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拿书第一章
第 1 章
拿 1:1,2> 尼尼微人罪恶滔天,神命令约拿去做什么?对罪人我可以……
1:1,2 约拿在以色列王耶罗波安二世掌权期间(公元前 793-753 年)说预言(参王下 14:25 )。他也许曾是以利沙先知的门徒之一(参王下 2:3 )。
神命令约拿去尼尼微传道。尼尼微是亚述最重要的城市,亚述则是约拿时代正在兴起的世界强国。在 50 年内,尼尼微将成为幅员广大的亚述帝国的首都。约拿并未详述尼尼微的恶行,但先知那鸿说到尼尼微的罪有:( 1 )设谋攻击神(参鸿 1:9 );( 2 )剥削无助之人(参鸿 2:12 );( 3 )在战争中残酷不仁(参鸿 2:12-13 );( 4 )拜偶像、淫乱和行巫术(参鸿 3:4 )。神命令约拿往以色列东北部约 八百公里 的尼尼微城,去警告说审判将临,人若悔改便可得到怜悯和赦免。
约拿
拿 1:3> 如约拿一样逃避神的旨意,我想想,有时候我也会……
1:3 尼尼微城既强大又邪恶。约拿害怕亚述人的凶残,仇恨他们,甚至不想让他们获得神的怜悯。约拿怕尼尼微人悔改( 4:2-3 )的态度,反映出以色列人不愿与外邦人分享神的爱和怜悯,尽管这是神交给他们的使命(参创 12:3 )。他们跟约拿一样,不想外邦人得到神的恩惠。
拿 1:3> 明知道神的大能仍逃避,这约拿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也会这样?
1:3 约拿知道神给他的特别任务,却不肯去做。他施可能是腓尼基西部诸海港中的一个,而尼尼微是靠东面的城市。约拿打算走得远远的。当神向我们说话、给我们方向和指示时,有时候我们会害怕得逃跑,或者固执地避开。我们抱怨神要求得太多。对神那宽博的怜悯也许会又惊怕又愤怒,约拿也为此而逃跑了。但逃跑只会令他招致更多麻烦。至终约拿明白了最好还是遵命完成神起初所吩咐的事。不过到这时候,他已为逃避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开始便顺从神,这才是最上算的。
拿 1:4> 那时海陆的沟通是怎样的?
1:4 在定居应许之地之前,以色列人是游牧民族,迁移无定,为羊群逐水草而居。尽管他们不是航海的民族,但他们地处地中海沿岸,邻近航海强国腓尼基和非利士,因此与船只和水手有很多联系。约拿乘坐的船应是一艘有甲板的商船。
拿 1:4> 顺服与否只是我个人的事!看看约拿,你可仍会这么说?
1:4 约拿违背神的旨意,使全体船员的性命岌岌可危。我们顺服神的命令与否关系重大,因为我们的罪和不顺服,会殃及周围的人。
拿 1:4,5> 海浪翻腾,约拿却仍酣睡;难道他良心不会不安?但我们行事为人的标准就凭良心?还是……
1:4,5 在海浪翻腾之际,约拿却在舱底酣睡。他逃避神,良心竟丝毫不受责备。不过良心的内疚并不常是我们做事对错的晴雨表。我们不能用感觉来量度顺服神的程度,因为人可以罔顾现实。相反,我们要用神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生活和为人。
拿 1:7> 掣签这方法也行得通?
1:7 船员掣签寻出有罪之人,这方法近于迷信。他们的办法能行得通,只因为神介入其中,为要让约拿知道自己根本跑不掉。
拿 1:9-12> 既说敬畏神,但又躲避神──约拿如是,我们又是怎样?
1:9-12 我们不可能同时寻求神的爱,又躲避祂。约拿很快认识到,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能避开神。约拿要回转向神,必先要停止走相反的路。神到底要求你做什么?我们要更多得着神的爱和能力,必须甘心乐意承担祂给我们的责任。如果不照祂的话去做,就不能说是真正的相信神(参约壹 2:3-6 )。
拿 1:12> 这时,约拿说出了真相……
1:12 约拿早知道风暴是冲着他不顺服来的,但是到船员们掣签掣出他来,他才说出真情。他情愿舍命救船上的人,却拒绝为尼尼微人作出同样的牺牲。他对亚述人的仇恨,深深地影响了他对事物的看法。
拿 1:13> 那些水手竟这样尽力挽救约拿,那些非信徒是这样的服事人──怎不教我惭愧……
1:13 约拿不想去警告尼尼微人审判将到,水手们却尽力挽救约拿的性命,这些外邦水手显得比约拿更有同情心。非信徒若比信徒更愿意关怀与同情人,信徒们就该自觉羞愧。神要我们关心所有属祂的百姓,无论是失丧的或是已蒙恩的。
拿 1:14-16> 神使用约拿的错去引导人归神,我相信;但要我如约拿般认错嘛,这……
1:14-16 约拿曾违背神,直等到他逃开后,才停止悖逆,全心顺服。那时船员们因为看到狂浪平静下来,而开始敬拜神。神能够使用我们的过错,去帮助其他人认识祂。认罪也许是很痛苦的事,但却能成为有力的见证,引导未认识神的人归向神。外邦水手向神献祭祷告并许愿事奉祂,做了整个以色列民族不去做的事,对以色列人来说实在是极大的讽刺。
拿 1:17> 这时,一条大鱼突然出现,看!把约拿吞下去了!哈,难道这不是一个小说情节吗?
1:17 许多人曾试图把这个神迹视为小说中的情节,但圣经并没有将它说成为一场梦境或神话故事。我们切勿将此神迹解释成可有可无的事,人不能从圣经中挑选出什么神迹可信,什么神迹不可信。这种态度会使我们怀疑圣经中的任何一部分,使我们不相信圣经是神真实可信的话。约拿的经历曾被耶稣引用来解释祂自己的死和复活(参太 12:39-40 )。──《灵修版圣经注释》
约拿书第一章
逃避神的差遣(一 1 ~ 16 )
神差遣约拿到亚述人的首都尼尼微城去宣告审判的信息,目的是要他们悔改归向神,可见神在旧约中,不但爱以色列人,也爱外邦人。在第一章中,以下几点值得思想和留意:
.约拿被称为先知,但却没有信息,可见神藉先知传讲信息有两个方式,一是口传,二是行动,神藉约拿的行动给我们启示和信息。
.如果尼尼微的复兴,是旧约的一项“差传”,这差传是神主动策划的,也是神恩典的彰显。神可以自己或藉天使完成祂的工作,但祂拣选人与祂同工,可惜约拿逃避神,神本来可以另找别人,但祂却设法使约拿悔改遵行祂的旨意,可见神对约拿的爱。
.约拿不肯到尼尼微城去,因为亚述人是他们所歧视的外邦人,而且亚述人强大,以色列正面临他们的攻击;亚述人对敌人的残酷是众所周知的,约拿还得行走几天沙漠的路程才可到达。还有,他怕神不照他的话刑罚尼尼微人,以致他成为一位丢脸的先知,如果神叫敌人悔改,他又如何有面目见自己的同胞?不错,这是件艰巨的差事,但约拿只看环境,没有依靠全能的神。
.请留意,当神使海中起风暴时,外邦水手得知是约拿不顺服带来灾难;却千方百计要救约拿的性命,可见他们的爱心,实应叫约拿惭愧。很多时候属神的人,爱心还比不上不信神的人。
默想 神的工作可能很艰巨,但只要我们肯顺服,神必保守,不顺服神是祸患的源头。 ──《新旧约辅读》
约拿书简介 约拿书 第一章 注释
1:1-3 约拿拒命而逃
当时亚述与以色列为仇,约拿对亚述人恨之入骨,极不愿见他们悔改
蒙神怜悯(参 4:2),於是抗拒神的命令,往相反方向逃去。
2
「尼尼微」:位於底格里斯河东岸,距巴勒斯坦约八百公里(
五百英里),为当时亚述的首都(此城的建立见创10:8-11)。
这城当日大概与附近的城邑连成一大区域(参创10:11-12) ,
要用三日的时间才可走完(见3:4)? ;
堪称「大城」。
「呼喊」:意即宣告斥责和警戒的信息。
「恶」:亚述不仅敬拜偶像、邪淫缺德,更充斥着令人发指的
暴行(参鸿3章)。
3
「他施」:这城位於今西班牙南部的海岸,距巴勒斯坦约三千
二百公里(二千英里),与推罗城贸易频繁(见结27:12)。
「躲避耶和华」:直译为「离开耶和华的面」。这可以有两个
解释:
1 断绝与神亲密的关系,不再作先知事奉 ;
(参申10:8;
代下29:11)
2 离开神显现、同在的地方(创4:14, 16) , 免得神的灵
临到他身上吩咐他说预言。
「约帕」:现称雅法,是当日巴勒斯坦海岸唯一大港,离约拿
家乡迦特希弗约九十六公里(六十英里)。
「船价」:即船费。
1:4-10 海上遇险
神藉着狂风大浪及大鱼( 17)使约拿回转。
5 「水手 ......
