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第十一章
第 11 章
撒上 11:1-13> 扫罗带领以色列人战胜亚扪人,靠什么?
11:1-13 以色列人此时易受其他部族的侵略和劫掠,住在约旦河以东的亚扪人就上来攻击他们。扫罗领导人民,与这好战的部族争战,有助于他统一全族,亦证明他有军事领导的才能。他救人民免受亚扪人的羞辱以后,他的王位得以巩固,他也没有计较曾讥诮他的人。
撒上 11:3> 亚扪人凶残傲慢霸道,难道忽发慈悲?
11:3 亚扪王拿辖为什么给基列雅比人七天宽限,让他们去搬救兵?因为以色列人仍然是一盘散沙,他深信不会有人上来援助这城。他想兵不血刃,不战而夺城。也许他还未完成备战攻城,因为围城可能需时甚长。
撒上 11:6> 对罪满怀义怒,还是麻木不仁?怎样化义怒为扞卫公义的动力?
11:6 烈怒难收常常使人以言语或暴行伤害别人,但是因抗拒罪行和受到苦待而发怒,并不为错。扫罗因亚扪人恫吓凌辱同胞而发怒,圣灵使用扫罗的义怒,使同胞获得自由与公平。你若被不公平的事或是罪恶激怒,应当求神,使你把烈怒用有益的方式发泄出来,才会达致正面的结果。
撒上 11:8> 为何要单独强调犹大呢?
11:8 犹大是以色列族的十二支派之一,圣经很多时都把它与其余十一个支派分开来提,有几个原因。犹大是最大的支派(参民 1:20-46 ),以色列的君王大多数皆出于这个支派(参创 49:8-12 )。后来全族被充满敌意的外族掳去一世纪以后,犹大是归回神、能回到圣地的少数支派之一。弥赛亚也要从这个支派而出(参弥 5:2 )。
撒上 11:14> 领袖受拥护、得爱戴的秘诀是什么?
11:14 扫罗在拉玛已经受撒母耳膏立( 10:1 ),以后在米斯巴被公开拣选( 10:17-27 )。他打败亚扪人之后,民心归向他,确定了他的王位,全体百姓此时都承认他的统治。
扫罗打败亚扪人
撒上 11:15> 以色列人和神的关系常反覆,我是否也这样?怎样永远忠于神呢?
11:15 以色列人立扫罗作第一任的王,向神献平安祭。利未记第三章有关于献这些祭的规定。献平安祭是表示感恩戴德,象征认识神并遵照祂命令生活之人得到平安。神虽然不愿意祂的子民立人作王,他们却藉着献祭表明神仍是他们真正的王。可惜,正如神所预言的( 8:7-19 ),百姓这种诚心并未维持多久。──《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母耳记上第十一章
把握今天装备自己(十一 1 ~ 15 )
加冕后的扫罗并没有马上统治整个国家(十 26 ),却回到家乡去帮助畜牧的工作( 5 )。畜牧工作使他得到锻炼和作好准备的工夫去对付非利士那些“刚勇的战士”。同样当我们被召去作事奉神的工作时当然觉得十分兴奋,不过我们也得花一些时间去准备好自己。
.挑战( 1 ~ 4 ):基列.雅比位于约旦的东面,中间有一条河流把那地分割,因此那些残忍的亚扪人便认为一定很容易便能征服雅比人了。
.胜利( 5 ~ 11 ):“扫罗……被神的灵大大感动,甚是发怒”( 6 ),这些事怎会同时发生呢?作为一个基督徒应否发怒呢?那就视乎他因什么事情而发怒。假如他是因人们犯了错而大发雷霆,目的是反对那件错事,那末他因发怒而作出的行动便很可能是受神的灵所驱使的了。
.改变:把 14 节与十 25 ~ 27 作一比较;我们可发现扫罗的胜利加增了他治国的权柄。另一个重点是关于领袖才能──神所选的领袖必须从他的行动中表现出他的领袖才能。
默想 你有为将来能够事奉神而作好今天的装备吗?──《新旧约辅读》
撒母耳记上 第十一章 注释
1-11 扫罗战胜亚扪人,证明具领袖的才能
扫罗虽已被选为王,但因仍有不少人反对 (参 10:27) ,
未能令百姓 立刻信服,扫罗只有隐退田园等候时机的来临 (参 5)。 不久,亚扪
人进袭约但河东的基列雅比,给扫罗带来发挥领袖及军事才能的良机。
1 「基列雅比」:属约但河东迦得支派之地。
