被选立之处。(三)有 先知 。
他们的作用从他们的名字上可以得知。 先知 兼有 预言家 ( fore-teller )与 先言者 ( forth-teller )之意。他们预言未来!而他们更先说了上帝的旨意。他们没有规定的范围;他们也不隶属任何一教会。他们享受最高的尊崇。十二使徒遗训大约是主后一○○年的书,其中载有教会最初的礼拜程序,编排好了圣餐礼拜的仪节,但是其后又说,先知可以随意主持礼拜。人们知道他们有特殊的恩赐,但是他们也有特殊的危险。在先知的工作中,人可能不是出于最崇高的动机而承担,却是出于最低级的动机。假先知曾经有过,他只是贪图教会的慈善款。同一部十二使徒遗训警告人,要提防那些一见面便要钱要饭的先知;它教导人,要常常款待先知一夜;但是说,如果那先知想逗留长久些,却不作工,他便是假先知。
这件事很重要,因为它这样表示出,初期教会的人已经了解教会的合一。巴勒斯坦有饥荒,安提阿教会的第一个自然的行动便是要帮助。一部份教会有困难,而另一部份却袖手旁观,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他们的视野超越了堂会的范围,他们有远大的眼光,把教会当作整体看。──《每日研经丛书》
使徒行传 注释 11:15
圣 灵 便 降 在 他 们 身
上, 正 像 当 初 降 在 我 们 身 上 一 样: 五 旬 节 圣 灵 的 浇 灌 (2:4) 为 以 后 接 受 圣 灵 奠 定 了 一 定 的 模 式。 被
圣 灵 充 满 可 以 从 人 外 在 的 生 命 改 变、 满 足 的 喜 乐、 受 感 说 话 和 放 胆 作 见 证 (2:4 ; 4:31 ; 8:15~19 ; 10:45~47 ; 19:6) 看 出 来。 当 使 徒 和 耶 路 撒 冷 的 众 弟 兄 听 到 彼 得 说 明 当 圣 灵 浇 灌 在 哥 尼 流 一 家 时, 他 们 全
家 都 说 方 言 ( 比 较 10:45~46) , 就
相 信 神 将 基 督 的 救 恩 也 赐 给 外 邦 人 了 (18 节 ) 。
故 现 今 所 见 的 圣 灵 浸 若 没 有 确 实 可 见 的 说 方 言, 就 不 能 视 之 为 圣 灵 浸。 使 徒 行 传 中 没 有 一 处 认
为 圣 灵 浸 仅 仅 是 一 种 信 心 的 领 悟 ( 参 8:12, 16 注; 19:6 注; 参 “ 说
方 言 ” 一 文 及 “ 试 验 真 正 的 圣 灵 浸 ” 一 文 ) 。
11:17
我 们 信: “ 我 们 信 ” 在 希 腊 文 中 是 简 单 过 去 分 词, 形 容 某 动 作 的 发 生 先 于 主 要 动 作。 因 此 这 句 话 可 译 为 “ 神 既 然 赐 给 他 们 恩 赐, 像 在 我 们 信 主 耶 稣 基 督 以 后 所 赐 给 我 们 的 一 样 ” 。
这 就 与 历 史 事 实 吻 合, 因 为 门 徒 在 五 旬 节 之 前 已 经 相 信 耶 稣, 并 借 圣 灵 重 生。 ( 参 “ 门 徒 的 重 生 ” 一 文 ) 。
11:18
众 人 听 见 这 话: 众
人 听 见 彼 得 所 说, 就 不 言 语 了 (4~18 节 ) ,
神 已 经 以 圣 灵 浇 灌 外 邦 人 (10:45) , 并 且 有 说 方 言 为 证 (10:46) , 这 个 现 象 足 以 为 证, 毋 庸 置 疑。
11:23
恒 久 靠 主: 新 约 门 徒 并 非 以 为 那 些 领 受 “ 神 所 赐 的 恩 ” 的 人 能 够 自 动 地 恒 常 真 诚 待 主。 他 们 深 知 罪 恶、 世 界 和 撒 但 的 试 探 可 能 使 初 信 者 转 离 基
督 的 救 恩 之 道。 巴 拿 巴 在 教 导 如 何 对 待 初 信 者 方 面 给 今 天 的 教 会 作 了 很 好 的 榜 样: 帮 助、 鼓 励 他
们 持 守 信 心、 爱 心 以 及 与 基 督 和 神 的 教会 相 交 ( 比 较 13:43 ; 14:22) 。
11:26 门