自己的神」:腓尼基的水手各有守护神,以便在急
难时求救。
6
「求告你的神」:船主为求脱险,想尽方法,於是呼吁约拿也
求他的神搭救。
7 「我们掣签 ......
因谁的缘故」:各人哀求神无效,外面仍狂风
大作,於是想到有人可能得罪了本身信靠的神明,招致这场风
暴,因而掣签(参珥3:3注)找出祸首。
8 「你是那一国 ......
的人」:这是要查出降灾的是那位神,因当
时各国各族有独特的宗教,各拜不同的神祗。
9
「希伯来人」:昔日以色列人向外族人的自称(参串)。
「那创造 ......
天上的神」:这称呼表示耶和华不仅是一国一族
的神, 的主权更遍及全世界。
10 「你作的 ......
事呢」:众人对约拿悖逆神的行径感到惊骇。
1:11-16 约拿被投深海以息风浪
13
「拢岸」:巴勒斯坦沿岸多有礁石,水手面对风浪时,通常宁
愿将船摇出海,也不愿把船拢岸,以免触礁搁浅;这次他们努
力拢岸,大概是想把约拿送上岸去。
14
水手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惟有把约拿抛下海中。他们首先祈
求耶和华不要向他们追讨杀约拿之罪,因约拿并没有得罪他们
,以致他们非亲手杀他不可(「不要使
...... 罪归与我们」)。
16 「向耶和华 ......
许愿」:指这些外族人承认耶和华的能力,但
不表示他们归信耶和华。
1:17-2:9 约拿身陷鱼腹及祈祷感恩
17 「大鱼」:学者对此颇多猜测,认为是鲸鱼或鲨鱼。
「三日三夜」:是约略的说法。
约拿在鱼腹三天仍能存活,实在是个神迹。
约拿书第一章
约拿的蒙召(一 1-3 )
作为一卷先知书,约拿书以一种简便的方式开始;无疑的对于那些第一次读到、或者听到这个故事的人,将要被第一节亲切的话吸引。‘耶和华的话临到 …… 约拿,’就像上帝对其他先知一样;既说了话,先知的责任就是回应祂。但是第一节是这整本书中唯一的一节和先知被召传统相似的话。到了第二节,上帝的呼召的内容立即引人注目:‘往尼尼微去’。尼尼微是当时异教国家亚述的城市,它的声望在古代世界上是很响亮的。在第三节中,上帝的呼召和先知的回应的冲突继续加深:上帝吩咐他去尼尼微,约拿突然向他施进发。先知书这样写,是使用了一种有效的语言和方式:开头那种亲切感被随后不寻常的反应突出出来。从一开始,读者就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不是一卷普通的先知书。
约拿书开始这三节,不但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奠定了一个基本的题旨,随 下面的故事而发展。
(一) 上帝先说了话,祂的话表示祂关心整个世界 ( 2 节)。尼尼微的恶令祂心里担忧,迫祂去关注;祂决定差派约拿去那座城,作为祂的使者,传递祂的信息。
尼尼微是亚述的经济中心,它多次作为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的废墟座落在底格里斯河旁,位于现代伊拉克的北部的摩苏尔对岸。从十九世纪以来,挖掘的行动一直在进行 ,发现那里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有很好的宫殿,精致的艺术品,和宏大的图书馆。毫无疑问,尼尼微曾经一度非常繁荣,然而它的道德素质却并非同样伟大。作者描写它只用简单的‘恶’字,没有花费很多口舌去叙说这个城市作恶的方式。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恶,都是上帝所厌恶的。
从基督徒所信仰的普世性来看,我们不会对上帝这些不寻常的话感到惊奇。但是在旧约时代,上帝被人认为是首先关心以色列人,把他们当作选民。然而上帝的关怀是无限的,尼尼微的罪恶,以及因为犯罪而产生的救赎问题,在上帝的心目中,是如同耶路撒冷的前途一样使祂忧虑。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本书的作者想要扩大他的听众的眼界:尼尼微,这个外邦人狂傲和作恶的大城市,与上帝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抓住了这本书的思想方法,我们也必须扩阔心怀。所有限制我们的狭窄眼界都要除去,因为上帝的慈爱是无限的。苏联的莫斯科和美国东南部的密耳瓦基一样,非洲的恩德培和苏格兰的爱丁堡也一样,它们都是上帝所关怀的。
(二) 上帝对整个世界的关心使祂采取了行动 。看见了尼尼微的恶,祂决定差遣一位使者迅速到那里。虽然这位使者的目的没有明确清楚地在这几节经文中说出来,但从整本书所启示的内容来看,我们知道这位使者是去发出一种警告,号召尼尼微人悔改离开他们的恶,回到上帝面前。这样,这里启示我们一种上帝更广义的关怀:祂不但关心尼尼微人的恶,祂更希望他们离开罪恶,转变为良善。约拿被差派去传达一个信息,他不是去改宗换教或者改变其信仰;他只是简单地警告他的邻国,他们作恶的可怕结果,并要求他们回转过来。
(三)这卷书开头几节最显着的内容是 剖析了先知的不服从 。命令是叫往尼尼微去,但约拿突然往相反的方向出发,要到他施去。他施这个地方准确的位置是不太肯定的。在古代世界上有许多地方都叫他施(这个名字表示那些在采矿和冶炼的活动中建设起来的城市)。其中有一个是在地中海西岸,或者是在现代的西班牙领土上,或者是在萨丁尼亚岛上(在这些地方考古学家发现在公元前九世纪的腓尼基碑文中,有他施这个名字的记载),也许这就是约拿故事中的他施。
然而我们不明白的,是约拿在听见上帝的吩咐以后,为什么立即会不顺从。上帝告诉他一个方向,他朝另一方向走去。也许他丝毫不怕不顺从所带来的结果;的确,在他随后逃到船上的时候,约拿表现得很勇敢,很倔强。至少我们可以说,他完全没有分担上帝对尼尼微的怜悯和同情心。他丝毫不关心一个距离他甚远的邻国城市的问题;他们的命运,他们作恶的结果,这些丝毫没有放在他的心上。约拿感到在他自己的国家中,有够多的事情可做;不需要去关心别的国家。然而当上帝呼召他的时候,他不顺从又不愿意留在家中,其原因可能是上帝的呼召是那样清楚,那样使他不高兴,以致于他感到最合适的办法,是朝 使他和尼尼微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的方向行动。远洋航行也许是最适合的选择;在他施的海滩上度过几天是最愉快的了!因此他就这样出发了。
约拿书的作者用他自己的语言,仔细地说明约拿如何不顺从。上帝呼召他向东边去,他却朝西边走;上帝告诉他往尼尼微去,他却‘下到’约帕,又从那里‘下到’(正像希伯来原文所表达的那样)一艘船上。作者两次表示,约拿向西的旅行,是‘离开耶和华的同在’。这不顺从的行为,总是随从环境;他的决心总是不能成就他所希望的。一个不顺从上帝的人,一定不能有祂的同在,也不能与祂有亲密的团契;因为不顺从上帝就像约拿的旅程那样,愈走离开上帝愈远。任何一个不愿向上,努力去回应上帝挑战的人,也不可避免要在生活上走下坡路。
(四)对这卷先知书开始几节最后要考虑的,是 它们对听众的影响 。开头这几节是很熟悉的:上帝呼召一个人作先知。如果估计正确的话,这本书当时存在在南方,在犹大或者耶路撒冷。这样,鉴定先知的身分可以唤起听众,使他们感到自己也同样缺乏同情心:约拿是个北方人,这样大家都知道北方人不顺从(至少南方的大众是这样看的)。然后先知豫定的目的地将引起惊讶:尼尼微不在应许之地的范围之内。最后,上帝呼召顺从,接踵而来却是不顺从;其他的先知书描写的都是先知顺从上帝呼召的过程,没有像约拿书这样开始就完全不顺从。然而听众的震惊将自己得到解答:一个北国的人和一个外邦人有何分别,岂能期待他履行对外邦人的使命?
