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下第二章
第 2 章
撒下 2:1> 人往往凭自己的才智审时度势,或任一己的冲动鲁莽行事,大卫的做法却完全不同……
2:1 大卫虽然自知将要作王(参撒上 16:13 ; 23:17 ; 24:20 ),而扫罗之死似乎是他作王的适当时机,他仍然求问神,应否回到犹大故土。即使有时情势似乎很明显,但在采取行动以前,还是要求问神,只有祂才清楚何时是最适当的时机。
撒下 2:1> 神为什么吩咐大卫上希伯仑去?祂今天又吩咐我往哪里去?
2:1 神吩咐大卫回到希伯仑,不久犹大人就要在那里膏立他作王。他以希伯仑作首都,因为,( 1 )那是当时在犹大境内最大的城;( 2 )防御坚固,足以抵挡仇敌的攻击;( 3 )它位于犹大境内的中央附近,是作京城的理想之地;( 4 )有许多贸易路线汇集,在战时可保障物资供应。
撒下 2:4> 大卫虽贵为君王,但亦有漫长的岁月不为人所接受,我是否也有类似的遭遇?
2:4 大卫在多年以前受撒母耳膏立为王(参撒上 16:13 ),但那是在他家中私下进行的;现在犹大人公开膏立他为王,正好像为候任官员公开举行就职典礼一样。不过,以色列其余的支派不同意他作王约有七年半之久( 2:10-11 )。
撒下 2:4-7> 大卫为什么要去基列雅比?
2:4-7 基列雅比人曾经冒生命危险去埋葬扫罗的尸体,大卫作王以后遣使者道谢(参撒上 31:11-13 )。在亚扪王拿辖围攻基列雅比的时候,扫罗救他们免受耻辱(参撒上 11 ),所以那里的人对他都很感激。大卫的信息也提示他们,最好效法犹大人以他为王。基列雅比在基列地的北部。大卫正寻求未承认他为王的十一个支派支持他。
约押与押尼珥决一胜负
撒下 2:10-11> 伊施波设迟迟没有继位,权力是否出现真空?
2:10-11 大卫作犹大人的王有七年半的时间,伊施波设作以色列的王只有两年。这里有五年的空白,可能是由于伊施波设在扫罗驾崩后不敢立即作王。以色列北部常有非利士人侵扰,所以伊施波设等了五年才敢即位。期间,他的元帅押尼珥担任了主要的角色,驱逐非利士人,力促北方的联盟。不管伊施波设何时称帝,他的统治是既软弱又有限的。非利士人仍然控制当地,而伊施波设也受到元帅押尼珥的威摄( 3:11 )。
故事中的人物
撒下 2:12> 双方以对等人数撕杀,为何?
2:12 他们各选出十二个人,彼此争斗(用刀互刺),存活的人数较多的一边为胜。大卫和歌利亚的争战(参撒上 17 )也是采取类似的方式──避免双方全面战争,造成众多伤亡。但是,此役双方的二十四个勇士皆战死了,所以没有一方面能宣称得胜,既没有结果,厮杀就得继续下去。
撒下 2:12-17> 这一战发生在……
2:12-17 以色列分裂后,南北两地不断斗争对峙。不过,大卫在北部真正的对手并非伊施波设而是押尼珥。这段经文记载,押尼珥提出叫双方的勇士用短刀互刺,(亦可译作“戏耍”或“肉搏”。)此役发生于基遍附近(在扫罗家乡便雅悯的地业以内),说明约押的军队已经向北推进,占领了更多的土地。押尼珥提出这建议,可能是想阻止约押军队的挺进。
撒下 2:21-23> 择善固执诚然是一分美德,但倘若所坚持的并无恒久的意义,是否要坚持下去?
2:21-23 押尼珥一再劝告亚撒黑,不要冒生命危险去追赶他,但是亚撒黑不肯放弃自己的坚持。如果是为着有价值的事,贯彻始终是好的;但是如果只为着个人的荣辱和利益,这种坚持就等于固执。亚撒黑的固执不仅丧失了自己的生命,也使大卫的军队在以后多年陷于苦境( 3:26-27 ;参王上 2:28-35 )。你在决心达到目标之前,先要确认那是否有意义。
撒下 2:28> 战争,国家与人民都要付出代价……
2:28 一场大战,约押的军队得胜了( 2:17 ),但是国土分裂,战争持续到大卫作全以色列王的时候才停止( 5:1-5 )。──《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母耳记下第二章
属灵生命的经历(二 1 ~ 11 )
.与神有密切的相交──基督徒常感到困惑,迷惘的一件事就是怎样才可以知道神的心意?从大卫与神关系的亲近程度,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功课:
① 他无论作何事,都先虚心求问耶和华;
② 神与他说话好像朋友间的对话,非常真实及直接,你羡慕这种与神相交的生活吗?