2 拿辖之所以要剜去所有男人的右眼,目的是要他们永远失去作战的能力,因为通常人拉弓射箭时,是用右眼瞄准的。
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则有另外的解释,他说:战士打仗时习惯用盾牌掩左眼,剜去右眼便无法打仗。
3 雅比的长老不向扫罗求救,表明他们仍未知悉有关立王之事或根本不承认立王这事。
7
扫罗仿效昔日士师时代某利未人的做法,激起全国人民救援同
胞的热诚(参士19:29)且带有严厉威吓警告的意味。
8
「比色」:在示剑东北约廿七公里(十七英里)处。
11
扫罗采用昔日基甸的方法,在夜间秘密行军,清早向敌人施以
突袭(参士7章)。
「晨更的时候」:指早上三至六时这段时间。
12-15 扫罗正式被接纳为王
12 这节回应10:27的事情。
13 表示扫罗具有王者风度,待人宽大。
思想问题(第 11章)
1 扫罗虽被选为王,但仍须等待,直至败亚扪人後才正式登基。
你是否相信神从不误时,也不误事?
这事对你有何鼓励?
2 扫罗认定这次胜仗是耶和华所施行的拯救( 13)。
他有此信念是基於什麽原因?参 6-7节。
你有否「离了神,我就不能作什麽」的属灵经历?
撒母耳记上第十一章
扫罗的首次胜利(十一 1-15 )
在十章廿七节证实,不是以色列每一个人开始都愿意接纳这个新的君主政体制度;十一章告诉我们,全国怎样在扫罗领导下团结一致。这一章以以色列人为胜利和有一个能干的王而欢呼作为结束。
这一章的开始提醒我们一个较宽阔的背景。正如从士师记见到的,以色列时常受外族的侵犯和劫掠。非利士人曾是最具威胁的敌人,但其他民族也在一些局部地区产生一定的压力。亚扪人是住在约但河南部一个细小的国家(看下图),这里显示他们盼望占据在他们北部以色列的疆域。假如以色列的城市基列雅比落在他们手中,以色列可能会失去整个约但河东部的主权。
很明显,扫罗回到基比亚自己的农场,并不佤忙在以色列中实施其政权。故当亚扪人攻击基列雅比的时候,他除了有王的头衔外,尚未有军队可以备战;他与士师记的基甸或参孙没有什么分别。现在他显示自己并不较‘士师’为小;像他们一样,他有 上帝的灵 同在的能力在他里面的经验,使他转变成为百姓的真正领袖和统帅。他的戏剧性和象征性的行为( 7 节),立即在整个以色列起作用,尽管百姓可以不理会他的命令。他命令的第一件事立即得到顺从;每一位领袖一定要有天生的──或注入的──权柄,因而使普通人作出回应。其次,他命令团结,没有团结,以色列各支派会显得相当软弱,因此会任由邻近民族所支配;虽然在数目方面,以色列人可以胜过任何当地的人,包括非利士人,现在只要他们能够团结和协调。第三,扫罗提供军事的领导,在反抗亚扪人的战斗中作指挥。由于扫罗这三方面的成就,使他赢得了迅速和彻底的胜利。
藉这种安排,扫罗证明他是真正的王,并且他的王位现在被承认或 更新 ( renewed )。在十二至十五节中我们看见扫罗得到王位的第三个阶段和第三个典礼;这个冗长的过程,显示以色列何等不团结和扫罗被全国接纳的重要。良好的领导只能建立在有自愿及顺从的跟随者这个稳定的基础上。
在这里描述扫罗一件较小但非不重要的事,即扫罗对待早期批评他的人的慷慨行动( 13 节)。历史上许多统治者,对敌手都是不仁慈和进行报复的,尤其是当许多人支持他们的残忍行为的时候。但是上帝的方法乃是赦免,正如主祷文经常提醒我们 ──这可能是更大的智慧。消除敌人的最佳方法,乃是使他们成为盟友。
──《每日研经丛书》
撒母耳记上注释 一一1~5 基列雅比是约但河东的一座城,属迦得的境地。那城被东南面的一邻近民族亚扪人围攻时,当地居民便求和。但是亚们人拿辖想重创他们,剜出他们的右眼,以此凌辱以色列。很出奇,亚们人宽容许雅比的长老打发人往别处求援兵。也许这是因为拿辖仍未准备好打仗,又或者根本不把其余来助雅比的以色列援兵放在眼内。使者走到基比亚,那时扫罗仍在田间工作。这正是扫罗力证自己为以色列新王的重要时机!