就像所有好的比喻一样,引起的反应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当故事继续下去的时候,我们不但看见约拿书戏剧性和奇异的特征,而且还可把它当作一面镜子,藉以看到我们自己的本像。
海上的风暴(一 4-10 )
约拿逃跑离开上帝,情况是一直向下降。他下到约帕,又从那里下到一艘船上,然后,他下到船的底舱( 5 节),希望在那里休息。虽然这个逃跑的先知以为他至少找到一个可以停留的地方,但是在他乘搭的船并没有给他平安。大风吹起狂浪,在风浪里小船颠簸,几乎要粉碎。那些经历过东方的地中海暴风雨的海员,开始把它当作一般的紧急状态来处理。他们把所载的货物扔到海里,希望减轻船的载重量,减少遭毁的危险性。但是大风暴没有减退,灾难的危险性也没有减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们求告他们的神的帮助,表现出一种极虔诚的态度。尽管他们恳求,暴风浪继续加大;看来死在海里是他们必然的命运。
此时无疑的是那个负责监督把货物抛到海里的船主来到甲板底下,在底舱发现沉睡的约拿。船主对他在这样危急的关头竟然沉睡表示愤慨;至少他应该和其他人一起求告上帝的拯救。‘你这是什么意思呢?竟然在睡觉!’船主叫喊起来。在他的叫声中,约拿醒过来,不知不觉地带 一种极不愉快的样子。
约拿走到甲板上的海员中间,那里正在召开一个紧急的会议。尽管船员已采取各种措施防止船只受毁,然而船似乎快要沉没了。意识到这样凶猛的风暴是一种上帝干预自然的信号,船员掣签试图找出是谁引起这样严重的危险。这支签不可避免地落在约拿头上。那些他在危险中的同伴质问约拿,要找出他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因此约拿只好照说,讲出他的不顺从,讲出他原是希伯来人的上帝,就是那位创造沧海和旱地的上帝的先知。
当这位讲故事的人说出了真相,不但引起听者的兴趣和紧张,而且逐渐把题目转移到道德和宗教方面。
(一) 船上的外邦人船员是全人类的典型代表 。而面临 沉船和死亡的威胁,他们共同地辛勤地劳动 ,拼命地把货物扔到海里,藉以希望使船不致沉入汪洋之中。但是当这样做不能减轻他们的危险时,他们转去求告他们的神;他们共同的努力是用各种的信仰,代替对真神的信仰,祈求得到帮助保存生命。
使人在生活中作出这样的选择(决定)是一种普遍的危险。在生活的海洋里,任何航海的技巧和经历,都不能帮助一个人避免风暴的毁灭。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类必须懂得逃生之路。
(二) 在死亡的阴影下,在船上只有一个人知道求生之路 。他的名字叫约拿,但他沉睡 。当外邦人觉醒 ,并且热心去寻找拯救的方法时,约拿在船舱里睡觉。约拿曾经有一次不顺从上帝呼召他到外邦人的尼尼微去传道,现在,他在同船的同伴面对直接的沉船危险威胁时,竟安然入睡!约拿这个沉睡者成为一幅卑鄙的图画;他在不信的人找不到平安的时候,自己平静地休息 。当那些需要关心的人正焦急不安的时候,他却在放任的心态下静静入睡。最糟糕的是危及全船和所有船上的人的大风浪,本是约拿不顺从的直接结果;他曾经拒绝关心尼尼微人民,现在他漠不关心的态度好像瘟疫一样,又威胁 另外一些人的生命安全。他躲避责任,结果带来了新的责任 ── 现在全船人的性命都在他的手中了。
(三) 那个拒绝作外邦尼尼微人的先知,被迫成为外邦海员的先知 。在回答他们(同船的人)在危急时的问题时,约拿说:‘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上帝。’( 9 节)在回答他们进一步查问时,约拿意识到他在船上,是他企图逃避上帝的结果。因此,那应当遵命向尼尼微人宣传的福音,从先知的口中倾吐在所有船员面前。可怕的环境使得先知的话变得更加可信。那些船员们已经看到他们在危急时求告他们的神是无用的,现在藉 先知的话,瞥见那位控制海洋的全能上帝。
约拿最后终要面对他的先知职分,然而却是带点委屈的味道,令人感到惋惜。假如他能够顺从上帝,这些船员的生命就不必冒险;假如他能够顺从,在他完成使命时,将受到其他先知的尊敬。但是生活是不可能充满 假如的,他的选择导致他目前的状况:在风暴中忿忿的先知。然而最后他找到了真理,就像史密斯( Sir
George Adam Smith )关于约拿所写的:‘真理,是他少年时代的新娘,经过长期生活之后的同志,但只有在死亡的容貌里才被他完全认识。’他的豫言讲完以后,他将被扔入海里,投身到汹涌不息的的洋海中。
被抛入海中(一 11-17 )
与约拿同船那些人不是一个行私刑的团体,他们虽然知道了引起他们灾难之原因,但他们并没有立即决定把先知抓起来,扔到无情的波涛之中。尽管海洋变得更加喧嚣,他们还是询问他,叫他说该怎么办。对于约拿来说,答覆是很清楚:他现在知道,只有那个令大家面对死亡的人,他的行动能够对暴风雨产生影响;也许只有对约拿采取公平的行动,才能免去船上的伙伴的危险。因此约拿鼓起勇气和同情心,指示船员把他抛到海里去。
直到这个时候,船员还坚持不采取这种极端的手段。他们尽力去摇橹,挣扎 把船划回到岸上去寻求安全;但是愈发疯狂的风浪,使他们的目的无法达到。现在,看来所有的方法都失败了,他们只好把约拿抛到海里。转眼之间,风暴立即平静,大浪也减退了。船员们在平静的海洋上继续他们的航行;而先知,一条大鱼成为他的去处,在那儿度过了三日三夜。
(一) 约拿的转变,是从不顺从的道路到顺从的道路 ;从逃避责任,到接受它。他意识到现在似乎已经太迟去改变他的主意再到尼尼微去;现在他所能够做的,是牺牲自己,藉以使其他人避免危险的来临。终于,他决定对自己的行动负责。严格来说,约拿的奉献不是一种高贵的行动,如果没有他,是不会有这样的危机的。他只是良心发现并简单地接受由于他的行动所带来的后果。然而,在约拿对船员所说的话中,却有值得尊敬和令人鼓舞的成分。一个渺少的人总是尽量去隐藏掩饰他的过错,不对他引起的危机负责,企图救他自己免受惩罚。但是约拿最终是面对现实;他显然对自己不满!他感到他不但对上帝不负责任,他还给他的同伴带来灾祸。他很清楚看见自己的失败,他最后采取行动,奉献他的生命,这是他唯一能献给他的同伴的;其中还有一点,就是他恐惧战兢地认识到他的生命已不再有价值;如果生活失去了目的,活 就失去它的意义。
约拿的情况是一种最生动的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选择‘绝境’:逃避真理,结果被迫去面对死亡;企图对我们的同伴放弃责任,然而却要对我们不负责的行动带来的后果负责;决定不顺从上帝的呼召,不按照祂的要求去生活,结果发现除了顺从以外,生命并无意义。对于约拿来说,这种转变是生死关头的转变;如果他再稍微迟疑一点,再退到他曾选择忽略上帝这道路上,实际临到他的将是浪费生命的悲剧。
(二) 船员的转变,被描写为一种从虚假的、对外邦神的信靠,转变为认识永生的真神 。在他们转变之前,这段经文没有把他们描写为黑暗中的罪人;相反的,他们和约拿的特征相反,在故事中他们以威严和落落大方的形象出现。然而他们不认识真神,在约拿承认他自己的身分以前,他们不能救自己免去海上风浪的威胁。就是听了约拿的见证以后,他们还不迅速行动,他们仍然抵制先知的劝告。直到最后把约拿扔到海里,他们才祷告上帝,求祂赦免( 14 节),他们愿意按照祂的意旨行事,而且害怕祂把无辜的当作有罪的夺去他的生命。在大风浪停息以后,他们向耶和华献祭,并且在对祂的大能有了新的认识之后,他们向上帝许愿,向祂委身顺从。
和那个暴躁的和倔强的先知相反,那些船员们被描绘为基本上循规蹈矩的人。无疑的,他们是普通的一 ,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虔诚和尊严的标准。他们对约拿相当不错,就是在他们发现他应对他们的灾难负责时,他们也有很好的表现。但是尽管他们有人类的庄严和好品质,他们深深地处在被淹死的边缘;他们需要被拯救。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这些船员代表人类悲惨的处境:在现代,如果我们以为只有那些在过去的生活里盲目地追随罪恶的人,才需要真正的‘转变’:而那些像船员那样有人类好品质的人不需要,那么我们就错了!我有一次遇见一位年轻人,他真诚地后悔他以前的生活实在太堕落,因此,他说,他转向基督的信心是彻底的、惊人的。那些普通的船员,固然有他们做人的尊严和优点,但他们都要从所面对的灾祸中被拯救出来。他们只有从上帝那里才能找到释放,这是所有真正转变者的道路。 ── 《每日研经丛书》
约拿书 壹.先知不肯遵命(一)
一.约拿的传道呼召(一 1,2 )