.完全顺服的行动──真正的顺服是不问理由、无须考虑,单照指示而行。耶和华吩咐大卫上希伯仑,于是他立即带同家眷及随从往希伯仑去( 2 )。主耶稣说“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约十四 21 )
.被膏立为犹大家的王──虽然现在大卫只是作犹大一家的王,然而当他甘愿顺服,有适当的行动后,神必会有进一步的印证。神的应许是不会改变的。
.有王者的风范──大卫对基列.雅比人所说的一番话显出他为王的风度( 5 ~ 7 ),因为他们曾经厚待扫罗,为他安葬,因此: ① 耶和华会赐福给他们; ② 大卫也必厚待他们; ③ 并鼓励他们刚强。
.危机的潜伏──扫罗儿子伊施波设的登基,是大卫作全以色列的王的一个障碍。在属灵的路上,不是永远通顺的,太顺利的话会使人自高,失却倚靠神的心。
祈祷 主啊,保守我对有真正的信心,并且能明白的心意。
戏无益(二 12 ~ 32 )
一言可以兴邦,亦可丧邦。一句嬉笑的话带来何等大的灾害;些少不必要的争执竟引发了一场大战。先是二十四位无辜者互相残杀,稍后亚撒黑亦被杀;最后点算,押尼珥损失三百多名随从,约押则损失十九人,真是一场无谓的厮杀。约押也承认是那句戏耍的话弄致损兵折将( 27 )。年青人其实很多时都是由于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的。
另一个事例显示年青人处事冲动后果之严重性:亚撒黑追赶押尼珥,一心要捉拿他回去领功,由于他求胜心切,不知押尼珥的厉害。押尼珥曾多次劝他,但他都不接纳,致使他毫无价值的牺牲了。他的死加深了约押和押尼珥之间的仇怨。年青人切忌太急进,并自以为了不起(如亚撒黑,恃年青力壮,脚快如野鹿便自视过高)。我们应谦卑自己,看准形势,了解敌人的实力才可下手。血气方刚、鲁莽行事,受害的往往就是自己。
“刀剑岂可永远杀人吗?”是自我冷静地反省后所得的结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因一时贪玩,致令弟兄彼此杀害,若继续延长战争,不但加添死伤人数,亦加添两主帅的痛苦;幸好他们能及时醒觉,鸣金收兵,结束此荒唐的争战。
祈祷 求主叫我做每事之前,必须仔细思量,免致贻害终身。──《新旧约辅读》
撒母耳记下 第二章 注释
2:1-3:1 大卫与伊施波设两个王朝
1-7 大卫受膏作犹大王
1
扫罗死後,大卫毋须再流亡寄居非利士人中,故他返回自己的
家乡──犹大。
「希伯仑」:位置见书10:3注。
这城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加上与亚伯拉罕家族历史上的关系
,因此顺理成章地在大卫作犹大王期间成为首都。
3
「希伯仑的城邑中」:大概指希伯仑的城寨,不是指多个城邑。
4上  ; 大卫第二次被膏 (首次被膏见撒上16:13) ,
公开登基作王,
但统治权只限於向他效忠的犹大人(非利士人未有干预大卫作
王,大概犹大仍在其影响范围之内,参5:17)。
4下-7
大卫对基列雅比人的抚慰和嘉许带有政治性作用,藉此拉拢雅比人接
受他的王权。
4下  ; 「基列雅比」:在约但河东,见士21:8注。
7
整节的意思是:虽然扫罗王已经去世,但有大卫作王保护雅比
人,他们应振作。言下之意是邀请他们支持大卫的王权。
8-11 伊施波设作以色列王
神虽立大卫代替扫罗作王,但时机似未成熟,除犹大外,其余支派仍
支持扫罗嫡系的政权。
8 「伊施波设」:扫罗唯一生存的儿子。
「伊施波设」原作「伊施巴力」(代上8:33),因「巴力」(
意即「主」)乃迦南的神名(参何2:16),故凡有「巴力」的
名字,後期文士均改作「波设」(意即「羞辱」)。
「玛哈念」:在约但河东雅博河以北。
自基利波山一役惨败後,扫罗後人无法在约但河西重整政府,
故迁都至此。
9 「基列」:河东北部一带的地方。
「亚书利」:学者认为是亚设(书17:7),位於约但河西耶斯
列平原以北。
「以法莲 ......