一一6~11 扫罗在把牛切成块子这严厉的警告下,召唤全民作战。百姓便惧怕……耶和华。以色列和犹大合共有三十三万人聚集在比色,连夜进攻雅比,全面地赶走亚扪人。扫罗领导人民赶走亚扪人,证明了他有军事领导的才能(每一位领袖一定要有天生的──或注入的──权柄,因而使普通人作出回应)。
撒母耳记上 11:6
被 神 的 灵 大 大 感 动, 甚 是 发 怒: 在
膏 立 扫 罗 为 王 时 (10:6) 撒 母 耳 所 说 的 圣 灵 赐 能 力 的 应 许 在 这 里
应 验 了。值 得 注 意 的 是, 扫 罗 做 为 王, 在 抗 击 以 色 列 的 敌 人 时 发 挥 了 与 士 师 同 样 的 军 事 领 导 作 用 ( 比 较 士 14:6, 同 样 的 说 法 也 用 在 参 孙 身 上 ) 。
圣 灵 在 信 徒 身 上 做 工 的 一 个 方 面, 就 是 使 他 们 对 罪 和 虐 待 人 的 恶 行 感 到 真 正 的 愤 怒。 耶 稣 自 己
撒母耳记上
注释
十一 1-11 扫罗第一次的胜利
圣经作者再一次使读者感到惊奇,他把读者的注意力从以色列的中心地区和西面边陲(非利士人的所在地),移至东南的边陲。「亚扪」王「拿辖」在约但河东、以色列地区基列的边界上,管理一个细小的国家。在较早的时期,他的军队曾侵犯以色列的边境,现在他们又围攻「基列雅比」(参第 246 页的地图。)
这情况表明了扫罗在位初期,以色列的衰弱;我们必须谨记,立扫罗为王的典礼,为以色列提供了合一团结的机会,但并非自动或立即就有这结果。我们不能肯定,即使到了势力和声誉的最高峰,扫罗真正的权力可到达甚么程度。在他即位初期,他控制的范围可能极之有限。以色列各支派一向都独立行事,而这故事反映出,即使一个像基列雅比的城,也可自己决定与人立约。我们也要留意,那些从雅比出来的使者好像以看扫罗为王,他们往「以色列的全境」去传话,寻找各支派的帮助;但事实上,是扫罗响应了他们的恳求。
这处境也显出了亚扪人对以色列人的仇恨有多深,虽然按现代的标准看,第 2 节所见的残暴跟第 3 节那君子风度的宽限,是一个奇怪的对比。亚扪若要攻击一个统一的以色列,势力未免太单薄了;但一个分散了,并且各处被非利士入侵所骚扰的以色列,则自然地成了亚扪的猎物。
第 6-11 节反映扫罗怎么作响应。像以前的士师一样,他有「神的灵」赐予力量,因而有活力、有权威地,呼吁以色列男丁,从各城各乡,从农庄田野出来,集合在一处,接受点阅。第 7 节暗示,以色列人是因为惧怕耶和华,而不是因为尊重扫罗或撒母耳,而出来打这场仗。第 8 节的军队数目,像在旧约其它历史书一样,似乎是太大了。释经家常认为「三十万」和「三万」,应译作「三百(军事)单位」和「三十(军事)单位」,即两群为数较少的军人。有趣的是,犹大的数目竟与以色列其余各支派分别出来。这划分可能反映王国后来在所罗门死后的分裂。
这段经文(和旧约中许多其它的经文)表明了一位在战争中帮助子民的神,这概念在许多基督徒来说,是一个道德上的问题。当时的处境是,和平的解决方法是不可行的。此外,这场以色列人的战争并不是为了贪得土地,或控制别国的人民,而是为了避免不公义和受压制。旧约对神与不公义的对立态度是很一致的。
后来,扫罗第一次决定性的行动,带来了重要的胜利。雅比的人永不会忘记扫罗的恩情(参三十一 11-13 )。
十一 12-15 在吉甲举行的典礼
