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纪上第二十章
第 20 章
亚哈
神拯救亚哈
王上 20 章 > 强权者兴起,他们将带来什么后果?
20 章 到这时南国犹大有两个善王与两个恶王。这个国家在敬虔与不敬虔之间摇摆,北国以色列则一连八个都是昏君。神为惩罚南北两国偏行己路、不肯服从,就容许其他国家强大,成为他们的仇敌。在以后的二百年中,威胁犹大与以色列的三个主要仇敌是:亚兰、亚述与巴比伦。第一个强大起来的是亚兰,即时威胁到亚哈与以色列。
王上 20:23> 为何亚兰王的仆人说以色列人的神是山神?决定战争胜负的是神,我怀疑过吗?
20:23 自约书亚统军以来,以色列军队就以善于在山地作战着称,在平原与低谷则无大作为,因为他们没有使用战车作战。在山区及稠密的树林中,马拉的战车难派上用场,在平原则能发挥威力。便哈达的军官却不知道,决定胜负的乃是神,并不在于战车。
王上 20:31> 投降为何要腰束麻布,头套绳索?
20:31 麻布是粗糙的布,通常穿在身上(或披上)来表示为死人或天灾悲哀。头套绳索则可能是听凭别人处置(甚至吊死)的表示。换句话说,头套绳索是投降的记号。
王上 20:35-36> 先知为何让人打伤自己?
20:35-36 这位先知必须身体受伤,才会被看作受伤的士兵,有效地向亚哈传出信息。头一个人不肯顺服耶和华藉先知所吩咐的,所以被狮子咬死。
王上 20:41-42> 违背神就应承担后果,我也曾经历过……
20:41-42 亚哈居然放走了仇敌便哈达,尤其是在他使以色列人吃尽苦头之后,竟容他存活,这颇令人难解。神帮助亚哈消灭亚兰军队,向亚哈与亚兰人证明独有祂是真神,但亚哈却不除灭最大的仇敌亚兰王。按照神的刑罚,便哈达应当被处死,亚哈并无权容他存活,为此,神告诉亚哈,他必须替便哈达受死。先知的这个信息,在亚哈阵亡的时候( 22:25 )应验了。──《灵修版圣经注释》
列王纪上第二十章
再一次的机会(二十 1 ~ 15 )
亚哈虽然屡次受到警告仍执迷不悟,加上又有神大能的显现,他亦无动于衷,但神仍然再给他一次机会。
.宣战( 1 ~ 7 )──便哈达是亚兰王的称号,而不是他的名字。三十二个王大概包括了一些族长、首领等,是一队庞大的军队,亚哈实在无法抵抗。亚兰王首先派使者到以色列招降,条件就是:金银财宝和最美的妻子女儿都送上来。亚哈别无选择,只有答应。大概亚兰王见如此容易就贪得无厌,竟然再派使者来,并且亲自搜掠亚哈和臣仆的家,务求把一切财宝都要拿去。
.反抗( 8 ~ 12 )──这样的要求实在过分,亚哈当然不能答应,经过与长老商议后,就断言拒绝了亚兰王。这情形之下,战争无法避免的一触即发,然而亚兰王竟仍希望不需动用一兵一卒就可得到这些利益,他再派使者来恐吓说:“要将撒马利亚夷为平地,亚哈一向亦非善类,也大胆的回敬使者说:“真正的战士不在战前吹牛,而是在战后夸口。”(现代中文译本)这话落在亚兰王的耳朵,战事随即发生了。
.迎战( 13 ~ 15 )──亚哈实在没有把握打胜,只是拼死一战而已,纵然亚哈罪大恶极,神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在战争中得胜,好让他知道神仍给他回转的机会。
神安排了二百三十二个“少年人”,加上亚哈的七千大军,就向敌人杀去。亚哈有没有把握神给予的机会呢?
祈祷 \cs8 求神助我在少年时就能专心归向你,免致后悔莫及。
山神(二十 16 ~ 34 )
思想 神是无所不在的,在你犯过错时,有意识到祂也在那里吗?