众人」:是指犹大以外其余各支派。显然,伊施
波设得到大多数支派的支持。
10-11
扫罗死後七年半大卫才取得统一大权,但伊施波设只作王二年
,这年期的差异有不同解释:伊施波设花了五年时间恢复河西
非利士人夺去的领土,然後才作王;或者伊施波设作王二年後
被弑,以色列人便转向大卫,於是大卫在希伯仑的後五年亦兼
统治以色列,然後才迁都耶路撒冷(5:4)。
2:12-3:1 两军武斗
伊施波设的军兵与大卫的军兵相遇武斗,结果後者获胜。在伊施波设
与大卫仍分别作王的日子里,双方的部下势不两立,难免常有争战。
本段的记载只是两军冲突的其中一次( 3:1)。
12 「仆人」:指兵士,与13节的「仆人」同。
「基遍」:见书9:3注。
13 「洗鲁雅」:大卫的姊妹(参代上2:16)。
「约押」:即大卫的外甥。在大卫作王期间为重要将领,一生
鞠躬尽瘁效忠大卫,为人勇敢擅战,但性格冲动,嫉妒心重,
曾杀掉两位英勇的元帅,於所罗门时终因谋反见杀。
(王上2:34)
14
「戏耍」:比武来分高下(16),结果演变成集体打斗。
(见30-31)
16 「希利甲哈素林」:意即「刀锋之地」:。
19 亚撒黑穷追对方首领押尼珥,欲立大功。
21 「拿住一个 ......
战衣」:即杀押尼珥手下一个普通战士算了。
22 「若杀你 ......
约押呢」:押尼珥不想杀亚撒黑而与约押结下血
仇。
29 「亚拉巴」:这里指约但河谷。
「走过毕伦」:原文晦涩,可能是「走过整个峡谷」。
思想问题(第 2章)
1 大卫作犹大王,伊施波设作以色列王,他们的分别在那里?
2 押尼珥为何杀死亚撒黑?他的处境是否值得同情?
亚撒黑之死是否咎由自取?
3 押尼珥挑起战争,结果大败,这件事给我们什麽监戒?
4 本章中作者两次强调以色列人败在「大卫的仆人」手下( 17, 31
撒母耳记下第二至三章
竞争的君王(二 1-11 )
随扫罗及王储约拿单死后,正常的政府机构也瓦解了,只留下两位高职的军兵,来填补这个政府的真空。一个是押尼珥,他曾是扫罗的最高统领;另一个是大,他有一段时期,曾是扫罗的指挥官之一,但现在他在洗革拉犹大的西部边界。在国家危机和紧急的时候,军队出来控制大局,这乃是经常发生的事。
这两个人的行动相当不同。押尼珥决定为自己争取权力;故此他设立扫罗一个儿子,作傀儡君王,他的名字叫伊施波设( 8 节以下)。这个行动,明显受大部分的以色列人的支持,一大例外是犹大支派。有关伊施波设的王国,我们从非利士人最近的胜利看到一些影响的标志。虽然他被他的支派便雅悯承认为君王,却不敢以基比亚为他的首都,好像扫罗以前那样;他的首都和总部惟一安全地方,乃是在约但东部,离开非利士人的基地很远。这样他便拣选玛哈念(看 下图)。很难猜测他在 耶斯列、以法莲和便雅悯 ,有多少的控制权,现在非利士人再次于约但河西岸强盛起来。无论如何,他无疑是个软弱的王(靠押尼珥的帮助),在一个软弱的王国里统治。押尼珥设立伊施波设,这个行动是很自然的步骤,但却是自私的动机,并且没有考虑上帝的旨意;他没有征询任何的先知。
另一方面,大第一步寻求上帝的旨意,然后他才由洗革拉迁到希伯仑──犹大的一个主要城市。希伯仑是很合适作首都的地方,大不像押尼珥那样,他没有篡权;而是犹大支派主动加冕大,使他作他们的王。伊施波设的百姓 接受 伊施波设作王;大的百姓 选择 大作王。值得留意的是,虽然圣经强调上帝拣选的重要,这段经文却也承认众选择的重要。理想的统治者既被上帝所拣选,又同时完全被他的百姓所接受。
最后大向以色列的王位直接踏上一步。他向基列雅比人发出的信息( 5-7 节),表明他已豫测他会统治全国。基列雅比这城镇对扫罗非常忠心(参见撒上卅一 11 以下),它位在外约但的上面,北面离伊施波设的首都不远,但大给他们的信息,表示他不理会他的竞争者的存在!大没有要求他们支持他对抗伊施波设;反而传达犹大与基列处在同一阵吥的看法──不是对抗伊施波设,而是对抗非利士人。(看来非利士人很高兴地准许大作犹大王,无疑因为他们看到以色列画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