随着扫罗在约但河东的胜利,是在吉甲举行的典礼,当时众人都承认扫罗是王。毫无疑问,参加者多半是他那支得胜的军队。在撒母耳掌权的诸城中,吉甲是最接近约但河的一个城(七 16 )。有些学者认为只有此处是扫罗登位的真实历史记载;我们很容易把第 14 节删除(并把本章提及撒母耳的地方删除),而视之为编辑时附加上去的数据,并把「确认扫罗为王」译作「立扫罗为王」(和合本)。然而,按经文现有的记载(译按:即新国际译本那种确认仪式的记载),这故事也很值得相信,而我们鉴于较早前扫罗所受到的敌视(十 27 ),也很容易理解举行一个新的典礼的原因。这是第一次全民都忠顺扫罗。 第 15 节提到耶和华和平安祭,可指出这是一个立约的仪式,跟出埃及记二十四章相似。
撒母耳记上
撒母耳记上第十一章
11:1 亚扪人的历史,看《创世记》19:38、《士师记》10:17及注。“拿辖”的意思是“蛇”,很可能是他们的王,故此处经文加有“的王”二字。基列雅比在约旦河东的雅比河谷,此河自东流入约旦河。《士师记》21章记有基列雅比四百个处女嫁给快灭绝的便雅悯族男子的事,与扫罗所属的便雅悯族有姻盟关系。基列雅比有难,专使急报远在基比亚的便雅悯族求援。
亚扪人住在约旦河东,与迦得支派的业地为邻,士师时代曾图侵占以色列的土地,败在士师耶弗他手上(士11章)。现在大概听到以色列人西疆有事,打算乘隙卷土重来。以色列人已失抵抗能力,只求苟安。
11:2 剜出右眼不只凌辱,也使敌人失去作战能力。战士左手拿盾,护住全身,要靠右眼视物,射箭也靠右眼瞄准。
11:3 雅比人的一线希望在便雅悯人来援,使者一来一往需要好几天时间。亚扪人也许以为以色列人绝无反击能力,给了七天的宽限期;其自大而无防备,可自扫罗夜袭一举奏功看出。
11:5 扫罗在米斯巴被选为王,回到基比亚(10:26),此时尚未正式登位,仍度原来的农家生活。他为王后,生活也很简陋(看〈参考资料〉“扫罗为王的生活”)。
11:6 有神的灵同在,软弱的人可显大勇。士师如俄陀聂、基甸、耶弗他和参孙都曾有神的灵同在(看士3:10;6:34;11:29;13:25;15:14),但神的灵也可以离开一个人(士16:20)。
11:8 比色在以色列地中部示剑以北约27公里,距约旦河约15公里,与雅比隔河相对,是集结大军进攻的恰当地点。此处将犹大人的数目另列,暗示终扫罗一生,其影响力未及犹大。他死后最先立大卫为王的便是这个支派(撒下2:4)。
11:11 一夜有三更,晨更是最后一更,为凌晨3至6时。扫罗用传统的战术,把军队分为三队,左右呼应,前后支援;更趁对方不备,漏夜突袭,取得大胜(比较士7:15-23)。
11:13 战争本无胜利希望却获空前大胜;过去反对扫罗的人,众人皆欲杀之,却为扫罗所宽赦,因他知道这是神自己在施行拯救。
11:14-15 立扫罗为王的经过:1,撒母耳先在拉玛膏立他(10:1);2,以色列人在米斯巴选立他(10:17-27);3,在吉甲举行隆重仪式,正式宣告他为王。这两节是立王仪式的扼要说明,下一章才是详细的记述。
吉甲在耶利哥城东边。当日约书亚领以色列人进迦南,以吉甲为司令部(书4:19-20)。
平安祭是一种酬恩祭(利3:1-5)。神在西奈山与以色列人立约,摩西率领全民代表献的便是平安祭(出24:5)。撒母耳率众献此祭,除感恩之外,也让以民知道,与神所立的约仍是立国之本,王和民都当尊神为大(12:14-15)。