亚哈的军队本来就是势孤力弱,不足以威胁亚兰大军的,但现在有耶和华同在,亚兰人就大祸临头了。
.骄兵( 16 ~ 21 )──当以色列军队杀入亚兰营中时,亚兰王和三十二个王还在大吃大喝,大概他们认为自己军力强大,大可谈笑用兵地把以色列人打败,竟还以为那二百三十二个少年人是来求和的呢!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以色列人竟敢犯险,先来进攻。少年人开始杀敌后,亚兰人才如梦初醒,不过为时已晚。既没有充分的迎战准备,便一时军心大乱了。在各人争相逃跑之际,以色列大军趁机追赶而至。
.迷信( 22 ~ 25 )──亚兰王从优势落败,自然心有不甘,却没有检讨失败的原因,就认为是以色列的神帮助他们,不过这神只是山神,只要在平原争战,他们的神就无法施其技了。于是再度招兵买马,准备与以色列人在平原上继续交锋。
.再战( 26 ~ 34 )──以色列军与亚兰军队比较之下,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以色列人只像两小群羊羔,而亚兰人却遍满平原,两军再战,以色列人竟然再次以少胜多,杀了亚兰十万步兵,还有许多人在逃亡中被杀。这次的胜利并不是亚哈的勇力,这次战争已不是一场普通的争战,而是一场属灵的争战,神要叫这些迷信的外邦人知道,祂是真神,不是山神,也不是平原的神,而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亚兰人出降,亚哈却恩待亚兰王,结果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祈祷 求主叫我在生活中真知道是无所不在的。
纵敌(二十 35 ~ 43 )
亚哈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属灵的争战,所以轻易放过亚兰王,以后他就要自食其果了。
.警告( 35 ~ 40 )──先知的一个门徒出现,显示出先知团体的存在(以利亚也呼召了以利沙跟随他),这种先知团体在当时极为盛行(参王下二 3 、 5 ),这个先知的门徒,(原文是先知的儿子,表示他也是个先知),以极奇怪的方式来传达神的说话:他叫同伴打他,同伴不肯打他,就被狮子咬死了,然后他再遇到另一个人,又叫那人打他,这个人倒老实不客气地打了先知的门徒一顿,使他受了伤。先知就改装(大概脱下他的先知标记──皮外衣吧)等候王经过。
当王经过时,先知就向王申诉:有人要他看守一个战俘(当时还在战场上),声明若让战俘逃脱了必要以性命或一他连得银子来补偿,现在战俘在混乱中失去了,这情形下任何人都会判决,既然是自己同意的就要遵守判决,亚哈也是如此答覆。
.后患( 41 ~ 43 )──先知要听的正是这句说话,这种手法就如先知拿单指出大卫犯罪时一样(参撒下十二 1 ~ 6 ),先知把伪装除去,王就认出他是先知;先知立时向他说出,因为他把敌人放走一事,引至以后敌人要来消灭以色列人的危难。
神要我们消灭一切的战俘吗?别忘记这已经是一场属灵的战争,亚哈纵敌就如那个把污鬼赶出、又打扫干净的人,以后污鬼要再来,情况就比从前更坏了,因为这个人没有悔过而接待基督呢!(路十一 24 ~ 26 )
祈祷 求神助我在世有力量得胜这场属灵战争。 ──《新旧约辅读》
列王纪上 第二十章 注释
20:1-12 便哈达进攻亚哈
当时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兴起,经常进军亚兰,亚兰王与周围的族长和地方首领想以强硬手段威吓亚哈,迫使以色列参加对抗亚述的联盟。
当时以色列大概已臣服亚兰,并按时进贡,亚哈以为口头上正式承认亚兰王的主权便能满足他的要求( 4),但当亚兰王要以实际行动
进行掠夺时,亚哈即拒绝就范。於是亚兰王联同三十二个首领围攻以色列。
6「你眼中」:古译本作「他们眼中」。
7「谋害」:即「找麻烦」。
10 亚兰王夸张自己的实力,表示亚兰军能把撒玛利亚夷为平地,并有足够人手,每人只需抓一把泥土,便能将全城搬走。
11 此节的意思是:骄兵必败(参箴27:1)。
12「帐幕」:原文与「割」地名为同一字(参王上7:46)。
「摆队」:即预备进攻之意。
20:13-21 亚哈反攻战胜亚兰人
有先知向亚哈预告以色列的胜利,并教他怎样反攻( 13-15)。
结果亚哈把亚兰军打败( 16-21)。
16「帐幕」:见本章12注。以色列军在中午进行突袭,因这通常是休息和喝酒的时间。
18 以色列军的数目实在太少,以致亚兰人不能肯定他们的进攻是否当真。
21 「攻打」:可作「击败」。
20:22-30 便哈达再侵以色列但再次落败
先知警告亚哈说亚兰人会卷土重来( 22)。那时的人敬拜多神,每个 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认为各神只有自己独特的权柄范围,而战争的胜
负视乎那国的神比较强大。亚兰人以为以色列的神是山神( 23),上 次的战役是在山地进行,所以以色列人占尽上风。
24「军长」:原作「首长」(与王上10:15同)。
亚兰人大概认为:上次进攻以色列虽然声势浩大,但诸王各自为政,难以合作,所以宁愿设立行政官员,加强内部组织,务
求团结。但结果徒劳无功,亚兰人虽然有备而战,仍败在以色列人手下(26-30)。
26「亚弗」:位於加利利海之东(比较撒上4:1)。
30「严密的屋子」:即「屋子的内室」。
20:31-43 便哈达求饶,亚哈宽待他
31-34 便哈达战败後求亚哈饶命
并自动提出和约的优厚条件。亚哈见他的诚意,同时又希望有多一个盟友以应付亚述的威胁,便把他放了。此和约维持了三年(见王上
22:1)。
31「腰束麻布,头套绳索」:是自卑降服的象徵。
32「兄弟」:并非指骨肉之亲,乃指同等地位,因二人都是一国之君。亚哈请他上车(33),也是这个意思。
33「留心探出他的口气来」:原作「观察徵兆」,即以此为好现象。
34 这是便哈达所提出的讲和建议,他答应归还以前夺去的以色列领土(可能是指巴沙作以色列王时被亚兰王便哈达占领的地方,
见王上15:20),
又允许亚哈在亚兰首都大马色设立贸易中心。
35-43 神藉先知责备亚哈宽容敌人,并指出他要承担的後果
先知的门徒要同伴打伤他,是为要装作从战场回来的样子。他布下这个假局,是要引导亚哈判定自己的罪(参撒下 12:5-6)。
39 这里所提到要看守的人是指战俘。
「一他连得银子」:等於三千舍客勒银子,根据出21:32,这是一百个奴仆的代价。
41 先知除去头巾,亚哈便认出他的身分,这可能显示当时先知额上有标志。
42「定要灭绝」:原文乃指在某些战役里,所有掠物或战利品都要完全毁灭献给神的情形(如申7:2; 20:16; 撒上15:3)。
43「闷闷不乐」:原文有气愤之意。
思想问题(第廿章)
1 亚兰王便哈达作出那两个要求?