以色列和犹大分裂不清楚持续了多长时间;十一节指出大作犹大王有七年多,而伊施波设作北部 支派的 君王却只是两年多。如果说伊施波设死后五年,他的百姓要等候五年,才接纳大作王的话,这是很值得怀疑的;同样大不可能在押尼珥设立伊施波设作玛哈念王 之前 的五年作犹大王。这些数字会造成一点儿的困惑,但无论如何,以色列的分裂不是很长时间,在分裂时,非利士人才是真正要管辖的因素;而这不是上帝给祂子民的目的。
内战(二 12- 三 1 )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以色列王朝必然互不相容。我们怀疑大有意攻击伊施波设及他的王国,但以色列其他的人,一定不赞成犹大的分割及拒绝接纳扫罗的儿子作王。可能押尼珥是这件事的发动者;但我们却不肯定。两方军队在便雅悯的基遍相遇,这地非常接近犹大的边陲(看下图)。起初看来好像是某种运动的竞赛,后来误导致引起打斗和流血;但十四节的 戏耍 这个字,意思是引致发生战斗( combat ),许多现代圣经译本是这样翻译。像大与歌利亚进行的单独战斗(参见撒上十七章);这一次每一方都派出十二人,如果一方胜出,可能只是精神上的得胜,避免流更多人的血。
古代社会的战争,依从公平严谨的规则和惯例,像这种内战,将仇恨灭至最低是相当重要的,避免带来憎恨和苦毒;自然双方都盼望得胜,但没有一方希望羞辱对方,双方都避免引起多年的家族及种族之间的仇杀。可见这件事并不能依计进行,反而有许多便雅悯人阵亡( 31 节);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不是很大的数目,但便雅悯是个细小的支派,故有人始终不肯原谅大:看十六章五至八节。我们不知道总共进行了有多少的战役,和小规模的战斗,但是大方面却保持胜利(三 1 )。这是另一个标志,显明上帝喜悦他,并且弃绝扫罗和他的家庭。
故事的主要兴趣集中在亚撒黑的死,他不是普通的犹大士兵,而是大高级军官约押的兄弟;杀死他的,乃是敌方的主帅押尼珥。押尼珥尽力避免发生这件事,但这件事不久后便发生重大的余波;叙述者描述这件事的主要目的,显示押尼珥及约押两人,怎样避免无谓的流血杀戮,他们皆承认对方为 弟兄 ( 26 节),他们有血肉之亲。这种认识是真实而又有智慧。押尼珥尝试说服亚撒黑离开他的时候,同时很明智地显示他关心大家将来的关系;亚撒黑不肯听从他,并不是他的错。
在战争白热化中,不容易承认对方是自己的同胞,甚至内战也是如此;何况对抗外国人的战争,更不容易承认敌人是我们的 弟兄 ──在上帝的眼中同是人。开始打斗时就需要这样承认,否则便太迟了。有智慧的领导者,要在事前看见可能的冲突,并且用一种实际步骤来避免。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见押尼珥的智慧来得太迟了:他加冕于一个人作王,但此人却不是上帝所拣选的,故此给犹大带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犹大的这地方已接纳大作王。他的百姓也被逼受苦;他不知道自己将生命陷于极大的危险里,押尼珥因追求权力,引致杀身之祸。
伊施波设的失败(三 2-19 )
权力是这段经文的钥字──大逐渐增加权力,押尼珥追求权力,以及伊施波设的软弱。
(一)这段经文详述 大 的家庭( 2-5 节),无疑这取自古旧的档案资料,显示大在犹大建立怎样巩固的家庭。虽然他只是颇细小的王,他已建立了一个后宫。我们对他的大多数的妻子及儿子所知很少;在这张名单内,只对押沙龙较感兴趣,他后来成为叛徒对抗他的父亲。值得注意的是他母亲乃一位公主。基述乃是亚兰国的一个省,位于伊施波设王国的北部(看下图)。很明显大建立广泛的同盟,帮助他减弱对手的地位。