徒 称 为 基 督 徒: “ 基 督 徒 ” 一 词 ( 希 腊 文 ckristianos) 在 新 约 只 出 现 了 3 次 (26 节; 26:28 ;彼 前 4:16) , 原 本 指 基
督 的 仆 人 和 跟 随 者。 现 今 该 词 已 经 变 成 一 个 普 遍 用 语 而 失 去 了 本 来 的 意 义。 对 于 信 主 之 人 而 言,
该 词 应 该 包 括 救 主 之 名 ( 罗 3:24) 、
与 基 督 之 间 的 亲 密 关 系 ( 罗 8:38~39) 、
接 受 他 做 主 ( 罗 5:1) 以 及 成 为 信
徒 救 恩 之 源 ( 来 5:9) 等 意 义。 称 为 “ 基 督 徒 ” 即 意 味 着 基 督 和 他 在 圣 经 中 启 示 的 话 语 成 为 生
命 的 最 高 权 威 和 将 来 盼 望 的 惟 一 源 泉 ( 西 1:5, 27) 。
11:27
使徒行传
注释
十一 1-18
这故事的最后一幕到后来在耶路撒冷才发生,「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神的道,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 …… 」,他们批评彼得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从彼得的辩护和他们的响应可知他们也不清楚外邦人作基督徒是否要先当犹太人。于是彼得把事情的始末完全告诉他们。这一段故事与十章 9 至 48 节是重复的,但路加把它再记述一次,可见这事件在他眼中的重要性。
彼得把圣灵降在哥尼流身上这恩赐看作圣灵在五旬节降在使徒身上的恩赐一样( 17 节)。他的推理是:假若神用圣灵的恩赐为这些人施洗,证明神已接受他们进入得赎的群体里,那么谁能拒绝为他们施行水礼,不接受他们在属地的团契里(八 34 ,十 45 )?如此行就等于「拦阻神」了。这段话说服了那些奉割礼的门徒,他们不再反对了。「也赐恩给外邦人」一语在此再出现,说明这事件对他们来说仍是出乎意料之外的。谁能想象神居然会「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
十一 19-30 巴拿巴、扫罗与第一间外邦教会
第 19-21 节这一段经文回顾第八章与司提反有关连的逼迫事件,这事件至少间接造成第八章中福音外传至撒玛利亚。起初这些被逼四散的门徒只向犹太人传讲,但是有些人「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而且很有成果。这里所谓的「希腊人」很可能是指不敬畏神的外邦人。
第 22-24 节这里的情况与过去在撒玛利亚的情况相同;「耶路撒冷教会」的人听闻此事就打发人来看过究竟。这回所差派的不是十二使徒之一,而是巴拿巴。当巴拿巴到了那里,发现「神所赐的恩」显然可见。假如当时信主的都是外邦人,而当局人那么容易接纳他们,看来此事必然发生在教会对哥尼流事件有了决议之后。
第 25-26 节从大数走路到安提阿有几天的路程。为甚么巴拿巴「往大数去找扫罗」,然后「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其中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至于保罗在大数究竟做甚么,我们亦一无所知(加一 21 的记载亦无大帮助)。巴拿巴之所以找保罗可能因为安提阿教会有好些外邦人,而巴拿巴很可能深知(九 27 )保罗被召,正是为了他们(二十六 12-19 )。他们二人在安提阿的合作似乎甚成功,他们「教训了许多人」。路加的记述还加插了一个有趣的细节:门徒被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这种称呼很可能起源自外邦非信徒的嘲笑。犹太非信徒不信耶稣是基督,而据记载信徒亦从不以此名号自称,宁愿自称为「门徒」,「圣徒」或「弟兄」(二十六 28 ;彼前四 16 等都是新约里用此名词的出处)。在犹太传统之外,「基督」( Christos )这名词没有「受膏者」的意味,只是指「油腻的人」而已!