为何亚哈答应他第一个要求,而不答应他第二个要求( 6)呢?
你认为亚哈的决定正确吗?
就亚哈处理这宗外交危机事件的手法,你认为他是能干的领袖吗?
耶和华又是用那一种标准来决定谁是伟大的君王呢?
2 本章记载先知有多少次直接介入亚哈所处理的外交危机中呢?
亚哈王对这位先知的意见有何反应?参 14-15, 22,
27节。
由此看来,先知以利亚一向以来为耶和华所作的见证对亚哈王有否产生功效?
3 亚兰王把首次战败归究於什麽原因?参 23节。
属神的子民是否也往往犯了错误,以为神的能力只局限於某方面,而没有胆量相信 有管理宇宙一切的能力?
4 有学者认为亚哈宽大的外交政策,从人的立场来说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他与亚兰王从此可以合作对抗外敌,并且推动以色列的商
业,但为何先知大力斥责他的行径呢?参 42节。
5 面对便哈达的请求( 34),亚哈要处理的不单是一宗国家事件, 也是一件宗教事件(参 19:15)。
从本章看来,外交上的决定未必对宗教生活有利,但宗教上的决定却直接影响国家的命运。
列王纪上第二十章
亚哈与便哈达(二十 1-43 )
以利亚的整个系列故事,因这段冗长的插曲受到中断,同时也得以加强。这里既没有以利亚现身说法,也没有提及他。但是这段报导证实以利亚对自己是耶和华忠心仆人的孤单身分不断地夸大其辞(十八 22 ;十九 10 , 14 )。
(一)
写这故事的人绘画了一幅可喜的画面,即是一个王室恶霸技巧地策划他自己的因果报应。描写便哈达的势力及傲慢所用的术语,有点像以赛亚用来形容亚述王,同时挫其骄气的语法一样──
‘我的每一个元帅都可以当一 国之 君!
我征服了迦勒挪和迦基米施的城市。
我征服了哈玛和亚珥拔的城市。
我也征服了撒马利亚和大马色。
…………
‘这一切都是我一个人的成就。
我多么强大,多么精明能干!
我废除了这些国家的疆界,
也夺取了他们所有的财富。
我像强壮的牛一样
践踏当地的居民。
世上的国家好像鸟巢,
我搜括他们的财富,
像在鸟巢中捡蛋那么容易。
没有一个翅膀敢对我振动;
没有一张嘴巴敢对我鸣叫。’
(摘自现代中文译本赛十 8-14 )
以赛亚对这些话作简单的回应:
难道斧子会比使用斧子的人伟大吗?
难道锯子比使用锯子的人重要吗?
(摘自现代中文译本)(赛十 15 上)
亚兰王从强有力的地位及军队已经围困了以色列首都的情况下宣布他的霸王权利。亚哈接受对方第一次称霸的条件,但他对这条件内容的了解显然与便哈达的想法不同。亚哈承认自己是他主人的奴仆,即是说他拥有的一切都属主人所有。他或是在拖延时间,或是希望这种一般性的信念会满足这个好大喜功的便哈达,省得他去尝试考验联合军队的力量。
但便哈达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要拿到他应得的东西,甚至 大大方方 亲自安排人去运送贡品( 6 节)。他要求让他的臣仆可以自由地去掠夺撒玛利亚,这要求迫使亚哈在城内作出决定。亚哈现在对他的长老们承认他准备牺牲王室去讨好便哈达。他们却要他拒绝侵略者的要求,连客套的条件也省掉──‘不要听从他,也不要应允他。’亚哈确实的回覆是尊重他的第一个承诺,但不接纳第二个要求。到了这个地步,双方开始口出侮辱的话( 10-11 节),然后这位满不在乎的亚兰王命令准备出击。
一个不道姓名的先知答应使亚哈战胜,且坚持这次胜利将证实耶和华的意义及重要。他显然是代表全以色列先知的传统──应许在以寡敌众的情形下取得胜利。这位先知不仅说了鼓励的话,也告诉亚哈怎样攻打。午间,便哈达和帮助他的诸王已是酩酊大醉,拿不出什么好主意( 16-18 节),结果带来了以色列一场胜利;但是先知十分明白这不过是第一场胜利,不是战争的结束。在‘第二年开头’(正如希伯来文第廿二节的说法)亚兰军队会再来攻打,这不是我们习惯所指的新年,而是夏天结束之后,再过半年的时候。撒母耳记下十一章一节指出这是‘列王出战的时候’,当时天气恶劣,许多农耕工作被弃置。标准修订本中,这两段经文都译成‘春天’,意思正确但属散文式写法。
(二)
亚兰的‘专家’为他们的败北提出两种解释,作为日后战胜的秘诀( 23-24 节)。他们说以色列的神是山神,若在平原跟他们作战对亚兰会更有利。还有,要委任有专业知识的人担任将领之职,总比那些与盟主饮醉了的小将领更称职(对这些小将领来说,便哈达垮台比战胜还会更得益)。圣经上有几个地方的战事就在这情形下发生,其中的一个地方是亚弗革,那几乎可以肯定是在加利利海岸上提庇哩亚对面,靠近今日的印盖夫( Ein Gev )。