大同时决定取回他的第一任妻子米甲( 12-16 节)。没有提到大爱她,当然他有权得回首任的妻子,但是主要的出发点,乃因她是扫罗的女儿。如果作王后,会造成北方的忠于扫罗之百姓的分裂;造成忠于扫罗的百姓,或向他的儿子伊施波设,或向他的女儿忠心。大这样做,可以减弱他的敌对者,而不必杀死以色列的士兵,不会引起任何的愤恨。
(二)至于 押尼珥 方面,他被赤裸裸的自私自利所推动。起初他想满足于用个人的力量,来控制那位年青的君王,但当他亲近扫罗的一个妃嫔时,已显露他自己要作王。占据一个死了的君王的妃嫔,是宣告得到宝座的一种方法(参十六 20-23 )。这可能是押尼珥的动机,也可能他有意与伊施波设争吵,以找到藉口抛弃他。无论是那一点,他是为那妇人与伊施波设争吵,并且马上转移效忠大。现在他承认一些以前否认的,即是大被上帝拣选作王这件事。他谨慎地靠近大,与他立约,不但保存性命,将来也可能在大的政府中,得到一些地位。押尼珥是个很有野心的人,无疑他盼望成为大的最高军事统帅,正如在扫罗手下一样。他现在不再忠于扫罗的家庭,他只希望站在胜利那一方,随机应变。
(三)现在 伊施波设 的事业运数已定。除了押尼珥废除他这个事实之外,以色列很多很有影响力的百姓清楚知道,只有一个人可以带领以色列人,成功地对抗非利士人,这个人,就是大( 17 节)。
伊施波设的软弱一定众所周知,他父亲的妃嫔和他姊姊米甲涉及的,乃是在某种意义上,其中一个人给了押尼珥,另一个却给了大。这里他与大有很戏剧化的对比:正当大建立后宫,伊施波设却不能控制他宫廷里的公主。
在这些政治权力的纠缠中,我们较少想到那位妃嫔和米甲,没有人询问过她们的意愿,她们只是游戏中的抵押品,米甲的第二任丈夫帕铁也一样。可能他迎娶米甲时,很有野心:现在他真挚地为失去的妻子而难过。冷酷而有野心的人,好像押尼珥那样,遗害许多无辜的人。野心本身不是坏事,但在人们的心目中,野心很容易变成一种自私和残酷的动机。当然没有某种程度的野心,很难成为领导者;但没有好的和受欢迎的领袖,用践踏别人的方法使自己得到那地位。
押尼珥之死(三 20-39 )
在这叙述中再次出现三人控制的舞台中心:其中两个是大和押尼珥,这次第三个人是约押,他是大的侄和主将。中心事件为押尼珥被约押刺杀。从作者写这件事的篇幅和关注程度,显示它不是件小事;这种事情,在今天会成为所有报纸的头条新闻,引致许多的评论。事实上押尼珥是位知名的重要人物,在以色列中具有影响力和声望。如果他活的话,肯定会成为大的王国中,一位政治领袖人物。尽管很难猜测他是否效忠大王;或者只是暂时屈服,以便为自己获得大的权力。看来大准备信任他,但约押的观点却不同,他说押尼珥是个骗子和奸细( 25 节)。也许从长远来看,约押是对的;但在短期内,押尼珥之死,是大的一个挫折,阻迟了以色列和犹大重新的联合。
(一) 大 。这件事最重要是大的名声问题。押尼珥被杀,对他很尴尬:我们可以说押尼珥,这个时候是外国一位很有地位的人;而他在犹大,被大一个最亲密的朋友和伙伴所杀,当时他得到大许诺的安全。无疑这会有许多闲言闲语,揣测大计划这次暗杀。有不少现代作者也同样怀疑大是否清白无辜。让我们假设大真的担心押尼珥的权力和影响正在伸展,并且看见计划暗杀有许多好处;但在他与以色列处在磋商的关键时刻,他肯定不会进行这个冒险的计划,因为押尼珥刚刚应许去说服以色列的北方支派,放弃支持伊施波设,而让大作他们的王( 21 节)。大不会是这种傻瓜,去破坏这种磋商,冒永远与北部以色列分离的危险。故此他要公开将责任归在应得者身上,使得没有人相信他有责任。上帝所拣选的领袖,不但有清洁的良心,也要有好的名声(请看提前三 7 ),大所采取的步骤证实很有效( 36 节)。
(二) 押尼珥 。押尼珥是着名的战士和政治人物。故此大的悼词,多提及他的才干和成就;但在卅三节对他有一小小的保留,形容他有一点── 愚顽 。这个在多次对抗非利士仍然生存的受损伤的人,竟然愚蠢地信任约押,造成一失足而毁了他的一生。