神差遣约拿往尼尼微城传道,尼尼微是以色列的死敌亚述的首都。我们可以理解先知何以万分不愿到那里去,这是很自然的反应(参看背景与主题)。
二.约拿逃往他施(一 3 )
约拿不遵从神的吩咐,登上一只往他施(可能在西班牙南岸)的船离去。伍德荣对於先知抗命作出这样评论:
神要他往尼尼微城,即巴勒斯坦东北面五百英里之地。约拿本应往东走,但他却往西走了二千英里。神希望约拿从陆路穿越新月沃地而抵目的地,但约拿却选了令人厌恶的海上行程(犹太人讨厌大海)。神差他往那时最繁盛的大都会,但约拿却走往文明世界边缘一个偏僻的贸易站。耶和华希望与祂的先知结伴同行,但约拿却企图逃离神的同在和祂的大能。
三.海上的大风暴(一 4 ~ 10 )
然而,耶和华使(直译为猛投)海中起大风,海就狂风大作,甚至使船下沉,危及乘客。那些信奉异教的水手可能是腓尼基人,他们用掣签的方法来找出罪魁祸首。结果显示希伯来人 .. 约拿是问题的所在;他正在躲避耶和华。
四.约拿从船上被抛下海,继而被大鱼吞下(一 11 ~ 17 )
一 11 ~ 16 “我们当向你怎样行,使海浪平静呢?”这问题显露出人类的典型心态,只管自己损伤,那管他人死活。不过, 那些信奉异教的老水手却展现人情味的一面。约拿劝他们把他抛在海里,但他们不愿这样做,宁愿竭力荡桨,要把船拢岸。可是,最终他们也迫於跟着做,因为海浪越发向他们翻腾。
约拿书 1:1
约 拿: 约
拿 是 耶 波 安 二 世 在 位 期 间 在 北 国 以 色 列 事 奉 的 一 位 先 知 ( 王 下 14:23~25, 参 本 书 简 介 ) 。
1:2
往 尼 尼 微 大 城 去: 神 呼 召 约 拿 警 告 尼 尼 微 人 神 将 因 他 们 的 罪 而 施 行 审 判。 尼 尼 微 是 亚 述 国 的 京 城, 亚 述 是 一 个 邪
恶、 残 酷 并 道 德 败 坏 的 民 族 ( 参 鸿 1:11 ; 2:12~13 ; 3:1,
4, 16, 19) 。 以 色 列 人 恨 恶 亚 述 人, 视 他 们 为 极 大 的 威 胁。
1:3
约 拿 却 …… 逃
往: 约 拿
逃 避 神 的 呼 召, 拒 绝 将 神 的 信 息 传 递 给 尼 尼 微, 唯 恐 他 们 悔 改 而 免 遭 神 的 审 判 ( 参 4:1~2) 。
1. 约 拿 不 愿 神 怜 悯 以 色
列 以 外 的 任 何 民 族, 特 别 不 愿 神 恩 待 亚 述。 约 拿 忘 记 了 神 对 以 色 列 的 计 划 是 要 他 们 成 为 外 邦 人
的 祝 福, 带 领 外 邦 人 认 识 神 ( 创 12:1~3 ;
比 较 赛 49:3) 。
2. 基 督 已 经 呼 召 教 会 完
成 一 项 比 约 拿 所 受 的 更 大 的 宣 教 使 命 —— 往 普 天 下 去 传 福 音 给 万 民
听 ( 比 较 太 28:18~20 ; 徒 1:8) 。 然 而, 许 多 教 会 都 像 约 拿 一 样, 对 宣 教 事 工 毫 无 兴 趣, 单 单 专 注 于 在 本 土 建 立 自
己 的 国 度。
1:3 他 施: 他 施 是 一 座 位 于 西 班 牙 西 南 的 城 市, 距 离 以 色 列 大 约 四 千 多 公 里, 所 以, 他 施 是 一 个 与 约 拿 当 去
的 尼 尼 微 方 向 完 全 相 反 的 遥 远 之 地。
1:4
大 风: 神 在 地 中 海 上 兴 起 狂
风 大 浪, 目 的 是 要 劝 说 约 拿 顺 服 他 的 呼 召。 约 拿 的 悖 逆 使 得 船 上 水 手 的 生 命 也 面 临 着 危 险。 如 果
我 们 不 愿 彻 底 委 身 于 神 和 他 的 呼 召, 我 们 的 家 人 和 他 人 都 将 与 我 们 一 起 受 苦。
1:5
沉 睡: 当
水 手 们 的 生 命 面 临 极 大 危 险 时, 神 的 仆 人 却 沉 睡 不 醒。 在 今 天 的 教 会 中 也 有 一 些 人 在 沉 睡, 既 使
周 围 的 人 们 在 生 活 的 风 浪 中 灵 里 不 断 走 向 灭 亡 也 漠 不 关 心。
1:7
我 们 掣 签: 水
手 们 很 可 能 将 做 有 记 号 的 木 棍 或 石 子 放 在 器 皿 中, 从 中 挑 出 一 个。 神 引 导 他 们 选 出 合 适 的 签 子,
从 而 认 出 约 拿 是 招 致 灾 祸 应 该 担 罪 的 人。
1:12
将 我 …… 抛
在 海 中: 约
拿 愿 意 以 死 拯 救 水 手 们 的 性 命, 这 表 明 他 已 经 为 自 己 悖 逆 神 和 危 害 他 人 性 命 的 做 法 感 到 非 常 愧
疚。
1:17
安 排 一 条 大 鱼 吞 了 约
拿: 神 安
排 了 一 条 大 鱼 拯 救 约 拿 的 生 命, 这 可 能 是 一 条 大 鲸; 神 奇 迹 般 地 保 守 了 约 拿, 使 他 在 大 鱼 腹 中 3 日 3 夜 仍 然 得 以 存 活。
1. 属 世 的 非 信 徒 和 教 会
中 的 假 先 知 都 拒 绝 相 信 这 个 神 迹, 把 它 当 做 虚 构 的 故 事。 但 是, 主 耶 稣 自 己 却 把 它 当 做 历 史 事
实, 他 引 用 约 拿 的 经 历 和 大 鱼 说 明 他 的 受 死、 埋 葬 和 复 活 ( 参 太 12:39~41) 。
2. 换 言 之, 主 耶 稣 把 约
拿 在 大 鱼 腹 中 的 经 历 与 他 自 己 的 受 死 和 复 活 相 提 并 论。 主 耶 稣 完 全 承 认 这 是 神 根 据 自 己 在 救 赎
历 史 中 的 圣 善 旨 意 而 行 的 神 迹。 对 于 所 有 真 正 信 神 的 人 而 言, 这 一 点 已 经 足 以 使 人 对 约 拿 的 经
约拿书
注释
一 1-3 乔纳逃避神委派的任务
第 1 节约拿是主前第八世纪早期,北国以色列的先知(从王下十四 25 得知)。
第 2 节「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更好的译法是:「因为我关心他们的困难。」希伯来文一词有时指「恶」或「坏」,但更常见的用法是指「困难」,或「难处」、「灾祸」。「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在七十士译本是:「在其中传扬」,这译法或许更合原意。乔纳接到的任务是出自神对尼尼微的怜爱,他的任务不是必然带来该城的刑罚。
第 3 节「他施」有时是指一个地方的名字,意思是:茫茫大海。乔纳打算乘一条开往海洋的船,从非利士的港口约帕起航,进入地中海,往远处去「躲避耶和华」,乔纳可能根本不介意目的地是哪里。旧约先知的神学观念即使不大完全,神仍然可以使用他们:乔纳的神学显然错误地认同古时一般的想法,以为神明的能力只局限于他受到敬拜的地区内。乔纳希望离开以色列,就可远离神的能力;神就不能命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就是向以色列仇视的敌人亚述传道。
一 4-16 神阻止乔纳逃避祂
第 4-6 节约拿沉睡底舱,令船主惊奇。可能因为乔纳从以色列的山区赶到海边,故疲倦地沉睡;另一可能性是因为他此次自行逃亡,前途茫茫,使他陷入情绪的低潮,故此蒙头大睡。船主与其它信奉多神的船员一样,以为某神明向他们发怒,如果他们求告此神,此神(或其它神)可能会止住风浪。
第 7-9 节水手们用惯用的掣签方法(把几颗石子从一个盒子里抛在地上,然后从石子的位置确定正负答案),正确地掣出乔纳,知道他与他的神之间有问题。显然真神在这事情幕后动工(参徒一 26 ),请留意箴言十六章 33 节(「签所定的一切事都出于耶和华」)。换言之,世事是由神──不是我们占卜观兆的技巧──所掌管。这一节经文并不是应许掣签可以找出神的旨意,但神若愿意,祂可以在任何时候使用掣签,或其它预测的方法,甚至借着异教徒的手,把祂的真理显明。乔纳表明身分,正是一个希伯来人在陌生人面前所惯做的。在他的话语中,他表示已经接受一个事实;耶和华是那创造一切的主,祂的影响力绝不受地理区域所限制。
第 10 节旧约所有的叙述方式都很精简,我们读约拿书时,必须紧记这一节的说明;要了解好些对话和动作都已经省去。虽然没有明说,但乔纳的整篇讲章也同样被省去,只剩下几个重要的字词,在三章 4 节里摘要地记下。「你做的是甚么事呢?」这句话是惯用语,意思是说:「看,你做了多么糟糕的事。」显示水手也认为这罪该受严重的惩罚。
第 11-13 节约拿提议由他淹死。一方面可了结他个人的悲剧,因为他离家,抛弃了自己的行业,现在又逃亡失败。另一方面也可救这船脱险。水手不想杀死乔纳,于是竭力荡桨,要把船拢岸,这是古时一般逃避风暴的方法,却力不从心。