有一个‘神人’给以色列王更进一步的鼓励,说将会有第二次胜利以纠正亚兰人认为耶和华只不过是山神的错误看法。这种错误出在那里倒没有说明。是单单为了以色列的心脏地带位于山区的事实而令亚兰人有此推论?抑或这表露了部分以色列宗教传统与高山,例如西奈、何烈及约但河南面之西珥有关?总之,正如迦密山上的试验所显示,掌管天空与天气变化的是耶和华而不是巴力,因此这次的争战可以阐明无论是什么地理环境,他都是统治者。
(三)
便哈达由欺凌者变成哀求者的时候,有人将以色列王的好名誉通知他──不是像标准修订本卅一节所说的以‘仁慈’见称,而是他的‘忠诚’。他应该以信任的态度去接受,不是为了亚哈饶他一命,而是为了亚哈尊重他提出的任何要求。以色列王的确以兄弟之情待他,且在土地及贸易上作出让步。
用亚哈与其中一个先知的会面做为本章的结束( 35 节及以下),令我们想起其他的圣经实况:那位拒绝‘耶和华的命’的先知之可怕命运,令我们想起那只阻止犹大神人从伯特利回来的狮子(王上十三)。那位被困于自己的司法决策而不知所措的王,令人想起拿单在大面前所用的战术(撒下十二)。
亚哈的最后审判( 42 节)显出对前面所说的以色列王的‘忠诚’有讽刺的成分( 31 节)。希伯来文’ hesed 一字常用来说明上帝既显示他自己的忠诚,也对人作出要求。亚哈的 hesed 除了所指的动机之外,可能没有什么值得怀疑。──《每日研经丛书》
列王纪上注释 9.亚哈初胜亚兰王(二O1~22)
二O1~6 亚兰王便哈达,一直以来都认为是第十五章
18和20节提到的便哈达的儿子。但近年的研究提出,两段经文指的可能是同一个人。他与三十二个亚兰王结盟,带着车马上来围攻撒马利亚。城既被围困,他差遣使者告诉亚哈投降的条件:“你的金银……妻子儿女中最美的也要归我。”亚哈逆来顺受,软弱地答应了。但便哈达不满足于第一个条款的投降书,他要求亚哈让他的臣仆进去任意搜掠。
二O7~12 以色列的长老对这第二个要求很忿怒;求王不要听从。当便哈达得知以色列人拒绝他的条件,便怒气上冲。夸口说要将撒玛利亚搜掠得干干净净,甚至连尘土也不够每个士兵带走。亚哈的回答是刚穿上盔甲的士兵,不要象已经打胜仗一样夸口。这个讥讽挑起了亚兰王和他的盟军采取行动。
二O13~15 这时,耶和华的一个先知来见亚哈,保证他必得胜。神用二百三十二名跟从省长的少年人,以及七千个以色列兵的微小力量,打败了北方的联军。第15节下“以色列的众兵”,意思是撒马利亚的所有以色列兵。神选择用很少数目的少年人开始作战,更加显出胜利是出于耶和华,不是靠人的手。
二O16~22 当便哈达和他的盟军在午间喝酒痛饮时,亚哈展开攻击。便哈达听说有二百三十二个以色列人向他走来,他吩咐要将他们活捉。这当然给以色列人战争的优势,让他们大大击杀亚兰人。生还的逃回家乡。耶和华的先知警告亚哈,亚兰军明年会再回来。
10.亚哈再胜亚兰王(二O23~34)
二O23~25 便哈达的臣们将他们丢面的失败归因于两点:(1)以色列人在山上打胜仗,他们的神肯定是山神;假如他们在平原作战便会无能为力。因此下一次亚兰军应该与他们在平原交锋。(2)与他一起攻打亚哈的三十二个王明显不善作战。便哈达的臣仆建议他用有经验的军长代替他们。
二O26~30上 次年便哈达再次带兵攻打以色列。以色列军与亚兰军相比,就象两小群山羊羔。一个神人来告诉亚哈,耶和华要让便哈达知道,他是山神,也是平原的神。在战场上,以色列人杀了十万个亚兰步兵。逃走的亚兰兵试图在亚弗城的城墙边找保护的地方,但城墙倒塌,压死二万七千人。
二O30下~34 便哈达藏在亚弗城一间严密的屋子里。他的臣仆劝他让他们腰束麻布,代表投降和哀伤,出去到亚哈处求怜悯。接见降兵时,亚哈愚昧地称便哈达力“兄弟”。亚兰人立即抓住这话说:“便哈达是王的兄弟。”亚哈命人将亚兰王带到他面前。便哈达答应归还从亚哈先人得来的城邑(一五20),又让以色列人在大马色设立街市(34节)。亚哈按着这些条款立约,让便哈达走,没有按照所应该做的杀他。
11.亚哈违命(二35~43)
二O35~36 亚哈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亚兰,作为以色列和威胁越来越大的亚述之间的缓冲国。这里的事件是一个实物课堂,由先知扮演以显示亚哈的愚昧。
先知的一个门徒奉耶和华的命叫他的同伴打他(这位先知必须身体受伤,才会被看作受伤的士兵,有效地向亚哈传出信息。)那人没有照他的话做,也就是不听从耶和华的吩咐。因他没有遵从耶和华的吩咐,他就被狮子咬死了。假如当神说“打”时,一个好先知因为没有伤害他和神的朋友而受到惩罚;那么当神说“打”时,一个恶王没有伤害他和神的敌人,应该受到多么严重的惩罚呢?