大看来惊讶押尼珥缺乏谨慎。这的确是骄人者受骗的一个最佳例子。押尼珥太过肯定他在大眼中的重要,没有怀疑任何大的官员,可能会攻击他。故此这位冷酷野心的人,结果没有得什么,只有英年早逝;他对伊施波设背叛,没有带给他任何好处。
(三) 约押 。约押在大细小的犹大王国中,已经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久以后他将在以色列联合王国中显得更加重要。也许他怀有野心,并且妒妒押尼珥,害怕他可能成为大军中最高统领,取代自己。也许他真实相信押尼珥将对大的存在构成严重的危险,正如他所声明和行动──正如他所想的──他暗杀押尼珥是为大的好处。但也可能他只被一件事困扰──个人的报复,因为押尼珥杀死他的兄弟(二 23 )。这种家族之间的仇杀,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在历史上重复又重复地证实;值得惊奇的是这次暗杀在以色列中没有很大的反应。憎恨和报复在基督徒的思想和行为中,不应有一点儿的地位;它们乃是以自我为中心,偏见和破坏性的情绪,没有任何积极的价值。政治暗杀无疑是可悲的:它可能引起国家的动荡和危机,伤害许多无辜的百姓。在这个案中,只因为大的高尚见识,和公开责备约押,避免了严重的政治影响。──《每日研经丛书》
撒母耳记下注释 二.登基为犹大王(二1~7)
二1~7 扫罗身亡后,以色列举国无王。大卫寻求耶和华的指引,耶和华指示他到犹大的一个城……希伯仑去。在那里,犹大人请大卫作他们的王。大卫在多年以前受撒母耳膏立为王(撒上一六13),但那是在他家中私下进行的;现在犹大人公开膏立他为王,正好像为候任官员公开举行就职典礼一样。不过,以色列其余的支派不同意他作王约有七年半之久(10-11)。
当大卫知道基列雅比人仁慈地把扫罗埋葬了,大卫立刻差遣使者去向他们致谢。并且婉转地请他们承认他为王,好象犹大人一样。在亚扪王拿辖围攻基列雅比的时候,扫罗救他们免受耻辱(参撒上11章),所以那里的人对他都很感激。大卫提示他们,最好效法犹大人以他为王。基列雅比在基列地的北部。大卫正寻求未承认他为王的十一个支派支持他。
三.与扫罗家的冲突(二8~四12)
二8~11 然而,不是所有以色列的支派都想承认大卫作他们的王。已故扫罗王的元帅押尼珥及其叔叔,把扫罗仅存的儿子伊施波设带到玛哈念,立他作王。大卫以希伯仑为首都,只作犹大支派的王一共七年零六个月。可是,伊施波设在这段期间,只作了其余十一个支派的王二年。因为押尼珥可能花了五年时间。才把非利士人逐出以色列边境;把伊施波设安置在他父亲的宝座上。
大卫从未擅声王权,这时也没有这样做。相反,他把事情交在主手中。如果耶和华膏立他作王,耶和华就必降服他的敌人,引领他拥有自己的王国。同样地,主耶稣也等待他父的时间来到,他才作全地的王。今天,只有一小部分人承认他的治权,但有命定的一天将要来到。那时万膝都要跪拜,万口都要承认耶稣是主(腓二10~11)。
二12~17 期间,以色列(十一个支派)军队的元帅,尼珥的儿子押尼珥,与大卫军队的领袖洗鲁雅的儿子约押,在基遍相遇。双方各坐在一个池子的一边,他们决定让一些少年人参与竞赛,看看谁的军力较强。当押尼珥提议少年人要起来举行比赛时,他不预期他们戏耍而已,那是军事角力。十二个便雅悯人跟十二个犹大人对打,两败俱亡。由于胜负未决,两班人之间的战斗凶猛非常,结果押尼珥的人溃败而逃。
二18~23 约押的一个兄弟“飞毛腿”亚撤黑,追赶押尼耳,想要杀他。起初,押尼珥试图说服亚撤黑,叫他拿住一个少年人了事。看来押尼耳知道自己可以较易干掉亚撤黑,但他不想这样做,因为这样会进一步引起约押的敌意。押尼珥一再请求亚撤黑不要追赶他,但亚撤黑不听,押尼珥便自卫还击,用他的枪把亚撤黑杀了。
撒母耳记下 2:4
膏 大 卫 作 犹 大 家 的 王: 2~4 章 讲
述 了 大 卫 受 膏 成 为 犹 大 的 王 和 他 与 伊 施 波 设 的 内 战。 伊 施 波 设 是 扫 罗 的 儿 子, 他 继 任 扫 罗 成 为