第 14-16 节在没有其它办法的情形下,他们只有把乔纳抛在海中,却马上奏效。这些水手相信宗教大同(相信一切人所敬奉的神明都存在,在需要时都该有敬畏态度),他们虽是非利士人,不是以色列人(那时候约帕是非利士的城市),他们心里并不因为向以色列的神祈求而作难,他们上岸之后还要上以色列耶和华神的一座庙宇去,好献上感恩和赎罪的祭。可惜的是在那一个时代,很多以色列的祭司都会乐于接受外邦、非正统的祭物,他们是以色列民族的一员与否根本不成问题。在列王纪上八章 41 至 43 节,所罗门在献耶路撒冷圣殿时所作的祷告反映一个愿望;就是外邦人可以在那里祷告,「使天下万民都认识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样」。然而约拿书的经文却没有说这些人归信了主,也没有说他们上耶路撒冷敬拜。约帕的毗 是以色列(北国),而非犹大的领域,水手们前往敬拜的地方极可能是北国的某一圣所,那些圣所的存在是与圣经律法相违的(申十二;参王上十二 25-33 )。未归信的外邦人来敬拜,甚至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也是不合规矩的(出十二 43-49 ;利二十二 25 );但归信主的外邦人敬拜神,却与以色列人同归一例地受到欢迎(参民九 14 ,十五 14 )。
一 17 至二 10 乔纳感谢神救命之恩
第 17 节约拿预料必被淹死,但经文说:「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使乔纳免死,却要蒙拯救。有好几件可靠个案提到有人在汪洋中为鲸鱼所吞,竟然存活〔 D.K.
Stuart, Hosea-Jonah ( Word
约拿书第一章
Ⅰ 约拿在海中 ( 一 1 ~二 10)
A 约拿首次蒙召(一 1 ~ 3 )
约拿书的作者以平易的风格、简洁的文字,技巧地将约拿赴尼尼微的神圣使命与逃往他施并列,迅速地赢得我们的注意。他省略了不必要的枝节,却仍有足够的资料,让读者在序幕一拉开便立即能进入状况。
1. 对当时希伯来文的读者而言,故事是以最传统的方式展开。 耶和华的话临到…… 的表达方式,在旧约圣经中作为神对先知说话的开场白,不下一百次。紧随着通常是神要先知传达的信息(如∶珥一 1 ;弥一 1 ;番一 1 ;该一 1 ;亚一 1 ;玛一 1 )。但有时也可能是神给先知的特定指示(如∶撒下七 4 ;王上十七 2 、 8 ,二十一 17 )。在此则是后者。
神指示的对象是 亚米太的儿子约拿 ,可惜经文对约拿的背景只字未提。然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约拿便是列王纪下十四 25 所提的先知。根据该节经文可得知几点事实。第一,约拿在耶罗波安二世作以色列北 国 君王时,亦即公元前七八二/八一至七五三年间,甚为活跃。因此,与尼尼微有关的事件应发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前半,而约拿和先知阿摩司及何西阿,应是同时代的人。约拿书未交代任何年代,部分学者因而认为作者不希望读者按字面去了解其作品。但是,另一可能是作者认为根本毋需明确交代事件发生于何时(参∶王上十七 2 )。第二,约拿是迦特希弗人。约书亚记十九 13 提及,该城位于分给西布伦支派之地的边界。迦特希弗的旧址现为一称做 Khirbet ez- Zurra` 的土丘,位于加利利海(基烈湖)以西约十二哩,拿撒勒东北三哩之处 131 。表面的遗迹显示该地在公元前一五五○至六○○年间曾有人居住。正北是梅薛( Meshhed )村,相传约拿的墓便在此。第三,虽然圣经记载耶罗波安二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王下十四 24 ),约拿仍预言以色列的疆域会扩展。这点的重要性将于稍后评述。
2. 往 。原文在句首尚有命令式的语句“起来”( qu^m ),但 NIV 和其他较近代的英译本( NEB 、 GNB )均予删除(译注∶和合本仍保留了“起来”)。希伯来文的动词 qu^m 虽然常指起身的动作(参∶创二十四 54 ),但用于命令式的语句时,则常与其他动词连接,意指必须赶紧行动 132 。神在此不见得是要求约拿起身,但祂指示约拿不可耽延往尼尼微一事。
尼尼微大城 。约拿被指派前往亚述的城巿尼尼微,该城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今日其遗址与伊拉克北部城巿摩苏尔( Mosul )隔河遥遥相对。自十九世纪中叶后,许多考古学家在遗址进行挖掘,为该城在公元前六一三年为玛代所灭之前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33 。尼尼微大城一词,指的不仅仅是城墙内的部分,同时也包括附近的区域,很可能涵盖了往南二十哩的城巿迦拉(宁录)(参∶创十 11 ~ 12 )。有关尼尼微大小的相关问题,见导论 \cs16 , 59 ~ 63 页。
在简短无比的指示中,约拿被差遣去斥责尼尼微城∶ 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 。虽然希伯来文的连接词 ki^ ,“因为”,有时可作关系代名词或关系副词(创一 10 ;王上二十一 15 ),但它从未用来引进直接的谈话 134 。故而, JB 所译的“告诉他们,他们的恶我已知道”应属有误。此处并未提及约拿向尼尼微宣告的确切用字为何。
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 。有些学者认为此处与创世记十八 20 ~ 21 相关联,并指出约拿书的作者引据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灭亡(创十八~十九)。艾伦评道∶“约拿的角色就和被差往宣告所多玛灭亡的神的使者(创十九 1 、 15 )一样。较诸其他先知的经验,这才是约拿赴尼尼微的先例。” 135 然而,两者的关联实在极为薄弱。约拿以及前述创世记中神的使者所分别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 136 。
3. 约拿的反应很迅速∶原文所用的动词 wayya{qom “他起来”在 NIV (参 AV )中被省略,和一开始神的命令语句相呼应(见前面第 1 节部分)。然而,接下来的字眼却戏剧化地透露,约拿无意遵循神的指示。神要他往东,他却逃往相反的方向。他想要去的地方是 他施 。
他施 的确实地点尚待研究。在“列国名录”(创十 1 ~ 32 )中,他施和以利沙、基提、多单(可能是罗单的讹误;参∶代上一 7 ),并列为雅完的儿子。“这些人的后裔……分开居住”(创十 5 )。雅完和爱奥尼亚的希腊人有关,以利沙和基提与居比路有关,而罗单则与罗底有关 137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他施应位于地中海东部。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约在公元前一○○○年,腓尼基商人已拓展贸易远至西班牙,他施可能是他们西行拓展的一个据点。许多学者认为他施就是他索( Tartessos ),是腓尼基的殖民地,位于西班牙南部大西洋岸瓜达奎佛河( Guadalquivir )河口。除了两者名称相近外,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促使学者持此论点。首先,有些圣经经文指出他施十分遥远(诗七十二 10 ;赛六十六 19 )。亚述王以撒哈顿(公元前 680 ~ 669 年)以楔形文字所写的碑文,亦予人相同的印象∶“居住在海中的君王,近自居比路、雅完,远及他施,全都臣服本王脚下。” 138 其次,他施以产银、铁、锡、铅着称(耶十 9 ;结二十七 12 ),而在公元前一○○○年之后,当时上述矿产的主要产地之一是伊比利亚半岛。虽然有人提出其他意见,但他施最可能的地点应在西班牙西南部 139 。
躲避耶和华 。 RSV 所译的与原文较接近∶“躲避耶和华的面”。乍看之下,这句话似乎表示约拿认为逃避耶和华的面是可能的;逃往他施,耶和华就鞭长莫及。然而,约拿稍后承认耶和华是“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一 9 ),却与这种诠释相矛盾。而此诠释亦与旧约中所呈现的神之无所不在背道而驰∶
我往那里去躲避你的灵?