二O37~43 先知找到另一个愿意听他的人,把他打伤。他便用头巾蒙眼,改换面目,在路旁等候王。当亚哈王从那里经过,先知告诉他在战场上有人要他看守敌军俘虏,若俘虏走失了,他一是以性命代替俘虏的性命,一是要交出一他连得银子。受辱的先知告诉王他有很多事情忙乱,让俘虏逃走了。亚哈王没有宽大处理,坚持要维持原来的惩罚。先知跳起来,除下头巾,让亚哈认出是他所认识的先知。亚哈之前捉了一个敌军的俘虏便哈达,按照神的刑罚,便哈达应当被处死。亚哈若遵从神的吩咐便应该把他杀死了,但亚哈因没有顺从,为此,神告诉亚哈,他必须替便哈达受死。先知的这个信息,在亚哈阵亡的时候(二二25)应验了。
摩根这样解释:“这个比喻的意思是,神吩咐亚哈做一件事情。他做了一百件事情,惟独是忽略了这一件。这是失败的一个重复原因和途径。神给我们一些特定的责任,要我们做一些主要的、明确的事情。最初我们尽心去做,但后来有其它的事情(不一定是坏的事情)插进来,我们变得忙乱,只顾着做其它事情;却忽略了最主要的那一件。”
亚哈象大卫一样自己证明自己有罪,但他没有象大卫一样悔改,反而郁郁寡欢,回到王宫里生气。他没有求神怜悯,反而继续惹神的怒气,我们看列王纪上余下的篇章便知道。
列王纪上 20:13
我 必 将 他 们 交 在 你 手 里: 尽 管 亚 哈 和 以 色 列 人 不 忠 于 神, 但 神 仍 然 怜 悯 他 们, 拯 救 撒 玛 利 亚 脱 离 亚 兰 人 的 军 队 ( 20 节 ) 。 一 年 后, 神 使 以 色 列 人 取 得 巨 大 胜 利, 在 约 但
河 东 靠 近 亚 弗 城 的 地 方 击 败 亚 兰 军 队 ( 22~29 节 ) 。 但 亚 哈 仍 然 拒 绝 顺 从 和 敬 拜 以 色 列 的 真 神。
20:35
先 知 的 …… 门
徒: 他 们 是 先 知 的 学 生。他 们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受 训 于 那 些 德 高 望 重 如 以 利 沙 的 年 长 先 知 ( 比 较 王 下 2:3,5,7,15 ; 4:1,38 ; 5:22 ; 6:1 ; 9:1
) 。 他 们 与 师 傅 关 系 密 切, 抵 御 巴 力 教, 促 使 神 子 民 顺 服 和 忠 实 于 耶 和 华 神。 他 们 因 凭 借
列王纪上
注释
二十 1-21 撒玛利亚遭围困和得拯救
本章让我们看见亚哈两个强烈对比的形象。起初我们看见他是一个勇敢的领袖,听从神先知的话,并赢得胜利。但在本章末了,他内心那种不顺服又再次浮现出来。
北方的亚兰国再次进入故事中,并且仍在一位名叫便哈达的王统治下(像在十五 18-20 一样)。这个大概是便哈达二世,即先前之便哈达王的儿子和继任人。在围攻撒玛利亚的时候,便哈达不断增加他向亚哈索取的东西,直至亚哈听取城中长老的意见,拒绝了他的要求。便哈达跟着便作出毁灭撒玛利亚的威胁,他说他要彻底毁灭撒玛利亚,以致撒玛利亚的尘土不足以让跟从便哈达的人一人捧一把。亚哈警告他不要把未孵化的小鸡也数算在内( 11 节)。我们不知道亚哈的话是反映他真正的信心(他已得到 13-14 节那先知的确证吗?),还是他在装胸作势。
一位不具名的先知向亚哈宣布必胜的预言,并具体地指示他派谁去率领军队。神会赐亚哈胜利,以致他「知道我是耶和华」( 13 节)。亚哈听从神的话,亚兰人就被击退,而这次攻城也结束了。然而,圣经没有说亚哈曾承认神在拯救撒玛利亚中的角色。
二十 22-34 在亚弗的胜利
那不具名的先知再次指示王,警告他便哈达会再来。这个警告成真,因为亚兰人已整顿他们的军队。当战线划在亚弗时,以色列军队的数目跟亚兰军就相形见绌了( 27 节)。然而,亚兰人严重地估计错误。虽然他们没有怀疑以色列的神确实存在,但他们却以为祂是「山神,不是平原的神」,所以祂在平原的争战上帮不了忙。先知宣告亚兰人的失败;他们会发现以色列的神并不受限制,而亚哈也「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28 节;重复了 13 节的句子)。
便哈达的军队彻底地溃败,以致他要投降,并求亚哈仁慈地对待他。毕竟他父亲曾与巴沙结盟(在犹大王亚撒游说他结束盟约之前;十五 19 ),而他也曾与暗利订立一个贸易协议(二十 34 )。便哈达用国际性的外交语言,称自己为亚哈的藩属(「仆人」),但亚哈马上称便哈达为他的「兄弟」( 32 节),好像他们已是盟友,而不是敌人。亚哈这样迅速地答应与便哈达结盟( 34 节),表示他认为这样最能保证以色列未来的安全。这是第二次,亚哈没有承认神是以色列的保护者。
二十 35-43 亚哈受责备
在随后奇怪的故事中,亚哈那抗拒神旨意的态度就显露出来了。这里也有一位不具名的先知,但大概跟 13 至 18 节那位先知不同。