以 色 列 其 它 支 派 的 王 (8~11 节 ) 。 7 年 半 后 大 卫 成 了 全 以 色 列 的 王 (5:1~5) 。 诗 18 篇 可 能 就 是 此 时 作 的, 以 庆 贺 神 将 他 从 仇 敌 手 中 彻 底 拯 救 出 来 ( 比 较 撒 上 30:1~31 所 讲 述 的 就 在 扫 罗 的 死 和 大 卫 登 上
王 位 之 前 的 另 外 一 次 胜 利 ) 。 大 卫 没 有 急 于 掌 管 全 国, 而 是 求 问 耶
和 华 (1 节 ) , 愿 意 先 做 一 个 支 派 的
撒母耳记下
注释
二 1-7 大卫在犹大作王
扫罗之死表示大卫现在可以自由地从非利士境返回他本国的「犹大」。有两事可能会防碍这次迁徙。若扫罗把王位传给一个同样敌视大卫,而又强大的君王,这事便不能实行。若非利士人反对他返回犹大,这行程也是十分艰难的。因此关乎这事,大卫要求「问耶和华」;换句话说,他是请亚比亚为他寻求神的圣谕(参撒上二十三 9-12 )。
圣经作者和读者见大卫作王(虽只作一个支派──犹大──的王),并不觉得奇怪。神的旨意早在撒母耳记上十六章已显明了。然而,纯粹从政治的立场看,犹大人的决定是不可预料的。扫罗之死和非利士人在基利波山上压倒性的胜利,必在全以色列引起政治上的混乱,而各支派的长老起初必定不知道最聪明的做法是甚么。大卫最少有3件事可以呈交给他们:作为勇士的一个良好声誉,多次帮助犹大的历史,以及跟非利士人有某些联系或了解。当然,他本身也是犹大支派的人。
我们特别要留意大卫向基列雅比人的讲辞。这城跟扫罗有紧密的连系(参撒上十一,三十一 11-13 ),并且它是位于约但河东,即与大卫对敌之伊施波设王建都的玛哈念( 8-9 节)附近。所以,我们会预期伊施波设,而不是大卫,去向基列雅比人说出这番感谢和鼓励的话。事实上,大卫已向犹大以外的以色列人表示,他相信他是扫罗真正的继承者,在全以色列掌权。他的信息忽视了伊设波设的存在。
大卫的首都是在犹大以南的希伯仑。稍后,耶路撒冷会作他的首都,但这时耶路撒冷仍未落在以色列人手中。事实上,耶路撒冷可能是一个屏障,把犹大从北面各支派分隔开。若是这样,我们便可解释,犹大为何自己作主去拣选自己的王。
二 8-32 内战
押尼珥(初次在撒上十四 50 提及)显然是从扫罗战死的沙场上逃脱了,并且负责管理国家北部的事务。虽然他是扫罗的近亲,但他并没有坐上王位,而是尝试为扫罗尚生还的儿子伊施波设争取支持。因此,伊施波设作了王;理论上是治理以色列众人( 9 节),但实际上只是辖管一个细小的地区。毫无疑问,现在非利士人已成为以色列中心地带的真正主人,尤其是以法莲和便雅悯支派的地区。伊设波设所管治的主要地区在约但河东(「基列」),而他的首都「玛哈念」也在该区。不管实际的境况如何,仍有些以法莲人、便雅悯人和其它地区的人( 9 节)以他为王。
并没有明显理由使大卫攻打伊施波设,因此可能是伊施波设决定攻打大卫,为使犹大归他统治之下。伊施波设的军队被派往基遍,就在犹大边界以北,而大卫也派军队阻他们的去路。像在撒母耳记上十七章一样,双方都尝试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因而选了一些选手去比拼(译按:「戏耍」在新国际译本是「徒手搏击」)。也许双方都以为耶和华会让某一方的 12 人大胜,藉此彰显衪的旨意。然而,一场真正的战役随后发生了( 17 节); 30 至 31 节让我们略知这场战役的规模。
故事细节背后的目的是把约押介绍给读者。约押将要在大卫悠长的统治期间作以色列的统帅,而从第 28-30 节可见,他已经在指挥军队了。故事解释了以色列的统帅押尼珥何以杀死约押的一个兄弟。押尼珥本身显然不想杀亚撒黑,因为他希望避免一场流血的相争。亚撒黑死后,约押就愿意休战,但他自己的感受在本章仍隐藏起来,直至三章 27 节才揭示。
撒母耳记下
撒母耳记下第二章
2:1