使徒行传第十一章
十一 1. 路加认为,若不如上第四幕,描述这件事所带来的影响,哥尼流归主的故事就不够完整。路加所关注的,是 使徒 ,就是教会的领袖,以及 众弟兄 ,就是一般信徒(一 15 );他也提到在 犹太 的教会(八 1 ,九 31 ),包括耶路撒冷的会众,和分散在邻近地区的信徒。这些犹太信徒对外邦人接受福音的反应,对将来的影响十分重大。
2 ~ 3. 彼得一回到耶路撒冷,质问彼得的,是 奉割礼 的人。 RSV 的译本令人产生误会,希腊的辞语意思不过是说,“那些属于割礼的人”,也就是“那些生为犹太人的”( NEB ) 。教会在这阶段,并没有具体的“党派”,尤其是当时割礼问题仍未扩大,成为令人分党分派的局面。不过,历世以来的犹太传统,使他们对彼得的所作所为提出尖刻的批评,尤其是他居然与外邦人一同吃喝。外邦人虽然信主了,问题依然存在。犹太信徒若被犹太食物律例所局促,就不能与外邦信徒相交(更不能接触不信主的外邦人),除非外邦人受割礼,又守犹太人饮食的规条。这个难题绝不是路加的想像虚构,且看加拉太书二 11 ~ 14 的事件,当时问题依然存在,并未消减(当时甚至连彼得也回复起初的行径呢)。在犹太信徒这种强烈反应的背后,可能有种恐惧,怕一旦抛弃了犹太教的习俗,就会被犹太同胞所攻击,像司提反和他的同伴一样。这种状况是绝对有可能的,因此对于狄比流( pp.109-121 )的疑窦,说与外邦人吃喝的问题,在原来的故事中,没有这回事,我们大可不必苟同。
4 ~ 17. 彼得对这质问的反应,是 挨次 把事情的本末叙述出来(挨次一词可参路一 3 ),相信当人们听了正确的报导(而不是他们所知道片段的,或经扭曲的报告),就必然看出是神引导他作此行动了。于是,他把故事从头到尾略述一遍,与前章的一段没有多大分别,只是篇幅缩减,同时以第一人称从彼得的角度来叙述。
这段叙述自然先从彼得个人经历开始,而不是从哥尼流开始了。他描述自己魂游象外,见到一块大布从天而降的异象,布里面满了各种活物(除了前面曾列的活物之外,这只多了“野兽”一项)。天上的声音与彼得的对话,这次是重述没有什么变动。异梦以后,随即有三个人来请他去该撒利亚;彼得听见圣灵的指示,叫他要与他们回去, 不要分别等类 (见十 17 ~ 20 注 ),意即不要有所歧视(指与犹太人比较)。于是他和六位弟兄到了“ 那人的家 ”,那人当然是指哥尼流,这里不提名字,固然是因为彼得的听众(早已对这事有所听闻)和路加的读者,都必然知道指谁。因此,对于赫肯( p.355 )的见解,认为这段记载彼得的听众根本听不懂,我们必须提出异议。此外,这两段记载中,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自相矛盾可寻。赫肯所见的矛盾,是第 11 节说,当哥尼流的使者来时,那六位约帕的犹太信徒,已经在硝皮匠西门家里了。这一点其实微不足道,而且从第十章也不能证明他们那时不在屋内。第 13 节,哥尼流追述他如何看见 天使 ,这里叙述的语气也是为路加的读者写的,并不等于彼得对听众的交代很含糊。不过,我们在这里才知道,天使的信息是答应哥尼流,他和他全家将会得知救恩的途径( 14 节)。这个细节解释了十 22 、 23 哥尼流的话。天使的用语与早期传道人相吻合(参十六 31 ),都用“ 得救 ”一词,不过这里在旧约已经常用,因此对犹太人或归化者都不会造成困扰。还有一个疑难,就是彼得说“ 我一开讲 ”,圣灵便降在听众身上,而第十章则说,他讲了好一会儿之后,事情才发生。不过,这也只是个很表面的难题。彼得所要说的不过是他还没有讲完,而“开始”一字,在希伯来化的希腊文中,不宜过份强调。
彼得这番话带出一项事实:外邦人所经历的,与 当初 即五旬节圣灵降在他们身上时一样。他把外邦人的经历,与那日在楼房上的门徒相提并论,而不是与最先从犹太教信主的人相比较,这一点颇重要。外邦人绝不是“二等公民”。此外,彼得更从外邦人的经历中,看出这是耶稣在一 5 之话的应验,祂对门徒说: 约翰 是 用水施洗 ,但你们要 受圣灵的洗 。从这句追述,可以引出两件事:第一,外邦人受圣灵,就等于受了圣灵的洗(看一 5 这辞的意思),因为它与五旬节的经历相同,而后者是耶稣预言的第一次应验。第二,若外邦人已经受了圣灵的洗,他们自然理所当然可以接受水礼了。这推论表面似乎不太明显,因为 16 节(参一 5 )似乎把水礼与圣灵的浸作成对比;不过这话可能是说:“约翰(只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还要受圣灵的洗(不单只受水礼)” 181 。教会既然施行洗礼,就有义务替信主的外邦人施洗,否则,就阻碍了神的旨意成就。从这话看来,彼得认定凡信主耶稣的人,就必有圣灵的恩赐;洗礼乃是对人承认信仰的回应。虽然圣灵的恩赐已经印证了这些外邦人有信心,但可能他们在受洗时,必须要承认信仰。
18. 彼得的辩辞显然大有说服力,不仅令原来批评的人无话可说,而且众人都赞美神,因为祂叫 外邦人 和犹太人一样,都有机会悔改得永生(五 20 ,十三 46 、 48 )。这机会是藉听福音而来的。
彼得的理论,无形中宣称外邦人为教会正式的成员,因此割礼和守律法与得救无关。此外更广的含意,就是犹太人对于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和人的区分,已经废除了。可是,对犹太人说来,这观念实在太令人震惊,非经过搜索枯肠,诸多争论,难以被接纳。路加没有立刻讨论这个题目,我们不知道彼得的行动所代表的意义,耶路撒冷教会当时领会了多少。使徒行传下一段显示,向外邦人传道的动力,由耶路撒冷转移到安提阿;至于耶路撒冷教会是否已预备依从彼得的榜样,并不清楚。第 18 节并不表示耶路撒冷从此大大热心于外邦人的传道使命。事实上,他们似乎从未如此做过,结果,耶路撒冷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失去它的重要地位。
168 See F. Bovon, ' Tradition et Re*daction en Actes 10, 1 ~ 11, 18', TZ 26, 1970, pp.22-45, 他认为同一历史根据下,有两种独立的传统。