为了向亚哈传达他的信息,这位先知必须受伤。那拒绝打伤他的人被狮子咬死了,而他的死也有先知作出了预言;他是因不顺从而受惩罚的( 36 节)。这奇怪和叫人吃惊的事件,叫人想起第十三章的故事来。那里有另一个不听命的先知被狮子咬死了。我们再一次看见神的话必须严格地遵从,并且祂的话必须要成就。然而,这事件指向往事,也指向未来,它预示先知要揭露亚哈的不顺从,也预示那要宣告的判决。
那先知被一个较体贴他意思的人打伤后,便假装一个从亚弗的战场归来的人。他告诉亚哈,他让一个亚兰囚犯逃走了,而王则指他要按既定的刑罚来执行。我们不知道他在第 41 节中把布带除掉表示甚么。是否让亚哈认出一个他已认识的先知呢?(他肯定不是 13-28 节的那位先知,因为亚哈只看出他是「一个先知」,而不是那个先知。)还是他显露了当时先知所独有的记号呢?(参王下二 23-25 )
先知揭露亚哈之罪的手法,跟拿单揭露戴维的罪(撒下十二)的方法相似。在两个情况下,王所犯的罪,正是他们用来指责别人的。亚哈应把便哈达杀掉,而不是释放。然而,亚哈并没有认罪悔过,却是显得愤怒厌恶(新国际译本)。
列王纪上第二十章
f. 亚哈与亚兰人的争战(二十 1 ~ 34 )
历史线在这里由以利亚转而记载亚兰人及以色列人在撒玛利亚(二十 1 ~ 21 )及亚弗( 22 ~ 34 节)的两场战役。这两段叙事都强调这是亚哈表达他对于神藉先知传达之话语顺服与否的最后机会,并强调若不完全遵行耶和华的吩咐时将会遭到的刑罚。这些叙事是亚哈之死以及顽梗悖逆之以色列人被弃的伏笔。解经家对有关这些历史事件的重组众说纷纭,但却一致地认为本章必定取材自许多不同的来源,包括先知的记载(以利沙的门徒?)以及可能包括有关亚哈生平的官方记录。
这是以色列历史中关键性的时期。亚兰向南发展,可能想要发展新的贸易路线,因为北方的贸易路线已在与亚述王亚述拿西帕二世(主前 883 ~ 859 年)及其继任者撒缦以色三世(主前 859 ~ 829 年)争战时被截断。有些解经家认为这里所记载的战争发生于亚哈王朝的早期,如此才有足够的时间使以色列与亚兰的关系改善,以致主前八五三年,以色列在夸夸之役与亚述争战时,亚哈可以与亚兰联盟( Bright )。叶民( Yeivin )认为第一场战事为较早期,第二场却在夸夸之役之后,但按二十二章 1 节看来,此说不大可能成立。便哈达二世(哈大底谢,亚述的 Adad-`idri )可能是在面对亚述人约于主前八八八至八八五年向地中海发展时想要保障南方的境地。我们没有必要视此处的预言为次要,因其对事件的解释与申命记历史乃是一致的。暗利王朝的情况并没有改变,亚哈因为没有遵从神的话而遭受咒诅。
(1) 撒玛利亚之役(二十 1 ~ 21 )
这是神自我启示及神对亚哈长久忍耐的例子( 13 ~ 14 节)
1 ~ 4. 三十二个王 包括小部落的领袖,可与便哈达二世在主前八五三年夸夸之役亚哈之十个联盟及 Zakir 碑文的十个王相比 288 。便哈达可能是王朝名(“哈达神之子”)。有关便哈达一世请见:十五章 18 ~ 19 节。他声称亚哈是他的臣属,亚哈则称他为“我主我王”,此乃古代近东常见用语,因此这次的攻击可能是由于亚哈背叛他而导致。同样的,“我所有的都归你”( 4 节)乃臣属常常说的话,亚哈正式以此为答覆,以图避免他的首都被劫掠。
5 ~ 6. 亚兰人的回答更加具体,目的乃为要发动战争,而非仅是暗示对口头上的顺服不满。 搜查你的家 暗示占领整个城市(参: REB 作“掠夺”)。
7 ~ 8. 征询国中 所有的长老……及百姓 是表示召集征询群众,否则王不应采取诸如战争等重大行动(参:王上十二)。
10 ~ 12. 正式宣战乃始于指着一国的神只起重誓,在此是以口语及书写的形式向敌人表达(参:撒上十七 43 ~ 44 )。此处的威胁乃是要藉着众如沙尘的敌军来彻底摧毁、铲平撒玛利亚。 才顶盔贯甲的…… 乃一四字箴言,指备战是一回事,打赢却是另外一回事,等于是说“别太早打如意算盘”, NEB 作“别不自量力了”,乃根据 LXX ( L )之语译。外交对话中常常会引用谚语(撒上十七 43 ;马里特勒亚马拿泥版 61 及亚述书信) 289 。
13 ~ 20a . 必胜的应许,必定导致人知道是出于耶和华(“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13 、 28 节),据说是“圣战”传统之一部分。此计划中有许多出人意外的因素,例如时间(午间, 12 、 16 节)、在首次战役中拣选二百三十二名年轻(未婚?)的司令官(希伯来文 n#
`a{ri^m ),由省长或“地方长官”选出,负责内政及军事事务,这些都颇不寻常。他们似乎是从事个人战(参:大卫及歌利亚),由亚哈带领发动攻击( 14 节)。开始时他们可能被误认为求和的使者( 18 节,有关 s%a{lo^m 这一层的意义,请看王下九 17 ~ 19 )。
“数点”( RSV 、 REB ;“征召”, NEB )较 召集 或 聚集 ( 15 节)”更为贴切,因其希伯来文( pa{qad[ )意为“检点看有谁不在”。 七千名 应当只是一代表性的团体( LXX 作 'men of