希伯仑为巴勒斯坦南部古城,原名基列亚巴(看书15:13)。此城历史可追溯到亚伯拉罕时代(创13:18)。大卫未取得耶路撒冷前,以此城为治理犹大人的政教中心。
扫罗已死,大卫为王位合法继承人(看撒上16:13),但他没有凭自己的实力和族人的支持鲁莽行事,先寻求神旨。神会藉梦、或乌陵、或先知来回答他(比较撒上28:6)。大祭司亚比亚他曾携以弗得(内有乌陵与土明)逃奔大卫(撒上22:20;23:6),此时或用乌陵、土明求问。神的灵与他同在,立刻得到答复,要他上犹大地古城希伯仑去。
2:2
大卫两妻,一为耶斯列人亚希暖(和扫罗的妻亚希玛斯的女儿亚希暖不同,看《撒上》14:50),是他的原配,生暗嫩。一为亚比该,为拿八的遗孀(撒上25:40-42)。
2:4
撒母耳曾在耶西家中秘密膏大卫为王(撒上16:13)。这是第二次受膏,犹大族人拥他为王。西缅支派的业地在犹大地中间(书19:1),公开膏立王之举,一定包括西缅支派。七年半之后,大卫第三次受膏(参5:3-5),那时全民拥戴他作以色列国的王。
2:5
基列雅比人住在约旦河东,当年曾有四百个女子嫁给便雅悯人为妻,以延续该族不至消灭(士21章)。后来基列雅比为亚扪人围攻,求援于便雅悯族,扫罗率军往救,大败亚扪人(撒上11章)。基列雅比人一直是扫罗的支持者(撒上31:11-13),大卫派特使去安抚,以取得其效忠。此举似未收效,因支持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作王的诸地中,基列也在其内(9节)。
2:8
伊施波设为“羞辱之人”的意思。《代上》8:33记他的名字为“伊施巴力”(义为巴力的人),以色列人不喜欢人名中有“巴力”,遂有人以音近的“波设”代替。
玛哈念在约旦河东迦得支派和玛拿西支派业地的交界处(书13:26,30),位于基列雅比之南。
扫罗的元帅押尼珥把伊施波设带到河东,以避开在河西已有雄大势力的非利士人。这里所记接纳伊施波设为王的五个地方都在北方,范围有限,“以色列众人”一语当为溢美之词。事实上,押尼珥立扫罗之后为王之举徒劳无功。伊施波设庸碌无能,不负众望。押尼珥用了近五年时间才能取得少数支派的同意,让他登基,在位只有两年左右。这先后七年多正是大卫在希伯仑作王的时间(11节)。
押尼珥实权在握,挟天子以令诸族,后来终于背叛,归向大卫(3:6-12)。
2:12-13 在以色列南北各有一王期间,双方武装冲突在所不免。押尼珥用当时流行的徒手搏斗的方法来定胜负,希望阻止大卫的势力向北扩展。
基遍在约旦河西的便雅悯支派境内,位于耶路撒冷西13公里。基遍池为贮水的大池塘。
2:14-17
“戏耍”等于我们说“玩几手”,其实是生死的搏斗,双方各派出勇士12人,徒手搏击,且动用兵器。这种比武定胜负的经济方法未能成功,因为两边都未取得决定性胜利。大战随之而起,大卫的军队占了上风(17节)。
“希利甲哈素林”义为“锋刃之野”。
2:18
洗鲁雅是大卫的姐妹,他还有一位姐妹叫亚比该(代上2:16-17)。17:25说洗鲁雅和亚比该的父亲是拿辖,而非耶西。解经家相信她们大概是大卫同母异父的姐妹。洗鲁雅的三个儿子约押、亚比筛和亚撒黑都作了大卫的勇士,亚比该的儿子亚玛谢则在押沙龙时作了他的元帅,取代约押(17:25;18:2)。
2:19
押尼珥知道可以轻易取亚撒黑的性命,不愿杀他以免加深他和约押之间的仇恨。可是亚撒黑逼他出手,终至死于他的枪下。约押率众追到,大家站住为亚撒黑举哀。约押后来为报弟仇,暗杀了押尼珥,做法很不正当(3:26-30)。
2:24 约押穷追不舍,押尼珥有了便雅悯人的援军,呼吁停战,约押见战场形势逆转,也同意退兵;但结怨益深,内战持续不已(3:1)。
2:29 亚拉巴本指约旦河东的旷野(申1:1),此处指约旦河谷。
双方暂时收兵,漏夜赶返基地。押尼珥回到玛哈念,约押回到希伯仑(3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