169 这字代表敬拜耶和华的外邦人,他们也参加会堂,只是没有受割礼。路加所用的希腊字(敬畏神,或敬拜神)并没有专有名辞的意味,可以指任何敬拜神的人,不管他受了割礼没有(十三 43 可能受了割礼,这儿则没有);见 K. Lake, BC V pp.84-88 。
170 从不洁中分别为圣,必然同时表示从不洁的人中分别出来( Schu/rer II p.396 )。
171 有些版本作“两人”,把兵丁当作守卫,不是使者,但十 7 里,他的角色却更吃重点。
172 译作“不要疑惑”一句,可能是“不要分门别类”的意思。见十一 12 用这动词的另一形式;在新约希腊文中,这两种形式是否同义,则不大明确。
173 犹太人接待外邦人,与犹太人接受外邦人的款待,是两回事(见 Harvey
p.437 )。
174 第 30 节希腊文十分混乱,这里说:从第四天直到这个时候,我在家中守着申初的祷告,忽然有一人……站在我面前。”英文是 from the fourth day until this hour, I was praying at the ninth hour in
my house, and a man stood before me. 这里 from the fourth day 可能是四天前的意思(即三天前,实际日数计算法);真正的困难在 until this hour ,这句使下面的句子不通。这句也许该译作“大约这个时候”,( About this hour RSV ),意即哥尼流见异象的时刻,正是当时的时刻,不过这推测也没有什么根据,更可能是在起初版本上,就有了差错。也许有一位抄写者认为哥尼流花了足足四天时间祈祷;其他抄写者亦采这样的看法,更有一位抄写者好心地加上,哥尼流还在禁食呢。
175 E. Tiedtke, NIDNTT , I, p.587.
176 K. G. Kuhn, TDNT , VI, P.741.
177 ( 1 )依字面看, 36 ~ 38 节是这样: '(36) The word ( accusative )
[which-omitted in some MSS] he sent to the sons of Israel, preaching the good
news of peace through Jesus Christ - he is Lord of all - (37) you know, the event ( or word) which took place throughout all Judea, beginning (nominative masculine)
from Galilee after the baptism which John proclaimed, (38) Jesus (accusative)
of Nazareth, how God anointed him with the Holy Spirit and power, who went
about doing good and healing all who were oppressed by the devil, because God
was with him.'
1. The RSV ( cf. GNB ) has
retained 'which' in verse 36 and regards 'the word' as the object of 'you know'
in verse 37; it then takes 'the word' in verse 37 (a different Greek word) as
being in opposition to 'the word' in verse 36, and paraphrases 'took place' as
'was proclaimed', and it regards 'Jesus' in verse 38 as really belonging to the
'how God anointed (him)' clause.
2. Alternatively, we may drop 'which' in
verse 36 from the text, thus obtaining two separate sentences, verse 36 ('He
sent the word. ...') and verses 37f .
('You know the event which took place ..., (namely) how God anointed Jesus.
...'). This interpretation ( NEB : NIV) is probably better; but neither approach is free from difficulty.
3. H. Riesenfeld has revived a suggestion
made by J. A. Bengel that 'the word' in verse 36 is in apposition to the
preceding clause. He translates, 'Truly I realise that God does not show
partiality, but in every nation anyone who fears him and does what is right is
acceptable to him; (this is) the word which he sent to the children of Israel ,
proclaiming good news of peace through Jesus Christ - he is Lord of all. You
know what took place throughout all Judea .