我往那里逃、躲避你的面?
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
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
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
飞到海极居住;
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
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诗一三九 7 ~ 10 )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这句话呢?先知以利亚曾说过类似的话,“我站在耶和华面前”(和合本作“我指着耶和华起誓”。)(王上十七 1 ;参∶王上十八 15 ;耶十五 19 ),用以指出他是耶和华的仆人(参 NIV ,“我所事奉的神”)。约拿逃避耶和华之举,强烈表明了他不愿事奉神。他的行为无异于公然反叛神的主权 140 。这种举动必然震惊所有初次听闻此事或初读此经卷的人。与约拿同时代的先知阿摩司岂不是说∶“狮子吼叫,谁不惧怕呢?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预言呢?”(摩三 8 ;参∶耶二十 9 )吗?
他下到约帕 。考古出土物显示地中海东岸的港口约帕(即今亚法〔 Jaffa 〕),至少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即已经人开发 141 。由于它是非利士沿岸在亚柯湾以南惟一的天然港口,遂成为附近区域──特别是耶路撒冷──的重要海港(参∶代下二 16 ;拉三 7 )。约拿在此地下到一条尽可能带他远离尼尼微的船。至于“往下”的主题,见二章 6 节的注释部分 。
显然,此处并未解释约拿为何逃走;我们必须等到第四章的事件才能有所了解,目前则尚不知情。因此,我们应当节制我们的好奇心,避免妄加臆测,耐心地等候时机成熟时,作者自己告诉我们。
131 见 NBA , p.35.
132 参∶创十九 15 。创二十七 19 则凸显了将 qu^m 译为英文的问题,字面上的翻译应为“起来,坐下”。
133 有关尼尼微城的进一步资料,见 IBD 2, pp.1089 ~ 1092.
134 A . Schoors, 'The Particle ki^~ , OTS 21 (1981), pp.240 ~ 276 ,尤其是 pp.256 ~ 259 ;参 F.
Zorell, 'Gibt es im Hebra/ischen ein " ki^ recitativum"?' Bib 14 (1933 ) , pp.465 ~ 469.
135 Allen, p.176.
136 参 Alexander, 'Jonah and Genre', pp.49 ~ 50 ;希伯来文圣经的创十八 20 ~ 21 和拿一 2 ,并不像某些英译本般接近。
137 参 C. Westermann, Genesis 1 - 11. A
Commentary , trans. John J. Scullion (SPCK, 1984),
pp.505 ~ 508.
138 R. Borger , Die
Inschriften Asarhaddons Ko/nigs von Assyrien , Archiv fu/r Orientforschung 9 (Ernst Weidner, 1956), p.86 ;这似乎是目前仅知与他施有关的楔形文字。
139 若要更广泛的资料,见 M. Koch, Tarschisch und Hispanien.
Historisch-geographische und namenkundliche Untersuchungen zur pho/nikischen
Kolonisation der Iberischen Halbinsel , Deutsches Archa/ologisches
Institut Abteilung Madrid : Madrider Forschungen 14 (Walter de
Gruyter, 1984) ;参 R. R. Stieglitz, 'Long-distance Seafaring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BA 47 (1984), pp.134 ~ 142; IBD 3, pp.1517 ~ 1519 。除了西班牙外,他施亦被认为与萨丁尼亚的某地有关,见 W. F. Albright, 'New Light on the Early History of Phoenician
Colonization', BASOR 83 (1941), pp.14 ~ 22. R. D. Barnett, 'Mopsos',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73 (1953), p.142, n.3, 则指出他施是 Cilicia 的 Tarsus .
140 “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的反覆出现,强调了这一事实。 Lohfink,
'Jona ging zur Stadt hinaus', p.200. 让人注意到同心对称的结构∶
约拿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的面
下到约帕
遇见一只船
要往他施去
他就给了船价
他下到船上
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的面
141 公元前十五及十四世纪的埃及记录曾数度提到约帕。耶稣诞生前的一千年间,在初期约帕可能都是被居住在该城南部沿海的非利士人所控制。这可能也解释了此城为何在旧约中鲜被提及;参∶书十九 46 ;代下二 16 ;结三 7 。新约在记载彼得往访哥尼流时,亦曾提到约帕(徒九~十一)。
B 约拿和水手(一 4 ~ 16 )
约拿逃往他施的后果,在第一章其他的经节渐次展露。在船驶离约帕后,耶和华藉着狂风进行干预。接着,信奉异教的水手表现得十分讨好,和形像毁损的先知约拿恰成对比。
全书各个部分中,作者的匠心独运以这部分最明显可见。作者藉着反覆使用一些关键字眼,技巧地将故事带入环环相扣、同一中心的模式中,而以 9 ~ 10 节为其中心。有关此结构进一步的讨论,见“增注∶一章 4 ~ 16 节的结构 ”, 113 ~ 121 页。
4. 约拿的行为引起戏剧化的后果∶ 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 。大风绝非偶然。作者颠倒了希伯来文通常的动词接名词之次序,而将 耶和华 置于句首,藉以强调大风之出处。
几乎破坏 。原文的意思是“认为将破坏”。由于这是旧约中希伯来文动词 h]is%s%ab[ ,“认为”惟一的一次以无生物为主词,故而许多学者建议应删除 h]is%s%
#b[a{h l#his%s%a{b[e{r 142 。但是,作者也可能是蓄意将字如此串连,因为它们发音相似,可产生类韵的效果。
5. 水手和约拿对大风的不同反应,亦呈现鲜明的对比。此时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水手对绝望景况的反应。
水手便惧怕 。惧怕的主题在 4 ~ 16 节向心对称结构的首、尾和中间,都显而易见。若将 5 、 10 、 16 节的第一句逐字译出,便可凸显其中的紧密关联,更可了解到水手从害怕狂风到敬畏耶和华之间的发展∶
水手便惧怕( 5 节)
他们便大大惧怕( 10 节)
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华( 16 节) 143
各人哀求自己的神 。水手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也因此敬拜不同的神。在面临风暴时他们手足无措,所以各向各的神寻求帮助。然而在此事件结束之前,却已有了重大的改变∶他们求告耶和华( 14 节)。
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 \cs8 。水手们究竟抛出什么并不清楚;希伯来文的 ke{li^m 可以是货物,也可以代表船上的器具(参∶徒二十七 19 )。他们可能想让船轻些,以便安然渡过风暴;或者是把货物当作祭物以安抚大海(参一 15 ,“海的狂浪”)或被得罪的神祗。无论他们的动机为何,结果证明徒劳无功。有趣的是,船员的行动和前一节神使海上起大风对比。他们想要驾驭风暴,但他们的能力当然无法与神匹敌(参 15 节)。
而约拿呢?作者笔锋一转,回到约拿身上 144 。 约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 。往下的主题在此继续(参一 3 ,二 6 )。约拿躺在底舱沉睡,希伯来文此处用的 ye{ra{d[am 一字代表沉沉熟睡(参∶创十五 12 ;撒上二十六 12 )。因此,风暴来临时约拿对周遭的一切浑然不觉,尤其是船上水手们慌乱的举动。
6. 约拿的沉睡突然被船主打断。英译 你怎能沉睡? (参“你在睡什么觉?” GNB ),比“你是什么意思,睡觉的人?”( RSV ;参 AV 、 RV )为佳。讽刺的是约拿逃不过接下来的要求∶ 起来,求告你的神! 毕竟约拿在这艘船上的惟一原因是要躲避神的面。此外,藉着重复使用命令式的 qu^m “起来”和 q#ra{~ “求告”,船主的用字与神对约拿的首度呼召十分类似( 2 节),每个字似乎都在嘲讽约拿。
船主的请求另有暗示∶ 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至灭亡 。他十分明白神不是神话中的魔仆,只要摩擦神灯便可有求必应。有趣的是稍后尼尼微王也作了类似表示(三 9 ),而“神的旨意可以不顾人的希望而自由运行”的主题,在第四章也特别重要。
7. 船上的人试图找出“天然”灾害的缘故,对二十世纪的读者而言,可能像是纯粹迷信。但是约拿书的作者已透露,风暴的起因,在神应归诸耶和华( 4 节),在人则是约拿。然而水手们并不知道这些读者早已领会的事情,所以他们只好掣签找出祸首 145 。正如意料中的,约拿被找出,这再度显示了神是一切的主宰。 这灾 其实就是“这罪恶”(现中、 RSV 、 AV 、 RV )。第 2 节提到尼尼微的恶时,用的也是同一字 ra{`a{h 。