substance' ),少于一整支军队(一万人),以显明耶和华神并不倚靠人数(参:士七 2 )。有关此数字,请见十九章 18 节 。他们似乎是作为后备,跟在叙利亚主力后面行动( 19 节),主力则为那二百三十二位少年的精锐先锋部队。
20b ~ 21. 便哈达 骑着马,和马兵一同 逃跑(希伯来文, RSV )。希伯来文的马兵( pa{ra{s% )亦可指战车马而言,每一辆战车均有一匹后备马,这可能有助于他的逃脱。以色列军队的主力胜过( MT 、 NIV 作“击溃”; RSV 作“俘虏”)其余的人,显示他们使用战马追逐敌人。
22. 在胜利的时刻,神警告他们不可自大,必须预先作好防备措施,以避免亚兰人的反攻。
(2) 亚弗之役(二十 22 ~ 34 )
第二场战役主要的矛头乃指向以色列及以色列的神,而非指向以色列奢华的首都。先知的话提供了一个军事策略。“年度”乃是以春天而非秋天为准,军事战役却在全年均有发生的可能,除了雨季以外。
亚兰人认为耶和华如同他们自己的神只一样,乃受地理的限制,与其他的神只无甚分别( NTV 作 众神 ; LXX 解释为“以色列的神是山神”)。有关列国视撒玛利亚为多神之国,请见:列王纪下十七 7 。他们认为上一次在山区的战役使他们无法使用战车,因此这次他们选择在平原争战,撤换将领( 24 节),当日虽然并未立刻见效,但后来在夸夸之役却奏奇功。他们所选的将领乃经验丰富的省级军长(亚述文为 paha{t ),而非较低阶的、自己需要召募撤换的军队的军长( NIV 、 NEB )或“将领”( RSV ;参: NRSV 作“仆人”; REB 作“侍从”)。战场可能是加利利湖东边的亚弗( El Fiq ,现代的 En Ger )位于大马色至以色列途中,靠近 Yarmuk 及约但河交会处,也可能是在靠近隐多珥 Esdraelon 谷的 Afek 。若为前者,已然防守住进攻以色列的入口。
29. 亚兰军队延迟七日,可能是为了要等待更有利的兆头。杀死 十万 亚兰人可能是象征性的数目,代表极大的死伤,因为聚集在夸夸的亚兰军队总数只不过是六万二千九百名。然而,“千”( ~elep{ )在不改变子音的情况下可以读为“军长”( ~all u^p ) 290 。古代战役中一天死亡一百人已是非常惨重。同样的,在亚弗城中压死的二万七千人也包括当城墙倒塌时城内所有的人。这会使以色列人忆起他们在耶利哥城的胜利(书六),另一种算法便是将此数目视为代表压死了二十七位军长。
便哈达受到极好的待遇( 30 ~ 34 节)。
30. 王可能首先在一间 内屋 (吕译)或圣所(“屋中屋”,参:王上二十二 25 ;王下九 2 ),并非地下室(约瑟夫,《犹太古史》 viii.14.3 )或逐室搬移( Gray )。
31 ~ 33. 以色列人真的有仁慈的名声吗?他们所使用的字眼( h]esed )乃指神守约的慈爱( AV 作“怜悯”)。王觉得最少值得一试,便身穿山羊皮(麻衣),象征哀恸;头套绳索,象征顺服,并非搬运工人( s%anda )或求情(约瑟夫)的象征,而是表示他们随时准备好被带走成为阶下囚。那些“等待好兆头出现”( RSV )的人要求饶命,听到亚哈称便哈达为 兄弟 ( 33 节,亦即联盟,平等盟友),视为一线生机,亚哈邀请便哈达上他的御辇( 33 节),印证了他们的观察正确。这个解释比较合理,胜于重组 MT 经文,解释为“急忙采用”( NEB )或“立即当真”( Gray )。希伯来文( hlt] )惟有在此出现一次,因此难以确定其意义为何。
34. 亚哈王在,答应放人以前强行要便哈达同意( b#ri^t[ )两个要求,后来并正式立约印证。首条规定是归还在暗利王朝时亚兰人所夺取的(边境?)城邑。旧约并未记载这事件,有关暗利王朝的记载非常简短(见十六 23 ~ 28 ),故意省略他的主要事迹(参:摩押碑文)。或有可能这是指巴沙任内的失土(十五 20 ,十六 3 ),此可能性大于视之为约哈斯任内失土,后为约阿施所收复( Gray )。
街市 或保护(贸易)区(希伯来文 h]us]o^t[ )乃当时所常见,是用来刺激国与国间贸易之作法,由商人团体出钱维持 291 。然而在这件事上,亚哈王却完全没有征询耶和华神、祂的先知及祂子民的意见。
g. 先知责备亚哈(二十 35 ~ 43 )
先知使用一出演出来的比喻让亚哈看到,他不听耶和华神亲自表达出来的意愿而延迟审判便哈达是有罪了。这罪过导致以色列伤亡惨重(参:王下十 32 ),并造成北国最后的灭亡。先知为了要让亚哈知罪而采用戏剧性的方式可与撒母耳责备扫罗(撒上十五 14 ~ 30 )及拿单责备大卫(撒下十二 1 ~ 13 )媲美。先知的责任是帮助犯错的人对发生的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诠释以引出自我审判。由此可见,即便是君王之尊也不能超越律法,并须受到神公义的审判( 42 节)。
有些解经家怀疑此叙事之历史真实性,认为其与狮子事件太相似(十三 20 ~ 25 )。然而,此事件及其解释对于描述亚哈之个性具有关键性作用,并且可以将他的态度与拿伯事件相对照(二十一章)。