...' On this view the good news is that God does not show partiality. This
translation makes good sense of the passage. (H. Riesenfeld, 'The Text of Acts
x. 36', in E. Best and 'R. McL. Wilson (ed.), Text and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1979), pp.191-194; similarly, Jervell, p.73).
178 H. Beck and C. Brown, NIDNTT ,
II, pp.776-783.
179 See M. Wilcox, "Upon
the Tree" - Deut. 廿一 22 ~ 23 in the New
Testament', JBL 96, 1977, pp.85-99.
180 这一节经文与及林前十五 3 ,是福音书以外,唯一提及第三日复活的经文。
181 Marshall , Commentary , pp .145f .
(following J. Jeremias).
三 安提阿教会(十一 19 ~ 30 )
在犹太教会的宣教区域发生这些事的时候,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信徒,就是由于司提反之死被迫离开耶路撒冷的人,已经向北扩散,直到安提阿这大都会。他们所到之处,福音便传开了。不过,惟独到了安提阿,他们才向非犹太人传讲,而且得多人归主。教会增长极快,这消息促使耶路撒冷教会差遣一位代表去看看情形怎样。他们指派的巴拿巴,对这工作的价值毫无疑惑,并立刻积极参与,又从大数叫了保罗来帮忙。教会传福音的工作令当地人印象深刻,以致他们给信徒一个别号,叫做“基督徒”。这教会的会友很清楚自己与耶路撒冷的关系,因此一听见那里将有饥荒的预言,就捐款去援助教会。
安提阿教会的形成,对教会的扩展,和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使命,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这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可以十分肯定,那里的外邦信徒不必受割礼或守犹太律法,而且他们在教会中的人数可观,虽然我们不能证实他们是否占多数,犹太律法的难题,只因为耶路撒冷来的人想勉强他们遵守,方才产生(加二 11 ~ 14 )。
早期解经者认为这一段资料,是从“安提阿文献”来的,可能是由西拉传给路加的。其中可能本来包括六 1 ~八 4 ,就是司提反的故事,因它与十一 19 有相关。较近期的解经者,如赫肯( pp.368 ~ 372 ),对这假设存疑。他们指出,这一段缺少了事实的细节,又有路加自己的字汇和思想在内。赫肯认为,路加只拥有零星的历史资源,包括巴拿巴从耶路撒冷来,而在教会很活跃,后来又与保罗同往耶路撒冷去。赫肯说,其实巴拿巴和古利奈人路求是安提阿教会的创始者,而路加所写的巴拿巴,却是耶路撒冷来的“观察员”,身份完全不同。赫肯( pp.375 ~ 379 )又觉得,耶路撒冷的先知在这样早的年代来拜访,很难接受;他更指出饥荒的预言并没有实现,安提阿信徒没有可能为此送捐款去援助;因此,他推断路加算错了亚迦布预言的日期,又把保罗带捐款去给耶路撒冷这事弄错了。路加于是部署了一幅不正确的图画,视安提阿教会与耶路撒冷教会保持密切的联系,而且几乎受其管制。
这种重新构思的理论纯属揣测。其价值的轻重,要看赫肯所指现存经文的困难之处,是否真有问题。我们很容易会说,路加两面不讨好:若他的叙述欠细节,就有人说他手头没有文献资料;若他的描绘细致详尽,又有人指为粉饰传说。事实上,这段叙事相当详尽,主要情节也没有什么不可信之处。赫肯特别怀疑,那些从耶路撒冷被逐逃亡的说希利尼话之人,竟会急于支援“杀人的城市”;他这样说,不但表示他不相信信徒慈善行动是真实的,同时,他也忽略了他们送捐款是给 教会 的。至于保罗和巴拿巴带捐款去耶路撒冷的旅程,和整件事的时间问题,最好的解决法是认为这次即是加拉太书二 1 ~ 10 的记载。这个解答赫肯不接纳,却提不出充足的理由。