8. 约拿立刻便如同罪犯受审,只是情况有别于一般法庭的质询。问题并非由对案情了然于胸的律师,在深思熟虑后提出,而是由命在旦夕的水手,在呼啸的风暴中提出。他们以一连串的疑问炮轰约拿,而问题的简短程度亦与当时景况相符。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第一个问题,“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似嫌多余,因为罪犯已被指认 146 。但是,水手们可能是想证实掣签的结果。另外,他们可能认为这整个程序只是在找出那能够指认祸首的力量 147 。其余的问题目的显然在于了解这位他们不认识的乘客。“你以何事为业?”的原文,可以有两种解法。 (1) 你的职业为何?(参 NIV 、 AV 、 RSV ) (2) 你在船上所为何事?(参 \cs16 GNB )对照前后文,应以后者较为可能(参∶诗一○七 23 , RSV )。
9. 约拿的回答只有部分被详细记载下来(参 10 节)。第一,他说自己是 希伯来人 ,此词在异邦人环境时通常指以色列人 148 。第二,他说他的神是 耶和华,天上的神 。虽然“天上的神”一词被许多学者认为,代表着约拿书写作于波斯时期 149 ,波顿( B. Porten )却指出,对那些可能是敬拜 Baal Shamem “天上的神”的腓尼基水手说话时,如此称谓可能是最恰当的 150 。约拿形容耶和华是沧海和旱地的创造者(参∶诗九十五 5 ),让水手们肯定他的神便是眼前危机的起因。我 敬拜 (见 GNB 、 JB 、 NEB )其实就是和合本的“我敬畏”(参 RSV 、 RV 、 AV )。鉴于约拿蓄意不顺服神,这话在水手听来益显空洞。
10. 约拿承认他敬畏耶和华之后,接着便是与惧怕有关的描述∶ 他们就大大惧怕 。作者在此用的是同语根直接受格(亦即动词和直接受词均源于希伯来文的同字根) 151 。这种可以强化动词意义的结构,同时亦见于第一章 16 节,三章 2 节,四章 1 节和 6 节。此外,我们亦不必依从某些人的意见而将最后一句∶ 因为他告诉了他们 删去。正如我们在第 5 节讨论的,作者的记叙并不拘泥于事情发生的顺序 152 。
11 ~ 12. 水手们既已找出祸源,还必须解决这每下愈况的情形。他们询问约拿的意见。约拿的回答∶ 将我抛在海中 ,令人回想起第 4 和 5 节。为了让水手们保命,约拿必须牺牲生命。第 12 节的最后一句, 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 ,回答了第 7 节几乎一样的问题,而这也将第 7 ~ 12 节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见下页“增注∶一章 4 ~ 16 节的结构 ”)。
13 ~ 14. 为了避免将约拿抛到海中,水手们尽力要把船靠岸。然而他们的努力只是徒劳。他们先前是各人哀求自己的神( 5 节),现在却一起求告耶和华。他们所说的“无辜人”(新译;和合∶ 无辜血 ),并非表示约拿无罪;而是他们担心若将约拿抛下海中,便必须为约拿之死负责。他们和船主一样,体认到神的无上主权( 6 节)∶ 你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 。最后约拿也必须认知这个事实(参∶第四章)。
15 ~ 16. 当水手们依照约拿的指示,把他抛入海中后,立即便有预期的结果。水手们眼见海浪平息,满心畏惧;故事至此也再度强调他们的惊惧。然而此处还有一重大发展,他们现在敬畏耶和华(参 9 节)。因此,他们便向耶和华献祭和许愿(参∶诗一一六 17 ~ 18 )。神的名字在 16 节中两度出现,强调了水手们如今对祂的身分十分熟悉。所以,虽然约拿不顺服神,但这些水手却承认约拿的神便是他们的神。
142 欲了解各家之言梗概,见 Allen, p.207, n.21.
143 见“增注∶一章 4 ~ 16 节的结构 ”, 118 ~ 120 页;惧怕的主题亦出现于第 9 节。
144 参一 10 ,四 2 。 Landes, 'The Kerygma', pp.13 ~ 15. 特别论及此风格独具的设计。
145 书七 16 ~ 21 ;撒上十四 38 ~ 43 ;箴十六 33 ;参 J. Lindbolm, 'Lot casting in the Old
Testament', VT 12 (1962), pp.164 ~ 178; S. Abramsky , ' About Casting Lots in Order to Catch a Sinner', Beth Mikra 86
(1981), pp.231 ~ 266.
146 参 NEB 、 JB 。许多手抄本没有这第一个问题,这也使专家们主张删除该问题。然而,亦有人持相反意见,见导论 , 101 ~ 103 页。
147 Fretheim, p.91, n.10; Walton, pp.19 ~ 25.
148 创四十 15 ;出一 19 。在创十 21 中,希伯是闪的孙子之一;参 IBD 2, pp.626 ~ 627.
149 此词大多出现于代下、拉、尼、但等书,但是也请见创二十四 3 、 7 。
150 Porten, 'Baalshamem and the Date of
Jonah', pp.240 ~ 241.
151 参 G-K, p.117, p-r.
152 参 Allen, p.210, n.37.
增注∶一章 4 ~ 16 节的结构
最早提出第一章自成一结构模式的学者是罗芬克。他在一九六一年指出,约拿的航海过程(一 4 ~ 16 )构成一向心对称的结构 153 ∶
A 一 4 ~ 6
B 一 7 ~ 8
中心 一 9 ~ 10a a
B' 一 10a b 、 11
A' 一 12 ~ 16
虽然此一结构曾被崔柏批评 154 ,但裴思( Pesch )却据此提出更详细的分析 155 。
1 叙事和“畏惧”的主题∶ 4 、 5a a
2 水手们的祷告∶ 5a b
3 叙事∶ 5b 、 c ~ 6a a
4 船主的谈话∶ 6a b 、 b
5 水手的谈话 (1) ∶ 7a
6 叙事∶ 7b
7 水手的谈话 (2) ∶ 8
中心 约拿的自白和“畏惧”的主题∶ 9 、 10a a
Ⅶ 水手的谈话 ( Ⅱ ) ∶ 10 节 a b 、 b
Ⅵ 叙事∶ 10c
Ⅴ 水手的谈话 ( Ⅰ ) ∶ 11
Ⅳ 约拿的谈话∶ 12
Ⅲ 叙事∶ 13
Ⅱ 水手们的祷告∶ 14
Ⅰ 叙事和“畏惧”的主题∶ 15 ~ 16a
裴思和罗芬克一样,认为 9 ~ 10a 节是这个结构的中心,其他的经节则相互呼应,有如镜中的影像。
后来,傅瑞绅又提出另一种分析 156 。罗芬克将经文分为五部分,形成 ABCBA 的模式;而傅瑞绅则将之分为六部分,结构便成为 ABCCBA ,其细节如下∶
A. 叙事架构( 4 ~ 5a )
A1. 叙事架构( 15 ~ 16 )
1. 神起大风,风暴开始( 4 )。
1. 水手抛约拿入海,风暴停止( 15 )。
2. 水手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并献祭( 5a )。
2. 水手敬畏耶和华,向祂献祭并许愿( 16 )
B. 叙事/要求( 5b ~ 6 )
B1. 叙事/要求( 13 ~ 14 )
1. 风暴来临时约拿沉睡( 5b )。
1. 水手竭力要把船拢岸( 13 )。
2. 船主要求约拿求告自己的神,以求不至灭亡( 6a )。
2. 水手求告约拿的神,以求不至灭亡( 14a )。
3. 船主宣告神的自由主权( 6b )。
3. 水手宣告神的自由主权( 14b )。
C. 对话( 7 ~ 9 )
C1. 对话( 10 ~ \cs16 12 )
1. 水手彼此谈话以找出祸首( 7a )。
1. 水手对约拿谈话以了解约拿作了何事( 10a )。
2. 真相──抽签结果显示是约拿( 7b )。
2. 真相──约拿所行被揭露( 10b )。
3. 水手向约拿询问( 8 )。
3. 水手向约拿询问( 11 )。
4. 约拿回应──我敬畏( 9 )。
4. 约拿回应──我知道( 12 )。
裴思和傅瑞绅的分析,都是以这段起首和结尾间明显的对应开始∶神起大风,风暴开始( 4 节),水手抛约拿入海,风暴止息( 15 节);水手惧怕,各人求告自己的神( 5a 节),水手敬畏耶和华并献祭给祂( 16 节)。但是,傅瑞绅的观点──第 6 节船主的谈话和第 14 节水手的祷告相呼应,似乎优于裴思的看法──船主的谈话和第 12 节约拿的谈话相对应,因为第 6 节和 14 节都有“灭亡”和“神的主权”之主题。因此,两种分析对内部结构的观点,有相当的歧异。
虽然傅瑞绅的分析是根据裴思的见解再加以改进,但其中心部分( 7 ~ 12 节)的分析却不若其他经节般有说服力。第 7 ~ 9 节和 10 ~ \cs16 12 节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像向心对称结构中外围经节般,在主题上有紧密的连结。中间的部分还可另作解析。
故事的中心部分( 7 ~ 12 节)关乎指认使全船遭灾的人。第 7 和 12 节紧密呼应,正好成为这段叙事的结语∶第 7 节陈述船上的人亟于找出祸源;第 12 节则是约拿坦承责任在他 157 。故事的转捩点是 9 ~ 10 节,约拿自承他敬畏耶和华( 9 节),以及水手听闻后的惧怕( 10 节) 158 。重要的是,畏惧的主题同时出现在整个结构的起始和末了( 5a 节、 16 节) 159 。最后,第 8 和 11 节亦相应,在这两节中都是水手向约拿提出问题 160 。以上述观察为基础,我们可得出下列的结构大纲 161 ∶
A 耶和华起大风;风暴开始;水手惧怕,各人求告自己的神( 4 ~ 5a )
B 约拿沉睡;求告你的神;我们不至灭亡;神的主权( 5b ~ 6 )
C 看看是因谁的缘故( 7 )
D 水手问约拿( 8 )
E 我敬畏( 9 )
E 1 水手惧怕( 10 )
D 1 水手问约拿( 11 )
C 1 我知道是因我的缘故( 12 )
B 1 水手竭力要把船拢岸;水手求告耶和华;不要使我们灭亡;神的主权( 13 ~ 14 )
A 1 水手将约拿抛入海中;风暴平息;水手敬畏耶和华并献祭( 15 ~ 16 )
153 Lohfink, 'Jona ging zur Stadt hinaus
(Jon 4, 5)', p.201.