35. 约瑟夫(《犹太古史》 viii.14.5 )认为 先知的一个门徒 乃指米该雅。 门徒 乃指在一位指导者(“父”)之下的一阶级或一组人。这是首次提及这种出现于暗利王朝关键时期的、特别的先知团体(王下二 3 ~ 7 、 15 ,四 1 、 38 ,五 22 ,六 1 ,九 1 ),除此以外我们所知不多。
37 ~ 40. 此先知为了吸引到王的注意力,将自己装扮成一个受伤的兵,眼部蒙着“绷带”( NEB ),或 头巾 ( 38 ~ 41 节)。此词( `@per )唯有在此出现过一次,可能是一般性的头巾(亚述文为 apa{ru , Cohen )。先知可能在前额或面颊上有特征( 38 、 41 节)。掳人者要对被掳者的生命负责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失职者可能要被罚一 他连得 ( 3,000 舍客勒, 34 公斤 )银子,相当于一个奴隶价值的一百倍,这并不夸张,乃是当时典型的预防性法律刑罚,以避免违约。
42. 有关耶和华 定要 一个人 灭绝 (希伯来文“我所诅咒的人”)是许多现代人所难以接受的概念。全然灭绝的诅咒( h]e{rem )乃神规定将任何使神的子民与神隔离的东西完全毁灭(申七 2 ,二十 16 ;参:赛三十四 5 ),通常被视为是“圣战”,但是所有古代的战争都被视为是圣战(参:马里的诅咒 292 )。此举可能是出于对污染的预防,并且神的作为是不能受非议的。亚哈的宽恕带来更大的苦难,他不执行神的刑罚,导致咒诅及刑罚落在他自己的身上( Jones )。 ──《丁道尔圣经注释》
列王纪上
列王纪上第二十章
20:1
撒玛利亚为北国以色列的新首都(16:24)。比较15:18-20。亚兰为今天的叙利亚。此处的便哈达可能是15:17-20的那位便哈达一世的儿子或孙。亚兰和以色列间的武装冲突持续了约二年(22-26节),后来有三年的和平(22:1)。亚哈王在三年之末,受犹大王怂恿向亚兰王挑战,终于战死(22:35)。
“三十二个王”当为向便哈达称臣纳贡的一些酋长国或城邦的首领。
20:3
便哈达要求北国作他的附庸。以色列王知道决非亚兰王的对手,只求能解京城之围,免遭洗劫,接受了这要求(4节)。便哈达认为口头归附不够,要他双手奉献撒玛利亚城,完全投降(5-6节)。
20:10-11
便哈达与亚哈的对话极富形象性。便哈达是说,他的兵士只须每人捧一把土,便可将撒玛利亚的土拿光,把城毁灭。亚哈王的回答是:等到打赢了仗,放下了盔甲,再夸口吧。也就是说,尚未决战沙场,怎知鹿死谁手?
20:13 这位先知相信即为20:28的那位神人。神施行拯救,继止旱降雨之后,再次希望亚哈王悔悟,知道祂才是神(比较18:36-37)。
20:15 亚哈王只有“少年人”(年轻的军官)232人,士兵7000人,人数不多,却打了个大胜仗,解了撒城之围;证明得胜非靠车靠马,乃靠耶和华神。
20:22 “明年这时候”指年初或“明年春季”。26节同。
20:23
便哈达的军事顾问叫他下次不要在山间作战,应改在平原上。他们心目中的神受有地理的限制,战争的胜负得看双方所拜的神力量的强弱来决定;所以建议下次和以色列人打仗,应知彼知己,利用己神之长来击对方神之短。但神人告诉亚哈王的话是:耶和华神是主宰全宇宙和全人类历史的神,这些倚靠偶像的必一败涂地(28节)。看来人数少得象小羊群的以色列人,在这次战役,杀了亚兰人十万,剩下的又为城墙压毙,便哈达仅以身免(29-30节)。
20:26 “亚弗”:位置不详。这场战争是在约旦河谷进行,有人认为当为加利利海东边的那个亚弗城。
20:31 “腰束麻布”表示悲哀。“头套绳索”表示屈服。“麻布”为一种黑色粗糙的布。
20:32 “兄弟”:国际间君王喜欢这样互称(看9:13)。
20:34
在处理便哈达一事上,亚哈没有遵照神的吩咐灭绝他,事前也没有求问神(42节),自作主张,表现得非常宽大。除了将便哈达一世当年从巴沙手上攻取的城邑归还(15:20),可以在大马色立一些街市之外,没提其他条件便将他放走。这些街市很可能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心,本不轻易让外人染指。亚哈作此宽大决定,当与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的南征企图有关。他需要象亚兰这样一个盟国来联手对抗亚述。
亚哈若能依神的话处理便哈达,可以一劳永逸,解决以色列和叙利亚拖延不决的战争。但他决定释放便哈达,两国之间的冲突因而持续,后来亚哈且死于与亚兰王的战役中(42节;22:35)。
20:39 “一他连得银子”等于三千舍客勒。按当时市价,一个奴隶的身价只值三十舍客勒银子。
亚哈王说那人罪无可赦,正是宣判自己的死刑。
20:41 当时的先知大概都有一些特别的标志(赛44:5;结9:4;亚13:6),容易为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