19. 路加这一段的序言,带读者回到八 2 ~ 4 ,即 司提反 的死引起教会受逼迫的浪潮,信徒四散。这些人很可能是本来分散各地的犹太人,这时他们自然会迁移到犹太地以外的地区,包括这里所提的三个地方。 腓尼基 (现今的黎巴嫩)是沿海一片狭长的地域,由迦密山而下,直延至一百五十哩(即 242 公里 ),主要市镇有多利买、推罗、撒勒法和西顿,这些地方后来都有信徒聚集(廿一 3 、 7 ,廿七 3 ),无疑是这时候组成的。 居比路 ,前面已提过这是巴拿巴的家乡(四 36 ),早在公元前第二世纪(玛克比一书十五 23 )已有犹太居民。它也是后来巴拿巴和保罗第一次出外传道的第一布道站(十三 4 ~ 12 )。这就是说,巴拿巴、保罗未到以先,居比路已经有信徒,这个事实与十三 4 ~ 12 路加的记载并不抵触,即或他在那里并没有提及(孔瑟曼 p.67 )。第三个地名 安提阿 ,是故事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安提阿是罗马省份叙利亚的首都,发展奇速,成为罗马帝国第三大城市(在罗马、亚历山大之下),人口约达五十万。安提阿是西流古一世( Seleucus I )所建,冠以他父亲安提阿古( Antiochus )之名,以示崇敬(共有十六个城市用同一个名字作纪念,参十三 14 )。那里犹太人口甚为可观 182 。
20 ~ 21. 放逐的犹太人在新的家乡,起初只向犹太人传福音。带动转变的,则是从 居比路 和 古利奈 来的犹太人,他们传耶稣的福音给安提阿的 希利尼人 183 。
当时,向外邦人的福音工作,显然有一段蓬勃的时期,而且没有要求信主的人守犹太律法。教会何以会走上这一步,我们不知道。彼得需要从神来的指引才被说服,踏出这一步;这里却似乎自然而然地成就了,而且从开始到后来,都没有引起原则上的困难。也许这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只要记住在散居的犹太人地区,外邦人与会堂接触的机会甚多,因此教会面对向他们传福音的问题,必然比在犹太地更多更直接。若传福音的人中,有些本身是归化犹太籍的外邦人,这一步就更自然了。此外,这新成立的信徒团契,必定很快就脱离了会堂,因此不再受制于犹太律法,与耶路撒冷强烈的犹太背景大不相同。我们不晓得哥尼流的归主是否已经发生,以致在安提阿也为人知晓,成为先例。
22 ~ 24. 安提阿所发生的事, 风声 传到 耶路撒冷教会 ,这一点也不稀奇,因为两城之间交通相当频繁。耶路撒冷的领袖先前(八 14 ,参九 32 )曾派代表,处理域外地区的差传工作,这一次的情况也需要他们表示关切。他们的举动,未必是出于疑惑,更不会是出于敌意。最多只能说,是以一些行动来平息耶路撒冷的右翼犹太信徒,他们后来引起很大的麻烦,而现在可能已经反对外邦人不受割礼便加入教会。这里看不出这批人在教会声势浩大,不过领袖们尽力缓和他们就是了(参韩森 p.130 )。
耶路撒冷教会对安提阿传来的消息,基本的态度是同情的,从他们差派 巴拿巴 做代表前去,我可以知道。巴拿巴虽来自侨居的犹太家庭,但耶路撒冷教会对他信任十足,他是教会中说希伯来语与说希利尼语成员之间的枢钮与连系。他的个性很适合这岗位,他的属灵生命品质十分卓越;使徒行传中,路加再没有以“ 好人 ”形容第二个人,他的属灵恩赐,与司提反并驾齐驱。他在安提阿看见教会的增长是神亲手成就的,就为神的恩满心欢喜。他不但没有催迫他们遵行律法的要求,反而劝他们要在信心上坚固;由此可见巴拿巴实不愧称为“劝慰子”(四 36 )。巴拿巴能够有属灵的悟性,认出神的计划在安提阿实现了,这一点成为教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25 ~ 26. 巴拿巴体会当时是个发展的大好良机,又看出在传道教导上,都需要更多人手帮忙,于是他去寻找在 大数 工作的老友保罗,劝他加入安提阿的事工。保罗是否觉得他在大数的工作已经可以告一段落?我们无从知晓,也没有听说他以后与该地有任何联络;不过,他虽然已在那里好一段日子,而他日后传道的策略,是在每地停留足够的时日,让教会得以建立,然后才移往别的地方去。巴拿巴和保罗在安提阿的工作,这里说是“教训”会友,但这个词可以指传福音,也可以指培育信徒。
这一番活动的结果,就是门徒首次被称为 基督徒 184 。路加特别在这里提出来,是因为他执笔的时候,基督徒在某些地区已成为很熟悉的名称了。第二世纪早期,罗马、小亚细亚及安提阿都可证实有此名称出现;说它是由安提阿发源,绝对有可能。这字( Christians )的字尾,表示它是拉丁字,正如“希罗底”( Herodian )一字一样,它指跟随基督的人。因此,“基督”就成了耶稣的专有名词,虽然其本来的用法是指“弥赛亚”,是一个头衔。“ 称为 ”(译注:被动式)这动词,很可能表示“基督徒”是安提阿民给他们起的绰号,他们大概已把“基督”当做专有名词了,虽然这时候信徒仍以它作为一种头衔。不过,这名称不久就逐渐成了耶稣的名字了。“基督徒”很可能带有嘲弄的意味(参徒廿六 28 ;彼前四 16 ,它在新约中只出现于这几处经文)。信徒们喜欢用其他名字自称,如“门徒”,“圣徒”和“弟兄”。