154 Trible, pp.207 ~ 209.
155 R. Pesch, 'Zur Konzentrischen Struktur
von Jona 1', Bib 47 (1966), pp.577 ~ 581 ;参 Cohn, pp.51 ~ 52;
Magonet, p.57; Allen, p.197 ~ \cs15 198.
156 Fretheim, pp.73 ~ 74.
157 “看看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 7 节);“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 12 节)。
158 Allen, p.209 ,评述∶“ 9 和 10a 节是这部分的重点。”罗芬克和裴思在他们的解析中,均将这两节作为中心。
159 有关畏惧的主题,见一 5 的注释。
160 两 者都是以“他们对他说”开始。
161 另有学者对此结构提出类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分析,见 P. Weimar,
' Literarische
Kritik und Literarkritik: Unzeitgema/sse Beobachtungen zu Jon 1, 4 ~ 16', in L. Ruppert, P. Weimar and E. Zenger (eds.), Ku/nder
des Wortes. Beitra/ge zur Theologie der Propheten (Echter,
1982), pp.217 ~ 235, esp. pp.219 ~ 223; D. L. Christensen, 'Andrzej Panuknik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 of
Jonah: Icons, Music and Literary Art', JETS 28 (1985), p.136.
C 约拿为自己的得救感恩(一 17 ~二 10 ) 162
水手们在第 16 节把约拿抛在海中后,就失去了他的踪迹。对他们来说,约拿在汹涌的海水中(参 14 节),恐怕凶多吉少。但是,耶和华还未放弃约拿,祂藉一条大鱼将差点葬身海底的约拿救起。约拿在感激之余,便作了一首感恩诗来庆祝自己的及时得救。
17.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 。正如约拿逃往他施受阻于神,神在此再度行使祂无上的权能。作者让我们确信,约拿的得救乃出于神。此处的动词 wayman “他安排”, NIV 译为 提供 ,同样亦见于第四章 6 、 7 、 8 节,而且每次都是指神随己意控制自然的能力。
这条充作约拿的救生艇的大鱼,引发许多的猜测。试图去了解此鱼是何种鱼显然毫无意义。希伯来原文并未比英译与中译的“大鱼”更具体,而希腊文译本用了 ke{tos 一字,某些译本的马太福音十二 40 将其译为“鲸”( AV 、 RV 、 RSV ),但此字亦可作大鱼(参 GNB 、 NIV )或海怪( RV 边注, NEB 、 JB )解。
当然,许多现代读者对于约拿被鱼吞了,并在鱼腹中三日,感到十分不可思议。有人说,此一事件因为太令人难以置信,所以不可能真的发生。这自然便引发事件真伪的争论。
为了让现代读者易于接受这个故事,学者们真是绞尽脑汁。一些保守派的学者找到现代人被鱼吞了却仍存活的例子,藉以证明约拿经历之真实性。然而,此一方法并不令人信服 163 。另一个较普遍的说法是,全书都是文学的虚构作品,故而不应视之为史实。虽然此一立场普获支持,但问题在于约拿书作者是否认为其作品并非属实 164 。此外还有更巧妙,但也更不令人满意的创见。例如,约拿海上历劫归来,在一家叫做“鱼”的旅店中度过三日三夜。但是此一创见需要把经文窜改至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根据约拿书的现状必然导致的结论是∶故事将约拿存活于鱼腹中一事,作奇迹般陈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约拿是否真在鱼腹中存活了三天?
如果我们认为神迹从未发生,那么约拿当然就不可能从鱼腹中回到旱地。这样的看法显然对问题已预设立场。作者相信此一神迹确曾发生,而他也要求读者同样地接受。因此,我们只有在二者中择一∶接受现代的格言“若属神迹,必非史实”;或是相信约拿书和其他圣经书卷作者的证言,在某些情况下确有神迹。选择何者,留待读者自行斟酌 165 。
在结束此一话题之前,我们必须审视一下作者如何呈现这个神迹。约拿奇特的获救经历,并未以大鱼或约拿在鱼腹中生动的描述来润色。事实上,大鱼仅在两节经文中被提及(一 17 ,二 10 ),而且均十分简略。作者对此极为奇特的事件,以低调处理,可见此事件并非用以加强故事的戏剧化效果。因此,如果不是确曾发生,作者又何必捏造呢?
约拿在鱼腹中 三日三夜 。蓝迪斯指出,在古代近东神话中,三日三夜代表前往阴间所需的时间 166 。这固然值得注意,尤其是约拿的赞美诗曾屡次提及死后的世界。但是在旧约圣经中并无足够的证据显示,希伯来文的读者必须如此诠释三日三夜。因此,此说法只能视为一有趣的臆测。 ──《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拿书
约拿书第一章
1:1 “耶和华的话”:先知所说的乃来自神,祂是信息的来源和权威。“约拿”:看〈参考资料〉“本书作者”条。
1:2
尼尼微是当时亚述帝国的首都,位于今之底格里斯河东岸。亚述人拜偶像,对待被征服的国家十分残虐。中东民族无不对之憎恶。以色列国后来是亡于亚述(王下17:1-6)。
约拿可能不愿意看见一个恶名昭彰的民族转蒙神恩典,所以不顺服神的命令(看4:2及〈参考资料〉“尼尼微简史”条)。
1:3
“他施”:在今天西班牙西南岸,是当时世界所知道在西方可以到达的最远地方。他施和尼尼微二城,一在巴勒斯坦西3200公里,一在东800公里,有若两极。约拿逃往他施,真是南辕北辙。
1:4 掌握宇宙秩序的神,不但使风听命,促使约拿听差遣;也让大鱼(17节)、蓖麻(4:6)、虫(4:7)和炎热的东风(4:8)一齐工作,完成祂拯救的旨意。
1:5 “自己的神”:异教的偶像和假神,在这场大风中一点也起不了作用。
1:6 船主对全船乘客、水手生命的关切,与约拿对尼尼微城中万千居民生命的忽视,适成对比。他在舱底沉睡!
1:9 约拿自我介绍的话,说明在这条船上的是外邦人,正是耶和华要施恩的人。
1:16 船上的外邦人,看见约拿所见证的耶和华,能平静风和海,觉得应该敬拜,遂向他献祭。
1:17
“大鱼”:希伯来原文和《马太福音》12:40所用的希腊文都只说是一条大鱼,没有说明是什么鱼。但作者不让人将这鱼和海蛇(摩9:3)、“鳄鱼”(赛27:1)或海怪(伯7:12;诗74:13)混淆是很明显的。有的学者猜测或为鲸、鲨之类。但重要的不是这条鱼,而是约拿给抛进大海,却能得神保守,出死入生。他经历了死的滋味,才懂得神何以关切人的生,因而能作出2章感恩的祷告。
“三日三夜”:耶稣曾引用此事预表祂的埋葬与复活,祂在坟墓中三日三夜(太12:40;16:4)。这一段时期指的是第一和第三天的一部分和第二天全天。主基督礼拜五下午埋葬,礼拜天一早便已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