27 ~ 28. 早期教会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 先知 的活动,他们是有属灵恩赐的传道者,或属某地方教会,或作巡回的事工(见十三 1 注 ) 185 。他们的功能各有不同,包括劝勉与说预言,他们可能会向会众诠释旧约,凭属灵的悟性说明旧约预言怎样应验在教会的兴起上。他们的活动,与教会因着圣灵的恩赐而获得的新启示,大有关连。这批人从耶路撒冷下安提阿去,并不稀奇(只是赫肯 p.376 对他们大惑不解)。不过,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去的目的和结果,只提到其中一位叫 亚迦布 的(他在廿一 10 再度出现),预言将有 大饥荒 ,会延及 天下 ,即罗马帝国。饥荒是信徒对末世的预期事件之一(路廿一 11 ),这预言可能是警告末日近了,不过经文中没有涉及这一点。事实上,在革老丢( Claudius )统治期间,并未发生全国性的饥荒(其他时期也从未发生)。不过,根据历史家绥屯纽( Suetonius )说,饥荒是经常有的,这就足以应验这预言了。公元四六年,在犹太地的确有饥荒,约瑟夫记载亚地亚宾( Adiabene )的赫琳娜( Helena )送粟米给耶路撒冷的贫民充饥。耶利米亚( Jeremias )说,当时犹太人仍遵守第七年安息休耕的律法,因此若饥荒正是休耕年,则灾情会更重。所以他认为,这饥荒应该与公元四七~四八年写的安息年相关 186 。当然,这预言必在事发的早几年之前就说了。
29 ~ 30. 这预言激励了安提阿信徒送捐款给耶路撒冷的弟兄,好购备粮食渡过难关。这是信徒相契合的举动,亦即教会成员自动按力量参与。捐款是送给教会的长老,这是第一次提及耶路撒冷的 众长老 。有人对这里只提长老,而没有提使徒大感意外,而前面有提及使徒在负责济贫的工作。不过,使徒其实已将这责任交给别人(六 1 ~ 6 ),当时设立负责这工作的七人,这时可能已以“长老”着称,沿用了犹太会堂领袖的头衔。他们与使徒合力同工(十五 4 、 6 、 22 、 23 ,十六 4 ,廿一 18 )。捐项是由巴拿巴和保罗带去的。有人表示异议,说下一章便记载教会受逼迫,在这当儿,他们两人怎可能在耶路撒冷?他们怎能丝毫未受牵连?不过,这里并没有明说他们那时在耶路撒冷;年日的推算仍属悬案 187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段记载与加拉太书一、二章,保罗总论他早期与耶路撒冷教会的关系,二者如何相连。保罗除了记述匆匆逃亡的那一次到过耶路撒冷之外,只提过另一次再度造访,是与巴拿巴和提多同去的,为要讨论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问题,那次的结果是叫他要“记念穷人”,他说“这也是我本来热心去行的”(加二 1 ~ 10 )。这次造访,是否就是使徒行传十一章的这一次?以下有些异议:(一)使徒行传十五章另有一次耶路撒冷之行,是专为讨论外邦人问题的。使徒行传十五章和加拉太书二章,细节上有所出入,是否指同一场合,大有可疑之处,而且也不可能是同一件事,重复两次进行。但其实,一件难题经过多次讨论才达成协议,并没有什么不可,任何参加过会议的人都晓得。(二)加拉太书二章处理的是神学争论,而使徒引传十一章是捐项的事务。不过,若路加要把讨论问题押后在第十五章,也说得过去。况且,加拉太书二 10 可说保罗本已热心记念穷人,而且正在这样做 188 。若是这样,两段之间就没有真的冲突了。因此,结论是,这一段所载,极可能正与加拉太书二 1 ~ 10 是同一件事 189 。
182 这遗迹近年已开发;见 G. Downey ,
Ancient Antioch ( Princeton ,
1963).
183 路加必然是指外邦人,不过经文并不清楚。其他大部份版本不用希腊人( Greeks )(包括 Codex
Vaticanus )而用希利尼人( HelIenists ),即六 1 ,九 29 所用的字眼,指说希腊话的犹太人。经文的研究指出后者的根据甚强,若采用这看法,则这里是指安提阿说希腊话的各种族混合的居民( Metzger pp.386-389 )。
184 W. Grundmann, TDNT , IX, pp .536f .
185 E. E. Ellis, 'The role of the Christian
Prophet in Acts', AHG pp.55-67 (Ellis pp.129-144); D. Hill, New
Testament Prophecy ( London ,
1979), pp.94-109.
186 J. Jeremias, ' Sabbetjahr und
neutestamentliche Chronologie ', ZNW 27, 1928, pp.98-103.
187 Knox, p.36.
188 虽然 Haenchen ( 377f ) 否认这个解法,却是最有可能的解说。见 D. R. Hall " St. Paul and Famine Relief: A Study in Galatians 二 10 ET 82, 1970 ~ 7l ,
pp.309-311.
189 见 F. F. Bruce "Galatian Problems. 1.
Autobiographical Data." BJRL 51, 1968 ~ 69, pp.292-309 参十五 1 ~ 36 注 。 R. Jewett 在 Dating Paul's life ( London , 1979) 一书中指出年期的困难。他认为加拉太书二章往耶路撒冷之行,不可能像我们这般理论这样早,他把这次访问(他把这次与徒十五看作同一次,路加所记没有照先后次序。)放在保罗在哥林多工作之后。这看法把加一 8 及二 1 的三年十四年,合成十七年,而保罗从大马色逃出来(徒九 23 ~ 25) ,不可能在公元三十七年之前。这两个假定都大有可疑。保罗在加拉太书说的年份,可能是把前后年日算在内,同时他逃出大马色也可以在公元三十七年之前,因为依照 Bruce Acts p.205 ,在公元三十七年前,有 Aretas 王的代表在大马色。 Jewett 说徒十一章上的耶路撒冷之行为虚构,又徒十五章之行与十八 22 实相同,这实在对路加的准确性,打了莫大的折扣。有关 Jewett 的年期算法,见十五 36 ~ 41 注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第十一章
11:1-3
“奉割礼的门徒”指犹太信徒中力持割礼和坚持外邦人须遵守犹太人饮食规矩的人(3),相信包括法利赛人(15:5)和祭司(6:7)。彼得为了说服他们神不偏待人(10:34),带了六位亲睹圣灵降临在外邦人身上的弟兄一同作证(10:23,11:12)。
11:4-17 作者复述前事(10章)但更有力。
11:15 “当初”指五旬节(2:4)。
11:18 彼得的有力见证叫攻击的人无话可说。普天下人不靠割礼和行为,乃靠主的救恩“悔改得生命”。福音向四方传开。
11:19
腓尼基位于地中海东北岸(为今黎巴嫩所在地),有推罗与西顿等大城。居比路为地中海东北的小岛(今名塞浦路斯),是巴拿巴的家乡(4:36)。
安提阿是罗马管治的叙利亚省的首邑,位于奥伦提斯河(Orontes)上游,是罗马帝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罗马和亚历山大,约有人口八十万。安提阿此时已取代耶路撒冷成为向外邦人宣教的中心。保罗三次布道之旅均从此城出发。
11:20
19节说门徒“只向犹太人讲”。现在有些人开始向希利尼人(不同于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也就是根本不信神的希腊人传福音,这是布道事业又一突破。
11:22
这里再提到巴拿巴。综合来说,巴拿巴对初期教会的贡献颇大:1,他说服使徒保罗的归信(9:26-28)。2,他看出安提阿教会的兴旺是神的工作(11:22-24)。3,他去大数找保罗来安提阿侍奉(11:25)。4,他偕保罗进行第一次布道旅程(13:2)。5,他在耶路撒冷会议中,为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工作说话(15:12,22,25)。参4:36-37注。
11:26
本书遇到“基督徒”时通常都称之为“门徒”,“信徒”,“圣徒”或“弟兄”。现在门徒首次被称为“基督徒”,即“基督人”的意思。安提阿的教外人可能因信徒常讲基督的复活,生活方式和他们有异,又不能算是犹太人,因此给他们取了这个半希腊、半拉丁的名字Christiani(基督徒)。后来“基督徒”便成了所有信徒的称呼(26:28;彼前4:16)。
11:27 先知是初期教会特殊恩赐之一。参13:1注。
11:30
长老是耶路撒冷教会的管理人,圣经在这里初次提到。后来外邦教会也设立长老(14:23;20:17)。圣经没有说明此职源出何处,可能是依照犹太会堂的制度而立。根据20:28,保罗对以弗所教会的长老说的话:“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可以看出教会后期的“监督”(提前3:1-7)和早期的“长老”为同一职分。
捐项送给长老,不等于说使徒此时不在耶城,照犹太人习惯,家庭聚会都由长老主持,因此救济的事也交由长老负责。使徒专责传讲与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